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代的就业征:60、70、80年代的求职记忆- 成就一生的日志- 网易博客

各时代的就业征:60、70、80年代的求职记忆

2010-04-12 10:39:56 阅读8 评论0 字号:

  从时间上算,上世纪60年代的人如今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70年代的人有些也已经承担了家庭的责任;80年代的人有些仍在为学业奋斗,有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正在为觅得工作奔波。

  出生于不同的年代,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思想、心态也被烙上了年代的特征。本期,我们选取了三个分别出生于60、70、80年代的人,说说他们的求职记忆,听听他们对工作的理解。

  60年代 一门手艺用到老

  周女士,出生于1961年,高中学历,1978年安排进入临海某针织厂,企业倒闭后开始个体针织加工,后进入一家外贸针织厂工作至今。

  1978年,当时,国家还在号召青年下乡,家里有多个子女的,只要参加下乡、支边,就另有一个直接安排工作的名额。我是家里的老幺,上面一个哥哥支边去了北方,姐姐被下放到农村,工作的名额落到我头上。

  当时,有机会安排的单位很多,台州医院、酒厂、针织厂、丝绸厂、毛巾厂等等。如果摆在现在,相信大部分找工作的人都会偏向台州医院等单位,可在那个年代,社会上下都说去工厂{zh0},国有企业,牢靠。有不少被安排进单位的人,到处托关系转到企业。

  我被安排进了针织厂,全家人也都跟着松了口气。在他们眼里,进入这样的国有企业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

  针织厂里都是技术活。刚进厂那会儿,我什么都不会,只能从学徒做起,跟着师傅学针织技术。

  学徒这个词现在出现得比较少了,那会儿,进厂啥也不会做的都要从学徒做起。我觉得做学徒有好处:师傅手把手教,学得仔细、有要领,而且边工作边学,有很多实践的机会,学成后上手快。当然,做学徒也很辛苦。针织是项细活,我一窍不通,还时常马虎、犯错误,少不了挨师傅骂。

  当学徒的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是14块钱。在现在,14块钱微不足道,甚至还不够有些人吃一顿饭,那时,14块钱的用途可大着。我清楚地记着,当时,粮食、蔬菜都只要几分钱一斤,鸡蛋属于营养品,一个鸡蛋的价格是6分钱,普通人家都舍不得吃。

  直到1994年前后,针织厂倒闭,我开始针织加工,把“车间”设在了家里。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虽然做这行挺辛苦,但我好不容易学到针织技术,丢掉就可惜了。有一门手艺,总不用愁没钱生活。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脑子里似乎都有这样的想法,不像现在到处有人跳槽、转行。

  再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针织加工逐渐被遗忘在角落里,生意日渐惨淡。1998年,我在朋友的劝说下,进入一家私人外贸针织厂工作。

  现在算算,我和针织行业打交道已将近30年了。说句真心话,我还真没想过要离开这行,一来没有其他手艺,二来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我能找到工作,靠的还是几十年的针织技术。

70年代 到哪儿都是打工

  张女士,出生于1971年,高中学历,1992年考试进入临海某饲料厂工作,企业倒闭后四处打工。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逐渐多起来了。当时的高校招考制度是“先填志愿后考试”,这就像是一场打牌游戏,押对了就赢。可惜,我是个只差1分的落榜生。

  不过,在90年代初,高中毕业生找工作还不是难事,确切地说,大部分岗位仍然面向高中学历。

  当时,企、事业单位都已面向社会公开招工,但鲜有招聘会之类的求职平台。为了帮我找到工作,全家都行动起来,四处打听招工情况,今天哪家单位招人,明天哪家企业招人,赶着去报名、考试。这种应聘考试不同于现在,没有面试,只要笔试考得好,就有机会被招聘。不像现在,为了面试成功,求职者花几百块甚至上千块买衣服、做美容、学化妆。

  我已经忘记考过几个单位了,反正,哪里有机会我就往哪里跑,电厂、百货公司等单位都去考过,{zh1},终于在近百名应聘者中,以笔试{dy}名的成绩进入一家饲料厂。

  厂里安排我管理仓库,这是个轻松活儿,不用什么技术,只要货物进出仓库时仔细点就行。我的工作属于普通工种,每个月100多元的工资,比“老同志”少300多元。这种待遇差距曾经让我心理不平衡,可回转又想,我参加不少单位考试才进来,找份工作多不容易。

  在饲料厂的三四年,我觉得挺安逸,白天上班,晚上自费去读电大夜校班财会专业。可到饲料厂倒闭后,我才发现自己没了后路。

  这时候,大学生越来越多,我一个高中毕业生,又没有技术,靠什么跟他们比呢?夜电大xx又不被认可,找工作比以前更难了。我只能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宽的简单工作,做{yt}是{yt}。这些年,我当过拉保险的业务员,做过服装店的营业员、超市的促销员。

  我对工作的理解很简单:工作,就是为了生活。

80年代 我的工作我作主

  严先生,出生于1982年,本科学历,2006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英语专业,应聘进入台州某电器有限公司工作。

  我是2006年毕业的,算起来,已是高校扩招后的第4批毕业生。这时,社会上已经到处是大学生。没有了学历上的优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严峻起来,有很多人都抱怨说“毕业了,工作不好找”。

  起初,我对自己的就业一直持非常乐观的态度,我坚信凭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不是难事。而事实上,参加完招聘会后,我才发现找工作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简单。

  我参加过3次招聘会。{dy}次是在2005年末,一场全国性的招聘会设在杭州。当时,我还在学校读书,特地从郑州赶了过来。我投出20多份简历,只收到2家企业的面试通知。而{zh1}的结果都是杳无音讯。

  首战败北,我信心不免受挫。几天后,我又去宁波参加一场大型招聘会。可惜的是,我投出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毫无回音。当地有些用人单位很直白地告诉我:“如果两个应聘者的能力水平相当,我们肯定录用宁波人。”这一次,信心大挫。

  第三场招聘会在台州。我投出10份简历,结果有两家单位通知我去面试。{dy}家是药品生产企业,去面试时,他们也不考我,{zh1}拐着弯告诉我,让我去车间做搬运工。我当时懵了,也颇感气愤。第二家企业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单位,一家外贸企业。

  相对于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同窗来说,我的求职虽有些小挫折,还是比较顺利。平心而论,我对现在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在业务上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交际能力提高了,也更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我觉得,从学校刚走出来的大学生,找到合适的、能提高能力的工作,远比高收入来得有意义。因此,拥有一个锻炼的平台比什么都重要。

50年代出生的人:被动、一味地听从安排

  追求“稳定指数”{bfb}

  案例:1951年出生的周大姐,当年还没等初中毕业,就被号召去上山下乡了,回城后被安置到一家国营工厂的仓库工作,她说当年没念过太多的书,反正大家都在一个大单位里干一样的活,开一样的钱,也没有攀比心理。不过,好在后来她自己利用休息时间学了会计等本领,才没被时代抛弃,因为在后来的破产企业减员分流中和她当年一起的许多伙伴下了岗。

  ■专家点评:这一批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和发展的,所以他们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的思路来处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很多人当时没有念过多少书,脑子里又被一些传统思想占领,且根深蒂固,那就是被动、一味地听从别人的安排,“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工作了,往往怨天尤人,或者找单位领导,或者围攻政府,甚至“有死的念头”,这也和多年的思想、政策导向、环境和心态有关。在他们的口中经常听到“安排工作”、“包分配”、“安置”等字眼,甚至“接班”等,很多都是祖孙四辈在同一个单位“连续”工作。

  大连市曾经对这个年代的人进行就业服务的过程中,提出了三条政策:即政府安置、自找单位、自谋职业。三条政策前两条相对好执行,第三条则执行起来太难了,因为没人愿意自谋职业。而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也恰被他们赶上,再就业很难。

60年代出生的人:想不稳定,但不敢不稳定

  追求“稳定指数”90%

  案例:67年出生的丁女士,在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许多同学毕业后都被分配去做了审计或会计工作,她由于个性使然,和超前的意识,决定自己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毅然去做了一名个体户,这在当时是顶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家人很不理解,而今天她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她的同学却依旧在原单位,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度过平淡的职业生涯。

  ■专家点评:这一代人承上启下,但受父辈兄辈影响很大,也不想在工作中太折腾,特别是看到父辈兄辈的工作不稳定,更加珍惜自己的稳定工作来之不易。他们接受了一些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多被分配了一些“好活”,令父辈兄辈羡慕,收入也比他们相对高,比较满足地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中工作和生活着。也有少数“不安分”(但不多)的人,走入市场,或成功、或失败,商海沉浮;还有一些被逼无奈,上了梁山,往往取得了成功,因为那个时候市场经济不发达,谁有胆识能够走出去,往往成功机会很大。

70年代出生的人:独立意识渐强 有思想和行动准备

  追求“稳定指数”50%

  案例:71年出生的李先生,大学毕业时是双向选择,在家人帮助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了当时很热门的政府机关。但工作不到两年他就发现,沉闷、事务化的工作很不适合他活跃的个性和思维,机关工作以服从执行为主,没有太多的个人发挥空间和成就感。李先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离开了机关,应聘到一家外企做公关策划工作,现在的他简直是如鱼得水,工作非常出色。

  ■专家点评:70年代出生的人在变革的时代中成长,懂得机遇和努力的重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创新能力、有心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开始在他们中出现,而且工作的地域流动性比以前增加,开始强调个人价值。70年代出生的人中,50%受父母及社会“官本位”和稳定思想的影响,相对追求稳定,比较“安分”;50%受中国经济热潮的影响,有自己的想法,独立愿望强,敢于冒险,行动的也多,职场更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如张朝阳、丁磊等。

80年代出生的人:个性增强,工作地域概念弱,随机性大

  追求“稳定指数”30%

  案例:1982年出生的小高是北京一所名校毕业的,毕业后也没太多的想法,刚好北京一家银行招聘,就去工作了,可工作一段时间发现,银行工作太枯燥、程式化,于是辞职离开了北京。她决定趁着年轻多去几个城市转转,就采取了“游学”式的工作方法,每到一个地方就去投投简历,有合适的工作就呆个一年半载,既饱览了风光也有份薪水做保障。总之,反正还没结婚,哪里都是家,工作上也没太多的地域概念,也没有什么户籍概念。

  ■专家点评:80年代出生的人,更有个性,一般不愿意谈什么远大的理想。不错的还追求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可以忍耐一时,但忍不了长久,有的急功近利,否则一看不好,根本不伺候,自己去另寻自己的路。

90年代出生的人:未雨绸缪,坚定信念,逆流而上

  大多数90后很早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从入学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任务”,想在大学期间多学点东西,同时找些兼职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另外目的是让自己早点适应社会氛围,为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这种方法非常值得大家借鉴。

  需要提醒的是:把压力转为学习的动力,加上明确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会大大增加未来就业成功的几率。

  一、未雨绸缪,为未来早做打算

  {zh0}读初中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将来准备考取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等,如果把“怎样做才能达到目标”也能规划计划中当然更好。利用优势集中发力,这样会避免将来有可能出现的“走弯路”现象。

  二、坚定信念,努力提高综合能力

  很多大学生看到“就业难”现象,就开始对“上大学的重要性”产生了质疑,首先大家要坚定的一点是“就业难”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上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学期间有没有学到知识,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学到的知识能否用到未来的“就业目标”中。作为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锻炼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的{jj1}地点。

  当然大学并不是最终能力的评判标准,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积累,充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大学这颗“试金石”就会为你走进社会提前发挥功效。

  三、逆流而上,让自信掌舵你的人生方向

  这里说的“自信”不是举拳宣誓,而是要信心满满地抓住各种“试水”机会,当然趁早接触社会并不是真正目的,增加一些社会经验,特别是职场经验才是真正目的所在。积累实战经验的同时,不仅能使心态得到更好的锻炼,还能使自信剧增,让自己更经得起考验和挫折。就业形势紧张并不可怕,如果同时拥有专业知识、经验以及自信,也许你就会成为将来的“准求职成功者”。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各时代的就业征:60、70、80年代的求职记忆- 成就一生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