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起亚世界汽车产量第五大集团 全球投资90亿美元_敬文龙_新浪博客
该投资计划将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相关的科技研发与工厂的硬件设施建设

  现代起亚汽车集团日前宣布,2010年集团全球投资额将达到10.5兆韩元(约合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刷新现代集团成立以来的{zg}投资纪录。该投资计划将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相关的科技研发与工厂的硬件设施建设。

 

  尽管已被美国《财富》描述为在“超速前进”,但现代汽车全球扩张的脚步仍在加速。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通用汽车、丰田汽车等全球{dj1}汽车集团先后在这场“浩劫”中遭受重创,这为现代汽车、大众汽车等欲图有所“超越”的厂商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为此,2010年现代汽车全球产销量目标攀升至540万辆,全球投资额拉高到约90亿美元。其中,将有40亿美元投放在环保车型的研发上,以扩大混合动力车的品种、推动电动车量产化、实现燃料电池车商用化。2010年,将首先完成索纳塔级别汽油混合动力车型的开发并在北美市场上市;2011年,电动车以及柴油混合动力车实现量产并面向消费者销售。

 

  同时,现代集团将斥资约50亿美元,用于增设高性能发动机、变速箱工厂。此外,将继续向现代制铁一体化钢铁厂投资,最终实现以高品质的汽车钢板为基础,连接原材料、零配件、汽车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将集团内部的协同效果{zd0}化。

 

  而在区域车型的投放方面,现代起亚相关人士表示,集团将以更快的速度将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土开发的车型导入中国市场。

 

    韩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Hyundai Kia Automotive Group)是由一系列附属公司以复杂的控股方式组成的的集团公司,集团的实际代表是现代汽车公司,集团的前身是现代汽车集团

  现代起亚汽车集团目前是世界产量第五大的汽车生产商。

 

   1967年,韩国历史上最富xx色彩的商业巨子郑周永先生一手创办现代汽车。与全球其它{lx1}的汽车公司相比,现代汽车历史虽短,却浓缩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史,它从建立工厂到能够独立自主开发车型仅用了18年(1967-1985),并成为韩国{zd0}的汽车集团,跻身全球汽车公司20强。

  现代汽车公司是韩国{zd0}的汽车企业,世界20家{zd0}汽车公司之一。创立于1967年,创始人郑周永。公司总部在韩国汉城,现任董事长郑周永,汽车年产量100万辆,主要产品有小马牌、超小马牌、斯拉塔牌小客车及载货车。目前现代汽车公司已发展成为现代集团,其经营范围由汽车扩展到建筑、造船和机械等领域。

  现代拥有世界{zd0}规模之一的汽车生产基地蔚山工厂,全州车厂,牙山工厂,8个研究中心,拥有韩国{wy}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综合试验场等。主要产品有ACCENT、SONATA等等轿车以及各类大中小型客车、载货汽车、牵引车、自卸车和各种专用汽车等,各类型汽车年产能力145万辆。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四千家销售商,今天现代汽车公司每年可出口50万以上辆轿车。同时在北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建立了汽车生产基地。

  现代汽车公司的标志椭圆内的斜字母H是现代公司英文名HYUNDAI的{sg}字母,椭圆既代表汽车方向盘,又可看作地球,两者结合寓意了现代汽车遍布世界。

 

    郑梦九韩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会长。

  郑梦九出生于汉城,1967年毕业于汉阳大学。1999年,他接替其父亲郑周永开始担任现代集团会长职务。2001年,现代集团解体,郑梦九领导的现代公司独立经营。随后,兼并起亚汽车公司成立现代起亚汽车集团,郑梦九任会长。目前现代起亚汽车集团是韩国第二大财团。2004年,他被商业周刊评选为年度经理人。

 

韩国xx企业:

现代企业集团(1951年创建)创始人:郑周永
三星企业集团 (1938年创建)创始人:李秉哲
大宇企业集团 (1967年创建)创始人:金宇中
LG(乐喜金星集团)(1947年创建)创始人:具仁会
鲜京集团(SK公司)(1953年创建)创始人:崔舜健

双龙集团 (1948年创建)创始人:金成坤
乐天企业集团 (1958年创建)创始人:辛格浩
韩进企业集团
锦湖企业集团 (1960年创建)
韩国火药企业集团

 

                                     现代集团


     现代集团始建于1946年,建筑业起家。6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重工业,1997年拥有62家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建筑、汽车、造船、钢铁、铁道车辆、海运、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职工总数、资产额和销售额曾雄踞韩国财团企业之首,在世界500强企业(美国企业除外)中,位居50位左右。


    为加强主导产业竞争力,现代集团于1999年对集团公司进行大规模调整和重组,通过合并、出售和分离等手段,处理了23家非主导产业系列公司,经营主要集中在造船、汽车、电子、建筑、金融及服务等5大主导产业上,余下的26家系列公司实施所有和经营分离的经营方针,推行专门经营人员责任经营制。


    从2001年起,现代集团又经历了“资金危机”和财产纠纷等几大变故,现代建设、现代电子、现代精油、现代投资信托等几大主力公司进入债券团手中;现代重工、现代汽车、现代综合商社等几大公司又脱离现代集团而独立。到2004年,现代集团旗下仅剩下现代商船、现代电梯、现代证券和现代经济研究院等6家系列公司。

                                        

                                          起亚汽车

 

    现代起亚汽车集团===起亚汽车公司是韩国最早的汽车制造商,隶属于起亚集团。拥有完善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生产流水线,330万平方米厂房的牙山湾工厂和79万平方米的所下里工厂,具有年产一百万辆汽车的生产力。通过在18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

  在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了韩国的金融危机,使得起亚汽车的投资失去可偿还能力,起亚汽车公司进入了清算状态,濒临破产后由韩国政府出面,指令现代收购起亚公司。1998年,起亚汽车公司与韩国{zd0}的汽车公司——现代公司签定了股权转让协定,并且在2000年,与现代汽车公司一起成立现代·起亚汽车集团。集团包括现代汽车,起亚汽车和现代零件供应商以及19个与与集团产业有关的核心公司,在市场上,起亚和现代以两个公司的方式独立运行操作。

  注入新的资金和管理方式后,起亚转变了原有成熟的形象,公司向着更加年轻活力的方向发展,1999年Rio车型发布、2001年Sportage参加巴黎-达喀尔拉力赛以及起亚老虎棒球队的成立,标志着起亚汽车公司有了新的气象,Optima、Carnival和Soranto等车型更让起亚焕发了新的活力。2002年起亚生产了其{dy}千万辆小汽车。2004年,起亚斯洛伐克工厂开工,2006年又宣布在美国建设生产线,2007年,现代·起亚汽车集团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集团。

 

    在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就是,人均收入高过韩国的就是发达国家,低于韩国的就是发展中国家。


    韩国也就是现代、LG、三星、东丽等几个大财团撑撑门面,中国经济再发展个10年,人的素质再上去点,不相信会比韩国差!
                  

 

 

 

 

    韩国是个很小的国家,可是出了三星\现代\大宇\SK\LG这些巨头.


    反观我们中国....韩国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韩国人民的凝聚力与民族精神值得中国人好好学习,


    中国人实在是太散了,就看国内都吵的不行了,一个不服一个,没办法!

 

    中国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确实是落后,但也要看到我们的联想、海尔等还是迈出了品牌国际化的{dy}步(虽然核心技术还不是自己的),但这是个品牌成熟的过程。

 

     1997年末,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韩国经济突发性地陷入了金融危机的困境之中,令世人震惊。在60年代初以来的30多年间,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本实现了步入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行列(1995年,韩国人均GDP已达10037美元)的目标,因而,倍受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推介,被誉为“韩国奇迹”。在这一背景下,它的抗风险能力何以如此脆弱,以致“一夜间”落入了危机深渊,的确发人深省。

 

     韩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导因,虽然在于国际市场条件的突然变化,它的深层原因却在韩国国内。其中,既有经济方面因素,也有政治,社会方面因素。在众多经济因素中,韩国长期实行的大企业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本因素。换句话说,即使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韩国或早或迟也将发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即便眼下的危机度过了,今后也将再次发生危机。

 

     韩国大企业发展 战略的金融效应分析

     60年代初,在社会生活大致稳定和国民经济基本恢复的条件下,韩国经济面临它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即如何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以农业为主的落后经济面貌,快速进入现代工业国行列。

 

     发展国民经济,首先需要有充分的资金。1961年,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仅21亿美元,人均仅82美元,国民储蓄率只有2.9%,可供投资的资金极其有限。只有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对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产业和企业,才能有效促进工业化进程;同时,钢铁、机械制造、造船、汽车制造、电子、石化等重化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也以巨额投资为前提,由此韩国选择了一条集中资金、重点发展大企业的路子,并从各个方面给大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便利和优惠。6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后,大企业在韩国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销售额占全国销售额的70%左右,进出口额占工商企业进出口额绝大部分。30多年间,韩国经济持续保持8%-10%的增长率,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000多亿美元(位于全球第11位),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500多亿美元,其中大企业的巨大贡献功不可没。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实行大企业发展战略?在韩国的实践中,这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大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大中小企业的结构。而大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失误,不仅直接制约着大中小企业结构的协调,更严重的是,它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给国内经济危机埋下了深刻潜因。

 

     (一)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与高负债政策效应

     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从产业定位角度说,大致有三种类型:专业化经营、一业为主兼营它业和多元化经营。这三种类型,在起点上,对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产业结构、政策、体制等条件的要求差别甚大;在发展中,对政府行为、金融活动、产业调整、市场竞争、技术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也相距甚远。韩国的大企业发展,既没有选择专业化经营战略,也没有选择一业为主兼营它业的经营战略,而是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战略。

 

     “韩国奇迹”为何落入危机深渊

     所谓“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互无关联产品,在若干个互无关联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的企业经营发展格局。韩国大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中,提出了要象章鱼那样将触角伸进各个产业领域,办成“百货商店式”企业的口号。到90年代,它们少则介入了5-6个产业,多则介入了几十个产业,其中,既有生产性产业,又有销售性产业,还有金融性产业、新闻媒体等:经营的产品种类,大到汽车、造船、钢铁等,小到宾馆客房用的小肥皂,无所不包。表1概要地反映了这种多元化经营的状况。

 

     从金融角度看,多元化经营的缺陷,首先在于,它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大大超过国内正常的资金供给量,使企业的发展经常处于资金不足的状态中。一般来说,在实行专业化经营的条件下,受所经营的产业技术经济规则制约,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内,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是有限的。与此不同,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条件下,企业同时介入多个产业部门(投资、经营、开发等)。由于每个产业都有资金需求,这使得企业在每个时期对资金量的需求量都大大高于专业化经营。如果说在以轻工业部门或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条件下,这种情况还可能受到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制约的话,那么,在以重工业部门或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条件下,它就处于近乎无限的状态。

 

     在实行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过程中,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大企业的资金短缺,大企业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积极筹措资金。其中,“高负债政策”的确定和实施,对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产业了根本性影响。

     企业的营运资金,从性质上说,可分为资本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由于资本性资金的高额积累和大量集中,受到收入水平(财政收入、国民个人收入等)、金融市场成熟程度、投资者意愿及其他条件(如货币乘数通常不起作用)的制约,运用这类资金来缓解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所需的资金,难度较大;与此相比,xx性资金(即债务性资金)可通过政策机制、银行机制、外债机制等快速筹集,同时,又可通过货币乘数持续派生,所以,在满足大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资金需求中,韩国选择了“以债务性资金”为主的路子。由此,引致了三个现象的发生:

 

     {dy},利率长期居高不下。各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及扩张以资金的支持为{dy}条件。在实行高债务的条件下,这些企业对资金的无限需求集中表现为对xx资金的无限需求,这必然造成国内xx资金的全面紧张和利率的持续上扬,由于大企业对资金的无限需求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利率也长期居高不下。

 

     第二,对外借款大幅增加。在国内资金无法满足大企业多元化经营要求的条件下,向国外借款举债,成为重要的选择;而国内利率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利率的状况,也驱使着对外借债展开。在引入的外资中,xx资金占相当高的比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韩国虽然GDP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所引致的资金紧缺局面没有改变,大量借入外债的格局也很难改变。表2 反映了1980-1996年间,韩国外债的增加情况。

 

     第三,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大量运用xx资金进行多产业的投资和经营,必然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高位状态。1990年11月17日,韩国银行监督员在国情监查报告中指出,韩国30家大财团所属147个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的仅有14家,占9.5%;自有资本xx损失(即资产xx由债务构成)的企业有3家。表3反映了1990-1996的7 年间韩国制造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从中可以看出,它们的资产负债率在90年代仍一直处于75%的高位上。与此相比,美国、日本及欧洲的制造业企业资本负债率通常在150%-250%之间,资产负债率则较多处于40%-60%之间。

 

     高利率、高外债、高负债(以下简称“三高”),给韩国大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以极大压力,利率过高,不仅直接意味着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利润的减少和市场价格竞争力的减弱,而且制约着企业筹集新资金的余地,投资选择,从而制约了多元化经营进一步扩展。从高外债看,外债应用外汇偿还,一国偿还外债自动的高低,受到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数量的强烈制约,对韩国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主要取决于进出口贸易的顺差状况,由此,高外债一方面制约着大企业大量利用外债来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扩张,另一方面,又迫使它们较早地深入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从高负债看,债务比例过高,意味着企业的商业信用能力的降低,债务风险的加大,使企业借新债的难度加大、资金周转和营业周转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增大,由此,高负债制约着大企业的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筹集新资金、介入新产业投资的行为,从而制约着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

 

     (二)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刺激了大企业的多元化扩张

     在30多年的实践中,不论是韩国政府部门还是大企业本身,都未对“三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减弱“三高”对大企业快速扩张的制约,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1、融资优惠。在筹资和融资方面,韩国政府运用政策手段, 向大企业提供的优惠或便利,其中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运用政策性金融,在资金的可得性方面,为大企业提供方便。政策性资金中的70%-80%集中贷放给大企业,从而使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主要向大企业集中。同时,政府部门又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人事影响)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商业xx向大企业集中。

     其二,向大企业提供各种低息xx或利息补贴,使大企业的平均资金成本大大低于中小企业,同时刺激了大企业对xx资金的需求和加剧了货币市场的利率上升。

 

     其三,为大企业运用股市筹集资金,提供便利。1968年《促进资本市场发育法》颁布以后,xxxx成为大企业募集资本金的主要途径,为此,各大财团相继将一批所属公司推上股市,使得韩国股市中的上市公司(除国有控股和公用事业外)大部分为大企业所属公司。在前10位的大企业中,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量占财团资产总量的比例高达70%以上。由于各大财团的主要股份由家族控制,为了不丧失这种控股权,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股票发行量才多少受到了限制,这同时也是导致xxxx未能成为大企业募集资金的基础性途径和资产负债过高的一个基本原因。

 

     其四,允许大企业经营金融业。韩国的大企业大多有所属的金融机构,这是韩国大企业与其他国家的大企业的一个重要差别。在金融业分业管理和监管日益严格的国际背景下,韩国所以允许大企业介入金融业而大企业也所以要介入金融业,一个基本原因在于要解决资金的融通问题,所属金融机构事实上主要为本财团服务。

 

     2、实行出口导向政策,全面鼓励出口。1964年,韩国进行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明确提出了“出口{dy}”、“贸易立国”的新方针。在出口导向中,大企业既是主力军,又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为此,韩国采取了诸多便利于大企业扩张的措施。主要包括:

     {dy},实行出口鼓励政策,如出口产品的增值税减免、海关税减免和所得税减免等税收政策,对经营出口产品的企业在xx数量和利率给予支持、在使用外汇上给予方便等等。由于大企业的出口额占韩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所以,这些政策也主要落实在大企业。

     第二,实行韩元贬值政策,刺激出口。韩元与美元的比值,50年代为6: 1 , 1961年降低到100:1,1964年又降低到255:1。尽管韩元持续贬值,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大,但进出口贸易除1986-1989的4年间为顺差外,其余各年均为逆差。 90 年代以前,韩国每年的对外贸易逆差额基本在50亿美元以下,1995年以后快速突破了100亿美元、200亿美元的大关。

     第三,允许企业直接对外借债和投资。为了缓解国内资金的紧缺,韩国除以政府名义对外大量借款外,从1962年开始,就放松了对企业向海外借入商业xx的限制。从1959年至1989年7月,韩国政府对外借款总额为341.98亿美元(其中,财政xx为159.27亿美元,商业xx为182.66亿美元),将这一数字与表2中的1980 - 1989年的外债数字对比,可以清楚看到,企业借入的外债数量远大于政府部门。其中,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并能够借入外债的企业,主要是各大财团。

 

     随着国内市场逐步从“卖方”转向“买方”,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各个大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由此,开发国际市场成为必然的选择。大企业利用国际借款机制调度资产,使其国外资产数量快速增大。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大企业的投资占到80%左右。

 

     3、税收优惠及其他优惠政策。为了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方面的作用,韩国政府还采取一系列税收优惠及其他优惠政策,刺激大企业快速扩张。这包括:

     {dy},税收优惠。从70年代以后,韩国在实行多个“五年计划”中,将钢铁、机械、石化、造船、电子和有色金属等列为“六大战略产业”,同时,将电子机械、家用电器、产业用机械、汽车等产业列为发展重点。为了扶持这些产业的扩展,对有关企业实行了租税(以直接税为主)3年减免100%、2年减免50%、关税减免 70 %-100%的政策。

     第二,技术支持,1962年-1987年的26年间,韩国从国外引进技术4692项,支付的技术项目引进费用达22.736亿美元。从总体上看,重化产业的技术引进项目占到83%、引进费用占到79%,而这些技术项目主要投入于大企业。

     第三,加大财政投资。7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加大了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财政投资数量。1990年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开发费”达到32774亿韩元,增长了7倍以上; 16年中,经济开发费占同期财政开支总额的17%左右。经济开发费主要用于交通、通信、电力、用水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主要由大企业承接,使大企业获得了一个“政府订货”的市场:而这些项目建成后发挥的外部经济,也使大企业的受惠程度高于中小企业。

 

     上述这些措施的采用,在20多年时间内,有力地促进了大企业的资产量、投资量、经营范围,销售额、出口额等的迅速增长,使10多家大企业挤入了世界500 强之列,但同时也推进了“三高”及其不良后果的累积。

 

     (三)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

     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在促进“三高”形成的同时,导致了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并使这种风险愈益深入到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1、通过政策性xx或优惠xx,大企业可以减少利息支出,免受高利率条件下财务成本上升的困扰;通过税收减免,大企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免受经济效益下滑的制约。但是,大企业的成本支出减少,并不意味着经济运行中不存在这部分成本,不同的只是,这部分成本转嫁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或政府财政部门。这样,随着政策性xx和税收减免的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承受大企业成本转嫁的能力逐步降低,而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运行风险也随之增加。

 

     2、在承受大企业成本转嫁的能力降低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只能减少政策性xx和税收减免,这在提高财务成本和经营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了大企业的资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制约了资金的筹集和集中,提高了大企业的运行风险。企业资产质量的降低和运行风险的加大,意味着由银行等金融机构xx给企业的资金处于不良状态并且继续恶化。

 

     3、为了缓解国内高利率的限制,大企业选择了加大海外借款的策略。每家大企业的海外借款都基本由两部分构成,即国内公司直接从国际市场借入的资金和海外分支机构从国际市场借入的资金,而后者的比重上升相当快。80年代以后,韩国的外债总余额明显增加,但海外资产增长得更快。这说明大企业借入的外债,主要用于增加海外投资,同时,它们从国际市场上筹资也主要通过海外分支机构进行。由于海外资金与国内资金的利差高达10个百分点以上,所以,大量利用海外资金,必然使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表现为具有较强“优势”。这种形式上的优势,掩盖了大企业的债务负担过高、资产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下落、竞争力减弱等负面隐患,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状况恶化、经济运行面临高风险的事实,给大企业和政府部门以误导的信息,由此促进由外债危机引发大企业经营危机并导致国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快速累积。

 

     4、在国际市场中,商业xx以1年内的短期资金为主。要能持续借入外债,必须遵守信用,保证到期偿还本息。外债只能用外汇偿还,获得外汇的基本途径只有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借入新债等。但如前所述,韩国引进海外直接投资的数量相当少,同时,进出口贸易逆差甚大,所以,韩国偿还外债几乎xx依靠借新债还旧债。在能够借入足够的新债的条件下,旧债的如期清偿能够保证,大企业的运行和扩张,在现金流量不断的支持下,也能够继续,但由外债增加和清偿能力降低所引致的金融风险也在增加。一旦国际市场条件发生了不利的变化,继续借入新债发生困难而旧债的偿还又指日可待,长期累积的各种风险就将通过金融危机的方式集中突发。

 

     韩国的金融危机,即便没有国际市场的变动,由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所造成的“ 三高”,也将或迟或早地引发,到1996-1997年间,韩国经济实际上已处于危机的边缘。

     无庸讳言,对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韩国政府并非毫无觉察,也非无动于衷。1990年6月20日,卢泰愚指出:“大企业(财团)的经济力集中,是韩国经济中的严重问题。为此需要实行业种专门化。”同时,否决了现代财团插足于己内酰胺生产和三星财团投资于汽车生产的申请。1993年6月1日,金泳三政府宣布,为了提高韩国的国际竞争力,应将“主力业体制度”转变为“主力业种制度” ,要求各大财团自行选择1-3个主力产业种类作为主力企业的发展重点。1994年,商工资源部从30个大财团中选出108家企业,韩国银行监督院则选出76家,作为“ 主力企业”。但可惜的是,受各大财团不愿将所属企业分离出去、政府实行主力业种制度的力度不大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一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大财团还未能从多元化经营转向专业化经营。

 

     对中国大企业发展战略的若干重要启示

     韩国金融危机的教训,不论对韩国还是对中国,都是深刻的。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和学者,以韩国大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所取得的成就为样板,积极主张中国也应实行推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在实践中,中国的一些地区和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并认为这种战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分散风险。近年来,一些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进行规模扩张、企业购并、资产重组中,又强调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取向,并希望通过这一途径,挤入世界500强行列。考虑到这些背景,研究韩国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在实现“两个转变”中,选择大企业发展战略,避免“重蹈覆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韩国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企业的专业化经营是工业社会的基本走向

     自{dy}次产业革命以来,分工、专业化生产,就一直是各次工业革命富有特征性的现象。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长,国内市场上的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快速显示出来,同时,经济的货币化过程也明显加快,在这种条件下,一些企业大量融入资金、投资于多个产业部门、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既有利于增加供给、填补产业“空白”和市场“空白”,也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收益,经营的高速增长和多元化经营的进一步扩张。但是,随着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供求平衡(甚至部分供过于求)的格局形成,产业和市场的“空白点”已基本被填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条件下,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干企业如继续停留于“ 多元化经营”,违背了工业社会的基本走向。虽然可以通过大幅增加这些企业的资金量,使其主要产业满足规模经济要求,但集团公司仍难以真正确立专业化经营的理念,也很难协调集团内各企业的扩张需求,更没有“不进则退则败”的危机感、紧迫感,其结果不仅不利于这些主干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将给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把握工业社会的基本走向和脉搏,实行以专业化经营为主的大企业发展战略,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推动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克服“后发劣势”的关键环节

     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起步中,由于可直接吸收和利用发达国家已成熟的技术及设备,在短期内,以较低的成本,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迈上新台阶,因而,具有比较明显的“后发优势”。近50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实了这种“后发优势”。

     但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后发劣势”,其基本机理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有着限制或阻止将{zxj}的技术、设备销售或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倾向,发展中国家能够从发达国家得到的,大多是尚以一定竞争力但已属二流性质(即已有换代技术和设备)的技术和设备,这样,发展中国家若长期依赖从发达国家购买技术、进口设备,那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就整体技术水平而言,只能始终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爬”,其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将一直受发达国家的严重制约。

     要克服“后发劣势”,发展中国家不能沉浸于利用发达国家已有技术、设备等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而应在利用这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积极消化、吸收和创新、研制、开发能够与发达国家{zxj}的技术和设备相抗衡并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设备。“科技兴国”、“科教兴国”,一个基本含义就在于此。

     在现代经济中,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科教研究机构是一只重要的生力军,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也是重要的生力军,而高新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尤其依赖于企业的专业科研素质和实力。就总体而言,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更注重直接利用已有的技术和设备,专业研究开发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技术和设备的能力较弱;实行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更注重研制和开发专门技术和设备,这决定了选择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利于克服“后发劣势”,而选择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发展战略,并以此作为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微观基础,则是克服“后发劣势”的关键所在。

 

     (三)企业的资产扩张,未必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

     “规模经济”是用于描述企业经营中投入——产出关系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如技术、价格、利率、税收等)的场合,随着投入的增加(即资产规模扩大),产出(即收益)以高于投入的比例增加。规模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成本降低,即在经营规模扩大中,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主要是利息)、销售成本等并不与经营规模同比例上升,从而,产品(或销售收入)成本降低、利润增加。规模经济的形成以资产增加(即投入增加)为财产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增加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但是,资产规模的扩大并不会自然地形成规模经济。

 

     {dy},规模经济属专业化经营范畴。产业,是一个有着明确的技术规定、产品竞争力规定的范畴。一般来说,在技术上具有相同性(相似性)和替代性,在产品价格上具有竞争性和替代性的经营活动,属于同一产业;否则,不属于同一产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条件下,企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多个产业部门即便企业的资金数量较大,也可能发生在每一经营活动中的投资量小于其产业的规模经济要求。在这种条件下,由诸多企业构成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至多只能说是形成了“舰船编队”,不能说是构建了“航空母舰”。它们即便挤入了世界500强,也只因其“ 大”,不表明“强”:在进一步的竞争中,这种“大”很容易进入被淘汰行列。

 

     第二,规模经济有着为市场竞争所规定的界限。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质。发展中国家的大企业,如果面对的是国内市场(即与国内企业进行竞争),那么,受国内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竞争对手条件的制约,以较少的资金投入特定的产业(包括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就可满足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要求,由此,在资金数量扩张中,实行多元化经营,利用引进技术来增强竞争力和提高收益水平,是一种可选择的方略。但是,如果面对的是国际市场(即与国际企业进行竞争),受国际经济技术条件和竞争对手实力的影响,再以多元化经营为发展战略,就后患无穷了。因为国际市场上,竞争对手的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信息充分、经验丰富,发展中国家的大企业即便将全部资金集中于一个产业、一个市场中,尚难显示出多少竞争优势,何况是将资金分散投入多个产业,在多个市场上与多个对手进行竞争,随着企业介入的产业和市场的增加,不仅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可能明显降低,而且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可能明显增大。

 

     第三,规模经济有着为经济技术的发展所规定的界限。随着研制开发的深化,技术不断进步:在技术经济进步中,生产工具、经营成本、产品性能、销售价格、竞争格局和需求趋势等等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引致了规模经济内涵和外延的变化,要求企业及时地调整存量资产结构(如技术结构、经营结构、财务结构等)。企业存量资产的结构调整,往往需要投入增量资产进行“推动”和“调节”,这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资产数量的扩张。在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场合,大企业为适应技术经济进步而展开的资产存量调整,在多个方面同时展开,受增量资金的数量限制和各下属公司净资金的制约,常常难以使各项经营都达到规模经济的新标准,从而,留下诸多的“隐患”和缺乏竞争力的资产。

     显而易见,企业的资产规模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在多元化经营条件下,尤其如此。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大量发生,必须实行大企业的专业化经营战略。

 

     (四)高负债条件下的多元化经营,不仅既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也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多元化经营,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内源资金常常不能满足企业的产业扩张和资产扩张的需要。所以,资金主要靠外源性融资为解决。企业的外源性融资渠道主要有xxxx、公司债和借款等。xxxx、公司债,是一种市场行为,它们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企业的外源融资,更多地依靠从金融机构获得xx。大量从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必然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种高负债一旦与多元化经营相结合,就将形成多方面的高风险。

 

     {dy},在依赖不断获得xx来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和发展的条件下,一旦金融政策、借款条件及其他融资条件(如国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大企业的经营就将随之陷入某种程度的困境。即便其他方面条件不发生变化,大企业的经营,也将因xx增加量小于多元化发展(如产业扩张、技术进步、市场拓展等)的需求量,而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陷入困境。xx的数量增加,意味着企业财务成本的上升、还本付息压力的增大、破产危机的加重,这在不同程度上,减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着企业的长期经营规划。

 

     第二,大企业多元化经营,不仅通过对资金的近乎无限的需求量,造成利率的上升,便高利率现象长期难以消解,给金融运行带来巨大压力和风险,也不仅通过不良资产的增加、竞争力的降低,使金融机构的不良xx增加,给金融机构的运作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可能通过各种不规范的抵押担保、不正常的国际借款,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严重的风险。

 

     第三,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由此引致的金融风险的累积,直接就是经济运行风险的累积;它们一旦结合并同时发生,就将给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

     下述两种认识误区应引起特别的重视:其一,认为企业大了、影响面广了,一旦发生经营危机,政府部门一定会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种观念是导致影响大企业几乎不考虑风险、尽可能扩大资产和经营的重要原因。其二,认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只影响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不会危及国民经济。这种认识误区导致政府部门对大企业的高负债和多元化经营“放任自流”、甚至给予多方面政策支持的重要原因。

 

     (五)大企业的资产增大,应建立在资本性资金有效增加的基础上

     大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供给。这些资金,一部分可通过大企业的内源融资(如利润转投资、折旧金转投资等)来满足,但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条件下,更多地还要靠外源融资来解决。在外源融资中,如果过多地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xx,则对企业运行、金融运行和国民经济都弊大于利,由此,应选择以增加资本性资金为基础的投融资机制,即将xx资金的增加建立在资本性资金增加的基础上并与资本性资金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社会闲散资金向大企业的集中并转化为大企业的资本性资金,既有利于促进大企业的发展,也是约束大企业经营行为、防范高负债风险(以及由此引致的其他风险)的一个重要机制。

     发展资本市场,加大股票、投资基金证券和其他证券的发行,在直接关系上,将减少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储蓄存款,但同时将增加有关企业和机构场款,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若是存款结构的调整,不会应致存款量的减少。

 

     (六)应当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以增强经济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提高分散风险的能力

     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表明,相当多的大企业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这些中小企业,通过研制、开发某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新市场打败大企业而快速发展成为大企业。在世界500强中,50 年代以后成长起来大企业占大多数;在各种具有商业价值的高新技术和新产品中,中小企业开发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大企业。正确的选择应是,在推进大企业发展的同时,重视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所以普遍确立了“中小企业保护法”,一个重要的根据就在于此。

    



     表1 韩国部分大型企业集团经营介入的产业部门
     集团名称 子公司 上市公司
     现代 57 19
     三里 85 13
     乐喜金星 49 13
     大宇 30 9
     双龙 25 10
     韩进 24 5
     起亚 28 4
     斗山 6
     韩— -- 10
     东洋 24 16
     三洋 -- 7
     海泰 15 4
     东部 34 6
     锦湖 26 6
     大林 21 4
     习隆 24 4
     东亚 19 6
     汉拿 18 3
     集团名称 介入的主要产业部门
     现代 汽车、钢铁、建筑、造船、海运、水泥、医药、电梯、电子
     电机、精工、木材、商社、综合金融、证券、保险、油漆等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现代起亚世界汽车产量第五大集团 全球投资90亿美元_敬文龙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