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从坐拖拉机开始

懂车,从坐拖拉机开始

2010-04-13 23:00:47 阅读170 评论0 字号:

南航头等舱《往来》杂志  作者:2可器

世间有个规律:十足尊贵的东西,不会有粉丝也不会有发烧友。比如说皇帝不会有粉丝,因为草民你不配,你非要粉就可能越制砍你脑袋;宇宙飞船也不会有发烧友,那东东太高级离人间太遥远。所以某样东西一旦被粉被发烧,就说明已经被糟贱了,有的只是金粉式的伪神圣——比如满大街的毛家饭店。

这还不够,还得把金粉剥掉,比如死皇帝包装得再雍荣,也不过一坨腊肉。想不清这一点,就看不透本质。车也是样,我对车的理解,就经历了从xx到拖拉机的飞跃。

汽车这东东,在199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心目中,那就是xx!老家的县志上,郑重地写着上世纪50年代初的某{yt},全县{dy}辆汽车隆重开进城的消息。直到80年代中期,父母勒了几个月裤带才买了辆价值180元的广州五羊牌自行车,那会虽然知道美国人家家都有汽车,但xx无法想像普通中国人有朝一日也能开上私家车。

跨世纪以后,车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普通家庭,xx跌落神翕,于是一夜冒出众多汽车的发烧级粉丝。据我观察,这种粉丝与成熟汽车社会的机械发烧友区别很大,后者是一种热爱,而前者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得的崇拜。有个北方人嘲笑鞑子的笑话说,他们出门以前总是用一块猪皮抹一抹嘴唇,油光光地昭示这顿我又吃肉了。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他时竟然忽视提起这一点,他就会停下来和你唠嗑,直到假装无意地透露出刚吃过的菜谱才会满意地离去。

我有几个车迷朋友对车的热情就与此类似。一哥们儿对奔驰宝马的推崇在我看来有点象鞑子之于猪皮。如果我和他走在街上碰见一辆奔驰,他会立即停下来,把右手掌绷直,悬停在车上方几厘米处,顺着车体一边滑翔一边解释这个流线的好处。俨然把批量生产的商品当成了卢浮宫的艺术品。有一回我很不识抬举地指出,德国满大街的的士车型都是奔驰宝马。这一戳对他的伤害从他的眼神里就看得出,至今难忘。

和他们相比,我确实不懂车。有一回另一个车迷朋友一边开着他送货用的昌河微型车,一边与我如数家珍的介绍国内外{zx1}车型时,我就象一块木头。可能这哥们说得无趣,他停下来扭头看了看我,相当鄙视地评价说,“今天这个时代,你娃连车都不懂,太落伍了!”。可是他连电子邮箱都没有啊,他收个业务邮件都要开着那辆破昌河去找一个朋友帮忙,这样的人居然敢嘲笑我跟不上时代?在车迷面前,一个不懂车的人混到了这个程度,我确实有点愤愤不平。

由于平时对车不xx,说不上什么时尚的心得;我自己开了几年车,也说不上什么驾驶体验。但去年我却对车有了自认比较深刻的理解。

我是一头驴子,为了钻进深山老林就得在当地村落租车。去年我去广东xx的户外线路船底顶时,在当地农村租了辆手扶拖拉机。这辆巨响的柴油机,吭哧吭哧地爬在30度山路上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真担心它是否会散了架,或者倒退着溜进山沟里。而拖拉机师傅总是一脸轻松地让我们放心。

我相信在这种路上,任何一辆噱头十足、光鲜照人的车都白搭,哪怕我拥有一辆长久心仪的双开门牧马人,面对这条路也只能让它歇着换乘这手扶拖拉机。

那一刻形成了我对车的深刻认识:别让商家宣扬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迷了眼,那无非是金粉式的伪装。车不就是一种代步工具嘛?没尝过腊肉你不会真懂猪;没坐过拖拉机,你就不可能真懂车。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懂车,从坐拖拉机开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