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震将军率十万转复官兵进军北大荒(王桂林)(续昨)

   

生活的起点

开荒建场是十分艰辛的创业劳动。这次新来北大荒的转复军人大大超过了原有农场的负荷能力。牡丹江农垦局,按照原来的发展计划,1958年拟接收复转军人5000人,而这次却容纳了60000 余人,是计划数的l2倍。这就增加了许多困难,首先遇到生活问题,一批批转复官兵分进了农场,农场多半是新建的,住的、吃的都难于负担。许多官兵由农场分配去分场和连队,而分场和连队却是荒原一片,原来是虎熊出没,狐兔为家的地方。生活真正要从零开始了。大家放下背包就动手割草、砍树条,选一处高坎地支撑窝棚。这种窝棚极简陋,用草绳绑几个人字形的架子,再绑上横担,盖上羊草,能挡住风雨就造成了。然后在里面铺上厚厚的草,铺开背包,就是落脚之所了。有一部分随军家属,也几家合住一个,中间挂个布帐,就是两家的分界线。有的场区吃饭也成问题,按军委规定,转业官兵{dy}年的口粮由地方供应,供应标准也按xx标准。但是由于地区偏僻,交通不便,供应的粮食一时也运不到。于是,有的场只好组织人力,从百里地外的国库去背运口粮;有的场因无粮食加工设备,就暂时用原粮充饥,煮苞米、小麦。吃的住的是这样,其他日用品更是奇缺,火柴、肥皂、灯烛,连卫生纸也买不到……困难确实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王震部长知道这些情况后,一面敦促地方部门积极调运物资,一面又毅然决定撤出一些过于偏远的点,并动员一部分官兵分配去其它战线。最早调离垦区的,是为支援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的建设和大庆油田建设,组织了l 个师,约l200人。

   

在黑土地上

王震将军身兼数职,公务繁忙。有时到铁道兵建筑工地去视察指导;有时参加中央会议;有时又到农垦部讨论各类问题。我被指定留在密山,配合农垦部的工作组了解情况,协同牡丹江局工作,有时也被召回汇报工作。开荒、种地是开发北大荒的基本任务,王震将军时刻挂念着这件头等大事。他在北京开会时,写信给牡丹江局领导人,布置开荒任务,并提出要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后来便被认定为五边方针。拖拉机很快运进了荒原。来自空军、炮兵、坦克兵等特种兵xx的官兵,率先上车,当了{dy}批拖拉机手,来自步兵学校的年轻人,也求门拜师当了助手。大规模的垦荒战役就这样开始了。开始几乎没有什么规划,反正荒地无边无垠,拖拉机尽量地开垦。大地苏醒了,黑土地飘着芳香,还熠熠闪光,都说那是油花。许多来自农村的老战士,踏着松软的黑土,望着辽阔的大地,乐得闪动着泪花。是啊!土地,为了这神圣的土地,他们奋斗殊死拼搏了几十年,如今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过去说“3 亩地,1 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如今又何止3 亩,30亩,300 亩,3000亩,3 万亩……但是,开荒并不是目的,播种、收获、打粮,才能为祖国做贡献。北大荒的时令紧迫,播期很短,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然而,当时农具不配套,荒地开出来了,却没有重耙,无法整地,有播种机也用不上。怎么办呀!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沉睡了千百年的土地再沉睡呀。于是,广大官兵立即动员起来,用人工抢播。工具是xxx的,取一支短棍,削尖了头,在新翻起的垡片上用棍捣个眼,然后播上大豆。有的摘下大沿帽,翻过来装上种子;有的脱下衣服用袖简装种子,大家风趣地称之为帽播机”“衣播机。真是众志成城呀!这一年,就凭着有限的机械和众多的土播机,抢种了百余万亩大豆,秋后收获了千万吨大豆。(待续)

  

郑重声明:资讯 【忆王震将军率十万转复官兵进军北大荒(王桂林)(续昨)】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