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夺命石指引平安路南澳半潮礁灯桩落成发光

  南方网讯 船行万里靠航标。22日傍晚,汕头市南澳岛布袋澳岸边张灯结彩,经过半年多艰苦施工的半潮礁灯桩在这里举行落成发光剪彩仪式。18时许,随着交通部海事局、广东海事局和汕头市、南澳县等相关领导手起剪落,剪断了素称“南中国海百慕大”——“半潮礁”的夺命索,开启了船民、渔民安全航行的指路灯。汕头航标处、当地渔民、省市媒体记者共100多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位于南澳县东南侧的半潮礁,距离南澳岛岸线约3海里。这里为乱礁区,暗礁密布,水流湍急,低潮时仅有三块礁石微露水面,当地人称之为“三点金”。半潮礁地处广东、福建海上交通要冲,是过往中小型船舶航行必经之处,历来是事故多发的海域,近8年来在此搁浅或触礁的船舶已达30多艘,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2002年的“9.11”的海难事故,就是由船舶触礁溶剂油外泄导致船舶起火爆炸,致使8名船员严重xx,2名失踪。半潮礁海域因而被船员和渔民称之为“夺命石”、“鬼门关”、“南中国海百慕大”。为此,在半潮礁建造灯桩,以改善该水域的通航环境,成为有关部门和渔民的强烈愿望。

  顺民心应民意,汕头航标处通过广东海事局向交通部申请立项建设。经交通部同意,2004年5月,投资300多万元的半潮礁灯桩正式开工建造。半潮礁区域礁形复杂、浪大漩急,给建标工程建设带来困难。工程于2004年5月1日开工,至2004年12月7日退场,共计220天,其中能出海施工的只有57天,而且有一半的时间要顶着大风大浪进行。从2001年8月开始调研、上报立项至2004年底建成发光,半潮礁灯桩历经3年4个月,耗时最长,难度{zd0},险情最多,创下了广东海事局汕头航标处建设灯桩之最。

  建成的半潮礁灯桩桩身为混凝土结构,高8.7米。外形为白色间红色横纹的圆形塔,镶嵌着“中国海事”4个醒目的大字。灯器采用英国法罗斯A250主副灯转换灯器,以保证主灯出现故障时副灯可继续正常发光。灯高11米,灯质为闪白2秒,射程10海里。标上同时安装1台雷达应答器,灯标警示功能大大增强。

  半潮礁灯桩顺利落成发光,结束了半潮礁“夺命石鬼门关”、“南中国海百慕大”的历史。对改善海域通航环境、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当地渔业经济网站、水运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当地渔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以后我们开船经过“三点金”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海事部门、航标部门真正为我们着想!(编辑:杨格)

11月5日上午,广东省南澳县委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赠送牌匾仪式,该县叶先华县长代表南澳县人民向交通部赠送“半潮礁上建灯塔,福泽万民铸真情”牌匾,以表达全县人民对交通部的由衷感激之情,感谢交通部在建设南澳半潮礁灯塔造福当地港航单位和渔民中做出的贡献。交通部海事局刘功臣常务副局长代表交通部接受了牌匾。

      半潮礁位于广东省南澳岛东南部距岸约3海里的海面上,是八方商船经过南澳海域和当地渔船出海捕捞的航行要道,日均经过半潮礁的商船约有120多艘次、渔船180多艘次。由于半潮礁礁石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8年来,有30多艘商船和渔船由于不熟悉此处海况或疏忽了望,在此触礁沉没、搁浅,甚至起火爆炸。近三年来就发生了两宗重大事故、一宗大事故,死亡两人,直接经济损失约一千多万元。故半潮礁素有海上黑色“百慕大”之称。
      为更好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改善该海域通航环境,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汕头海事局积极向上级单位反映在半潮礁建设助航灯桩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在交通部、交通部海事局、广东海事局和汕头市、南澳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04年5月份,半潮礁灯塔工程终于开工建设,汕头航标处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8个多月的艰险施工,半潮礁灯塔终于建成发光。该灯塔的建成,对改善南澳海域及海上干线的通航环境,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地港航单位和渔民在接受国家、省市新闻媒体的采访时,也感慨的说:“灯塔建成后,我们经过该处航行有了指引,安全有了保障,交通海事部门确实为我们办了一个民心工程”。

      仪式由汕头海事局江德亮局长主持,广东海事局汪湘涛局长、汕头市交通局黄锦招局长、汕头航标处赖擎青处长及有关单位领导参加了赠牌仪式。赠牌仪式上,叶先华县长感谢交通部、交通部海事局、广东海事局等单位为南澳县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交通部海事局刘功臣常务副局长在讲话时说,建设南澳半潮礁灯塔,确保船舶航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交通海事部门应做的事,也是我们贯彻交通部党组提出的“三精两关键”、“三个负责任”的具体举措,这次得到地方政府较高的评价,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动力,提高干劲,做好本职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多做贡献。

●沉船位置:南澳岛云澳海域,沉船位于南澳县乌屿与“半潮礁”之间。

     ●沉船规模:初步发现海底有一艘约10余米长的沉船。

     ●宝物价值:考古专家目测判断船上及四周散落瓷器约有上万件,瓷器的年代跨越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昨日,本报率先报道了在广东南澳岛发现一条古沉船,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发现引起了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广东省有关专家初步考虑将沉船命名为“南海2号”。

     昨天,记者奔赴“宝船”现场探密。据文物专家初步鉴定,已发现古瓷器跨宋、元、明三代,数目比较大,但具体数量暂不详。

  边防官兵巡查发现线索

     据南澳县人民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发现沉船的海域为南澳岛云澳海域,沉船位置位于南澳县乌屿与“半潮礁”之间。

     据记者在当地渔民中了解,古瓷器是首先被当地渔民发现的。潜入海底捕捉龙虾是当地渔民的一种作业方式,有人在半潮礁附近水下发现了“宝藏”,就有部分渔民偷偷前往打捞。

     5月25日上午8时许,汕头市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有渔民驾驶渔船在半潮礁附近疑似打捞水下物器。在该海域,边防官兵发现了两艘可疑船只。

     边防官兵显示身份后登船检查,在该船船舱内发现了在角落里藏着21件刚被打捞出水的古瓷器。这些瓷器做工精湛,给人以明快、朴素、淡雅之感,古朴的质感让边防官兵意识到非比寻常,遂上报情况给上级边防和当地党政部门,同时在沉船海域进行24小时警戒和保护。

     次日,边防官兵再次在该海域查获一艘私自打捞的船只,在船上搜出古瓷器117件,使得查获的瓷器总数达到138件。

     10件瓷盘为国家三级文物

     5月29日下午,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广东站副站长、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谢海山在获悉消息后,立即会同其他专家赶到南澳岛。

     在对边防官兵查获的古瓷器进行鉴定之后,谢海山表示,这次发现的瓷器中最早是北宋的,最晚是明末的,涵盖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据专家初步鉴定,查获的古瓷器多为粤东地区的窑所出,部分产自江西景德镇,这些瓷器还是首次在南澳海域发现。其中有10件盘心绘有牡丹、莲花、麒麟、仕女和汉字等图饰的青花瓷盘是国家三级文物,据推断应为明朝万历至嘉靖年间所产。

     6月1日,广东省文化厅景李虎副厅长一行人搭乘渔船前往文物出水海域。3名水下考古专家先后3次潜入20多米的水中搜寻沉船位置。据专家介绍,初步发现海底有一艘约10余米长的沉船,目测判断船上及四周散落瓷器约有上万件。

     目前,沉船海域已经被汕头市边防支队官兵24小时警戒守护,而一艘打捞船也已于6月5日抵达南澳古沉船海域。(记者陈正新、阮晓光 通讯员汕边防摄影报道)

南澳乌屿岛 候鸟的天堂
日期:[2008年8月18日]   版次:[GA33]   版名:[广州新闻 封面]   稿源:[
]

  广东自然保护区探秘

  ■保护区档案

  ◎基本资料:成立于1990年1月,是广东{wy}的海候鸟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主岛周围的22个岛屿,现有总面积3842亩,海岸线24公里,以勒门列岛的乌屿、平屿、白涵、卉屿4个岛屿为核心区,总面积282亩。

  ◎保护物种:保护区被誉为“鸟类天堂”,一年四季在保护区停留的鸟类达90多种,每年6-9月为候鸟旺季,乌屿岛上万鸟云集成为南澳海上一大奇观。

  ◎观光指南:从广州经广汕高速至汕头,在澄海区莱芜渡口乘船至南澳县长山尾渡口,此处距保护区约20分钟。

  ◎访客中心:0754-6816428

  海外孤岛

  面积0.04平方公里的小岛在海岸线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影子

  乌屿岛就像传说中的海外仙山。

  小岛上空,数万只夏季候鸟尽情飞舞展姿;礁石上,密密麻麻地挤满歇脚的褐翅燕鸥、粉红燕鸥、白翅浮鸥等海鸟;峭壁上,小鸥、鲣鸟不时振翅俯冲海面啄食;岩石边,濒危鸟类岩鹭一动不动站着;草丛中、坡地上、岩洞里,到处是海鸟的巢穴;各种色泽的雏鸟随处可见。

  这就是海鸟天堂———南澳乌屿岛。

  乌屿岛在南澳县主岛东南方3.9公里处的海面上。乌屿岛面积很小,面积只有0.04平方公里的小岛,只比一个足球场大不了多少,在中国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某种意义上说,它就像是一个海外的孤岛。

  当地人说,这个自古以来无人居住的岛上除了鸟、石头和杂草外,荒无人烟,尤其是缺乏淡水资源,四周尽是悬崖峭壁,附近列岛海域礁岩棋布,不过这个凶险之地也是当地xx的xx渔场。而1990年南澳候鸟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乌屿岛则成了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渐渐靠近乌屿岛,逐船而飞的褐翅燕鸥从一两只,到一群,霎时间漫天飞舞,从船舷边掠过,头顶那一圈三角形白色眉饰也看得一清二楚。

  海上丝路

  这片海域被称为“半点金”,“南海Ⅱ号”在此打捞出水

  乌屿岛是一个很难登陆的一个岛,岛周围暗礁密布。在乌屿岛西南侧,有一渔民闻之生畏的半槽礁,巨大的礁体隐藏在海水之下,仅在水面露出了一丁点。水涨水落间,很难辨清其方位。这里曾发生过多起触礁沉船事件。

  这片海域也被称为“半点金”。去年年初,有渔民在这里打捞出很多瓷器。后经鉴定,是明朝的瓷器,随后,专家们在“半点金”海域下面,找到了“南海Ⅱ号”,明证了这是古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乌屿岛上的岩石全部通体乌黑。这种情况至今无人能够解释。据当地传说,南宋末年,宋帝赵昰受元兵追捕,逃到南澳,曾令四屿护驾,三屿皆受命阻敌,唯乌屿岛不听命。赵昰于是怒骂乌屿岛黑心肝,并命群鸟栖居岛上,让鸟粪长期堆积,以使其遗臭万年。从此,岛上岩石便通体呈乌黑色。

  海鸟天堂

  这里常年发现的小型鸥鸟达十万只,是澳洲候鸟进入中国首站

  渔船只能停在距岛60米左右的地方,船家用小木排分4次把我们一行13人运上岛边的礁石,过程则惊心动魄,{zh1}还是免不了脚被礁石割伤。

  终于登上了乌屿岛,我们欢呼庆贺,惊起礁石上的鸟群,一时间,万鸟翔集,或盘旋或翻飞或直掠而过,它们的吟唱甚至让骄阳变得温和。

  浅灰色的是褐翅燕鸥;有着粉红长嘴和粉红长腿、一身白羽飘逸如仙的,是粉红燕鸥;胸腹雪白,头戴一圈黑色上卷的宽帽的,则是远道来的大凤头燕鸥……保护区主任林俊鑫说,现在乌屿岛上约有4万多只鸟,主要是褐翅燕鸥,而这里最多时,海鸟数量达十数万只。

  “看,那就是岩鹭!”保护区工作人员指着一只伫立在较为隐蔽的水边岩礁上,身体呈驼背状的黑色鸟欣喜地说。在乌屿岛见到岩鹭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在保护区成立十几年的时间,被人记录出现的次数也只有两次,我们看到的这一次应该是第三次。{dy}次记录岩鹭的出现还是在两年前,当时记录有7只,但是成零散分布,第二次是去年的6月6日,记录的有5只,但云集在一起,而且有两只是繁殖羽。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岩鹭的数量稀少,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

  岩鹭性情羞怯,孤独好静,不易接近,经常在沿海边的岩礁上静静地觅食或者缓慢地走动,通常沿岸边岩石慢步行走觅食。不过,一旦受到威胁,也能飞得很快。

  乌屿岛实在不大。站在山顶{zg}处,整个小岛便可一览无余。在岛上,我们并没有发现高大的树木。据介绍,这里以前曾经有大片的森林,但后来由于上岛的渔民不断砍树当柴烧,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目前,全岛除了少量灌木生长以外,几乎都被草本植物所覆盖,这样的植被环境,虽不适宜那些在树上营巢的鸟类,却是海鸟良好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近两年来,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还年年登上乌屿、赤屿等小岛,进行植被补植改造。现在乌屿岛上覆盖着100多种牧草、红树林和连片灌木,500多种小型鱼、虾、蟹类终年群聚这里,筑起了珍贵候鸟群聚栖息地。这里常年发现的小型鸥鸟达十万只左右,仅国际保护的候鸟和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就有60多种。

  绕小岛一圈走下来,发现除上岛的西北向有一片空旷礁石地带外,其余三面均是陡崖。崖侧往往一道陡梁,崖中深凹,有如弯月,风的痕迹宛然在目。“西南向和东南向山谷中,以褐翅燕鸥为主;而在东南向一侧的山谷,则主要以粉红燕鸥为主;另一偏西北方向的平坡地带,两种燕鸥都有,呈混居状态。

  保护区工作人员说,乌屿岛已经成为包括褐翅燕鸥在内澳洲候鸟进入中国的{dy}站,也是目前国内褐翅燕鸥最北缘聚居地。

  采写:本报记者 谭林 摄影:本报记者 陈伟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04:5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汕头七月二十二日电(李怡青 许国吴俊峰)广东省南澳岛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乌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精心的保护管理,成为一百多种候鸟栖息寻食、繁衍后代的“安乐窝”。

  七月二十一日,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一行十三人,前往乌屿考察候鸟的繁殖情况,发现已有六万多只海鸟云集这里栖息繁衍后代,孵化的雏鸟满岛随处可见,

聚集的海鸟之多,为多年来同期所罕见。

  面积只有零点零四平方公里的乌屿,巧夺天工地镶嵌在南澳主岛东南方三点九公里处,处于亚洲鸟类南迁北徙的海上线路上。一九九0年,海岛县南澳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后,乌屿一举成为保护区核心区域。

  年复一年,这里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海鸟王国,仅发现的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就有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尾海雕、黄嘴白鹭、岩鹭、红脚鲣鸟、褐鲣鸟、小鸥、鹈鹕、海鸬鹚等十多种。

  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成功创建{gjj}生态示范区前后,担负鸟类保护职能的南澳县有关机构,积极实施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方针,多次组织力量赴小岛植树播种草籽,悉心培育植被,使一百多种牧草、红树林和灌木连片覆盖着全岛的所有土地,形成海洋之中独特的“小草原”,还利用四周尽是悬崖峭壁的有利条件,在岩边石下构筑了一千余个鸟穴。

  同时,南澳县扩大生物保护种类,切实管护好小岛诸屿海域的九百多种水产资源,使五百多种小型鱼、虾、蟹类终年群聚这里,创造了众多海鸟安居乐业的优越条件。此地还杜绝了上岛猎捕海鸟、拾卵、毁巢、放牧、割草、砍木、挖土、取石以及在附近海域炸鱼、电鱼、毒鱼等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构成了大范围的候鸟栖息环境,乌屿成为珍稀候鸟的xx繁殖场。

  今年五月中旬以来,虽然南澳先后遭受强台风“珍珠”的正面袭击、热带风暴“碧利斯”带来的骤降暴雨等灾害,严重地影响了海鸟的栖息、繁衍,但由于多年来造就的候鸟繁衍生息的优越自然生态条件,仍然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候鸟飞回生身故乡乌屿,筑起巢穴、求爱配偶、产卵孵雏。

  据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林俊鑫介绍,刚进入六月份,就有大批候鸟飞临乌屿,拉开了聚集繁殖的帷幕。

  六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该处一行十多人在乌屿考察调查候鸟繁殖情况时,发现云集这里的海鸟已达五万余只,灌木之下、牧草之中、石下岩洞,尽是候鸟产下的鸟蛋。

  六、七月间,在乌屿繁衍后代的候鸟主要为燕鸥类,种类以粉红燕鸥、褐翅燕鸥、白翅浮鸥、黑枕燕鸥、红嘴鸥、大凤头燕鸥为多。

  海洋以良好环境为本,海鸟择鱼旺虾丰之域而栖。据省、市、县鸟类保护、动物研究、环境保护等有关专家学者的多次实地考察确认,乌屿已成为一百多种海鸟的xx繁殖场,其中,中日两国政府签订的《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保护的两百二十七种鸟类,在这里已发现六十多种,获得“国际候鸟天堂”的盛誉。完

南澳Ⅰ号考古队昨日首次下水作业

2010年04月11日08:34王鹏

南澳Ⅰ号考古队昨日首次下水作业(图)

昨日是“南天顺”号打捞船抵达“南澳Ⅰ号”古船遗址所在位置的第二天。与首日适合下水作业的天气相比,记者昨日乘船靠近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时发现,风浪较前日稍大,海上还泛起一层薄雾。不过,因为浪涌及风速符合下水作业要求,记者了解到,昨日“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员顺利实现了潜水作业。

考古队员两次下水作业

昨日,海上维持好天气,“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员抓紧时间分两次进行了水下作业。考古队队长崔勇告诉记者,昨日下水后,考古队员主要进行的工作是观测古船的位置,以及查看沉船遗址区域的环境情况。

由于间隔上次打捞约有半年时间,古船遗址在季节变换、泥沙淤积后水下环境可能会有所改变。因此,在首日进行准确定位后,下水观测古船现有情况成为必须的过程。

接下来,古船打捞将陆续进行的步骤包括抽泥清淤、xx凝结物等,{zh1}再入船身发掘成批文物。

记者了解到,将展开水下作业的除了水下考古队员,还包括广州打捞局的潜水员。

出水文物或5月中旬公布

在首日前往“南澳Ⅰ号”古沉船遗址海域前,崔勇曾预计两三天内可能有文物出水。

昨日在记者询问当天是否有首批出水文物时,崔勇未明确说明。不过他表示,出水文物择日将通过省文物局集中向外界公布,而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则表示这一时间预计在5月中旬。考虑到天气因素,按照分三个工作季进行水下考古发掘的计划,对“南澳Ⅰ号”船载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将于6月结束。

为保证发掘工作的安全,云澳边防派出所有2名官兵被派驻“南天顺”打捞船日夜驻守。同时,古船遗址所在区域也被列为行船禁区,岸上观测雷达24小时扫描,禁止一切无关船只进入该片区域。等到文物上岸,边防派出所官兵也将全程护送其进入南澳县博物馆脱盐池浸泡、封存。



郑重声明:资讯 【镇守夺命石指引平安路南澳半潮礁灯桩落成发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