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创业从小做起: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_101度_百度空间
从小做起: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在台湾建立一家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

鸿海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经营十分困难。合伙的朋友决定放弃,但是郭台铭不肯,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

这就是富士康帝国的开始,郭台铭的{dy}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

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

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

在当时,台湾经济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其他不少企业家趁着台湾经济起飞,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和所有累积了{dy}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

但是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创业的前几年,郭台铭都在问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靠着{dy}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xx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dy}批生意。

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又一批资本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就慷慨地大笔资金送员工到海外学习。

鸿海前十年的创业,xx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和广大的国内中小企业一样,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无法拿到银行的信贷,仅仅依靠着小额资本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学习力:大变中找先机

除了吃苦耐劳精神和强大的专注力,郭台铭还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又变为对行业趋势的判断能力。

在管理工厂的同时,郭台铭和所有重要的客户交朋友,了解这些人的想法,掌握一线厂商全球IT行业的沿革趋势,甚至,他还深入了解客户公司管理。

1983年,鸿海就利用日本的进口设备,开发完成{dy}批连接器,正式进入PC领域,鸿海进入每年20%成长的稳定期。

再过五年,鸿海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1000名员工、2.5亿元收入的企业。

郭台铭没有放慢脚步,他观察到大陆的投资机会,开始大举进军,利用深圳的土地、人力资源,设下鸿海日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接下里的十年,鸿海大产能、低成本、高技术的竞争力,陆续从LG集团抢走苹果订单,成为思科全球{zd0}的网络设备供应商,拿下索尼Play Station游戏机订单,英特尔奔腾四连接器订单。不可思议的是,2003年,鸿海还同时拿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订单。


郑重声明:资讯 【郭台铭创业从小做起: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_101度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