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4-09 14:43:53 / 个人分类:
耕作制度改革论
干旱问题是困扰北方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提到农业发展的高度,切切实实地加以解决。
以往人们解决干旱问题,都是着眼于“调引江河水”和“提取地下水”,这本身就走入了误区:且不说工程建设耗资巨大,造成了国民发展的巨大压力;且不说由于灌溉造成了土地板结,降低了土壤肥力,增加了耕地费用;且不说有些用水费用昂贵,增产不增收,农民不“买单”;最要害的问题是供水和需水存在着严重矛盾——降水增多时,供水也增多,需水却减少;降水减少时,供水也减少,需水却增多。在少数地方搞“调引”时,争水的矛盾尚不突出;当大家都搞“调引”时,会造成江河断流。黄河断流已多次,1997年竟长达226天,即是有力的明证。提取地下水也如此,它会造成地下水日益减少,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使干旱更加干旱,无异于饮鸩止渴。
江河水和地下水都来源于自然降水,让不花钱的降水白白流失再花钱去调去提,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人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天上水蓄住”和把“地下水保住”呢?实践证明,要“蓄住天上水”和“保住地下水”,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即可做到。它不需多投一个工,不用多花一分钱,就能一举解决北方绝大部分地方的春旱、伏旱、秋吊、内涝和土地板结五大难题。由此可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这个命脉就存在于土体之中。
一、耕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句老话叫做: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里所说的天,即是客观规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顺应客观规律做事就能获得成功,违背客观规律做事就会遭到失败。现行的耕作制度正是由于逆天行事,所以总是受到旱涝灾害的惩罚。
在北方,秋收之后,地面基本裸露,这时降水又很少,本应采用保水的耕作措施,可是秋翻地却恰恰在这个时候进行。翻后土壤孔隙增多加大,土壤水分损失速度加快,倘若及时耙压还好些,否则翻多深干多深。“秋翻”未完成的任务,多由“春翻”来完成。北方的春季降水更少,春风更大,蒸发更快,因此“春翻”比“秋翻”造成的危害更大。实行家庭承包制后,逐渐兴起新的松土法——“三犁穿”,它的危害与“春翻”是难分伯仲的。
现行的耕作制度以垅作为其核心,因为垅作有一定的蓄水防涝之功能。就这一点来说,垅作在自然降水较多的时期有其合理性;但在自然降水较少时期也垅作,就明显不合理了——垅作三面透风,扩大了蒸发面积,从而加快了土壤水分损失,这是垅作需要改革的原因之一;垅作需要改革的原因之二,就是它蓄水防涝的功能极其有限,降水稍大或稍急,反而会加快径流。
北方的封冻期,长达五个月之久。这段时间降水很少,地面大部分时间裸露,而蒸发却是降水的十几倍或几十倍。现行的耕作制度没有一点儿保护性措施,任从地下水大量损失,这是造成春旱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春旱,不得不实行“坐水种”。“坐水种”存在着压实土地和结成“土疙瘩”的弊端;还存在播期长,不得不早播,使种苗在白牙期可能遭遇病虫害和冻害的问题。
综上可知,现行的耕作制度和北方的气候极不适应,确有改革之必要。但改革是否可行呢?今以吉林省气候为例来加以阐明。
据气象资料记载,吉林省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0-1400毫米,即每年降到一亩地上的自然降水为300-934立方米不等。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全生育期每亩需水为248-316立方米。由此可见,即使是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也是能够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但为什么在白城、松原一带几乎年年出现干旱,其它地区干旱也时有发生呢?究其原因有三:{dy},在降水盛期大多数降水的降水量或降水强度较大,降水未能被土壤全部接纳;第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全年大部分时间地表裸露或覆盖较少,加之多次不合理的耕作,致使土壤水分大量损失;第三,降水分布严重不均,多分布在七、八、九这三个月份,尤以7月20日到8月20日为最多。如何用耕作措施解决上述三大问题,即蓄住水、保住水和调节水的问题,就成了耕作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
首先谈如何蓄住水。考察现行的垅作,有两个问题影响了它的蓄水功能:一是在垅底,由于多次耕作,形成了一个坚硬的犁底层,降水很难渗入;二是垅沟为径流开辟了通道,降水稍大或稍急,反而加快了径流。这可以采取两种措施加以解决:一是通过深松来打破犁底层,加快降水渗入地下的速度;二是在垅沟打上隔,把径流通道堵死,使耕地变成连片的“微型水库”。人们也许看不起这种小水库,但它却有惊人的蓄水功能:按67厘米的垅作来计算,每平方米耕地上可蓄0.15立方米的水,就是说一次降150毫米的水(这在北方是百年一遇的),即使一滴也没渗入地下,都xx可以蓄住。垅作越加宽,能够蓄住的水就越多。
其次谈如何保住水。垅作在自然降水较少时期有造成干旱的危害,所以在这时要实行平作;耕翻能够加速土壤水分损失,所以在自然降水较少时期要少耕。但光这样保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覆盖。在封冻期,{zj0}也{zpy}的覆盖物是水,用水在地表冻上一层密闭的冰封层——这时是外界气温低,地下气温高,分子状态的水汽沿土壤大孔隙向上运移,毛管水沿土壤小孔隙上升,它们遇到密闭的冰封层则冻结在冰层下的孔隙里,这样越冻冰封层越加厚,整个冻土层里就都积满了水分。从4月15日前后开始播种,到7月15日前后进行“封垅”,这三个月降水仍不多,严重干旱的地方和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行地膜覆盖。
{zh1}谈如何调节水。土壤通过合理的耕作,会形成许许多多合理的孔隙,水分可以贮存其中。据测定,田间持水量:沙壤土为干土重的20~24%,壤土为24~30%,粘壤土为30~35%,粘土为35~45%。地下水通过毛管水的形式和气态的形式也可以由下向上运移,运移深度达1~3米。在冬季“增墒期”,冻土层的含水量甚至超过田间持水量的1.2倍。土壤水库平时贮水,到作物需要时负责供水,这样就使“不均衡”的降水变“均衡”地为作物所利用。
综上可见,降水是一个靠得住的自然资源,而导致干旱的三大问题又是可以通过耕作措施来加以解决的,从而说明耕作制度改革具有可行性。
二、耕作制度改革的方法暨原理
改革后的耕作制度,因其基本分为三步,更因其采用蓄水、保水的耕作措施,能使土壤水分增多,故命名为“三步增水耕作法”:
{dy}步,灭茬镇压、修渠作畦、灌水封地。秋收后立即灭茬,同时镇压,xx垅作。有灌溉条件的,要抓紧时间修渠、作畦。在11月5日前后,当外界气温降到0℃时,要进行初冬灌溉,搞好“水封地”。没有灌溉条件的,可以拉水封闭地表。但“尿炕地”不宜“水封地”。
第二步,平播镇压、化药灭草、地膜覆盖。春季实行平播,适时镇压。积极推行化药灭草和地膜覆盖,地膜要用90天左右的降解膜。播种、镇压、灭草、覆膜{zh0}一次完成。
第三步,“封垅起垅”、深松“打隔”、深追化肥。在作物即将拔节前,用改革的耕作机械,一次完成深松、起垅、追肥、“打隔”四种作业。没有上述工具的,可分段完成上述作业。
“三步增水耕作法”主要遵循的原则有三个:
一是“增水”的原则。现行的耕作制度,该蓄水时蓄不住水,该保水时不保水,所以越是耕作,土壤水分越是减少。而增水的原则,是新耕法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它在自然降水较多时期,采用深松、起垅、“打隔”等耕作措施,能够xx地蓄住天上水;在自然降水较少时期,采用平作、少耕、“水封地”、地膜覆盖等耕作措施,可以尽多地保住地下水。由于耕作措施和当地气候相适应,所以越是耕作墒情就越好。
二是“兼顾”的原则。现行的耕作制度,为了解决土壤板结问题,采用平翻、铲趟、“三犁穿”,土壤板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却加重了旱情;为了抗春旱,采用坐水种,解决了干旱情况下抓全苗的问题,但却加重了土壤板结问题。针对这种顾此失彼的弊端,新耕法始终遵循着兼顾的原则。比如深松,既是疏松土壤的耕作措施,又是蓄水的耕作措施。再比如“水封地”,既是保水的耕作措施,又是利用水的反膨胀原理来疏松土壤的耕作措施。还有起垅、“打隔”,建立连片的“微型水库”,一举解决了水、肥、土的流失,同时起到了抗旱与防涝的双重作用。
三是“少耕”的原则。新耕法与现行耕作制频频耕作截然相反,遵循了“少耕”的原则。它实行深松、起垅、追肥、“打隔”一次完成,提倡平播、镇压、灭草、覆膜一次完成,都体现了少耕的原则。“水封地”更是在土壤冻结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利用“天公”所搭的“自然桥”,实行了{zxj}的“桥式耕作法”。
三、耕作制度改革的优越性及可操作性
三步增水耕作法较现行的耕作制度有以下xx优越性:
(1)新耕法减少了耕作次数和时间,耕地费用明显减少;少耕还做到了土壤疏松,它是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水封地”,利用水的反膨胀原理来疏松土壤,可称之为物理松土法;二是深松,利用机械的耕作来疏松土壤,可称之为机械松土法;三是增施肥料,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来疏松土壤,可称之为生物松土法(详见《有机-无机农业论》)。
(2)新耕法实行平作、垅作相结合,把蓄水、保水、保土、保肥、防旱、防涝诸功能集于一身,改变了水分的自然循环,谱写了水利建设的新篇章。
(3)新耕法能使土壤广度墒情良好,垂直深度墒情也良好,因而能够使春季的一些无效降水变为有效降水,苗期的“卡脖旱”和作物上“搭拉吊”等现象就不会发生;能够促进作物多发根、深扎根,为作物的后期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新耕法能够使春季耕地表面也湿润,从而可以防止“风蚀地”;不仅本土不被风蚀,别的表土刮到这里,遇到湿润的土壤也会被留下来,等于上两茬粪。
(5)新耕法能使土壤孔隙均匀合理,因而使土壤肥力四要素——水、肥、气、热,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地力。
(6)新耕法通过垅台、垅沟年度交替耕作,使土壤形成上“暄”下实、虚实相间的耕层,把保墒、蓄墒、“提墒”多功能融为一体。
(7)新耕法采用“水封地”,使作物的播种期比“坐水种”大大地缩短;采用地膜覆盖还可提早作物的播种时间,从而增长了作物的生长期,为高产晚熟作物品种的采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8)新耕法由于播期短,可以选择{zj0}播种时间,把地全部种在“火候”上,这样就使种子发芽快,幼苗出土快,减少了“白芽期”受到冻害和病虫害的机率,从而达到苗全苗齐苗壮。
(9)新耕法能够减轻病虫草的危害程度。病虫长期适应的环境一旦改变,造成其不适应,发生程度必然减轻;杂草种子由于充分吸水而被冻裂,杂草数量相应减少。用耕作措施防治病虫草害,体现了生态农业的新观念。
(10)新耕法能够使化肥分底肥和深追肥两次施用,可以保证作物在需肥临界期和需肥{zd0}期的肥料供应。既避免了可能造成作物“疯长”的现象和后期生长容易出现“脱肥”的问题,又减少了化肥的淋溶损失和蒸发损失,从而提高了肥效。
新耕法不仅有许多优越性,还有可操作性:
(1)“灭茬”现各地都在实行,但多不镇压,只须增加镇压即可。
(2)“水封地”与“雨封地”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人们只要想一想“雨封地”的诸多优越性,就会很容易接受它。
(3)群众对平播镇压、化药灭草、地膜覆盖已有一定的认识,只须稍加引导就能普及。
(4)深松我们过去都搞过,但那是在春季进行的,是时机选择的不对,现在只是改变了一下时间。
(5)“封垅”时“打隔”,虽属新创,但只要改革一下工具,并不难付诸实行。
总之,三步增水耕作法,干上步,为下步;干今年,想明年,一年庄稼两年种,打破了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小农经济思想。它不仅有可行性,而且有优越性,更有可操作性。它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从实际出发,不搞昂贵的灌溉农业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干旱问题是困扰北方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提到农业发展的高度,切切实实地加以解决。
以往人们解决干旱问题,都是着眼于“调引江河水”和“提取地下水”,这本身就走入了误区:且不说工程建设耗资巨大,造成了国民发展的巨大压力;且不说由于灌溉造成了土地板结,降低了土壤肥力,增加了耕地费用;且不说有些用水费用昂贵,增产不增收,农民不“买单”;最要害的问题是供水和需水存在着严重矛盾——降水增多时,供水也增多,需水却减少;降水减少时,供水也减少,需水却增多。在少数地方搞“调引”时,争水的矛盾尚不突出;当大家都搞“调引”时,会造成江河断流。黄河断流已多次,1997年竟长达226天,即是有力的明证。提取地下水也如此,它会造成地下水日益减少,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使干旱更加干旱,无异于饮鸩止渴。
江河水和地下水都来源于自然降水,让不花钱的降水白白流失再花钱去调去提,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人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天上水蓄住”和把“地下水保住”呢?实践证明,要“蓄住天上水”和“保住地下水”,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即可做到。它不需多投一个工,不用多花一分钱,就能一举解决北方绝大部分地方的春旱、伏旱、秋吊、内涝和土地板结五大难题。由此可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这个命脉就存在于土体之中。
一、耕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句老话叫做: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里所说的天,即是客观规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顺应客观规律做事就能获得成功,违背客观规律做事就会遭到失败。现行的耕作制度正是由于逆天行事,所以总是受到旱涝灾害的惩罚。
在北方,秋收之后,地面基本裸露,这时降水又很少,本应采用保水的耕作措施,可是秋翻地却恰恰在这个时候进行。翻后土壤孔隙增多加大,土壤水分损失速度加快,倘若及时耙压还好些,否则翻多深干多深。“秋翻”未完成的任务,多由“春翻”来完成。北方的春季降水更少,春风更大,蒸发更快,因此“春翻”比“秋翻”造成的危害更大。实行家庭承包制后,逐渐兴起新的松土法——“三犁穿”,它的危害与“春翻”是难分伯仲的。
现行的耕作制度以垅作为其核心,因为垅作有一定的蓄水防涝之功能。就这一点来说,垅作在自然降水较多的时期有其合理性;但在自然降水较少时期也垅作,就明显不合理了——垅作三面透风,扩大了蒸发面积,从而加快了土壤水分损失,这是垅作需要改革的原因之一;垅作需要改革的原因之二,就是它蓄水防涝的功能极其有限,降水稍大或稍急,反而会加快径流。
北方的封冻期,长达五个月之久。这段时间降水很少,地面大部分时间裸露,而蒸发却是降水的十几倍或几十倍。现行的耕作制度没有一点儿保护性措施,任从地下水大量损失,这是造成春旱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春旱,不得不实行“坐水种”。“坐水种”存在着压实土地和结成“土疙瘩”的弊端;还存在播期长,不得不早播,使种苗在白牙期可能遭遇病虫害和冻害的问题。
综上可知,现行的耕作制度和北方的气候极不适应,确有改革之必要。但改革是否可行呢?今以吉林省气候为例来加以阐明。
据气象资料记载,吉林省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0-1400毫米,即每年降到一亩地上的自然降水为300-934立方米不等。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全生育期每亩需水为248-316立方米。由此可见,即使是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也是能够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但为什么在白城、松原一带几乎年年出现干旱,其它地区干旱也时有发生呢?究其原因有三:{dy},在降水盛期大多数降水的降水量或降水强度较大,降水未能被土壤全部接纳;第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全年大部分时间地表裸露或覆盖较少,加之多次不合理的耕作,致使土壤水分大量损失;第三,降水分布严重不均,多分布在七、八、九这三个月份,尤以7月20日到8月20日为最多。如何用耕作措施解决上述三大问题,即蓄住水、保住水和调节水的问题,就成了耕作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
首先谈如何蓄住水。考察现行的垅作,有两个问题影响了它的蓄水功能:一是在垅底,由于多次耕作,形成了一个坚硬的犁底层,降水很难渗入;二是垅沟为径流开辟了通道,降水稍大或稍急,反而加快了径流。这可以采取两种措施加以解决:一是通过深松来打破犁底层,加快降水渗入地下的速度;二是在垅沟打上隔,把径流通道堵死,使耕地变成连片的“微型水库”。人们也许看不起这种小水库,但它却有惊人的蓄水功能:按67厘米的垅作来计算,每平方米耕地上可蓄0.15立方米的水,就是说一次降150毫米的水(这在北方是百年一遇的),即使一滴也没渗入地下,都xx可以蓄住。垅作越加宽,能够蓄住的水就越多。
其次谈如何保住水。垅作在自然降水较少时期有造成干旱的危害,所以在这时要实行平作;耕翻能够加速土壤水分损失,所以在自然降水较少时期要少耕。但光这样保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覆盖。在封冻期,{zj0}也{zpy}的覆盖物是水,用水在地表冻上一层密闭的冰封层——这时是外界气温低,地下气温高,分子状态的水汽沿土壤大孔隙向上运移,毛管水沿土壤小孔隙上升,它们遇到密闭的冰封层则冻结在冰层下的孔隙里,这样越冻冰封层越加厚,整个冻土层里就都积满了水分。从4月15日前后开始播种,到7月15日前后进行“封垅”,这三个月降水仍不多,严重干旱的地方和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行地膜覆盖。
{zh1}谈如何调节水。土壤通过合理的耕作,会形成许许多多合理的孔隙,水分可以贮存其中。据测定,田间持水量:沙壤土为干土重的20~24%,壤土为24~30%,粘壤土为30~35%,粘土为35~45%。地下水通过毛管水的形式和气态的形式也可以由下向上运移,运移深度达1~3米。在冬季“增墒期”,冻土层的含水量甚至超过田间持水量的1.2倍。土壤水库平时贮水,到作物需要时负责供水,这样就使“不均衡”的降水变“均衡”地为作物所利用。
综上可见,降水是一个靠得住的自然资源,而导致干旱的三大问题又是可以通过耕作措施来加以解决的,从而说明耕作制度改革具有可行性。
二、耕作制度改革的方法暨原理
改革后的耕作制度,因其基本分为三步,更因其采用蓄水、保水的耕作措施,能使土壤水分增多,故命名为“三步增水耕作法”:
{dy}步,灭茬镇压、修渠作畦、灌水封地。秋收后立即灭茬,同时镇压,xx垅作。有灌溉条件的,要抓紧时间修渠、作畦。在11月5日前后,当外界气温降到0℃时,要进行初冬灌溉,搞好“水封地”。没有灌溉条件的,可以拉水封闭地表。但“尿炕地”不宜“水封地”。
第二步,平播镇压、化药灭草、地膜覆盖。春季实行平播,适时镇压。积极推行化药灭草和地膜覆盖,地膜要用90天左右的降解膜。播种、镇压、灭草、覆膜{zh0}一次完成。
第三步,“封垅起垅”、深松“打隔”、深追化肥。在作物即将拔节前,用改革的耕作机械,一次完成深松、起垅、追肥、“打隔”四种作业。没有上述工具的,可分段完成上述作业。
“三步增水耕作法”主要遵循的原则有三个:
一是“增水”的原则。现行的耕作制度,该蓄水时蓄不住水,该保水时不保水,所以越是耕作,土壤水分越是减少。而增水的原则,是新耕法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它在自然降水较多时期,采用深松、起垅、“打隔”等耕作措施,能够xx地蓄住天上水;在自然降水较少时期,采用平作、少耕、“水封地”、地膜覆盖等耕作措施,可以尽多地保住地下水。由于耕作措施和当地气候相适应,所以越是耕作墒情就越好。
二是“兼顾”的原则。现行的耕作制度,为了解决土壤板结问题,采用平翻、铲趟、“三犁穿”,土壤板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却加重了旱情;为了抗春旱,采用坐水种,解决了干旱情况下抓全苗的问题,但却加重了土壤板结问题。针对这种顾此失彼的弊端,新耕法始终遵循着兼顾的原则。比如深松,既是疏松土壤的耕作措施,又是蓄水的耕作措施。再比如“水封地”,既是保水的耕作措施,又是利用水的反膨胀原理来疏松土壤的耕作措施。还有起垅、“打隔”,建立连片的“微型水库”,一举解决了水、肥、土的流失,同时起到了抗旱与防涝的双重作用。
三是“少耕”的原则。新耕法与现行耕作制频频耕作截然相反,遵循了“少耕”的原则。它实行深松、起垅、追肥、“打隔”一次完成,提倡平播、镇压、灭草、覆膜一次完成,都体现了少耕的原则。“水封地”更是在土壤冻结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利用“天公”所搭的“自然桥”,实行了{zxj}的“桥式耕作法”。
三、耕作制度改革的优越性及可操作性
三步增水耕作法较现行的耕作制度有以下xx优越性:
(1)新耕法减少了耕作次数和时间,耕地费用明显减少;少耕还做到了土壤疏松,它是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水封地”,利用水的反膨胀原理来疏松土壤,可称之为物理松土法;二是深松,利用机械的耕作来疏松土壤,可称之为机械松土法;三是增施肥料,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来疏松土壤,可称之为生物松土法(详见《有机-无机农业论》)。
(2)新耕法实行平作、垅作相结合,把蓄水、保水、保土、保肥、防旱、防涝诸功能集于一身,改变了水分的自然循环,谱写了水利建设的新篇章。
(3)新耕法能使土壤广度墒情良好,垂直深度墒情也良好,因而能够使春季的一些无效降水变为有效降水,苗期的“卡脖旱”和作物上“搭拉吊”等现象就不会发生;能够促进作物多发根、深扎根,为作物的后期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新耕法能够使春季耕地表面也湿润,从而可以防止“风蚀地”;不仅本土不被风蚀,别的表土刮到这里,遇到湿润的土壤也会被留下来,等于上两茬粪。
(5)新耕法能使土壤孔隙均匀合理,因而使土壤肥力四要素——水、肥、气、热,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地力。
(6)新耕法通过垅台、垅沟年度交替耕作,使土壤形成上“暄”下实、虚实相间的耕层,把保墒、蓄墒、“提墒”多功能融为一体。
(7)新耕法采用“水封地”,使作物的播种期比“坐水种”大大地缩短;采用地膜覆盖还可提早作物的播种时间,从而增长了作物的生长期,为高产晚熟作物品种的采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8)新耕法由于播期短,可以选择{zj0}播种时间,把地全部种在“火候”上,这样就使种子发芽快,幼苗出土快,减少了“白芽期”受到冻害和病虫害的机率,从而达到苗全苗齐苗壮。
(9)新耕法能够减轻病虫草的危害程度。病虫长期适应的环境一旦改变,造成其不适应,发生程度必然减轻;杂草种子由于充分吸水而被冻裂,杂草数量相应减少。用耕作措施防治病虫草害,体现了生态农业的新观念。
(10)新耕法能够使化肥分底肥和深追肥两次施用,可以保证作物在需肥临界期和需肥{zd0}期的肥料供应。既避免了可能造成作物“疯长”的现象和后期生长容易出现“脱肥”的问题,又减少了化肥的淋溶损失和蒸发损失,从而提高了肥效。
新耕法不仅有许多优越性,还有可操作性:
(1)“灭茬”现各地都在实行,但多不镇压,只须增加镇压即可。
(2)“水封地”与“雨封地”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人们只要想一想“雨封地”的诸多优越性,就会很容易接受它。
(3)群众对平播镇压、化药灭草、地膜覆盖已有一定的认识,只须稍加引导就能普及。
(4)深松我们过去都搞过,但那是在春季进行的,是时机选择的不对,现在只是改变了一下时间。
(5)“封垅”时“打隔”,虽属新创,但只要改革一下工具,并不难付诸实行。
总之,三步增水耕作法,干上步,为下步;干今年,想明年,一年庄稼两年种,打破了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小农经济思想。它不仅有可行性,而且有优越性,更有可操作性。它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从实际出发,不搞昂贵的灌溉农业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