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派别

剪纸的派别

2010-04-12 09:17:52 阅读18 评论0 字号:

陕西剪纸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

  • 孝感剪纸 广灵剪纸 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傣族剪纸、安塞剪纸、磁性剪纸 

    孝感雕花剪纸  

    湖北孝感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孝感”因董永“孝心感动天地”而得名,沿用至今。

    孝感系“楚北名区”,千年古邑。地处江汉平原、云梦古泽,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南邻武汉市,北枕大别山、桐柏山,自古为鄂东北交通走廊。北部千山万壑,“楚北三关”为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部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沃野千里,稻香鱼肥,是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更因依托九省通衢武汉,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孝感人民,塑造出气壮山河的人文历史,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古老文化。各种民间艺术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似烂漫山花争奇斗艳。饮誉中外的孝感剪纸即是艺术百花园中一枝璀璨夺目的奇葩。自古以来,孝感的“灵姑娘”刚懂事就学剪纸绣花,十几岁就能随心剪出精美的花样。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汉漆器就有银铂镂刻的花纹图案,可见孝感雕花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孝感雕花剪纸分布很广,遍及城乡。雕镂和剪纸的民间习俗历代盛行不衰,剪纸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许多雕花艺人以剪卖花样为职业,进入商品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孝感剪纸更象一簇烂漫的山花,在百花园中争相绽放。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会”,创办了剪纸工艺门市部、雕刻工艺厂,创作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选送到欧亚地区十多个国家展览、展销并获奖,让这一民间艺术走出孝感,融入了世界。

    孝感雕花剪纸,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南北艺术之长,既有北方粗犷苍劲的风格,又有南方玲珑细腻的特点。它出自劳动人民之手,表达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以物比兴,以形传神,突出时代风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创作的枕花《庆贺翻身》、《伟大胜利》、《保家卫国》、《爱国增产》等,秀丽洒脱,风格独特,虚实结合,疏密有致,构图丰满,主题鲜明,既保持了孝感剪纸的传统特色,又展示了人民群众热爱新中国的美好心灵。它注重形似,更重神似,以心融物,大巧若拙,以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大胆的艺术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逼真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从侧影、动势、黑白调度中,以均衡求不均衡,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的造型手段,实现对立统一,取得美学优势。孝感民间艺人在艺术造型上总结出“图外有形,形中有景,线条圆润,对比分明,花中有花,粗中有细,均衡对称,大胆夸张”的方法,动静结合,构图均衡,着重写意,情趣盎然,达到了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孝感剪纸十分讲究刀功,在制作工艺上提出“握刀要正,下刀要顺,行刀要匀,开片要严”的技法要领,从而达到“运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的艺术效果。剪纸色彩从传统的单色发展到套色、分色、衬色、点色。用料上,发展到用布、金箔、银箔、吹塑纸、墙壁纸、不干胶等,使作品不断翻新。

    孝感雕花剪纸代有传人,有四代、五代剪纸世家,有上百户人家的剪纸湾村。剪纸世家胡均启,自幼酷爱艺术,随父学习扎灯扎彩。16岁开始潜心钻研雕花剪纸,从艺50余年,在继承和创新上作出了{zy1}贡献。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风格独特,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出口工艺品展览会和广州交易会,获中国美协服务部奖状和纪念章。1988年撰写的《孝感剪纸浅谈》一文,在《湖北工艺美术学报》发表,其业绩载《辞海》、《地方志》和《名人录》,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湖北分会会员,孝感市书画学会理事,孝感县民间艺人协会主席。一生从事文化工作的池福新,在其先辈的熏陶下,潜心于雕剪艺术研究,剪纸作品多次获奖。2001至2006年,先后获首届中国书画之星大展中年组铜奖,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奖赛银奖,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画展铜奖和成果奖金奖,全国剪纸大赛银奖,世界园艺博览会剪纸大赛银奖,首届国际剪纸艺术大赛优秀奖。

    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孝感剪纸渐渐形成专业分工。管俊高就是专门从事丧葬剪纸的专业艺人。解放前他家几代都是道士,因而自幼以剪小幡闻名。解放后,他参加了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班,潜心创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作品传统功夫很深,刀法流畅圆润,曾出口到日本、西欧等九国。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和湖北艺术学院教授、专家对他进行了专访,并收藏了他的许多作品。

    不少女艺人更是以心灵手巧见长。{zc}艺人张秋屏,技艺娴熟。随便拿一把剪刀和几张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庄重典雅的“龙凤呈祥”,方圆百余里都视她为“神手”。xx女艺人夏翠香,四岁开始向母亲学艺,她的作品随心出样,随手剪裁,一气呵成,是乡里鼎鼎有名的“神剪”。

    孝感雕花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雕花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手法奇特,各种流派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争奇斗艳,堪称珍贵的民间艺术宝库。当今更是赋予美感的造型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使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朗朗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郭沫若先生为之题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人间xx朽!”

    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孝感雕花剪纸世代相传,快速发展,逐渐登上大雅之堂。1994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倍受各级新闻媒体xx。《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发表《玲珑剔透,美在人间》和《民间艺术的瑰宝——孝感剪纸》的文章,《湖北日报》更以整版篇幅发表署名文章《一剪神韵夺天工》,图文并茂地从艺术特色角度对大型画册《孝感剪纸》作了精深入微的评介。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为之题词:“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的瑰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132幅象征吉祥如意的凤凰组成的系列剪纸《百凤图》,神态各异、栩栩如生,1986年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展出,1992年在全国第二届农运会画册上发表。以象征勃勃朝气和无限生机的花、蝶为题材的《花引蝶》,前往前苏联和美、英、德、法等20多个国家参加展销。1988年摄制的以孝感剪纸为题材的专题艺术片《一剪美人间》被选送到巴西参加国际影视展评,获“第五届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电视节”特别奖,其中《槐荫记》被选为本次艺术节宣传画插图。

    孝感民风淳厚,素以“民多俭朴,士喜学问”著称,在雕花剪纸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即事》诗诠释了民间雕刻、剪裁工艺与社会风俗的关系。孝感雕花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客观记录。她象一面时代镜子,映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和风土民情,表达着人们的情感爱憎,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赞颂为官清廉的系列剪纸《清官图》,祝愿吉祥的《福禄寿喜》、《xxxx》、《龙凤呈祥》、《丹凤朝阳》、《吉庆有余》,妙趣横生的《扑蝶》、《状元打马游街》,遐思无限的《梁祝缘》、《刘海砍樵》、《xx引凤》、《麒麟送子》、《喜鹊登梅》,高洁典雅的《黄鹤楼》、《蔡文姬》、《苏武牧羊》、《赵炎求寿》,反映现代生活的《五业兴旺》、《喜庆丰收》、《民族歌舞》、《勤劳致富》、《计划生育》、《喜唱一个丰收年》、《敢教日月换新天》……无不寓意深长,或歌颂盛世,赞美英雄;或申张正义、抨击邪恶;或寄托人们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祈祝生活幸福、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消灾,体现了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民间顽强生长、传承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反映民俗风情的组画《贺新年》,充满醇厚、欢快的乡土气息,1954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艺术展览”巡展后,被选送到东欧各国参加展览、展销;表现董永孝心感动天地,七仙女下凡与其婚配的《槐荫记》,不仅赞美了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反映出人们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曾赴欧、亚、美洲交流,更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

    党的十六大,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出台了新政策,为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给孝感雕花剪纸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以茁壮成长、阔步走向市场的阳光雨露。孝感人民把剪纸艺术作为文化产业大力开发,使之从纯艺术品转化为商品,成为招商引资的宠儿,倍受国内外客商欢迎。2002年,中南民族学院德国客座教授慕名来孝感进行剪纸艺术交流,给孝感雕花剪纸提供了难得的产业契机。他们深入乡镇农村、大街小巷,广泛搜集老艺人的作品,在香港招商盛会上,赶制出一部装帧考究、精致美观的《孝感剪纸》大型画册,饮誉中外客商。

    现在的孝感雕花剪纸,早已超出单纯的艺术范畴,融入到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商业、建筑业,都离不开雕花剪纸。其应用范围涉及报刊题花、杂志封面、礼品装饰、广告宣传、插图书签诸多方面,原来的单一品种逐渐向“品种多样化,功能齐全化,内容时尚化”转型,扩展到了窗花、门楣、挂签、日用器具及室内装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美化环境的装饰品,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旅游观光及大型活动的纪念品,人际交往的馈赠品。创作内容也不断拓宽,由单纯历史题材到现实生活题材,在秉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入了时尚化、新潮化阶段。图案设计由单纯的图画到文字书法,而且突破传统工艺模式,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由平面到立体,由微型到巨型,由单色到多色,由版刻到卷轴、装裱、覆膜,制作出既能观赏、又能装饰,既可收藏、亦可馈赠的剪纸壁挂投入市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孝南区桃花艺术节上,系列产品剪纸画册、剪纸壁挂、剪纸展牌等十几个品种及剪纸艺人当场的绝活表演,成为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受到各方商客的青睐。

    孝文化沃土的滋养、孕育,现代社会生活的激励、催发,使得孝感剪纸随时代前进而与日俱新。然而,看似平常的雕花剪纸,创作起来极费心力,凝聚着艺人们的心血汗水和无穷智慧。虽然有过昔日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审美观念逐渐淡薄,需求衰减;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小型分散的手工劳作已不适应当今的“规模效应”,费效比攀高,市场日渐低迷。本大利微,导致参与者愈来愈少,不少艺人渐渐淡出创作舞台,无可奈何地结束艺术生涯。更为严重的是,昔日传人大多年事已高,纷纷谢世,雕花剪纸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抢救这一宝贵遗产,实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产,当地政府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把开发孝感雕花剪纸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广泛宣传发动,动员相关部门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其次,深入、系统地开展调查、搜集和研究工作,进行抢救性发掘,建立孝感雕花剪纸陈列室和民间剪纸艺术人才档案库。再次,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开发;广泛开展“文企联姻”,把雕花剪纸融入企业文化之中。第四,定期举办雕花剪纸艺术节和展览,举办短期培训班,传播剪纸艺术;职业学院、中小学美术课增添孝感雕花剪纸内容,着眼未来,大力培育艺术新人,使这一中华独特的传统艺术后继有人,{yj}传承,长盛不衰。</CA>

    剪纸·广灵剪纸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边陲,永定河上游.

    广灵剪纸俗称窗花,是由民间刺绣工艺演变而来的。千百年来,当地的老百姓每逢中秋节、春节和家中操办喜事刷房糊新窗纸时,为了增添一些节日的喜庆色彩,各家的女主人们都用自己精心创作的剪纸来点缀装饰窗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经过一代又一代广灵民间艺人的创新和追求,广灵剪纸以其独特的风格、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而明快的线条、传神的艺术感染力和细腻的刀功自成一派。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广灵汉代置县,由于地理位置闭塞,这里的人民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男子下地劳动、女子在家织布缝衣绣花就是当时的真实生活情景。许多巧手女子在为家人缝制鞋帽衣服时,常用剪子剪纸花样作绣花底稿,这就是广灵剪纸的雏形。之后,广灵剪纸逐渐变成用品色加白酒点染的彩色剪纸,改变了原来红、蓝、黄的单色剪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艺术。

    剪纸·蔚县剪纸

      河北省蔚县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产剪纸而闻名。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初始图案多为花卉一类的吉祥纹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经刘老布等剪纸艺人共同研究,对创作工具进行改革,部分纹用刻刀由单幅剪转变为成批刻,使蔚县剪纸工艺有了新的提高。20世纪初,在王老赏、王守业、周永明等艺人的带动下,蔚县剪纸的风格越来越突出,走出了民间剪纸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蔚县剪纸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戏曲脸谱、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家禽家畜、吉禽瑞兽等多方面的内容。蔚县剪纸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妩媚娇艳、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青睐。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

    剪纸·丰宁满族剪纸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丰宁满族剪纸的传统技艺大多留存在70岁以上的老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剪纸·中阳剪纸

      山西省中阳县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这一带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刘家坪的剪纸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风格粗犷、浑厚,与南川河流域剪纸的主流风格相依相存,丰富着中阳剪纸的特色。

      中阳剪纸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已在60岁以上。这些老人一旦离去,中阳剪纸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最终走向消亡。所以应尽早采取措施,对之进行抢救。 

    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辽宁省锦州市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年相沿成习,{zh1}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市、凌海市、阜新市、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十余家谱系仍在传承相续。随着老一代艺人逐渐逝去,将后继乏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随时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对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实施保护。

    剪纸·扬州剪纸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另外还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用于祭奠。至清代,扬州商业兴盛,剪纸艺人亦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xx剪纸有艺人包钧等,技艺超群,有“神剪”之誉。扬州的剪纸艺人还根据需要创作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有绣花必有纸样,扬州人称剪纸样的艺人为“剪花样的”。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

      现代扬州剪纸的主要传承人为张金盛(艺名“老张三麻子”)和张永寿(艺名“小张三麻子”)父子俩。张永寿从艺七十多年,其剪纸已从实用性的花样转入富有装饰性的主题性创作,作品显现出写实、变化、概括、夸张的风格特点,总结有“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剪纸要诀,为后辈剪纸艺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张永寿毕生创作了数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等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1989年,张永寿先生逝世,其第三代传承人虽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功力和灵气都无法超越前代。到目前为止,扬州剪纸技艺后继无人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扶持。 

    剪纸·乐清细纹刻纸

      浙江省乐清市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乐清细纹刻纸是当地流传的一项绝艺,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阳镇等地。

      乐清剪纸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乐清县志》记载,元代大德年间,“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每年正月十五,乐清乡间各地都有龙船灯巡游。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是龙船灯的基本工艺和装饰手段,早期龙船灯上的细纹刻纸是单纯的几何图案,后发展出花卉、鸟兽、山水、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内容,代表作有《九狮图》、《八角双鱼》等。乐清细纹刻纸的现代传承人有林邦栋、林顺奎、陈余华、郑元逊、卢发良等。

      乐清细纹刻纸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细,在早期“龙船花”的刻纸中,最细的能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一幅碗口大的细纹刻纸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十分费工。细纹刻纸的工艺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都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这使乐清细纹刻纸获得了“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

      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近二十几年来,随着温州轻工业的蓬勃兴起,乐清市剪纸工艺品的生产受到冲击,出现了衰微的状况,许多人弃艺从商,老艺人年老力衰,后继乏人。 

    剪纸·广东剪纸

      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并出现了行会组织。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们所生产的蘸料纸、各色染纸都是佛山剪纸的材料来源。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用料不同,又可分纯色料、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等九种。剪纸手法分为剪和刻两大类。剪,多为随意剪制,每次两三张,如礼品花、灯花、乞巧节的烛台花、香案花、饼花等即以此法制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张,粗犷的图案可刻50至100张不等,便于大量复制。佛山剪纸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随意磨制而成,宽度从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余把。操刀时以握毛笔法持之,垂直切割,线条连接而不断,成型如网状。传统佛山剪纸以社情民意决定其内容和形式,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是永恒的主题,在民间极受欢迎,长期流行不衰。与此主题相应,佛山剪纸中以铜箔金碧辉煌的特点配合鲜明的色纸,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也形成铜凿剪纸等独特的表现形式。现在佛山剪纸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为林载华等。

      佛山剪纸具有产业化的传统,加强对其挖掘和保护将有助于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形态,同时还可以繁荣民间文化市场,增强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纸专业人员队伍青黄不接,{zj1}特色的铜凿剪纸由于工具散失、作为主要材料的铜箔不再生产而无法制作,加上老艺人退休或病故,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拯救。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这一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zj1}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现在潮阳民间剪纸的主要传承人有张佩龙、蔡名英、李婵仙等。但健在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在75岁以上,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其中进行继承。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说明潮州剪纸早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初,还有江根和、李木林、杨学友、罗瑞瑜、辜秋泉、谢楚周等尼姑带出的潮州剪纸艺人在当地剪纸创作中发挥作用。1962年后,因寺院僧尼无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纸渐失传人。

      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纸艺人往往有细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风格表现。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潮州民间剪纸艺人善于将三五张色纸叠在一起,灵巧地运使剪刀,以娴熟的技巧剪出各种花纹图案。如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刀味十分浓郁,富有装饰性。纯色剪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画稿,艺人们仅凭记忆和想象,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花样剪出。这种匠心独运的剪法极富创造性,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很少有重复的作品。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别有特色。

      潮州剪纸有一个品种称为“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又分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纸刻出轮廓线,再用彩纸衬底;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再用颜色彩绘衬底。錾纸工艺以饶平县镂金村的色錾纸最为xx,色錾纸俗称“大钱”,用于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动,内容以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等为主。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潮州剪纸已逐渐失去以往的生存环境,现存知名的剪纸艺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渐高,传统的潮州剪纸后继无人,亟待抢救、保护。 

    剪纸·傣族剪纸

      云南省潞西市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形象生动,图案整齐,匀称美观,风格粗犷有力,朴实无华。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剪纸·安塞剪纸

      陕西省安塞县

      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这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剪纸艺术展览会。

      有专家评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置。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陕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最为普遍。每逢春节,不论那里的农村,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内容,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他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理解, 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 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在陕西剪纸艺术中,首推陕北民间剪纸。这一地区由于近百年来交通闭塞,地处偏 僻,外来文化较难传入,古代的文化、艺术却被农家妇女承袭下来,代代相传。如一些剪纸继承汉代画像石风格,外轮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象力丰富。如农家春节门 上贴的《瓜子娃娃》的身子*四肢用纸剪出,头用瓜子代替。由于作者都是农民,面广人多,年龄相异,所以剪纸的题材丰富多采。蔬菜花木、放牧纺织、婚丧嫁娶、民间传说等是老年作者表现的对象。关中剪纸以其造型优美,细致逼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陕南剪纸人数较少,以其夸张中带精巧、细致中藏真情的特点。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xxx,要巧的”的习俗,给娃xxx,“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  

      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据说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独遗漏了陕北,于是陕北人的性情不像关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痛快,所以个性极强。在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人们你三边剪纸,剪纸变成了另一种风格,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到。打出的“乐乐”细如针尖,剪出的线细如发丝,既不同延安绥?剪纸粗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写实。据考证,三边原是边关重镇,朝廷常派南方将领在此地镇守,他们带着家眷在这里生活,也带来了水乡的民间文化,与当地古拙的民间艺术待以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边剪纸。  

      差距地区因为经济基础较好,剪纸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单色、点彩、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库淑兰是旬邑县民间拼贴剪纸的高手,今年八十多岁,陕西省文化厅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她把拼贴剪纸发展到{jz},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台湾汉声为库淑兰出版了大型专辑画册。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进行报导。合阳县罗占花老人创作的纸塑剪纸,人物的造型采自于戏剧,把戏剧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画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单色剪纸受其皮影造型的影响,而西府的单色剪纸受木板年画影响,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  

      随着改革开放,民间剪纸也成为妇女们致富的产业,妇女们走进旅游点、饭店表演自己的艺术,有些剪纸高手被邀请到国外表演。安塞白凤莲大娘把自己的作品上到英特网上进行网上销售。剪纸活动在民间空前活跃,延安、安塞、延川,每年举办剪纸创作班、举行剪纸大比赛,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美自土中生,美自民间来。陕西剪纸艺术深深置根于黄土高原,以其独特的韵味成为民间艺术的奇葩。

        山东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其中,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剪纸的派别】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