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具——色板的工作延伸到幼儿美术色彩学习的尝试

                       蒙特梭利教具——色板的工作 

 延伸到幼儿美术色彩学习的尝试

     幼儿在掌握了蒙特梭利教具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们会发现,幼儿对教具的热情不那么浓烈了,工作的的周期也逐渐缩短,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也开始分散和转移。并且,有的孩子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教室中的秩序也存在着被扰乱的可能。如何延长幼儿的工作周期;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从“工作”中习得的更多;如

何使蒙特梭利教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等等?这都是我们急需观察和解决的问题。2009年下半年,我园教师试着从纸张工作和教具的延伸工作入手,初步尝试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色板的工作作以介绍。

    首先,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色板教具的构成:色板由三箱。{dy}箱:红、黄、蓝3色;第二箱:红、黄、蓝、橙、绿、紫、桃红、棕、黑、白、灰11色;第三箱:红、黄、蓝、橙、绿、紫、桃红、棕、灰九色的明度差别。适用年龄:两岁半—四岁半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美术色彩的基础知识。

    1、原色:颜料中最基本的三种色为红、黄和蓝色,色彩学上称它们为三原色,又叫{dy}次色。

    2、间色:三原色中任何两种原色作等量混合调出的颜色,叫间色,亦称第二次色。

    3、复色:任何两种间色(或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温合调出故颜色称复色,亦称再间色或第三次色。

    橙十绿=橙绿(黄灰)

    橙十紫=橙紫(红灰)     

    紫十绿=紫绿(蓝灰)

    4、补色:色彩学上称间色与三原色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意思是指某一间色与另一原色之间互相补足三原色成分。例如,绿色是由黄加蓝而成,红色则是绿的互补色,橙色是由红加黄而成,蓝色则补足了三原色;紫色是由红加蓝而成,黄色则是紫的互补色。如果将互补色并列在一起,则互补的两种颜色对比最强烈、最醒目、最鲜明: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是三对最基本的互补色。

    5、色彩的明度:明度,即颜色的明暗、深浅程度,指色彩的素描因素。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颜色受光后的明暗层次,如深红、淡红、深绿、浅绿等。二是各种色相明暗比较,如黄色最亮,其次是橙、绿、红,青较暗,紫最暗。画面用色必须注意各类色相的明暗和深浅。

    6、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特点: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一般认为,儿童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温暖色,如红、橙、黄色,不喜欢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紫色,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

    儿童掌握颜色有一定的顺序。国外曾有人用配色法研究儿童掌握颜色的顺序。所谓配色法即按直观范例正确选择颜色。向儿童出示几种基本颜色,然后让儿童拿出相同的颜色与其配对。如果配得正确就说明儿童已能辨别这种颜色。用配色法发现2岁儿童有19%能正确配出黄色。8%能配出黄红两色;3岁儿童史有82%能配出黄色,64%能配出黄色、红色。51%能配出黄色、红色、蓝色和绿色,21%能配出其余的颜色(紫色、橙色)。从这一个研究可以看出儿童掌握颜色的顺序为黄-红-绿-蓝-紫-橙。

    大量研究证实,三个月的婴儿能在排除明度干扰的情况下,分辨红、黄、蓝、绿四种基本色。三至四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蓝、紫七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四岁以后达到{bfb}。同时,对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四岁后逐渐发展。

    一幅画中,色彩往往只起着一种吸引视觉注意力的诱饵作用,所以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形状和色彩的结合对于绘画是必不可少的,绘画作品由于有了色彩才会产生更加诱人的魅力。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则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定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炼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了解不难发现,色板一中的颜色是三原色的认识。色板二中的颜色是间色和补色的认识。色板三中的颜色是色彩明度差别的认识。为了让孩子们更好辨别颜色、运用颜色,我们分别设计了三箱色板的纸张工作。以培养幼儿分辨颜色的能力、颜色的对比和组合的能力,并促进幼儿对色彩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色板一的纸张工作,是设计与三原色有关的工作。如:红苹果、黄香蕉、蓝衣服等等。色板二的纸张工作设计主要以间色和补色为主。如:红萝卜与绿叶子等。色板三的纸张工作设计是色彩的明度差别变化。如:各种水果的渐变颜色、花的渐变颜色等等。在设计色板二的纸张工作时同时加入了补色和间色的涂色技巧。色板三的纸张工作设计是可以将三箱的色彩知识全部运用的。

    在进行纸张工作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孩子们对绘画纸张工作饶有兴趣,注意力十分集中,从操作教具开始到进行纸张工作,中班的孩子工作能够长达1个半小时,小班孩子工作30分钟。色板的工作周期被延长了。并且色板三的工作是色彩的明度差别变化,对于孩子来说,渐变色的纸张工作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正因为这样,才对孩子有了挑战性,他们才有兴趣去做,从而延长了孩子的工作周期。兴趣与需要是孩子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孩子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为维持孩子对某一活动的持续兴趣,教师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孩子的水平,既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如果活动内容与孩子的先前经验无关,孩子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孩子来说没有一点挑战,孩子也不会感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

    在孩子对原色、间色、复色、补色和色彩的明度有了了解和足够的练习后,我们将幼儿所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孩子的绘画涂色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色板的工作,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认识色彩、运用色彩,并能体现在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中。教育的目的不正是能够让孩子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行为,从而构建自己,完善自己?!我相信,在实践工作中,教师们还有很多更好的方法,希望能够一起交流、探讨,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适宜的学习环境。

   

附:配色的基本概念:

    配色的基本概念,这是我们在做图时常常预见的问题,若能将这些概念了解,在颜色的搭配上自然比较占优势。
    色名对比:将相同的橙色,放在红色或黄色上,我们将会发现,在红色上的橙色会有偏黄的感觉,因为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成的,当他和红色并列时,相同的成份被调和而相异部份被增强,所以看起来比单独时偏黄,以其他色彩比较也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色名对比。

    除了色感偏移之外, 对比的两色,有时会发生互相色渗的现象, 而影响相隔界线的视觉效果, 当对比的两色,具有相同的彩度和明度时,对比的效果越明显, 两色越接近补色, 对比效果越强烈。

    明度对比:将相同的色彩,放在黑色和白色上,比较色彩的感觉,会发现黑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亮,放在白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暗,明暗的对比效果非常强烈明显,对配色结果产生的影响,明度差异很大的对比,会让人有不安的感觉。

彩度对比:色彩和另一彩度较高的色彩并列时,会觉得本身彩度变低,而和另一个彩度较低的色彩时,会觉得彩度变高,这种现象称为彩度对比。

    补色对比:两个互为补色的色彩在一起时,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使色彩彼此色感更强,我们称之为补色对比。

    面积对比:将两个色彩强弱不同的色彩放在一起,若要得到对比均衡的效果,必须以不同的面积大小来调整,弱色占大面积,强色占小面积,而色彩的强弱是以其明度和彩度来判断,这种现象称为面积对比。

     参考文献: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张念芸

              2、“美术色彩知识”——新浪微博

              3、“色彩基本知识”——易艺网

郑重声明:资讯 【蒙特梭利教具——色板的工作延伸到幼儿美术色彩学习的尝试】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