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园艺】各流派盆景的概述和表现- 网海拾贝- 老王A - 和讯博客
【花卉园艺】各流派盆景的概述和表现 [转贴 2010-04-13 16:48:55]   

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  黄友兴 
  
    (一)川派盆景的历史

    川派盆景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记载:唐朝时候就进入了宫廷,被称为“剑南盆景”,当时的盆景比较初放,多以修剪为主,到了宋朝,大诗人张喻家住蜀都(四川·郫县)桃花源,他除了吟诗作赋外还喜爱盆景,当时制作的盆景就种放五亩地之多,到了元朝,郫县兴起了盆景花卉市场,逢赶场天,热闹非凡,可见当时的盆景已开始作为商品交易了,到了明清时期,四川的盆景业就更加兴旺,成都青羊宫在明朝初期就兴起了一年一度的花神会,会上都是交易盆景和花卉,花神会的组织机构对做得好的盆景还要颁奖,从而促使了川派盆景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川派盆景的概述

    川派盆景是以桩头盆景而著称,桩头盆景是以孤树为主体,并无配景的一种盆景,它以悬根露爪,主干弯曲见长,以树干、树叶、花和果的美态、色形、风韵为求到古朴而秀雅,苍劲而又健茂,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框之间,给人们以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享受,它不配石,不布山,不点缀物,也不作地貌处理,只是因为蟠扎、造型手法不同。区分为规则型和自然型两种不同形式,但多以规则型为主。

    规则式盆景都以主干造型为主,以主干造型的有十五种形式,即“身法”枝条的去留得当进行蟠扎而成。

    规则式造型的桩头初时显得呆板,几十年后即变为非常古朴苍劲。

    自然式盆景取材于树干的自然弯曲或直立,枝条多以修剪成型,自然式桩头的造型是xx按画意行事。

    川派盆景型式归为三类,枝条的形状分为五种称为“三类五枝型”三类即:立式、卧式、悬崖式;“五枝型”为:平枝、垂枝、滚枝、半平半滚枝和自然枝。

    垂枝、平枝、滚枝、半平半滚枝多是立式盆景上的枝型,自然枝则多是卧式和悬崖式的枝型。

    规则式盆景的十五种身法是:三弯九拐、方拐、三翻拐、对拐、掉拐、汉纹拐、挂弓拐、一弯二回三掉拐、滚龙抱柱、两弯半、大弯垂枝、接弯掉拐、直身加冕、一弯大二弯小三弯四弯看不到和螺旋拐,这十五种身法在格局上有的大同小异,有的迥然不同,如果师法不严,造出来的盆景就不伦不类。

    (三)川派盆景的表现

    一、三弯九拐,即桩头主干在同一立面上蟠扎成九个拐,再将九拐之主干向垂直立面蟠成三大弯,成型后,正看三大弯,侧看九个拐,即是先由甲立面弯换成垂直乙立面的拐,再转向甲立面的弯,如此反复三次,随视尾而变,步移景换、变化多致,技术要求高,难度极大。

    二、方拐:为方型弯,二者均在同一立面弯曲,此法须从幼苗蟠扎,少则二三十年方能成型,时间长,难度极大,它的每个枝盘必须在拐的上下角,成功率极低。

    三、三翻拐:三个拐分别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收顶的尖子同基部成垂直线,枝盘可在弯背弯内出做,称为对盘。

    四、对拐:即桩头主干在同一立面来回弯曲,下部弯大,上部弯渐小,正着现弯拐,侧看若顿挫之直干,略显呆板,必须在背弯上出枝为措盘。

    五、掉拐:桩头主干要求“一弯、二横、三怀、四回、五镇顶”,即将树干斜栽作反向压倒,造成{dy}弯,继将主干横拐,换成第二拐,这是关键的一着,再将主干向上翻成第三弯,接着将主干回弯,造成第四拐,{zh1}随弯作顶盘,使顶与蔸在一垂直线上,此法造型在不同的角度,欣赏不同的景观,正看一、二、三弯以上不见弯,状若画笔之顿挫,侧看则相反。

    六、汉纹拐:多以做古时候的字型。如“寿”,弯拐上一般不出枝盘,枝盘大都在顶端修剪而成。

    七、挂弓拐:类似对拐,不同的是它的弯子要伸一些,弯子正面看像是挂着的一张弓,侧面看顿挫之直干,反盘均为对盘。八、一弯二回三掉拐:即一弯大二弯稍小,两个弯都在同一立面,从三弯开始便向横斜面,掉至不同的三个方向,弯子一个比一个小,在正中收顶,在每个弯的背拐出枝,这种做法的难度极大。

九、滚龙抱柱:其形若游龙抱柱,蟠绕而上;唯下大上小,枝盘不规则。

    十、两弯半:即桩头起{dy}个弯大,第二个弯稍小,第三个弯只做一半就收顶,称为两弯半,枝盘不规则。

    十一、大弯垂枝:即桩头主干的弯都比较伸,故称为大弯,枝盘一般采用枝条倒着嫁接,底盘做好后超过盆底,在垂枝上作三五个小枝盘,外弯和顶部作适当点缀,犹如悬崖绝壁垂枝倒挂,给人以临危立险的感觉。

    十二、接弯掉拐:一般多用于树干粗大,在{dy}弯难以造型,多在{dy}弯或第二弯用锯子锯成人字形的口子,去掉部份木质开始扳弯,这样扳{dy}个弯子都比较急,不易成半月型,一般在二弯或二弯以上的弯子按掉拐的做法,故称为接弯掉拐,枝盘都在背拐处出枝,此法造型简易,见效要快一些,一般5—7年可成型,成型后也颇有古雅意味。

    十三、直身加冕:此法多用于较大的桩头,主干不能或不宜蟠扎,而侧枝颇美的粗大坯料,顶端有直身枝条,如无合适的枝条可嫁接上去,顶端的枝条只需做二三个弯子,用侧枝作平盘,此法造型简易,见效快,唯坯料难选。

    十四、一弯大二弯小三弯四弯看不到:此法造型接近于掉拐,不同的是必须在四个弯收顶,一弯二弯都呈半月形,三弯较伸,四弯微弯,成型后三弯就成微弯了,四弯便只见有造型痕迹,不见弯子,远看三弯也看不出明显的弯子,枝盘不规则。

    十五、螺旋拐:是主干弯子呈螺旋状,从{dy}弯开始就往上旋绕,五个弯收顶,每个弯子的背拐上出枝。

    川派盆景用的自然桩头,造型不拘于定则,取法自然,俯仰、倾斜,或直或曲,置于圆盆和各类方盆之内,颇有山林中老树之野趣,自然式桩头盆景大体分为如下五种基本形式:立式、俯式、卧式、大悬崖、小悬崖。

    立式有单干、双干、三干和多干,多干一般都是桩头的基部较大,姿态奇古。待新干梢长成后选留几根作干再加以蟠扎,意如老妇梳妆打扮,故称为“老妇梳妆”。

    树蔸较大,又有多干,一般留二至三干加以蟠扎,二干的称为双出头,三干的称为三出头。

    树蔸较小有一至二干坯料较为合适,加以蟠扎和修剪称为直干式(如分枝不合适可嫁接或接一根枝条上去)。

    俯式:即桩头倾斜,有单干、双干、呈俯仰状,顺式上盆,对枝盘稍加蟠扎,称为俯式。

    卧式:即主干横斜,接近盆面,有平卧或仰卧之式,枝条稍加蟠扎或修剪即成型。

    小悬崖:即桩头树干自然弯曲下垂,下垂度超过盆面,但不超过盆底,枝盘不规则。大悬崖:桩头树干弯曲下垂,垂度超过盆底,对枝盘因势导利进行蟠扎,成功后像古朴苍老的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枝盘不一定规则。

    川派盆景的坯料一般是取用四川本地的植物,曲干式的多用罗汉松、银杏、紫薇、梅花、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榆树等植物。

    自然式的一般用金弹子(瓶兰花)、梅花、紫荆、樱花、火棘、紫薇蔸、银杏蔸、黄荆蔸、六月雪、马留光等植物。

    (四)川派盆景的阶段划分

    川派盆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唐朝以前为{dy}阶段。那时盆景以修剪为主。随意性强,

    第二阶段是从宋朝到清朝。宋朝大诗人张喻做的盆景基本以自然形态为主。按诗画的格局造型,张喻当时的盆景、规模和制作手法给川派盆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直到了清朝,几种难度大的身法都在清朝时期发明(三弯九拐、方拐、掉拐、一弯二回三掉拐、接弯掉拐、三翻拐)。清朝时的盆景大师李班长花了四十年时间研究发明了方拐盆景,方拐盆景饮誉海内外,从宋朝到清朝历经四个朝代的盆景大师们研究出了川派规则式盆景的十五种身法和自然式桩头盆景的八种做法。

    清朝以后到现在为川派盆景的第三个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盆景市场越来越大,一个xx的川派盆景一般都要几十年方能成型,作为商品。因此,盆景大师们一直都在研究怎样来缩短盆景成型的周期,尽快转化为商品,只有在原有川派盆景的基础上改变了一些做法,有的是将身法矮化,或取其自然后利用原有川派悬根露爪的头,枝盘有的按陈思甫大师的“米拐”做法,也有的按苏派杨派的一寸三弯或薄云片做法,有的按岭南派盆景的切枝截干法,就这样借鉴了一些其它盆景流派的做法,将几大盆景流派的特点融于一身,做出来的盆景已不是xx的川派盆景了,这种盆景远看自然,细看也露人工痕迹,人们管它叫“第三代川派盆景”。

    我从63年开始研究川派盆景的改代。缩短生产周期,反复制作了上千个盆景来试验,到89年{dy}个第三代川派盆景“醒狮”在第二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获一等奖时共花了二十六年时间。

    第三代川派盆景96年获得国家星火计划优秀项目奖。

    第三代川派盆景在中国的两届花卉博览会上,香港的四次展览会上和99年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共获二等奖以上的大奖十二个,从此第三代川派盆景在世界园艺界有了席位,也撰写了川派盆景的新篇。   
 
清乾隆年间 象牙嵌玉石水仙盆景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WIDTH: 340px; HEIGHT: 428px" onerror=checkErrorImage(this) src="http://hiphotos.baidu.com/tmdhc/pic/item/b777ec11a7ab76cfa7ef3f93.jpg" onload="Page.resetChangedSizeImage('old',this);" border=0> 

清乾隆年间 镶宝石九重春色图盆景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WIDTH: 428px; HEIGHT: 340px" onerror=checkErrorImage(this) src="http://hiphotos.baidu.com/tmdhc/pic/item/fdfbf8de8bcb8c5d94ee3793.jpg" onload="Page.resetChangedSizeImage('old',this);" border=0> 

清乾隆年间蜜蜡佛手盆景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WIDTH: 340px; HEIGHT: 428px" onerror=checkErrorImage(this) src="http://hiphotos.baidu.com/tmdhc/pic/item/b2549225fb755c6934a80f93.jpg" onload="Page.resetChangedSizeImage('old',this);" border=0> 

中国的盆景分为:岭南派、川派、苏派、扬派、海派


岭南派盆景及其风格

     以“花城”广州为中心的广东盆景,因地处五岭之南面称为岭南派。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草木滋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盆景艺术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岭南盆景艺术起步较晚,但也有数百年历史。然而,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到上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在当时,广州的盆景艺人,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以画意为本,逐步扩大树种范围,成为当今岭南盆景的雏型。30年代以后,广东盆景当时有三种创作风格: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创造了蓄枝截干的手法, 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

    新中国成立后,由孔泰初担任技术指导的广州盆景协会,以西苑为研究基地,不断完善力岭南盆景的艺术创作,逐步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岭南派,使岭南盆景的艺术造型更加变幻莫测,千姿百态。诸如秀茂雄奇的大树型、扶疏挺拔的高耸型、野趣横生的xx型、干矮叶密的叠翠型等等,就总的艺术风格言,可以概括为8个字:苍劲雄秀,潇洒自然。并且发展为中国盆景发展最为迅速,最有发展前景的流派之一。

    山水盆景虽非岭南派所长,但也有相当的成就,主要表现南国山明秀丽的自然风光,不乏危岩奇峰,高峡深谷,富于岭南画风。常用石材有英德石、砂积石、芦管石、浮石、海母石(珊瑚石)、钟乳石等。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主要有:九里香、福建茶、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桅子、梅、银杏等。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WIDTH: 76px; HEIGHT: 264px" onerror=checkErrorImage(this) src="http://hiphotos.baidu.com/tmdhc/pic/item/b96ebc45e8c0822fcefca379.jpg" onload="Page.resetChangedSizeImage('old',this);" border=0> 

川派盆景及其风格   

    四川古称巴蜀。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置剑南道,所以过去也把川派盆景称为“剑南盆景”。唐玄宗以后,州治改在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市,其所管辖的范围不xx于四川,而且还包括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 独特的巴山蜀水,经过漫长的历史流程,孕育出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zh1}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这为川派。其传统美学中的基本原则: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活泼而有序,庄重而灵动。“它摆脱了自然现象对盆景艺术的盲目控制,以清醒的理性、充沛的情感统驭着它的反映对象。它一方面再现大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动地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理想。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

    总的说来,川派盆景的艺术风格: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水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社鹃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钟乳石、云母石、砂积石、龟纹石,以及新开发的品种为制作石材。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WIDTH: 153px; HEIGHT: 176px" onerror=checkErrorImage(this) src="http://hiphotos.baidu.com/tmdhc/pic/item/64d0d1b4f6872e7a8ad4b27a.jpg" onload="Page.resetChangedSizeImage('old',this);" border=0> 

苏派盆景及其风格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丘陵连绵,河汉密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

    苏州既是一座独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东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   

    苏州曾有园林(和庭园)220多处,历经战火,至今尚保存60多处,开放的也有二、三十处。苏州的园林与其他城市豪绅富贾的园林有所不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大多出自当时文坛名士之手,因而体现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苏州园林建筑的高度成就,必然对苏派盆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尤其是这些园林的创建者,有不少就是盆景艺术的爱好者、制作者。

    苏州不但是一座商业城市,更重要的还在于是一座文化城市,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名声之大,在全国也不多见。明朝以来 “吴门画派”,就对苏州盆景的艺术风格又深远的影响。当时苏州的树桩盆景已仿照xx画家的画意、xx诗人的诗情进行创作,追求诸如“云林山树画意”之类的艺术境界《姑苏志》:“虎邱人善于贫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苏州近代xx作家、园艺家周瘦鹃就曾指出.“我的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先后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王烟容的《新蒲寿石图》等。”(沈石田即沈周,王烟容即王原祁,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

    苏派树桩盆景分为规则(即川派之规律)、自然两大类。专统的规则类的主要形式叫“六台三托一顶”,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参差有趣,层欠分明。陈放时一般都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所以很受达官显贵、富商豪绅的喜爱;普通百姓也十分欢迎,图个吉利,做到了雅俗共赏。

    与规则类相互共存的自然类,随着时代的前进,到了本世纪40年代,在以朱子安为代表的盆景艺术家们的大胆革新下,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采用“粗扎细剪”的技法,快速成型,赋予苏派盆景以新的时代精神。所谓“粗扎细剪”,就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对树桩枝干用棕丝蟠扎成平整而略为倾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以后用剪刀修成椭圆形,中间略为隆起,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状若云朵,并按照树木的生长习性,为每根树桩结“顶”,从此不再向上,而是向侧枝伸展,使之更加丰满、美观。“顶”的位置因桩而异,因势而变,以期达到整个造型构图简洁,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从而成为当代苏派盆景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被誉为江苏盆景{zw}:有500年树龄的《秦汉遗韵》(圆柏)及《云蒸霞蔚》(大皈松)、《盛世铭》(雀梅)等都堪称该派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全国盆坛艺苑也属传世珍品。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有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苏派盆景的山水盆景也颇多古人画意,富有浓郁的诗情,布局简炼,章法严谨,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风光。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昆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派之间的交流日多,也引进其他石材品种。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WIDTH: 226px; HEIGHT: 298px" onerror=checkErrorImage(this) src="http://hiphotos.baidu.com/tmdhc/pic/item/83aab1a1bf7e728246106446.jpg" onload="Page.resetChangedSizeImage('old',this);" border=0> 

扬派盆景及其风格   

    以扬州为中心的扬派盆景,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南通、如皋、盐城等地,由于地处江苏北部,故又统称苏北派。   

    扬州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交通十分发达,加之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早在唐朝就是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所谓“一扬二益’冲的“扬”即指此地。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文人荟萃,商贾云集,既是鱼米之乡,又是文明之邦,因此,在审美情趣方面既有注重形式的倾向,又有浪漫抒情的传统,白居易的一曲《忆江南),让人们吟唱了一千多年,成为人们梦里留连忘返的“天堂”。在这么一个地域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盆景艺术,苍古清秀,灵巧飘逸,尤其是在全国各流派中独树一帜的“云片”造型,更显示出丰厚的文化意蕴,仿佛进入了《忆江南》梦幻般的瑰丽世界,韵味无穷。扬派一代宗师万觐棠的代表作《巧云》、《瑞云》、《翠云》等,不但在国内各大型盆景展览评比中一再夺魁,而且饮誉海外,在世界盆坛引起震动,其作品远销英国、日本、德国、丹麦、荷兰等国。

    扬派树桩盆景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一。在造型技法上同川抓清汗步相似z处,问好米用标公蟠扎,精扎细剪,单是棕法就有11种之多(扬、底、撇、靠、挥、拌、乎、套、吊、连、缝入云片要求距离相等,剪扎平正,片与片之间严禁重复或平行,观之层次清楚,生动自然。云片大小,观树桩大小而定,大者如缸口,小者如碗口,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为了使云片平正有力,片内每根枝条都弯曲成蛇形,即“一寸三弯”。现在采用“寸结寸弯鸡爪翅”技法,即每隔一寸打一个结,主枝像鸡翅,分枝像鸡爪,比传统的“一寸三弯”简易多了。与云片相适应的树桩主干,大多皤扎成螺旋弯曲状,势若游龙,变幻莫测,气韵生动,舒卷自如,惯称“游龙弯”。云片放在弯的凸出部位,疏密有致,葱翠欲滴,与主干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显示出苍古与清秀。

    扬派盆景分为两支:扬州、泰州一带称为西派,以“游龙弯”为主要标帜;南通、如皋一带称为东派(现在也称通派,在一些盆景文章中列为单独一派,不过,按传统划分,属于扬派),则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

    扬派的山万盆景以平远式为主,蕴涵着“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的江南情致。   

    扬派树桩盆景的常用树种有: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构把、梅、山茶等。山水盆景除用本地出产的斧劈石外,还使用外省的沙积石、芦管石、英德石等。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WIDTH: 500px; HEIGHT: 376px" onerror=checkErrorImage(this) src="http://hiphotos.baidu.com/tmdhc/pic/item/d53eafc20271d2120ff47746.jpg" onload="Page.resetChangedSizeImage('old',this);" border=0> 

海派盆景及其风格      

    上海市在长江口南岸,全境为冲积平原,仅西南境内有余山等火山岩丘,郊区河港密布,黄浦江、吴淞江(又称苏州河)流贯市内,为太湖主要泄水道和航运要道。唐属华亭县,宋始设上海镇,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设上海县。xx战争后,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辟为商埠。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为上海市,迅速发展成为我国{zd0}的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商业、金融业一度处于亚洲{lx1}地位,号称“东方明珠”。

     上海的盆景艺术,已有400余年历史。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20年),上海嘉定地区的盆景已具有当时的较高水平。在明朝王鸣韶的《嘉定三艺人传》、陆廷灿的《南村随笔》、清朝程庭骛的《练水画征录》等著作中,均有关于盆景的记述。

    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国内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了一种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的海派文化,这种文化在京剧艺术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成为京剧艺术的一大流派。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下,上海盆景广泛吸取了国内各主要流派的优点,同时还借鉴了日本及海外盆景的造型技法,创立了以师法自然、苍古人画的海派盆景。1965年,盆景专家周柏真提出“必须师法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呆板失真,并要去芜存青,在学习各地传统盆景风格基础上刻意求新”的主张。1978年,上海植物园成立盆景研究所,创作活动空前活跃。1982年,《上海盆景风格研究》的论文公开发表,海派盆景进一步被国内同行和爱好者公认和熟悉,并开始走向世界,多次在国际盆景评比活动中获奖。

    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因势利导,随类赋彩,按照国画理论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备。虽然也同所有北派一样,讲究技片造型,但技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疏密相间,聚散自由,以欣欣向荣为首要目标。因此,在技法上另辟蹊径,扎剪并重,不用棕丝而用金属丝缠绕枝干进行弯曲造型,而后细修细剪,以保持优美形态:刚柔相济,流畅自然。

    海派盆景选用的树种非常丰富,落叶、常绿、花果各类应有尽有,现在已达140余种,其中以常绿的松、柏和色姿并丽的花果类为主,近几年还从国外(如日本、葡萄牙等)引进一些树种,使海派树桩盆景更加多姿多彩。

    上海境内没有大山,但对山水盆景却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过去,上海的山水盆景,一般都以硬石作为供石欣赏,即使是吸水的软石,也置于深水盆中,仅现其山峰的姿态,而缺少诗情画意。从60年xx始,董叔瑜、殷子敏等盆景艺术高手,对山水盆景采取大胆革新,吸取其他流派山水盆景的优点,率先采用浅口水盆,使其既能观其山腰,更能欣赏到曲折多变的山脚(江岸)和波光潋滟的水面。

    现在海派山水盆景有两大类型:其一是用硬质山石表现近景,盆内奇峰峻峭,林木葱笼;其二是用海母石、浮石等软质石材,细致雕琢出山纹石理,种上小树(小草),以表现平远、深远的意境。不过,这两种类型的山水盆景,就其总的风格而言,都比较辽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疑是地域环境在盆景艺术家心灵上刻下的印记,体现出冲积平原的地域特色.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WIDTH: 410px; HEIGHT: 287px" onerror=checkErrorImage(this) src="http://hiphotos.baidu.com/tmdhc/pic/item/83b978f01e765aa6a50f5243.jpg" onload="Page.resetChangedSizeImage('old',this);" border=0> 

 

郑重声明:资讯 【【花卉园艺】各流派盆景的概述和表现- 网海拾贝- 老王A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