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结硕果特色产业促增收_创意农业网的空间_百度空间

2003年,我市在全国较早提出了“产业扶贫”的新世纪扶贫开发方略。7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业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经扶贫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建成了5万亩设施农业、20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出栏畜禽产品500万头只,配套建设了一批路、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受惠人口约 150万人。全市重点打造了食用菌、浅水藕、核桃、獭兔十几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增收显著的主导产业,夯实了脱贫致富的基础,在重点乡镇盛开出了产业扶贫的“十二朵金花”,在贫困村中盛开出了脱贫致富、成效显著的“五十朵银花”。现将“十二朵金花”予以刊出。
(图一至图十二依次为)仁风富硒西瓜
小小富硒瓜 谁种谁发家
     近年来,仁风镇紧紧抓住扶贫开发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着力培植壮大富硒西瓜产业,新发展西瓜精品园3处,新建西瓜高温大棚1500个,建成全国{zd0}的富硒西瓜生产基地。
     作为全国xx的富硒农产品,仁风富硒西瓜生产过程中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富硒、统一销售,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规范化、统一化。在打造品牌的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仁风西瓜文化节”,并与银座、贵和等大型超市合作,实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仁风西瓜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gjj}无公害农产品”,“仁风”牌商标被评为“山东省xx商标”,2008年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2009年被评选为泉城市民最喜爱的xx特色农产品,现在正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为加快产业壮大,该镇成立了济南仁风中国西瓜之乡瓜果经营有限公司和济阳县仁风西瓜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富硒西瓜的生产和销售,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投入品服务。
     借市产业扶贫政策这一东风,仁风西瓜现已经成为仁风镇的“金字招牌”,伴随着仁风富硒精品西瓜的家喻户晓,种植户的收益也水涨船高,年收入均提高了2-3万元左右,产业扶贫实现了仁风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垛庄干杂果
有机干杂果 生活新时尚
     垛庄镇是一个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镇。该镇牢牢抓住国家扶贫开发的良好机遇,以板栗、核桃、扁桃、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择优选取开发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带动扶贫开发的作用。在射垛流域大力发展板栗、核桃等传统项目,把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大寨小寨流域发展扁桃等特色稀有项目,把特色创新产业培育推广;在七星台流域发展长远项目,把旅游产业越做越旺,建设秀美新垛庄。经过几年来的实干、苦干加巧干,全镇共建设扶贫开发基地2万多亩,大射垛、西车厢等示范村5个,石加川、邢攸江、曹洪军等示范户25个。通过扶贫,路通了,山绿了,水上山了,地里有了摇钱树,生产生活大为改善,生态环境变得优美,村民露出了幸福甜蜜的微笑。
     “由点到面”,是该镇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思路。为了适应扶贫开发的新变化,该镇采取先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全镇各村的方法。扶贫项目重点放在生产路建设、林果开发、农田水利、生态旅游等项目上。其次,“集约化、规模化”是该镇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按照“集中连片、形成产业”的原则,把传统产业与创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把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融通,增强垛庄持续发展的能力。再次,“抓示范,促带动”是该镇扶贫开发采取的主要方法。
     经过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特别是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户均已达到百株树、两亩果,人均增收600元,为下一步扶贫开发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高而核桃
高而核桃 南山一宝
     自产业扶贫开发实施几年来,高而办事处在市、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办事处实际,找准扶贫重点,突出核桃发展主题,走休闲观光旅游的发展路子。以产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为重要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措施,认真落实上级的各项扶贫政策,以实施产业扶贫为契机,本着长短结合、一次性投入长期脱贫的原则,按照“变输血为造血”的工作要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以核桃基地为基础,发展核桃面积10000亩,总投资600余万元。购买优质嫁接核桃苗2.9万株,接穗1.5万条,接芽18万个;打深水机井4眼;建提水站2处;建风力提水站12处;铺设输水管道2000米;建截流2处;建蓄水池12座;修生产路30.5公里。在核桃基地带动下,预计三年后,可产生经济效益166万元,纯收入90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51元。
     以核桃深加工为路子,增加核桃附加值,专门成立了三川果品苗木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三川”品牌,将核桃打入大型超市,投资300余万元新建核桃深加工厂1处,厂房1200m2,生产核桃油及核桃休闲食品,使核桃产业的发展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以观光休闲为主线,打造省城后花园,依靠核桃园、板栗园、水果园等果品采摘园及子房洞、锦云川乐园、十八盘养生园等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春赏花、夏度假、秋摘果的旅游格局,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孔村食用菌
土洞产出食用菌 穷村多了万元户
     平阴县孔村镇西部山区是济南市确立的重点扶贫地区之一,近几年来按照产业扶贫政策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逐渐扶持起了适合山区发展特色的食用菌产业。目前孔村镇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西部山区食用菌生产土洞已达近1500条,从业人员近5000人,遍及西部山区20个村,从业人员每条100米长的食用菌土洞年收入突破2万元,生产面积已达到180万平方米,食用菌年产量达350多万吨,特别是鸡腿菇生产模式已走在全国前列,6—9月份鸡腿菇在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占有量达90%以上,成为全国反季节鸡腿菇生产{dy}镇,广大农民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认识逐步提高,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农民效益显著,人均年增加收入4500元以上,食用菌产值近1亿元。由于孔村镇独特的土洞生产,并且一年四季都能出菇,被济南市旅游局、济南市农业局命名为“济南市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
     省市领导先后来北毛峪食用菌生产土洞视察后,也给予了这一产业很高的评价。
沙河浅水藕
一户一池藕 脱贫增收有劲头
     北风吹来,冬季的寒冷已笼罩了大地,就在这个时节商河县沙河乡池藕基地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每年秋末冬初,农民忙完了麦棉收种,采藕就成了最重要的农事,在曾经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田地里,处处可以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正用铁锹和铲子,小心翼翼地采挖莲藕,像寻宝一样,寻觅着每一株枯荷下藏匿的肥藕,丰收的果实堆成了小山。
     白莲池藕加鱼藕混养是沙河乡近年来着力推广的富民产业,也是省、市、县重点帮扶发展的扶贫项目。以前全乡耕地只盐碱涝洼地就占了80%,为改变农民的贫困现状,沙河乡借助上级政策,利用大沙河调蓄水库建设的机遇,因地制宜,开始发展莲藕种植,经过几年的开发,已沿沙河滩区发展浅水藕池3000亩,涉及梁家、长庄等9个村。
     浅水藕采收期较长,每年3月份下种开始生长,秋冬均可采收,藕农们可根据市场行情,选择中秋、国庆、春节前后采收鲜莲藕上市销售。经保守计算,扣除成本,单纯种藕的池子亩纯收入3000元,鱼藕混养池亩纯收入5000元,项目区年纯收入约3700万元,全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270元。
     为把这个富民项目培育成特色主导产业,沙河乡统一组织机械挖土建池、打淡水井、整修沟渠道路,无偿提供土地、塑料布、藕种,并且每建一个藕池帮助协调5000元的贴息xx。领导精力到位、奖励政策到位、藕池承包到位、建设质量把关到位和各项服务到位的工作措施,给建设藕池的农户吃了“定心丸”,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热情,作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荷藕种植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孙集布艺
手工布艺成时尚 农家院中纺纱忙
     2009年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年第五年,孙集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大帮扶工作力度,落实帮扶举措,真正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指导到位,完成了各年度帮扶的目标,取得较好的成效。
     2007年孙集乡的粗布加工项目(即布艺加工项目)被列为济南市农村扶贫开发计划,通过扶贫项目建设,到目前全乡已有粗布加工企业2处,围绕老粗布加工和产品档次的提升,又建成亿达电脑刺绣加工厂、锦翎服饰加工厂、米格内特羽绒服加工厂3处。全乡拥有传统织布机1000多台,日生产能力在10000米以上,企业开发生产布匹分为手纹布、斜纹布、花布3大系列,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加工生产各种花色和规格的产品,布艺加工企业可给近600人提供就业岗位。
     实现总收入6395万元,纯收入1744万元,覆盖农户3395户,使贫困人口14430人脱贫,人均增收1200元。
安城鲜食地瓜
五彩鲜食瓜 好吃也富家
     安城乡特殊的土壤、气候和水源条件非常适宜鲜食地瓜的生长,广大农民具有种植地瓜的传统习惯。通过近几年借助上级扶贫政策,把鲜食地瓜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大力发展鲜食地瓜产业,目前安城乡鲜食地瓜种植面积达30000亩,成为山东省农科院鲜食地瓜实验基地、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2009年被评为“最受济南市民欢迎的xx特色农产品”,被授予“国家甘薯产业体系鲜食甘薯基地”称号。目前,品种已达到30多种,良好的品质受到消费者青睐,被誉为“中国鲜食甘薯{dy}乡”。
     安城乡加快了良种的引进,先后引进济薯22、济薯18等鲜食型、药用型两大系列36个新品种。现已形成了安城乡特有的以鲜食、五彩为主的地瓜品种体系,既有地瓜瓤为红、黄、紫、黑、白色的五彩地瓜,也有以食叶为主的食叶地瓜,还有以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富硒地瓜。
     大力推广土杂肥、有机肥,既确保了地瓜的品质和口感,又确保了鲜食地瓜的食品安全性。积极申报了{gjj}无公害品牌,注册了“安栾河”牌鲜食地瓜商标。
     安城乡利用窖藏进行地瓜储鲜增值,使地瓜身价倍增,亩收入4000-5000元。这种地瓜窖藏方式具有保鲜度高、无公害、损失的有机含量少等优点。目前全乡地瓜窖已达到了6000多个。
     成立了“安栾河鲜食地瓜合作社”,健全服务体系。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鲜食地瓜专业批发市场一处,产品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打进了许多大中城市的超市,成为了各地的畅销产品。
回河西红柿
红艳西红柿 铺就农家致富路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进一步改善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市扶贫工作重点乡镇,回河镇紧紧围绕“穷人增收、穷村增效”重点,彰显“输血利民、造血惠民”亮点,跳出农业看产业,跳出救济看扶贫,调整扶贫思路,上下帮扶联动,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取得明显的成效 。
     回河镇立足实际,把冬暖式大棚作为富民强镇的一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来抓,采取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政策推动、配套联动“四动”工作法进行土地流转,走出了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路子。对新上大棚成方连片达到30个以上的,给予农户每棚1000元现金补助,并帮助协调xx。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西红柿的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技化支撑和信息化服务上给予扶持帮助,全面提升回河镇西红柿产业的发展水平。
     目前基地设施栽培面积3.7万亩,示范区3000亩,辐射带动周边2.6万亩,冬暖式大棚1.1万个。年产西红柿1.5亿斤,年产值达8950万元。亩产可达1万公斤,提高效益10%以上,农民增收700-1500元,人均年收入可达到4000元钱。产业扶贫不但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渠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可以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加收入,是推动农民收入上台阶的可靠抓手,是推动产业化经营上台阶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扶贫效益的必然选择。回河镇将继续做好产业扶贫工作,使回河西红柿创出品牌,形成规模,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文祖小杂粮
小杂粮大产业 贡米进了百姓家
     文祖镇立足山区实际,发挥资源优势,依托基地打造支柱产业,规划了东部村以林果开发、南部村以特色种植、西部村以绿色养殖和北部村以荒山绿化为主的农业经济区,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特色产业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山区群众持续增收。
     加快小杂粮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特色品牌产业。依托锦屏山资源优势,建设了小杂粮生产基地,扩大种植10000多亩,实施了道路建设、水电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小杂粮加工厂房,引进小杂粮加工包装设备、对小杂粮种植户进行良种和产品收购补贴,辐射带动周边11个村庄,带动种植户5000多户,成立了小杂粮协会,实行“农户+基地+协会+公司”的发展生产格局,拉长了农产品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申请注册了“锦屏山”牌小杂粮商标,13个品种杂粮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今年又荣获章丘市首届名优农产品,使“锦屏山”牌小杂粮身价倍增,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曹范薄壳核桃
薄壳核桃营养高 轻轻一捏就开了
     曹范镇优质薄壳核桃生产基地是济南市扶贫开发重点项目,涉及邓庄、井泉、清泉、横河、大北头等5个种植片区,栽植薄壳核桃124万株,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发展薄壳核桃生产专业村27个,人均年增收800元。薄壳核桃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试验示范基地”、“济南市xx林果生产基地”,“香玲”薄壳核桃在首届中国核桃大会上被评为“金奖”。
     1、确定主导产业。曹范镇自2003年确定以薄壳核桃开发为扶贫主导产业以来,坚持不懈,科学发展,至今已发展到27个专业村,产业带规模不断壮大。
     2、制定扶贫政策。制定完善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薄壳核桃的实施意见》:种植核桃与种植小麦享受同样的补贴标准,政府无偿提供薄壳核桃接穗并免费嫁接,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由政府补贴50%。
     3、完善配套管理。修建水泥生产路36.5公里,新开及维修生产路33条46公里,新建、维修蓄水池6.2万方,新建管理房33个,铺设管路4.1万米,基本实现了水上山、路上山、树上山。
     4、增强科技服务。成立了核桃协会和薄壳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果农活动的有效载体。镇林业站定期举办讲座,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学习,现拥有熟练掌握核桃种植、管理、嫁接等技术的人员263名。
     5、拉长产业链条。建立了南曹范、邓庄等8处优质核桃苗源及采穗供应基地,成立了农产品综合服务公司,注册了“曹范”商标,薄壳核桃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做好薄壳核桃开发与三王峪景区建设相结合的文章,加大销售、宣传力度,进一步拉长了核桃产业链条。
韩庙獭兔
獭兔全身都是宝 养兔收入挺可靠
     韩庙乡被列为“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重点乡之后,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建立起獭兔养殖产业。为把獭兔养殖业做大做强,把产业扶贫由“输血”变“造血”,于2007年8月注册了商河县凌云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着重吸收贫困户为社员,辐射全乡45个村,养殖种兔10万余只,商品兔60万只,年实现利润400余万元,人均增收2300元。2007年被济南市政府授予“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经过几年的扶贫开发,韩庙乡政府探索出一些工作做法,主要是以贫困养殖户为单位实行分散养殖与小区集中养殖相结合,合作社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形成了“xxxx+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具体操作上,政府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建兔舍,合作社派技术人员免费指导建兔舍,并且免费对本乡贫困养殖户提供种兔,待獭兔繁育后回收同等质量的商品兔,其他商品兔按保护价收购,签订回收合同,经过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的启动资金,而且使贫困户养殖獭兔的销路有了保障。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优质种兔,统一供应饲料、兽药、各种疫苗,统一对养殖户进行养殖防疫技术培训,实行养殖、回收、宰杀、储藏、加工xxx服务。
     截止2009年,经过产业扶贫开发,全乡已经建成8个獭兔养殖小区,1个xxxx,2个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带动下,目前韩庙乡獭兔存栏量已达20万余只,年出栏量120万只。獭兔产业已经成为韩庙乡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双泉波尔山羊
户均两只波尔羊 脱贫致富靠你帮
     2004年双泉乡被确定为全市扶贫乡镇以来,立足全乡实际,叫响“潜力在山,希望在林,特色在果”的口号,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以波尔山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积极利用扶贫政策,做到资金扶持到位,对发展养殖业的贫困户,每户提供1000元养殖资金,购买波尔山羊,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的资金困难。乡政府组织技术人员对贫困户养殖的畜禽全部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工作台账,定期检查,定期防疫。经过5年的扶贫开发,全乡波尔山羊养殖由原来的空白发展到 44个专业村,存栏量达到3.3万余只,促进了全乡畜牧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全市波尔山羊之乡。5年来,该乡扶贫项目共实现总收入3137万元,实现纯收入2179万元,全乡贫困农民人均增收635元,农民年均纯收入达到4535元,群众的富裕程度和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扶贫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源:济南日报



郑重声明:资讯 【扶贫开发结硕果特色产业促增收_创意农业网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