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利益共享链条需打破

新华社连发六篇“新华时评”批土地财政和腐败推高房价,强调———
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利益共享链条需打破


  本报综合消息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一连六天发表“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文章指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如何遏制冲动?文章建言,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而房地产调控,税收杠杆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3月28日的“新华时评”《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指出:“在楼市高歌猛进、拉动GDP增长等光鲜外表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已到了必须引起重视的时候”。“房地产市场急剧膨胀,与地方政府的卖地热情互相拉动。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一文认为:“房子首先是一种基本民生产品。当百姓对住房的实际需求遭遇大规模投机活动,所产生的‘繁荣’绝非社会与市场之福”。“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不能再沉溺于地产投机所带来的‘人气’和‘财气’当中”。

  3月30日《坚决xx房价中的“腐败成本”》一文称:“一个房地产项目,从最初批准立项到最终开盘销售,涉及的部门少则一二十个,多则百十来个。而仅从目前查办的案件来看,腐败几乎渗透到了从立项、xx、工程招标、用途变更、容积率调整、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房地产业需要公开的不仅是开发成本,而且开发过程涉及的所有审批环节都应该彻底公开。全面挤压腐败的空间”。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的时评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土地招拍挂制度完善的道路还很长”。

  在深入分析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与高房价的原因后,4月1日的时评《“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指出:“仅凭所谓‘经营城市’的口号,通过‘收储土地’和高价拍卖,转手就能获得巨额收益。更何况,房地产开发当年就能见效,对GDP的‘贡献’显著。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需要打破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共享链条”。“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变寅吃卯粮式的一次性‘透支卖地’为每年都有土地收入的平稳开发”。

  4月2日《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一文强调:“在中央强调加强房地产调控、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大背景下,税收杠杆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目前整个房地产市场中的大部分税种都在流通环节,保有环节的税种缺失。应该逐步完善出台物业税的技术条件,有步骤地出台物业税”。


羊城晚报2010年4月4日

刘诚,男,1962年9月生,山东省诸城市人,法学博士、教授。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农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社会法研究所所长。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多部;主办和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0余次,主持或参与完成《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研究》、《劳动合同法草案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曾先后在东京大学法学院、日本劳动关系研究会、哈佛大学法学院、康乃尔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法学院与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劳联-产联、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卡车司机工会、美国国会等单位,就中国劳动立法、劳动法的调整机制、全球化与劳动者权益保障、公司社会责任等发表演讲,促进了中外劳动法理论与实务界的交流与理解;接受《xxxx》、《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金融时报》、《南德意志报》等国际主流媒体采访数十次,支持了劳动合同立法的顺利进行。

郑重声明:资讯 【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利益共享链条需打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