【百科】大红袍自述_武夷茶专业杂志_新浪博客

大红袍自述

 

 采编/刘林风

 

    我的“红”是红尘之外最xx的红,我的“大”也是红尘之外最无心的“大”。我不知什么时候得了这个热闹的名字,还没有来得及为自己争辩,就已经名扬万里。

 

靠近我,看见我

    按植物学的说法,我是灌木型植物,树冠半披张,{zg}的时候,可以长到两米左右。我的主干比较明显,不过分枝很多很密。叶片在枝干上是向上或者向斜处生长。

    我的叶长一般有六七公分,有时候一不小心也能长到十厘米左右。不过,这样的概率很小。我的叶子也不算太宽,三四厘米的样子。所以,在武夷岩茶之中,我各方面的个头身材适中,并无特别之处。

    我的叶片差不多是椭圆形。叶尖钝圆,略向下垂。从阳光下看去,我的叶子油绿光亮,厚厚的叶肉微微隆起。在这片小小的叶子上有七八对叶脉。如果采下一片,用手折叠的话,几乎会把我折断,因为我新鲜的叶片质地十分脆弱。

    说到我的花,也无特别之处。整个花朵在武夷岩茶中还比较大,直径大概有三厘米,花瓣六片,萼片五片。花蕊比较稀疏,但很长,而且高低不齐。我的基因中有两个染色体,所以是一种高等植物。落花成子,我的果实大小中等,和其他的茶果相比,并无特别之处。

    不过,我之所以是大红袍,在模样上和其他的茶叶还是有一些差别。也许就是这点差别才决定了我的尊贵。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应该说,我的嫩芽比较肥壮,在阳光下,可以看到是深绿色,仔细看,还能看到一丝紫色。紫色是一种尊贵的颜色,是实力和气派的象征。每年春天,当我顶着这抹紫色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自己受人追捧的命运。

    到了初夏,那抹紫色已经在我的叶片上扩张成了叶梢上的红毫。当有经验的茶农就知道,采摘我的季节到了。如果按照一般规律算的话,那段时间应该在每年的5月10日左右。

    我的制作工艺和其他武夷岩茶大致相同,原则上来说,中开面3—4叶时开采,萎凋适度,以顶二叶失去光泽为准,摇青为三红七绿为界。据说,制作的时候过轻过重均不宜,香气显,红边适中即可杀青,烘焙足火均应保持原味为准。当然,这些标准也只有最有经验的师傅才能掌握得了,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那些似是而非的传说

    这么多年了,关于我的传说实在太多。本着娱乐大众的精神,我只能拣一些主流媒体上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不过,因为是传说,大家听听也就罢了。

    其一

    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

    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xx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其二

    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其三

    传说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称为“大红袍”。

 

我为什么会如此自恋

    我自恋,是因为我神秘。

    可以说,在武夷岩茶这个庞大的茶叶种群里,我是最神秘的。据说,大家目前认为在武夷山整个景区,我最初诞生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九龙窠的岩壁上。在那个地方,大红袍家族的祖先只有六棵茶树,人们称之为“母树”。它们宛如人类家族的老祖母一般受人尊敬。现在,在武夷山的任何地方都再也找不到和这六棵母树一样年龄相当的大红袍茶树。或者还可以这样说,如见遍植武夷山各处的大红袍茶树都是这六棵茶树经过复杂的无性繁殖之后种植的。

    想想,在没有经过人工的培育之前,这六棵茶树是何等的神秘?有几个人可以一睹他们的真容?又有几个人可以品尝它们身上出产的茶叶?

    即便在{zh0}的年份,我的六个老祖母们所产的茶叶合起来,也不过几百克。听说,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64块银元是什么概念吗?那可是4000斤大米的价钱啊。后来,国民党官员为了争夺那六个老祖母产的茶,还曾经派兵在九龙窠的茶树下看守。这等的森严,在中国,除了我们大红袍,还有哪个茶能有这么大的气派?前几年,有好事者将我们老祖母所产的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zg}纪录!

    不过,我个人以为,我之所以受人追捧,外在的神秘只是一层虚幻的光环。关键的是我们内在品质的非同一般。

    首先,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其次,我的香气很有自己的特点。虽然我没有花茶扑鼻,也不如绿茶芬芳,而且入口品尝,人们开初有些淡淡的焦糖香,之后就是浓浓的桂皮或姜辛香。但是三、四泡后,人们就可以在橙黄的茶汤之上闻到幽幽的兰花或水仙花香。而且,我们这种香气,相对别的茶叶都显得沉郁、悠长。刚喝时醇滑,有点微涩,很快两颊生津,满口回甘。另外,我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茶汤相当耐泡,五六水后,仍然保持甘醇鲜滑,回味特长久。

 

附:

    “有关大红袍的说法很多。其实大红袍就是大红袍,就是六棵大红袍母树正本的第2株。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北斗就是大红袍,甚至在市场上还流行有大红袍一代、二代的说法,这都是错误的。”

 

 

舌底霸气

    当我从九龙窠的老祖母身上走下来的时候,就做好了在武夷山四处生根的准备。而当我从翠绿的枝头落入茶师的手掌,也做好了浸入沸水,化为一缕茶香的准备。如果某一年某一月,您因为某种因缘得到了一泡大红袍,那么面对这次机缘巧合的邂逅,您该如何品味呢?

   {dy},   {zh0}选择一个环境通风、明亮、干净的清幽之地。

   第二,   {zh0}用白瓷。这样能更好地观察我的汤色。

   第三,   {zh0}选用山泉水。若在都市,{zh0}用纯净水或真正的矿泉水。水要煮沸,但不能煮老。

   第四,   茶量要与盏壶相适应。茶过少则汤淡无味,过多则味浓苦。茶与水比例一般为1:20左右,这是常规,也可根据饮者要求而加减。

   第五,   品味之前,您要“五官并用、六根共识”。佛教说六根清静,眼、鼻、喉、舌、身、意即为六根。在品尝之前,您要排除一切干扰,调动所有的器官,用眼睛去观察我舒展和变幻的过程,注意我的汤色,我的滋味。{zh1},当您把所有的感觉集合在一起,所得到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那就是——岩韵。若用四个字来总结,那就是“岩骨花香”。

   第六,   和其他武夷岩茶一样,我的冲泡方法“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究岩韵”。具体表现是:“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第七,   {dy}泡约为20~40秒钟,以后逐步延长。但也可视茶品、饮者而变。如茶的发酵轻重之别、新陈之分、细粗之异,而灵活掌握。这些东西是无法言传的,只有根据您的经验和喜好而来。

 

如是我闻

    自从大红袍经过大自然无数次的挑选淘汰,终于在武夷山众多茗丛中脱颖而出之后,关于我的评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袁枚 清代诗人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

 

   张俊国 摄影师

    确是好茶,我一喝到好茶就开始打嗝,这还没喝呢,就开始打嗝了。

 

   健然茶庄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纯商品大红袍,是武夷山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先生采用无繁殖方式培育出来的二、三代产品,它的茶汤冲泡出来金黄或橙黄,带红,清澈晶亮。针对北方消费者,大红袍的口感有一个接受过程,如同咖啡、可乐、铁观音刚出现时某些人的不习惯,渐渐走近它、欣赏它,便会离不开它。我刚刚接触它,感觉它的香气不如花茶扑鼻,也不如绿茶芬芳。入口品尝,开初有些淡淡的焦糖香,随之感觉浓浓的桂皮或姜辛香,三、四泡后,香气转成幽幽的兰花或水仙花香。大红袍的香气,相对别的茶叶沉郁、悠长。刚喝时醇滑,有点微涩,很快两颊生津,满口回甘。大红袍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茶汤相当耐泡,五六水后,仍然保持甘醇鲜滑,回味特长久。

 

   茶客 {yt}

    我记得那茶是兰花香,很悠远。就算是记忆中的吧。

 

   茶客 中国煤炭学

    我前段时间去武夷山喝了武夷山的大红袍,有股咖啡的味道 ,我以为是加了咖啡豆进去。

 

   张先生 记者

    “大红袍”的味道不是清香,也不是花香,在口中有厚重的“骨感”,是一种燃烤后的香气。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百科】大红袍自述_武夷茶专业杂志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