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秋天,昌黎汇文中学将迎来百年校庆。上百年间,不知有多少学子在昌黎汇文中学的那个美丽而幽静的校园留下了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组织建造中国{dy}套火力发电设备,创建汽轮机锅炉研究所的热能动力工程专家杨锦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祖藉杨锦山,于1915年出生在当时为临榆县城的一个铁路职员家庭。他的父亲先后在线上的山海关车站、车站(后改为锦西车站,今名葫芦岛车站)和昌黎县境的车站(今名九龙山车站)等车站任站长。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是跟随父母在连山度过的。那时,常有从事港口勘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连山车站路过或逗留,受他们的影响,年幼的杨锦山萌发了长大要当一个工程师的愿望。1927年,父亲调到车站当站长,他随同父母搬到有着“花果之乡”美称的昌黎生活。那一年,他正值小学毕业,有幸考入了美国美以美教会在碣石山下的昌黎县城创办的,在校园开始了自己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在昌黎汇文中学读书时,他极喜爱数理化课程,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初中毕业后,他又由昌黎汇文中学考到汇文中学。1933年,他由北平汇文中学高中毕业,为实现“工业救国”的愿望,考取了交通大学电机学院。1937年夏天,他由交通大学毕业以后,为参加“七·七”事变爆发后出现的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斗争,毅然放弃到上海电力公司和南京电厂的工作机会,取道武汉准备奔赴延安,却因病终未如愿。后来,他流落到地处大后方的汽车修理厂工作,把专业分工和流水作业方式用于汽车修理业务,解决了熟练工人不足的问题,并成功地建造了从桐油中提炼汽车的简易设备,缓解了那时供应紧缺的困难。1944年,他转入昆明电工器材厂从事电工设备的生产技术工作。到1947年,他被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往有关电机制造厂实习,学习各种电机零部件加工工艺,深入了解机电产品的生产管理知识。1948年,他由美国回国,任上海电工器材总厂工程师;不久,即被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吸收为中共党员。
新中国立后,学有专长的杨锦山出任华东工业部机械处计划组组长,负责规划有关工厂的专业化方向和生产纲领。1950年12月,他被派到上海吴淞机器厂任厂长,组织力量把当时紧缺的柴油机投入批量生产,并配合根治淮河水利工程任务制造出和等产品。时至1952年,国家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急需发展电力工业,杨锦山受命筹划上海发电设备生产基地。他根据在国内了解和到考察的情况,提出了引进捷克中压6 火电机组制造技术和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达到批量生产的决策意见。1953年,他领导上海综合设计处消化和掌握捷克提供的技术资料,配合捷克专家指导上海锅炉厂、汽轮机厂和电机厂试制6000千瓦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三大主机。1956年,全国{dy}套6000千瓦火电机组在电厂胜利投入运行,结束了国内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到1957年,上海火电设备制造基地组织生产出27套6000千瓦机组和5套自行开发的1.2万千瓦机组,并培养了一支制造火电设备的技术队伍,为新中国的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国家一机部批准在上海建立汽轮机锅炉研究所,他又参加这项新的任务,被任命为副所长。为此,他到苏联考察了中央锅炉透平研究所和有关制造厂等,了解了有关开发新型机组的科研项目、试验设备、机构设置和试验测试方法等情况,以及苏联发展的过程和经验,结合中国当时的条件,确定了汽轮机锅炉研究所的建制,并把培养科研队伍,掌握测试技术作为建所初期的中心任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汽轮机锅炉研究所先后招收五六百名不同专业高校、中专毕业生和留学生,根据中国火电设备自行开发的发展远景,陆续安排课题组在消化苏联技术资料基础上,自行设计、加工和调试上百种的关键试验设备,并建立和装备了透平叶栅空气动力、透平零件强度和振动、锅炉锅内过程、锅炉和燃烧自动控制和性能研究等试验室,通过开展艰苦的试验研究,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素质,取得大量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汽轮机锅炉研究所成为中国{dy}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热能动力机械科研基地,而且成为国内若干有关学科的研究中心,与有关制造厂、大专院校等协同研究了上百个研制大型火电机组的有关课题,并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配合制造厂试制成功了中国{dy}台115兆瓦民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和小型燃气轮机的系列设计,还承担了不少产品的部套模拟或实物试验,以及产品鉴定测试等工作,直接为制造厂改进或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服务。在此期间,杨锦山还曾负责火电设备行业技术发展的规划工作,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共同研讨编制了1964~1970年国家科技发展七年规划的热能动力部分。1979年,杨锦山克服重重困难,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动力工作者的支持下,召回业已分散的科研人员,在汽轮机锅炉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将研究对象从火电设备扩大到和发电设备等技术领域。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系统工程理论进行火电设备成套优化设计,装设大型电子计算机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项目,并加强了发电和超导电机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还设置技术发展研究室,密切跟踪外国各类发电设备的发展趋势,预测和制订中国火电发展前景和规划,拟定中国火电设备的技术装备政策,开展火电设备节能途径等研究,对的现代化建设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多年来,杨锦山热心于学术交流活动,注意行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与外国同行的交往。杨锦山为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主要组织者之一。1962年,在中国发电设备行业迅猛发展和动力工程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的形势下,他与动力工程界xx学者、专家、、、吴恕三等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动力工程学会筹委会。此后,他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上海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于1989年建立后,他为常务理事,并连续四届任学会秘书长,为第三届副理事长、第四届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第五届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机械工程编委会蒸汽动力机械类主编,编委和专业卷一的主审,为机电部电工技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及所属热能动力设备技委会主任委员。多年间,他促使学会团结各、、、所等各系统的专家和学者,把活动范围从透平(包括汽轮机、燃气轮机和水轮机)和锅炉专业,陆续扩展到核电、自动化控制、材料、工厂动力与节能、工业煤气、转子发动机和新能源发电设备等专业领域。其间,他还促进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与、、和等同类型学会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986年,杨锦山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评为“学会优秀工作者”,1987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学会先进工作者”。
1991年,杨锦山受到国务院表彰,被确定为在中国工程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