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了一回真火警_2个土人做大王_百度空间


        今天象往常一样上班,到早上11点左右,突然公司里的紧急警报声大作:“嘟____嘟____”,警报器上的镁光灯在闪个不停。大家立刻停下手上的活,静耳细听,确认这是真的火警声。因为,公司平时每隔个把月时间就会有警报系统的测试,扬声器会伴有安全部门的“这是警报测试,请大家照常工作”这类的解说,这次却没有,只有不停的“嘟____嘟____”的声音,安全部门已有一位人员跑来,指挥大家由应急通道离开大楼,由于平时大家都有过应急训练,所以整个过程是有条不乱的,当我们经过外面的走廊时,还真的遇到了不少白色的浓烟呢,大家赶紧用衣袖裹着口鼻,弯着身子快速通过。2分钟,大家都已撤到了街道对面的集中点(以前训练时早就规定的集合点),这时,我们看见大楼前已过来两部消防车和一部救护车,警灯在闪个不停。全副武装的消防人员正在由正门跑步进入大楼……
       因为土人有一位亲人也在同一个大楼上班,不过她是在18楼,而我是在底楼,所以土人赶紧打个电话上去问一下,接到回电,她说,她们也听到了警报声了,但没有被要求辙离,只有4楼以下的在北侧工作的人要撤离。
       大约在外面等了10分钟,有位消防员走过来说没事了,警报已解除,于是大家又回到了大楼里去,当我们回到里面时,刚才冒烟的走廊里,正有把大风扇在呼呼的吹着,刚才的浓烟已散去了,一切又回复正常。
        这时,见到了PETER,PETER是公司里的一位ENGINEER(机修),见他身上手上沾满黑机油,有一只手还包着纱布,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是刚才检查冷气机时发现有一条铜管锈蚀了,于是把坏的一段锯掉,换上一段新的,需要焊接,正在焊接的过程中,接氧气瓶胶管上的开关傍边泄漏,手被高压的氧气冲了一下,手给xx了,由于事发突然,本来站在梯子上的他一下子失去了平衡,在梯子上跳了下来,幸好梯子只有三级高,但是手上的焊接器还是掉了下来,结果周围立刻着火,烟雾警报器接着就发出了警报,警报器是和消防局的系统连接的,所以消防车马上就到。{zh1},他还不忘自我幽默一番说:刚才我在大跳火上舞呢。换了别人,一定是早已吓白了脸啦,那里还有心情说笑话。
       本来想顺便写写有关美国消防的情况,发觉网上类似文章很多,于是随手拿来一个,免的自己写的那么辛苦又大同小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读下去啦……哈哈
-------------------------------------------------------------------------------------------------------------------------------

附:                                            “三合一”的美国消防车

                                                     原作者:邹延欣

世界各国的消防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最常见的一种是泵车,主要设备为抽水机(水泵,消防泵)、消防喉、消防炮(高压气炮)、水罐;另一种是专用于高层建筑灭火的云梯车,最长云梯高达百米,一般云梯高30---50米;还有具有不同功能的专用车(如森林消防车)。无论哪一种消防车,外表颜色大都是红色,因为红色抢眼,更引人注目,更能激发斗志,让人振奋。但也有漆成浅黄色的,因为淡色调容易使人产生车的轮廓扩大的错觉,从而觉得与自己的距离更近,对交通安全更有利。

美国的消防车,可谓世界{dj1}级。在近年来国际消防车车展会上,美国大力公司生产的“A类泡沫消防车”,被誉为世界消防车的明星,出尽风头,令同行们羡慕不已。

美国的消防车,集灭火、救人、抢险三者功能于一身,在当今世界无以伦比。就美国消防车的技术层面来说,先进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超乎常规的消防专用底盘;二是具有超大的泵流量和空气压缩机流量;三是具有超大容量的器材箱。“三超”的美国消防车,救援功能安全可靠,灭火能力强大,照明系统xxx。整辆消防车,堪称为“可移动式的消防装备”。

我在美国几乎每天都要开车接送小外孙、外孙女上学上园。按照美国交通法规定,只要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闪亮警灯、鸣响警笛,马路上的所有车辆都必须主动立即靠边停住避让。我开车经历过不知多少次这样的现场,发现其中要避让消防车的概率{zg},经常看见大红色的庞然大物(消防车)呼啸而过。每当身临此时此景,我总是本能地心惊肉跳起来,不知哪里又发生“火烛”了。

去年感恩节前{yt}中午,在我们的印度人邻居家门前的小区马路上,突然停放了一辆“巨无霸”消防车(见自拍插图)。这个令人心绪紧张的红色大目标的出现,无疑惊动了小区内周边左邻右舍,但见男女老少都跑出家门,看个究竟,有的还走过来围观。因现场的消防车没有任何动作,依然平静如常,于是大家的心神也就安定下来。打听之下,原来是我们的邻居在厨房里闻到一股异味,怀疑管道煤气泄漏而打电话报警。经消防人员现场仔细查看,结果无惊无险。此时,我看见站在消防车旁的一位消防员,正在抓住机遇向围观的街坊们介绍和讲解消防车的功能、设备,还动员大人小孩上车参观,我也凑了一份热闹。但见车上布满灭火器材,救人工具。最令人大开眼界的是,车尾后箱竟然是一间紧急救护室。据消防员讲解,救护室虽小,但“五脏俱全”,应有尽有,用于包括做临时手术的紧急抢救。由此可见,他们既是消防员,又是医护员。

我不由得想起去年7月10日上午见到救护车上门来的情景。我女儿因产后不适,为防万一,电告救护车。我超前在家门外焦急地等候着救护车上门。之间救护车一停住,两位“司机”从驾驶室跳下来,赶忙从车后箱取出一副折叠式担架,连走带跑,在主人带引下径直上三楼。随即见到他两人一前一后动作麻利地“驾驶”担架车,顺着楼梯台阶连滚带滑地把我女儿抬到救护车上。前后几分钟,全程告结束。据事后我女婿述说,救护车司机本身就是医生护士,身兼数职。如果病人遇到什么危险情况,“司机”就可以在车上紧急处置。作为同样属于特种车辆的消防车,看来消防员不仅要灭火、救人,还要对从火海里抢救出来的伤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治,还有可能在消防车上 当“主刀”给危重伤员做手术。

美国人对消防车司空见惯,避让自然,这与美国人居住木屋有直接因果关系。谁都知道,木屋的防火级别当然要比钢筋混凝土、砖瓦建筑的级别高。但美国人并不理会什么防火级别,全民对木屋情有独钟。一般说来,独立房(别墅)、联体房(排房)、非高层公寓、活动板房,大都是木质结构,有的房子充其量只是在正面外墙镶贴上红砖作装饰用。为什么美国的木屋得于全民普及,大行其道?我看个中缘由,不外有三:一是美国盛产木材,木材资源十分丰富。用木头建房,造价低,周期短;二是木屋带有自然属性的材质,木质量精良,无环境污染,抗震性能好;三是木屋冬暖夏凉,通风透气,抗潮保湿;四是人们审美取向于木屋,感到木屋更具有与大自然的亲和力,木屋淳朴典雅,文化气息浓厚。例如,拥有620亿美元财产的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老板比尔.盖茨,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湖畔盖了一座世界“{dj0}木屋”,设计7年,造价一亿美元,豪宅占地2万平方米。美国大批富豪也不例外,木屋造价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不乏其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品位。

美国的木屋,不是“豆腐渣”工程。美国房地产开发商选材考究,木质精良,工艺精湛,房屋纯实木结构,牢不不破。但不管怎么说,木头易燃,木板易烧,木屋潜在的火灾隐患大,发生火灾事故多,因而在美国不难看到消防车频频出动,四处救火。为此,家家户户都买房屋保险,以防一旦火灾,倾家荡产。正因为木屋易燃的{zd0}弊端,美国对建筑木屋有严格的安全防火规定,每间房子都有火灾报警和喷淋装置(甚至卫生间也不例外),户外有消防栓,有专门通道,专门标志。我曾多次看见消防管理人员履行公事,上门常规检查消防栓等设施装置,逐个把消防栓水龙头打开测试放水,管理工作真正到位。

这里顺便要说的是,美国十分注重全民防火安全教育,而且从小抓起,幼儿小孩也不放过。去年冬,我2岁多的小外孙就参加过一次幼儿园组织的户外活动。这次活动以“消防”为主题,孩子们到社区消防站现场参观。由消防员重点讲解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最简单的消防知识,例如消防车的外观、颜色,消防员的穿着(头盔、服装)特点等。还演示最基本的消防动作,观看火灾模拟录音录象等,然后要求孩子们模仿或绘画。在美国,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消防知识的学习培训也不断深化,从而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消防概念、防火知识、自救方法、逃生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丰富生活经验。


5 2010年04月13日 星期二 下午 12:04 |
补充一下,以前没来美国前,传闻美国的警笛声总是响个不停,有人说这是治安不好的表现,到了美国后才发现,这xx是个误会,是不了解美国的人的误传,恰恰相反,警笛声不停的响正是治安好的表现,你{jd1}很难发现有象国内的房屋那样把窗户搞的象鸟笼似的现象,国内有的地方连20几层楼的阳台也有防盗网,美国人的确是很难理解的。美国人的窗户全只是薄薄的玻璃,如果在国内这样,你真还睡不着觉呢。其实,前面所说的警笛声,绝大多是来自消防车的,交通警车除了去事故现场和正在追贼外,一般的执勤只是开警灯,很少鸣笛,如果你犯规,它只是一直闪着警灯跟在你后面,直到你发现后停下来为止,他们的忍耐性可以跟你一里路那么远的……
       以前在加州,刚好有位同事的大哥考取了做消防员,听说他们对消防员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之高,比去当美国大兵还严几十倍,个个都是彪形大汉,要求至少能在限定时间内,在复杂的环境中拉一个晕了的人出来。

郑重声明:资讯 【今天走了一回真火警_2个土人做大王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