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测xx目分析- candy_zhao的日志- 网易博客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测xx目分析

2010-04-14 17:01:55 阅读3 评论0 字号:

1、      因为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而根据核外电子数可以确定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由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层数=周期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可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答案为D

2、      某元素的粒子最外电子层有8个电子,有可能是Ne(稀有气体原子)、Na+(阳离子)或F-(阴离子),还可能是其他的粒子,如ArK+Cl-Mg2+S2-等。答案为D

3、      短周期元素中,原子最外电子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有HLiNa,原子最外电子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有HeBeMg,这些元素包括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答案为D

4、      氧气和臭氧是由同种元素原子构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H2OH2O2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没有关系;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答案为B

5、      核电荷数为6的元素是碳元素,核电荷数为9的元素是氟元素,核电荷数为11的元素是钠元素,核电荷数为13的元素是铝元素。答案为B

6、      对于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对于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aXm+离子的核外电子数=ambYn+离子的核外电子数=bncZn离子的核外电子数=c+ndRm离子的核外电子数=d+m。因为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即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am=bn=c+n=d+m。答案为D

7、      C60是一种单质,不是化合物;C60分子中是由C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的,结构中没有离子键;C60是一种单质,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答案为D

8、      R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说明R元素是第三周期的元素;R元素的{zg}价氧化物的分子式为RO3,说明R的{zg}价为+6价,因为元素的{zg}化合价=主族序数,所以R元素是第ⅥA族元素。第三周期第ⅥA族元素为硫元素。答案为A

9、      根据R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RH3,可知R元素的负价为–3价,因为元素负价的{jd1}值+{zg}正价=8,所以R元素的{zg}正价为+5价,即R为第ⅤA族元素。答案为D

10、   氯元素是17号元素,即Cl原子所含质子数为17;因为35Cl的质量数为35,所以35Cl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35,则35Cl2的摩尔质量为70g·mol-1;计算气体的体积必须在已知状态下,当温度、压强未知时,无法确定气体的体积。答案为D

11、   某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即存在阴、阳离子,此时在熔融状态下可产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即能够导电。共价化合物如NH3也易溶于水,共价化合物SiO2也具有较高的熔点,共价化合物如HCl的水溶液也能够导电。答案为D

12、   6号元素是碳(C)元素,16号元素是硫(S)元素,两者只能通过共价键形成CS2(二硫化碳);9号元素是氟(F)元素,19号元素是钾(K)元素,两者能通过离子键形成KF(氟化钾);10号元素是氖(Ne)元素,一般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1号元素是氢(H)元素,17号元素是氯(Cl)元素,两者只能通过共价键形成HCl(氯化氢)。答案是B

13、   16号元素是硫(S)元素,电子数为16,最外层电子数为6,电子层数为3,位于第3周期;4号元素是铍(Be)元素,电子数为4,最外层电子数为2,电子层数为2,位于第2周期。答案为A

14、   要证明共价化合物,必须是共价化合物特有的性质。大多数离子化合物都能溶于水,且不易分解,溶于水也能xx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即能导电。只有共价化合物,如HCl是分子,所以在熔融状态(即液态)时不导电。答案为B

15、   活泼金属容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即容易形成离子键;活泼非金属既可从活泼金属原子获得电子变成阴离子,形成离子键,又能够与其他非金属原子共用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即形成共价键;稀有气体原子最外电子层已经达到稳定结构,既不容易形成离子键,也不容易形成共价键。答案为C

16、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所以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时,不会影响代表原子质量大小的相对原子质量;由于质子数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也不会影响元素种类;电子数的改变并没有影响原子核,所以也没有改变中子数;而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核外电子排布包括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答案为D

17、   氯离子(Cl-)的核电荷数为17,带1个负电荷;氢氧根离子(OH-)的核电荷数为8+1=9,带1个负电荷;氟离子(F-)的核电荷数为9,带1个负电荷;铵根离子(NH4+)的核电荷数为7+1×4=11,带1个正电荷。答案为D

18、   相对分子质量为98的{zg}价含氧酸只有两种:H2SO4H3PO4,其中S的氢化物为H2SP的氢化物为PH3,依题意可得该元素XP元素。答案为A

19、   第二周期最外层为5个电子的元素是N元素,第三周期第A族的元素是Si元素,第三周期第A族的元素是S元素,有两个电子层的A族元素为F元素。答案为D

20、   M2+M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本身具有两个电子层,且已经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M原子应有3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为2。答案是D

21、   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是P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A族;P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所以{zg}正价为+5价,负价为–3价;P元素的{zg}价含氧酸为H3PO4,酸性比HNO3弱;由于P元素位于S元素的左侧,所以非金属性比硫弱。答案是C

22、   对于离子化合物,无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对于共价化合物,大多数都是由分子构成物质,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而在水溶液中,部分共价化合物(其中含有极性共价键)受水分子影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故能导电。因此,只能在水溶液中才能导电的电解质应为共价化合物。答案为C

23、   因为元素的负价=主族序数–8,{zg}正价=主族序数,设元素R的主族序数为x,依题意得:x+x–8=4,解得x=6,即元素R是第ⅥA族元素,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R,稳定性比同周期的第ⅦA族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弱。答案为D

24、   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有:单质的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zg}价含氧酸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HClH2S稳定,说明了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O不是{zg}价含氧酸,不能从酸性强弱确定非金属性强弱,也不是单质,也不能从氧化性强弱确定非金属性强弱;HClO4酸性比H2SO4强,比较的是{zg}价含氧酸的酸性;Cl2能从H2S中置换出S,说明单质的氧化性Cl2S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作为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依据;Cl2能把Fe氧化到+3价,而S只能把Fe氧化到+2价,说明Cl2的氧化性比S强。答案为A

25、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可能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即同位素原子),如12C13C;也可能是质子数相同的不同分子,如NH3H2O。答案为B

26、   分子NeHFH2ONH3CH4,阴离子F-O2-OH-,阳离子Na+Mg2+Al3+,这些微粒的电子数都是10。但不同种类的微粒的质子数不同——分子的质子数仍为10,带1个负电荷的阴离子(F-OH-)的质子数为9,带2个负电荷的阴离子(O2-)的质子数为8,带1个正电荷的阳离子(Na+)的质子数为11,带2个正电荷的阳离子(Mg2+)的质子数为12,带3个正电荷的阳离子(Al3+)的质子数为13。答案为A

27、   因为N2CO都是双原子分子,摩尔质量都是28g·mol-1,电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4,所以1mol N21mol CO比较,分子数相同,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质量相同,电子数和质子数都相同。只有体积,因为无法确定温度和压强,所以体积不确定。答案为C

28、   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因为核电荷数未知,所以有可能是18Ar原子),也有可能是K失去电子后形成的K+(核电荷数为19),还有可能是Cl得到电子后形成的Cl-(核电荷数为17),但不可能是Cl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7)。答案为C

29、   金属性强弱的确定依据是: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zg}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从酸中置换出H2的多少等都不能体现出上述依据。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说明A单质的还原性比B强。答案为D

30、   因为非金属性Cl>Br>I,所以其{zg}价含氧酸酸性HClO4>HBrO4>HIO4;因为金属性Ba>Ca>Mg,所以其{zg}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Ba(OH)2>Ca(OH)2>Mg(OH)2;因为非金属性Cl>S>P,所以氢化物稳定性HCl>H2S>PH3;因为非金属性F>Cl>S,所以其阴离子还原性F-<Cl-<S2-;因为金属性Al>Cu>Ag,所以其阳离子氧化性Al3+<Cu2+<Ag+。答案为A

31、   元素周期律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答案为C

32、   因为金属性Na>Mg>Al,所以单质还原性Na>Mg>Al;因为非金属性I<Br<Cl,所以单质氧化性I2<Br2<Cl2;因为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C>N>OP元素的{zg}正价为+5价,S元素的{zg}正价为+6价,Cl元素的{zg}正价为+7价。答案为C

33、   因为非金属性P<N<OP<Cl,所以气态氢化物稳定性PH3<NH3<H2OPH3<HCl。答案为A

34、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最右侧的是第ⅦA族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中,He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越不容易得到电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ⅡB族属于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答案为BC

35、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得失电子能力呈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答案为BCD

36、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也可能含有共价键;非极性键可存在与双原子单质分子中,也可存在于其他部分单质中,如金刚石、晶体硅等,还可以存在于化合物中,如有机物中的CC键、H2O2Na2O2等。答案为CD

37、   任何化学反应的实质都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石墨与金刚石相互转化时需要用较高温度,而在高温时C原子将会被氧化成CO2,为防止C被氧化,必须隔绝空气;由于石墨与金刚石的相互转化涉及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答案为AD

38、   甲(6号元素)是C元素,乙(10号元素)是Ne元素,丙(11号元素)是Na元素,丁(17号元素)是Cl元素。Na元素与Cl元素生成的是NaCl(离子键);Ne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Na是金属元素,不易形成气态氢化物;C元素与Cl元素生成的是CCl4(共价键)。答案为ABD

39、   因为金属性Na>Mg>Al,所以{zg}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NaOH>Mg(OH)2>Al(OH)3,单质的还原性Na>Mg>Al,阳离子的氧化性Na+<Mg2+<Al3+。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Na>Mg>Al。答案为AB

40、   氢化钠中,H元素以H-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为–1价,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反应后由于溶液中有NaOH,所以溶液呈碱性;反应过程H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为0价,被氧化,所以NaH是还原剂;H原子只有1个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形成H-后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对于电子层K层来说已经达到稳定结构,而Li原子原有3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1,形成Li+时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变成只有1个电子层,达到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H-Li+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答案为ABC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测xx目分析- candy_zhao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