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讲《诗经》周南-葛覃孝为礼先- 德学笔记- 水大王- 和讯博客
大王讲《诗经》周南-葛覃 孝为礼先 [原创 2010-04-14 16:24:00]   

大王讲《诗经》周南-葛覃  为正百善 孝为礼先(0)

 

原文: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1);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2)。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3);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4)。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5)。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6);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7)。

 

解:

枝蔓长长藤干粗,就象旗杆立山谷,细枝柔蔓顺风摆,千叶万叶小旗摇;

当年小鸟毛儿黄,东飞西飞争比高,天昏日落景色暗,大鸟小鸟同回巢。

藤干粗粗枝蔓长,谷中好象旗杆立,万叶千叶无数计,藤蔓柔柔藤枝细;

藤枝细细藤蔓柔,切来割回按理需,煮罢选纤纺成线,学织葛布学制衣。

禽兽xx人视丑,依礼着衣妆淑女,衣服美外不美内,礼外仁内才合宜;

淑女离家学女工,思念父母情日益,师尊也知心不在,只是教学自有期。

衣服脏了无心洗,我情之痛怎么去?再三恳求师付许,许我回家亲相聚;

世间百善孝为先,父母之恩报当急,不在应知父母忧,常归安慰是必须。

 

注:

(0)周南-葛覃  为正百善 孝为礼先———葛覃 ,是周南的第二首,而在读周南的时候,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注意的是要和着诗序来理解诗义,就着诗序来理解孔子编诗的主义所在:从孔子亲教弟子对师学的理解角度看,为仁而克已复礼的孔子德道学的秩序,也一样是孝为礼先,这在《论语》的篇述中我们可以看的非常清楚:论语的第二章之为政,就核心德道而形于正治,其所展示的正治之道,其先就是孝。百善孝为先,本于自然之情,而上于礼法之教:欲平天下先正国,正国先正家,正家先正我,正我先正心,正心在知亲明仁,正我在孝老慈幼仁友义朋敬事爱国。而这个礼大孝为先的意思,在本诗中表述的实际上是非常显明的。同时在此我要讲一个上讲略讲的个人观点,就是关鸠和葛覃的女主角,都不是什么后妃之类,关鸠是一个青春玉女的适婚处女形象,葛覃是一个窈窕淑女的处子形象(玉女形象是善礼制度的喻体,玉女是贤儿的母本,善礼是和众之同范,但是如果没有君子良士相配,则玉女不能独和于家,善礼不能自安于国,强调的是不论多好的规范,都要有仁心义务的君子贤人来操作,才能因道成德。)。而葛覃一首在{zh1}的点睛句之前,也分解补述说明了前面关鸠之中的窈窕淑女的所谓“窈,窕,淑女”概念,把何谓“窈,窕,淑女”讲的十分具体形象,详解且待下文细说。

(1)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这三句诗,要反着看,“维叶萋萋”是讲柔枝上的叶子千千万。“施于中谷”是讲随风而摆动的枝叶就象一面面小旗一样飘动在山谷之中的“旗杆”上,什么是这些小旗的主体,母体之旗杆?就是“葛之覃兮”!叶子万万,其系一覃,枝条千千,其母一葛。葛: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以做绳,纤维可以织葛布,(俗称夏布),藤蔓可以编草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án谈):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枝藤。施:旗儿飘飘状《说文解字》。维:系也。萋萋:叶子繁茂的样子。中谷:谷中。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黄鸟:有说黄郦,有说黄雀,我个人的看法,在本诗中是指小鸟,所谓“黄毛丫头”的意思吧?于飞,是习飞的意思。因为习飞,所以也飞不多高多远,就又回巢了,所谓“集于灌木”,可以是一只,也可以是数只。当然就是大鸟也可能,但是这三句的话的意思和后面的诗句相比而言之,当为小鸟,总之不论大鸟小鸟,这三句诗讲的都是它们学飞或者寻食,不论走多远,飞多高,最终都要暮归于巢,也是如同上三句之叶枝长多繁茂长多长,根本一也,是讲的两种自然归一象,不离母象。

(3)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莫莫;日落之象,喻目之难明。是说叶子多的查不清,但是究于其本,一葛而已。

(4)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是:是合理的,按照一定的方法的操作。为;有明确目的的行为。是刈:选择合适的葛枝切割下来;刈,割也。是的意思就是一种肯定性规范,在此谓选择称心如意的部分:这是讲纺织原料的合理的,规范性地选择。濩:煮。是濩,也是说遵造一定的规范来加工自然材料,泛指整个的原料加工的纤维化生产过程。絺:就是细葛布的衣服;在此之前省略了对加工完成的纺织材料的再选择的制造过程,所以为絺,实际上是讲可以用来做细葛衣服的材料就用来做细葛衣服;同时这个为字在此还有按方法达成目的的意思,就是说包含着制衣的技术意义在内。绤:是粗葛布制成的衣服,是加工后不宜做细葛布衣服的材料,就做糙些的粗布衣服。那么又是刈又是濩,又是为絺又是为绤,经过了这么多的程序,付出了这么多劳动,经过了这么多的选择,制造的费神的劳作,为什么哪?只是为了达成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把它穿在身上,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社会象或者是社会之美象”。斁:败也,厌也《说文解字》,谓美为成,则丑为败;谓善为成,则恶为败。谓衣服合体为人别于禽兽之文明善趋,则赤足而兽皮状则为社会恶厌。所以这三句讲的是人为衣服,是为了告别自然象,而合于社会文明形象美之要求。无,通于亡,在此是通过什么行为,回避,消灭什么错误趋势和丑的指责。要注意在本诗创造的时代,着装就已经不仅仅是个防寒的工具了,它已经有了社会意义,已经被礼明确制度了。所以要合礼,就要依礼制度,学习和制作,穿着衣服。

(5)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前人讲本诗的主体形象是个出嫁的女人,或者什么贵妇一类的女人。但是从诗面看,xx看不出来她是个已经结过婚的女性,到更象是一个贵族女孩子,所以前面所讲的“是刈是濩,为絺为绤”,就是她嫁前礼制度要求的纺织制衣学习过程。要知道在周礼制度中,天子也要种田的(所以王妃可以不纺织不做衣,但是她应该是会纺织,懂做衣服的),所以贵族女孩子在未婚前,去贵族女子学校去学习纺织制衣(就象贵族男孩子适龄之后也要去公学学习一样),应该是非常合理的解释。所以当这个女孩子因为思念父母而不安的时候,她要回家的告假不是向公婆,也不是向丈夫,而是向师而告。我想就算她是个贵族已嫁之女,有保姆,如果她想回家探望父母,而只告假于师氏,或者通过保母去转为说明,这样的方式也不合理。我的理解这个师氏,就是贵族女子学校的师。在此还要注意告字,本意是一种无声之说明,原字是取形于好顶人的牛的两角而捆了了一条横木,以警示他人注意。所以在此我理解,这个女孩子不但言思父母,而且她的行为也明确表现出了这种思念,归:这个字有很多的用法,比如最常用的嫁女称归,但是把别人的东西还给人家也称归;人民趋向明王的行为也称归。所以在此我以为这个归字,就应该是讲,离开父母可能有一段时间了,父母应该很是挂念,而自己也因此而不安,所以请假,回家看看父母,还还父母慈爱,尽尽做女儿的孝心之爱。因为这是一种互爱的关系,所以就构成了“还”的关系,也就是今天所谓报父母恩情的意思。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关鸠一首中,形容淑女之美,是用了窈窕两个字的,窈为美心,窕为美形,我理解这个所谓窕之美形,就应该包括勤劳,好学,心灵手巧,就诗经当时的社会大分工而言,女而能纺织,善成衣,就是男耕之德的女德女之能力美,行为美。而不忘父母恩,应该就是窈之美心的重要内容。

(6)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薄:我理解这个字在此意为“不”。污:秽也。古人有这样的观点,就是让人心不安的感xx望,让人痛苦的思念等等,都相对心清之淑女的心境,而可以谓之为污。我私:应该是相对我衣之外而言的我内,应该说个人的感情和思想,在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是{jd1}的“我私”。对父母的深深思念,以至于使得这个在外学习的女孩子心灵不安,非常痛苦,这就是所谓的“我私之污”,相对这种心情而外在的表现,就是这个女孩子,衣服有些脏了她也无心去洗,这就是“薄浣我衣”。而这种外在的形态,就是前言之“告”,女孩子都很爱净的很爱美的,当她对此视若不见的时候,那么可知她的心中,一定有非常的情感困扰,这个困扰源,前面也通过一个“归”字说明了的,就是对父母的爱和挂念的直觉,她觉得不回家去看看父母,就象欠了什么大债一样不能安心。

(7)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害:就是相对得利之喜悦的失利痛苦,这个女孩子的衣服脏了,但是她并不以为害,因为她的心中还有大害,所以她要“否害”,要通过一种有效的行为,洗去自己心灵的不安和心灵之痛苦。这个行为,就是回家以安父母的挂念心,宁:就是安。她觉得自己离家,一定会让深爱她的父母不安和痛苦,所以她要回家,用更深的爱和思念来回报自己的父母之恩情,让他们感觉到,看到健康快乐的女儿也深深地爱着他们,来相安。这种感情是什么?这种可以让儿女忘记自己形象之美(外在利益)的心情是什么,这种知恩不报而心灵不安的心,就是孝心,这种放弃一切自美的追求而希望美丽父母心情的行为是什么?就是孝行。

 

 

讲:

 

“感动”不足以言明我读此诗之心境。

她让我心灵震撼:浅显易见的自然现象铺陈,大众皆识的社会现象直述,{zh1}只用四个字,就把人道最善人心最美之仁根揭示出来:孝为礼先,当安父母。

 

孔子承传的这个关于中华道德起于孝的大正理念到了孟子那里,就表述的更简明:瞽叟犯法,舜理应弃天子位,负父而逃。

生身父母之恩情能不顾者,已经泯灭了人心的最根本的一点善良,所以不能孝者,必失忠义;生我养我而不明其利{zd0}者,天下与之难足其欲。

 

谢谢。

 

 


 

郑重声明:资讯 【大王讲《诗经》周南-葛覃孝为礼先- 德学笔记- 水大王-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