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协作、Web 2.0到协同- 一清禅影的日志- 网易博客

组织协作、Web 2.0到协同——组织协作(协同)与Web2.0关系研究

2010-04-15 14:05:26 阅读7 评论0 字号:

  从2004年至今,Web 2.0逐渐从一个新生概念演变为一种席卷不同应用领域的技术应用潮流。依托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Web 2.0应用借助不同的应用形式促进网络中人与人的信息交互与协同合作。与其他新兴应用一样,基于Web 2.0的协作在大众消费级市场逐渐普及并成熟后,正阔步迈向企业级应用环境。

  如今,Web 2.0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互联网交互方式。无论是社交网络、博客、微博还是WikiWeb 2.0寄身于不同的应用形式,营造出超越传统的互联网应用体验。从技术演进的角度分析,Web 2.0正视图策动一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传统的互联网站点将会变身为一个为大规模最终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基础平台。特别值得xx的是,这一基于Web 2.0服务理念所构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对于服务的提供商们意义非凡。很多Web 2.0的支持者期望,这一全新模式能够在很多方面最终实现对桌面应用的取代。

  事实上,取代桌面应用的目标在Web 2.0主宰的时代并非遥不可及,而云计算的普及更拉近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基于云的集成将为企业级协作增添更多的活力,同时满足新一代网络用户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应用需求。另外,基于Web 2.0/或云的协作平台替代传统桌面平台的潜在趋势也意味着产业内部新一轮竞争的开始。技术或应用的新陈代谢从来都是新一轮次行业洗牌的序曲。Web 2.0和云计算的加入,让协作软件市场竞争的参与者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

  协作的新征程

  由于构建了互联网的信息交互平台,Web 2.0IT应用领域掀起了新一轮的商业革命。纷繁芜杂的信息在Web 2.0的架构之上融合,进而产生交互,多元化的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发布、管理和使用。毫无疑问,Web 2.0拥有丰富的商业和科技内涵,具体到协作领域,Web 2.0给这一历史悠久的IT应用分支带来了实质性的变革。

  “Web 2.0让协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自然性的革命。也就是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变革逐渐产生了。”IBM软件集团Lotus软件高级协作开发副总裁Den

  nis King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King长期服务于IT协作领域,被誉为“IBM发明大师。他指出,在Web 2.0之前,协作一直存在并不断演进,从早期的电话、传真,到电子邮件、即时信息,人们一直在不断尝试新的协作方法。基于Web 2.0架构,协作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大量的数据可以通过Web 2.0进行提交,同时协作也可以基于表格、交易进行,用户还可以添加一些应用内容,例如社区、Wiki和博客等。

  King所描述的自然性的革命在大众消费领域已经成为现实。社交网络、博客、微博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靡可以印证这一点。而在企业级应用环境中,协作技术正处在传统与潮流的交叉口。现阶段,Web 2.0的协作方式在企业环境中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电子邮件仍然是企业员工之间最为核心的协作手段。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部署企业级的即时消息、社交网络等应用,但这些在企业环境之外让人爱不释手的协作方式,仍未能成为企业级应用的主流。

研究机构RedMonk的主要分析师James Governor认为,各种事物都在协作领域中发挥作用。现在人人都在重新评估事物的成本、价值以及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一群新的购买者出现了。电子邮件曾经是一种IT现象,而Web 2.0式的协作如今成为一种xx潮流的现象。

  在现今大多数的企业环境内,Web 2.0式的协作虽然已经萌生,但并非基于企业所构建的协作平台之上。很多员工之间与Web 2.0相关的协作体验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的。对于大多数企业的IT部门而言,电子邮件、企业知识门户等传统的协作应用仍是企业协作环境的核心内容。不同的协作应用之间彼此独立,无法形成互动,Web 2.0协作标志性的数据联合、消息互动及汇集群体智慧的特性未被发掘。用户体验研究机构Nielsen Norman集团在2009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最成功的社交媒体项目是,由一线工作人员xx,从未经批准的草根运动开始。

  无论如何,企业在未来会逐渐地拥抱Web 2.0,这也是我将这样的过程称为自然性的革命的原因。虽然企业环境的变革显得比较缓慢,但变革终究会发生。”King说。

  为未来而战

  虽然面向Web 2.0的协作尚未成为企业应用的主流,但对协作技术的提供商们而言,基于Web 2.0的企业级协作是一场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战役。IDC也指出,企业级Web 2.0是未来5年中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软件厂商必须xxx地思考其应用模式,方能把握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

  而与此前每一波的技术浪潮类似,企业级协作领域的参与者依托自身优势各展其能,不遗余力地抢占制高点。与此同时,由于Web 2.0协作强烈的互联网应用属性,在这一领域又形成了传统协作厂商和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激烈角逐的竞争格局。与此同时,这一领域所蕴含的庞大市场价值和成长空间,也吸引了其他领域的觊觎者。

  198912月发售的Lotus Notes 1.0群件(Groupware)标志着现代协作计算产业的诞生。而从那时至今,协作都是Lotus软件品牌所专注的核心内容。1995IBM35亿美金收购Lotus后,Lotus成为IBM五大产品线之一,协作依然是其演进与创新的主题。围绕2009IBM所公布的智慧地球战略,Lotus现阶段的目标是为企业用户提供更加智慧的工作方式和协作能力

IBM认为,社交网络和其他的Web 2.0模式将成为未来沟通和协作的方式,企业将从中获益。以Web 2.0为代表的新一代协作技术,首先,能够帮助企业的员工运用正确的社交和协作工具,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依照其在组织中的具体角色实现协作;第二,员工能够便捷地联络位于企业防火墙之外的专家、伙伴、应商及客户;第三,企业将演化为一个具有行业专长的实体,可以培育组织的集体智慧,并允许所有成员分享。基于如上对新一代协作前景的认知,Lotus协作产品如今覆盖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含电子邮件、企业级即时消息、Web会议、Web团队空间、企业门户和Mashup等。

  在协作领域,IBM和微软之间的竞争持续了10余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两家公司竞争的主题也有所不同。2009年下半年,伴随着微软Exchange Server 2010版本的上市,微软向业界释放出将协作应用向移动设备和云计算平台扩展的强烈信号。与此同时,围绕企业用户基于Web 2.0协作的实际需求,微软还打造出统一通信与协作”(UC&C)解决方案,其中包含SharePoint协作软件、Live Communications统一通信软件和Live Meeting Web会议应用,而Exchange始终是微软统一通信战略的基石。

  2009年,配合微软软件+服务的企业战略,Exchange Online的发布让Exchange迈向端。而在刚刚发布的Exchange Server 2010中,微软重点强调了内部部署软件与托管版本的更紧密集成,以鼓励企业用户在部署内部系统的同时增加托管服务。在企业级Web 2.0协作方面,微软也陆续推出一系列的工具和服务。例如Community Kit for SharePoint插件,它包含博客外观的模板、更好的Wiki工具。而SharePoint门户服务器软件也对博客和Wiki提供支持。

  虽然IBM和微软是协作领域{jd1}的重量级厂商,但该领域其他的参与者也不可小视。在Web 2.0协作市场,Google从消费级市场厚积薄发,表现出了迅猛成长的态势。在Google所推出的一系列Web 2.0服务中,目前尚处在测试阶段的Google WaveIBM和微软在Web 2.0协作和协作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按照Google的官方定义,Google Wave一种个人通信和协作工具,它是一个Web服务、计算平台和通信协定,旨在合并电子邮件、及即时通信、Wiki和社交网络等协作应用。Google Wave目前已进入预览版本阶段,已向10万名普通用户陆续开放预览测试。

  另外,思科和VMware也在近期成为了新一代协作市场的参与者。在思科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中,基于Web的企业协作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VMware则在20102月从雅虎手中收购了开源电子邮件和协作软件厂商——ZimbraVMware云服务副总裁兼总经理Brian Byun称:“Zimbra将纳入VMwarevCloud计划,为中小企业以及大型企业提供{lx1}的电子邮件、日历和协作服务。”VMware还计划让Zimbra更深入地集成基于VMware vSphere的云基础架构,以及微软、IBM和其他厂商的消息和协作解决方案。

Web 2.0把协作连起来

  虽然协作技术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如火如荼,但具体到实际的企业环境,Web 2.0协作必然要经历一段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而基于现有的企业级Web 2.0协作技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升级其IT环境中的协作应用,并且从中获益。

  松下电器在推行其“Panasonic”全球统一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意识到企业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对提升整体业务绩效的关键作用。为此,该公司将传统的办公系统向迁移,并在云计算平台之上展开多样化的Web 2.0协作。借助LotusLive协作套件,松下电器组建了一个基于云的社区,使员工可以借助其中的协作服务与全球的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展开协作。以LotusLive为平台,松下电器实现了网络会议、文件分享、即时通信和项目管理等协作,同时利用LotusLive Connections部署其商用社交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动企业内外的信息分享。

  美国合众银行在过去的十年之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并购和机构整合。在引入Web 2.0协作技术之前,企业内部拥有5000多个孤岛式的协作站点。为了构建Web 2.0工作环,该银行将Lotus Notes/Domino从原先的6.5版本升级到8.5版本,同时部署了Lotus Sametime作为企业级的即时通信工具。在Web 2.0协作方面,借助团队协作软件Lotus Quicker的社交网络和文件共享功能,构建了包含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和Wiki在内的多种信息交互与共享渠道。合众银行计划,在2010年完成Lotus Quickr的部署,届时银行内58000名员工可以借助该软件在海量信息中共享信息。

  将分散的协作应用连接起来对企业用户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是驱动企业从传统协作向Web 2.0协作迁移的关键动力。长久以来,企业环境中的知识管理都是一个未能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信息之间的关联与分享、不同层级之间人员的信息交互,以及企业防火墙之外的信息汇集,都是企业实现无缝协作所必须克服的问题。出于不同的组织职能和安全性的考虑,企业级的协作在灵活性和广泛性方面的表现一直不能令人满意。而基于Web 2.0的新一代协作技术有望攻克上述的难题。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Web 2.0的协作并不会取代原有的结构化内容或文档管理系统。不过,有分析人士称,它可能会促使人们不再使用电子邮件共享文档,而是通过Wiki等工具实现协作。毫无疑问,社交网络技术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与大众消费环境不同,企业环境的信息交互和知识管理涉及到分级监管、过滤筛选等诸多问题。例如,针对企业内部Wiki的创建、编辑、删除等操作,IT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策略,否则会造成大量不可用和冗余信息的滋生,从而对新一代协作工具在企业环境的应用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企业环境中社交网络软件、博客和WikiWeb 2.0协作应用的部署目前仍处在早期阶段,但如同即时消息从大众消费品演变为企业级协作工具一样,这些基于Web 2.0的协作应用将稳健地向企业环境迁移。凭借自身灵活性和信息关联性,Web 2.0协作将让企业级协作更具针对性和相关性,并且最终实现跨越企业边界的全面协作。

【编看编想】

  走向前端:未来协作的模样

  没有一次IT应用的变革是无理由的,以Web 2.0为特征的新一代协作亦是如此。与简便、灵活、易用的社交网络、博客和Wiki相比,传统的协作方式显得太过繁琐和僵化。文档的共享要么太过分散,要么局限在局促的范围之内,知识管理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系统的开发、整合到实现xxxx,整个过程通常持续数年。不过,如果从信息采集和管理的角度加以分析,企业级Web 2.0的创新性体现在,它在企业环境中催生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信息交互革命。

  通过企业级的Web 2.0协作,业务人员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直接协作,不需要假手繁杂、高深的IT流程。在新一代的协作架构中,IT部门转变为协作平台忠实的维护者,而协作内容的提交、管理和分享均可以交由协作信息的制造者和使用者——IT员工完成。这样的模式还可以扩展到企业的防火墙之外,企业的用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都可以成为新一代协作体系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Web 2.0协作还是面向的协作,未来都面临着强烈的应用整合需求。这与消费环境的协作现状十分类似,用户仍需要在不同的工具或Web页面中切换,才能实现不同种类协作信息的交互。目前,协作软件供应商已经针对这样的需求有所行动。

  20101月,IBM Lotus发布了Project Vulcan,旨在实现协作应用的整合,以及基于统一平台的跨企业边界的协作。区别于传统的协作策略,Project Vulcan试图将协作、BI和分析学整合到一个开放架构中,同时与云计算理念深度融合。微软和Google也在做同样的事情。Google Wave为用户所呈现的协作门户本身就是一种应用整合的产物。

  联系到本文开头提到了支持者们对“Web 2.0协作模式最终取代桌面应用的期望,以协作为核心的应用整合有望让这一构想更快地成为现实。对最终用户而言,在拥有了统一的、基于Web的集成化协作门户后,信息的交互将全部围绕于此展开。当基于Web的协作门户可以满足用户全部的协作需求时,新一代的协作将走向应用的前端,传统的桌面应用即将离场。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组织协作、Web 2.0到协同- 一清禅影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