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一鸣
四月的巴山大地,青山叠翠,绿水泛幽,满目葱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带着对老区人民的关怀,4月13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柯尊平莅临巴中调研。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仲彬,市委副书记、市长蒲波的陪同下,柯尊平先后深入巴州、南江农村,亲切看望慰问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并就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党员干xx伍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要选好带头人”
巴州区恩阳镇合治寨村近年来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突出抓好园区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培育,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冒着细雨,踏着干净整洁的石板路,柯尊平首先来到合治寨村核桃产业园区。看着合治寨村今年发展成片的优质核桃苗吐出新绿,长势喜人,柯尊平十分高兴。
“全村有多少人?”柯尊平询问村支书张高昌。
“全村有337户、1258人。”
“有多少土地?”
“1170亩,人均7分地。”
“土地都是老百姓自己在种吗?”
“我们现在主要是引进业主搞养殖和水产业,全村流转土地360亩。”
村支书张高昌答道。
“土地流转农民每亩收益如何?”
“每亩土地租金700元,农民还可以在园区务工挣到部分收入。”
“优质簿壳核桃一亩收入多少钱?”
“初产期一亩可产核桃300多斤,收入3000多元,盛产后一亩可产800斤,收入7000多元。”
在村支部、村委会会议室,柯尊平仔细察看恩阳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示意图。合治寨村近年来大力发展水果、蔬菜和水产业,全村已发展水产养殖570亩,栽植水果200多亩,还有200多亩大棚蔬菜。同时,引进业主大搞畜牧养殖,已初具规模。
“村里养了多少头牛?养了多少头猪?收入怎样?”柯尊平仔细询问。
“养牛5000头,猪8000头,养一头牛收入2000元。”
“水产主要养什么?”
“鲢鱼,草鱼,还有甲鱼。”
“业主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
“外地本地都有,外地有重庆江津来的。”
“老百姓可以就近务工吗?打工可以收入多少?”
“老百姓可以就近务工,每天收入40—50元。”
“全村人均年收入多少?”
“年收入4500元,主要靠产业和务工收入。”
细雨中,柯尊平一行来到成片的500多亩鱼塘边,鱼塘一个挨着一个,塘内波光粼粼,鱼儿跳跃。
“这个村最能致富的产业是哪一项?”柯尊平询问恩阳镇党委书记杨超。
“主要是水产养殖,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有传统的养鱼习惯,又有养鱼技术,靠养鱼每户农户一年能够收入8000-10000元。”杨超回答道。
“以哪种方式组织群众养鱼?”
“我们成立了水产养殖协会,目前已发展协会会员78名,其中党员有12名,通过‘支部+协会’的模式来发展水产养殖业。”
穿过水产养殖区,对面一排排现代化的川东北民居格外醒目。
“这个村的老百姓居住环境很好,房屋修得很漂亮嘛!”柯尊平赞叹道。
“这些民居都是由市、区建设部门规划设计,提供图纸,老百姓按图纸施工建设而成。在投入上实行‘农户投入为主,政府适当给予补助’的建设模式。”
“这座新房挺不错的嘛!是谁家的?”公路边,一幢一楼一底的别墅式新居格外抢眼,引起了柯尊平的极大兴趣。
走进屋内,女主人鲜慧琼快步迎了上来。
“房子是自己设计的吗?”
“是北京建筑学院设计的。”
“修起多久了?花了多少钱?”
“两年了,花了五六十万元。”
“你家收入主要靠什么?”
“经商和养鱼。”
“鱼塘有多少?年收入多少?”
“有两亩,年收入几万元。”
“是自己养,还是请人养。”
“请专业技术人员养,还请本地村民养。”
“村民给你打工,可以挣多少钱?”
“一年1万多元。”
“不错不错,很能干嘛?”柯尊平赞许道。
“这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呢!”鲜慧琼笑着说。
踏着洁白的地板砖来到二楼客厅,布艺沙发、大彩电等现代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站在阳台,村里景象尽收眼底。
“这幢房子有多少平方米?”
“400多平方米。”
来到厨房,现代化的厨具添置齐全。“用的是天然气吗?”柯尊平问。“天然气也有,还有太阳能热水器。”
“你家有几口人,丈夫在干什么?”
“我家三口人,丈夫在经商,女儿读大学了。”
“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嘛,城里人都赶不上你们呢!”
“你家在村里算什么水平?”
“中等水平,跟我条件差不多的还有10来户。”
“如果全村都过上你家这样的日子就好了。你富了,要带动更多村民,让大家都富起来!”柯尊平嘱托。
临走时,柯尊平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大力度推进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挑选那些既是党员又是致富能手的人来当村支书,选好带头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
“农村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走进南江县元潭乡字库村,宽阔的水泥路蜿蜒曲折,排排食用菌大棚整齐排列,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柯尊平兴致勃勃地来到该村调研。
“全村有多少人,多少党员?”柯尊平询问村支书易仕军。
“全村有1300余人,30名党员。”
“村里有多少土地?”
“全村1100亩土地,流转了150亩。”
“村民收入情况如何?”
“去年人均收入3072元,今年可达到3500元。”
易仕军告诉柯尊平,该村采取“支部+合作社”模式,14名党员以资金和土地入股,并带动12户农户参与,流转土地150亩,成立字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合作经营,利用流转的50亩土地规模发展黄背木耳60万袋,年产值190万元。柯尊平对该村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在食用菌大棚里,排列整齐的一根根菌棒上长出圆鼓鼓的香菇。创办宣康菌业公司的业主刘从甫告诉柯尊平,他共发展大棚蘑菇、平菇等10余万袋,公司坚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菌种、统一回收产品”,带动全村50户村民规模发展食用菌。柯尊平满意地点头。
“你们主要种植什么品种?”柯尊平问。
“有鸡腿菇、蘑菇、平菇等。”
“每亩土地租金是多少?”
“600元。”
“每亩大棚可以收入多少元?”
“6至7万元,纯利可达3至4万元。”
在大棚边,柯尊平同在园区务工的村民何述华亲切交谈起来。
“每个月可以挣多少钱?”
“1000多元。”
“村里在园区务工的人多吗?”
“多呢。就近务工既可照顾家庭又可挣到钱。”
“你家里几口人?”
“家里四口人,丈夫在外打工,两个小孩读书。”
“你家收入在全村算什么水平?”
“中等水平。”
柯尊平高兴地点头。
一楼一底、粉墙黛瓦的字库村敬老院矗立村头,格外漂亮。步入二楼活动室,10余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看电视。
“老乡们,我来看看你们。”柯尊平走上前去同老人一一握手。
“生活好吗?吃得习惯吗?”柯尊平关切地询问。
“吃得好,我们有专门的伙食团。”68岁的李雪平大声说。
“每天除了看电视,还做什么?”
“我们还打羽毛球,打篮球。”
“冬天冷吗?”
“不冷,不冷!”老人们高兴地回答。敬老院里,洋溢着幸福的暖意。
在村里的村务公开栏,财务收支、低保公示等内容一一公示在上面。
“全村有多少低保户?”
“有30多户。”
看到一旁的科学发展观专栏,柯尊平问村支书易仕军:“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易仕军响亮地回答。
“你当村支书{zd0}的收获是什么?”柯尊平又问。
“老百姓增收致富了,思想观念转变了是我{zd0}的收获。”易仕军告诉柯尊平,“村美民富班子强是我们的发展目标,计划三年后全村人平收入达到5000元。”
柯尊平听后高兴地说:“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关键是班子,要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培养一批好的带头人,要有一个有号召力、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通过干部、党员带头垂范,带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周国庆,省委组织部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戴允康,市委常委、秘书长姚义贤,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明亮陪同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