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十年:我的创业经历[小说07_武明明_新浪博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开店,人们往往只看到赚钱的一面,却忽视开店付出的辛劳。开过几年店的人,对此会有深刻体会,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轻松,也是通过辛勤劳动,才换来不错的收入。特别刚开店的一二年,要站稳脚跟,打开局面,积聚人气,“那是相当的辛苦!”当人们在欢度节日的时候,开店的小老板,却忙得不亦乐乎。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城里的想冲出来,城外的想冲进去。”用在开店上,也有几分相似:没开过店的,安分守己上班的,魂牵梦萦想开店;开过店的,想方设法要转行,哪怕做工薪族也好。流水不腐,工作变换也属正常,但更多的是反映出人心浮躁,是意志力的不坚定。我们大多是“浮萍”,而不是“螺丝钉”。金钱是为人所用的,希望我们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人生的精彩体现在很多方面,做一个平凡、踏实、宽容、正直的人,哪怕他很穷,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开店是自负盈亏,比上班的压力要大些,上班虽也有人际关系和升职方面的困扰,但总有工资可领,做生意弄不好会贴老本;其次,开店操心的事多,进什么货,生意的好坏,经营的随机应变,都需要考虑周到,而上班只要做好本职,不出差错就万事大吉了;还有就是工作时间,上班基本是八小时,偶尔也加班,而开店几乎是常年加班,天天如此,吃不了苦的还是绕道吧。当然,自己做安逸老板,请人看店和管理的,可以忽略我的提醒。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反过来说,压力也有好处,压力好比弹簧,有压力才会有弹力,这比行尸走肉般的混日子强。上班可以按部就班,不思进取,但人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刀子不磨要生锈,人如果长期安于现状,就会丧气活力和激情,也会丧失理想和梦想。一个没有梦想的人生,不是索然无味了吗?

    

     开店能锻炼人的耐心,还能开阔视野。上班就一个小圈子,若还有什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类,那是很没意思的;开店面对的是芸芸众生,能面对面地观察到市井百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可是鲜活的人生阅历,水里面有活蹦乱跳的鱼虾,总比死水微澜好。从生活质量而言,开店和上班,并没有多少区别,只不过工作环境不同,但从心理感受而言,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通常认为,上班是给人打工,老板就是给你再多的钱,你的心理总是不满足的;而开店是自食其力,哪怕挣得钱少,仍然有成就感。

    

     把开店当职业,那它就是个职业,“不求闻达于诸侯”,生活过得去,就很心满意足了;把开店当事业,那它就是事业,“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哪怕经受挫折,你也将执意不悔。职业,是为生存;事业,是为发展。有的人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一个小店安然度日,有的人躁动不安无有一日不想把小店发展成大公司,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把开店当职业,也没什么不好,退一步海阔天空,知足常乐,这也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把开店当事业,是把它当成那段平衡木,你在上面展现优美身姿,博得人生精彩;把开店当事业,是把开店当成远航的起点,“乘风破浪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入世,是因为在红尘之中,我们不可能免俗;出世,是因为在世俗之间,我们可以保留一份纯净。总得来说,人生应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来面对生活,在有限的人生,尽可能地发挥光和热。创业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一心想创业,就持之以恒,不要害怕失利,从来成大业者,无不忍辱负重,才有苦尽甘来。如果尽力了,而无所建树,也没什么关系,人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看开一点,想开一点,起于平淡,归于平淡,也许是好事。

    

     20年前,乡间的公路还是泥路,坑洼不平,骑的自行车经常会坏,我常去一位姓顾的修车摊上修,他是早几年高中毕业的,喜欢看书,还自学法律专业,不知有没有毕业?骑自行车的越来越多,他的修车生意也越来越忙,每天有30元到50元的收入。当时的生活水平,年收入过万元,是很了不起的,在工厂里上班,年工资不过二三千元。1992年,他用4万元,买了一个沿马路的店面,一楼一底,下面修车,上面住人,日子过得很扎实。

    

     他修车的经历,启发了我的二舅。二舅工作的窑厂关了,就失业了,就想重新找份工作。当时,乡镇企业正红火的时候,要找份工作并不难,但二舅不想上班,他想修车,在路边摆个修车摊,辛苦点没事,只要能挣钱。{dy}天进货,是我陪着二舅,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在苏州城里找批发自行车零件的商店,进了内胎、外胎、钢丝、踏脚、轴承等东西,满载而归。

    

     修车的工具铁箱,是请人焊的,就摆在一个三叉路口的边上,经过的人多,生意很不错。补胎、矫正钢圈、调钢丝、修踏脚板、换车锁等,平均每天的收入,在30元以上,逢节假日,来修车的人也多,{yt}能有100多元。无论是修理,还是换零件,利润都很高的。那时,还有个让人头疼的现象,就是路上常有碎玻璃片,一不小心,轮胎就被戳破了,而距离玻璃片不远,就会有一个修车的,很多人怀疑那些碎玻璃,是修车人故意撒在路上的。我曾开玩笑地问过二舅,有没有做过那种缺德事?二舅笑着摇头:“我没做过。但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样做?”

    

     二舅的修车摊,风雨无阻地摆了三年,也曾因道路建设,从这头挪到那头,但那边的工厂越开越多,外来打工者也多,他的生意一直都不错,还给家里翻建了漂亮的楼房。二舅并没有安于现状,他的脑子很灵活,他说:“修自行车是初级阶段,我要学会修摩托车,修电瓶车,要跟上时代步伐。”二舅专门停业二个月,去常州的电动车厂,学习安装和修理摩托车与助力车。

    

     生意多了,摊点嫌小了,刚好就近的村里,新造了一批店面,二舅花了二万多块,买了个20多平米的店铺。有了自己的店面,摆放零件啊,修车啊,就方便很多。修理摩托车和电动车的利润,当然要比修自行车高多了,换个零件赚上几十元,是很正常的。城乡的助动车较为普及,助动车的电瓶,用上一年半载,动力不足,就需要更换,这两个或四个电瓶一换,就能挣上百元。二舅的手艺不错,生意是越做越顺了。

    

     修理比较累,也很脏,一手的油污,就是吃饭的时候,都是油腥味,闻不到饭菜香。二舅为了多做生意多赚钱,又想图省事,常对前来修车的说,这个坏了,那个也坏了,要把零件换新的才能开。骑车人绝大多数是不懂车的,就听凭修车师傅的摆布,你说换,那就换吧,只要把车修好。换零件比修理方便,赚得也多。换上一样不行,还可以再换别的,直到把车修好。在这方面,车主是没有修车人精明的。有时在一起吃饭,二舅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有的车零件没坏,还能把换下来的零件,换到别的车上,我这是赚双份的钱。”我说:“这么做,不太好吧?”二舅说:“现在修车的都这样,我要是老实,反倒是我傻了。”

    

     那种大的电瓶车,本来是用来载物的,但很多人用来载人,只要把车安上个车棚就行,听说他们{yt}也能挣五六十元。坐这种车子不太安全,但的确很方便,因为乡下的公路不通公交车,有时等公交车费时间,叫一辆电瓶车,路不远的话,一二块就行,远一点的,七八块就把你送到家。二舅除了修车,还给这种敞口的电瓶车,安装车棚,是用角铁和铝管焊接而成,每个收费几百元,每天都要做好几个车棚,二舅和舅妈两人,常常从天亮忙到天黑。

    

     市容联防队是不允许这种带有安全隐患的电瓶车上路载客的,交警也要查他们是否登记?他们的车子常常要被扣押,如果是没登记的xx,就要被罚款;如果是私自安装车棚的,就要被强行拆除。有意思的是,今天车棚被联防队拆掉了,明天他们又叫人安装了一个,照常上路,他们说:“联防队拆掉有他们的道理,但我们也有我们的苦衷,我们要吃饭要生活,这车可是我们挣钱的工具啊。”这倒便宜了二舅这样的,有时,一辆车在一个月里,就来来回回装了几次车棚,光车棚钱,二舅就能挣上不少。

    

     二舅的儿子中学毕业后,无心工作,二舅怕他在外面瞎混,就让他去学修车,是去专门的培训学校,学习修理摩托车和汽车。学成回来后,二舅给他在一条交通要道的路口,租了一个门面,开起了修车铺。由于位置好,来来往往的车子多,修车的生意还真行。这修汽车比修自行车和摩托车,从技术和利润来说,都更胜一筹了。现在他们父子修车,{yt}的纯收入有三四百元。{yt},我笑着对二舅说:“我跟你学修车吧,也让外甥我挣点。”二舅却说:“做生意你也懂,做哪行是因人而异的,你让我开书店,我就开不了,同样,让你来修车,你也修不了。”

    

     顺便再说点和车有关的。苏州葑门那儿的车站,车站边上有个阿姨,她是做出租自行车的生意,大概有十来年了。租车很便宜,二元起租,全天只要三元,这个价钱多年没变。我以前开书店和音像店时,到苏州进货,就常租她的自行车,骑自行车比乘公交车方便,不用等车,距离站点远的也能直接到达,还能穿越城市的弄堂,领略古韵今风。更早几年,我就看到她在那儿了,有几位我认识的青年,当年在当业务员时,很俭朴,都来租这位阿姨的自行车去联系业务,如今,那些业务员中,有很多已事业有成,拥有豪华的私家车了。

    

     我们镇是个江南古镇,也是个旅游胜地,那种俗称“黄包车”的人力三轮车,是小镇一景,很多游客喜欢坐上三轮车,到处兜兜风。大约八年前,旅游公司成立不久,就统一推出这种人力三轮车,很受游客的欢迎。买一辆三轮车,不到一千元,每年的管理费,只需二百元,三轮车夫,一年也能挣到二万元左右。当时,每辆车是有编号的,一共才几十辆。可能是看到三轮车的生意好,很多人私下去买了车,也上路载客挣钱。

    

     对于缺少本钱的人,如果想创业,修理行业,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本钱小,收效快,利润不薄。“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只要你花点时间,学会修理技术,比如修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钟表、手机、汽车等,不但工作好找,还能自力更生。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只要我们吃苦努力,生活会向我们敞开怀抱,我们也能解决困难,迎头赶上!
27、创意带来效益,信心助你成功

  

   我是一个中庸的人,对生活有自己的主张,一般不会慌慌张张。在世俗中,我希望成为李嘉诚那样的人物,成功可以让人生绽放光芒;在内心里,我愿意成为陶渊明那样的隐士,悠然自得地打发清静的时光。这是两个不同的高度,但我不会仰望,我只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平视或眺望远方。我表面可以风平浪静,但内心也有波澜壮阔,同在蓝天下,我们不可能对现实袖手旁观。

  

   对于未来,我们有担忧,也有幻想;对于前途,我们有困惑,也有迷茫。对于一个聪明能干的人来说,在任何时候,可以做任何事,都有成功的希望。客观地说,每个人的基础虽然不一样,但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你在形势好时创业,也有可能失利,在形势差时入市,仍有可能获利。这样的结果,有时是天意,有时是人为,但和个人的经营理念与努力分不开的。

  

   前面有一条路,在路边有块牌子:“此路不通!”有人选择绕行,有人选择继续朝前走。这条路,有可能别人走不通,而你能走过去。绕行,不失为一个办法,只是太过相信别人的经验,会削弱你的判断能力。如果你选择继续前行,会发现路的前面横着条大河,那么,大多数人会懊恼地返回,只有个别人,会独辟蹊径。如果他是个聪明的商人,也许他会造一条船,做起摆渡的生意,这不是利人利己吗?几年后,他会把摆渡赚来的钱,在河边修一个码头,组成一个运输的船队;再几年后,他会在河上修筑一座桥梁,让两岸的人民自由往来;又是几年后,他会在岸边买下一片地,修路、造房、办厂,让这里成为一个集镇……起初只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创造了成功的契机。后来者,享受到他带来的便利,而他的事业,则更加兴旺发达。

  

   我们很多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无从着手。高智低能,不仅仅体现在创业上,各行各业都汗马充栋。很多毕业生,就是好高骛远,却不知道从小事做起,一般的领导,都不喜欢招聘夸夸其谈却没多少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开店不是一触而蹴的,在开店前后,都需要收集信息、积累经验,更好地为经营服务。

  

   开店需要资本,也需要智慧,更需要信心。也许,我们目前还一事无成,但不必灰心丧气,也不必怨天尤人,空想是没有用的,还是做点实事吧。开店初期,需要投入成本和资金周转,处处要精打细算,要有良好的经营思路和理财观念,一开始就大手大脚,就像漏斗一样,只会越来越少,怎么能越积越多?隔行如隔山,不熟悉的行业,如果没有朋友的协助,尽量不要涉及。《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若对经营的品种一无所知,如何开展营销?

  

   人是有缺陷的,正如太阳也有黑子。我们不必自视过高,也不必自惭形秽,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既要正视现实,也要xx言败,要相信“敢拼才会赢”。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不是标尺或答案,只能用来参考,而不能照本宣科。经验是有个体局限的,并不适合于每个人,你要把它放到自己的熔炉里锤炼,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经营可以调整,思想可以升华,生意也是可以培养的。

  

   做生意还有个有趣的现象:“赶得早,不如赶得巧。”{dy}个吃螃蟹的人,尽管勇气可嘉,却不一定得到大家的认同。超前意识,有时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财富。镇上有个男人,早先是跑供销的,见多识广,很有经营头脑,许多生意都比别人{lx1}一步,但结果却节节败退,不如人家步他后尘的,反而顺风顺水。比如1990时,他开舞厅,小镇不比城市,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老土,会跳舞的人很少,不过是迪斯科和交谊舞,本地女孩哪个去舞厅,会让人说闲话的,认为是去学坏,他的生意不好做,只得停业了。过了两年,卡拉ok流行,舞厅的生意就红火了,开舞厅的都成了大款,随后,舞厅升级成ktv包厢,有的改成了飙歌城,直到现在,生意都是好做的。

  

   他关了舞厅后,损失不少钱,转而又开了一家咖啡厅。当时,千百惠的歌《走过咖啡屋》,风靡一时,可惜,他开的咖啡屋,虽然品味高雅,却生意冷清,人们对于10元一杯的咖啡,是敬而远之的。此时,正是舞厅繁荣的时候,可他投资了咖啡店,没法转身。坚持了一阵,他的咖啡厅,又悄然退场了。后来,他又做过好几门生意,都因时运不济,黯然收场。最惨的是前几年的非典时期,他刚在年初转下人家的一个饭店,对饭店重新装潢后,正等着开张,不料遇到了“非典”流行,他的饭店损失惨重,血本无归。这笔投资,他是向亲友借的。为了还债,他铤而走险,假冒上级领导,向下属干部索要贿赂,要他们把钱汇到某帐号,结果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可叹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希望朋友们无论做人还是做生意,要走正道,不要投机取巧,以免误入歧途,悔之晚矣!

  

   不管是生意场上,还是现实生活中,走得更远的,往往不是{dy}名,而是第二名、第三名。但是,总会有{dy}个,我们要敢为人先,前仆后继,甘当垫脚石。革命和科研的道路上,从来是不畏艰险、奋勇向前,才有历史的进步。顺序上的{dy}名,不一定获得成功,但高度上的{dy}名,却是我们要孜孜不倦追求的。先进者的成功与辉煌,可以成为后来者的榜样,我们的时代,呼唤这样的英雄和榜样。面对机遇,我们要解放思想,稍一犹豫,幸运就可能擦肩而过。成功,不一定属于{dy}个人,但一定属于胸有成竹的人。

  

   这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先要吸引他的注意力,才好叫他掏腰包。古人说:“世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而做生意的,却认为女人和小孩的钱{zh0}赚。古话里的“小人”,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我这里就按字面意思引用了。至于如何吸引顾客的注意,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人停下脚步、走进店来、欣然消费,这是一门技巧。店名、店面布置、经营项目,这些外在的因素,都能做足文章。商品只是商品,更重要的是老板的经营理念和营业员的笑脸。独到的经营品味,可以传导一种文化,一种让人欣赏和共鸣的气质;营业员的细致服务和美丽笑脸,将是店里流动的最灿烂的招牌。吸引人的视线,只是高招;征服人的心灵,才是高明。

  

   2000年时,小镇上开出{dy}家电脑店,承接个人、单位的电脑装机,以及维修和网络布线等。开店的是位上海来的年轻人,是某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他有亲戚在小镇上,就想过来自己创业。当时,电脑还是xx品,除了单位用的电脑,全镇的个人电脑,可能不到50台,他的生意也就捉襟见肘了,只有零星的小生意。我当时已经买了电脑,偶尔会出点问题,比如重装系统、程序出错、安装网卡等,会过去请教他。

  

   星期六、星期天,他要回上海,平时才过来开店。开店最忌讳开开关关,让客户白跑一趟,何况,当时用电脑的还少,也就是单位里用,而他不是本地人,没有这方面的人际关系,单位生意铺展不开。他硬着头皮坚持了半年,实在揭不开锅了,不得不把店转让,回了上海。

  

   接手他的电脑店的,是个叫琴明的小伙子,他挂的是宏图三胞直营店的牌子。宏图三胞是有名的电脑经销商,挂靠上他们,是个好点子。他一上手,就做了笔比较大的生意。当时,税务局规定,每个村和私营企业,都要配置税务电脑,申报税务和开xx,要通过电脑和网络操作。电脑加上打印机,一下子又是几十台,自然赚得咪咪笑了。半年后,当地的婚俗就有了新的风气,嫁妆必备电脑了,加上一些年轻人,热衷于上网,买电脑的也就多了起来。但人们都跑去苏州买电脑,对镇上的电脑小店,信任程度是不高的,可是,大家都不是很懂电脑,稍有问题就束手无策。谁都知道,维修的利润是很高的,电脑硬件一般不会坏,通常都是程序和操作方面的问题,经常死机啦,不能上网啦,没有声音啦,需要安装新软件啦,内行的人只要敲敲键盘,改改数据,就能让不听话的电脑起死回生。琴明还提供上门服务,你有问题,只要打他电话,他会尽快上门帮你解决。据熟悉他的人讲,他开店{dy}年的利润,就在10万元以上。

  

   有先行者,就会有跟随者。不久,镇上又有几家电脑店开出来,但都是门面很小的,不成气候,据说,门面上的生意,所占的份额很小,都是靠关系做单位的生意,因为单位的量大,对价格不很计较,“鱼”较肥。同行一多,琴明的生意难免会受到影响,而且,原来的店面已被房东收回,他搬到了一个较偏僻的地方,要不是熟悉的人介绍,生意还真不好做。可他没有气馁,他把赚来的钱,买了30台电脑,在靠近工业区的村子里,租了房子,开起了网吧。当然,是没有证照的黑网吧。

  

   自从北京的一家网吧,失火烧死了不少人,在全国范围内,网吧的许可证,就停止发放了。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黑网吧依然如割不完的韭菜,一茬一茬地冒出来。打工者一般不会买电脑,但他们也要上网,正规的网吧凤毛麟角,附近有黑网吧,他们求之不得。镇上有网吧经营许可证的,估计也就二三家,但无证经营的黑网吧,却有二三百家。通常是租的民房,房租便宜,接的网线是以家庭上网名义申请的,一个月不到一百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连电费也是民用的,五毛钱一度,开一家黑网吧的主要成本,也就是电脑。正规网吧的网费,一个月要2千元,还有不菲的管理费,而且管理严,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不得通宵营业等,违章有被吊销执照和罚款的风险,成本明显要比黑网吧高得多。

  

   黑网吧的上网收费,每小时在2元左右,白天收费会便宜些,为了吸引人气,偏僻地段的网吧收费也比同行低。每天晚上和星期日,网吧里常常客满,甚至需要排队等候,深夜12时以后,很多人会采取选择xx方式上网。现在的年轻人,看书、看碟、看电影的人少,上网的人特别多。一个30台电脑的黑网吧,不到一年就能做出本,接下来的就是暴利了。一方面是上网者的需求市场,一方面是黑网吧的营业暴利,使得黑网吧屡禁不止。就算来一次行动,取缔一些无证网吧,没过几天,就会“春风吹又生”。其实,管不如理,堵不如疏,不如纳入管理,放宽政策,加强引导,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开网吧,让更多的人文明上网,使管理者放心、开网吧的人舒心、上网的人也开心,岂不妙哉?

28、不能改变生活,那就改变自己

  

   曾有个笑话说,天上掉下块砖头,砸到的十个人,有九个是老板。现在做生意的人,或者是想做生意的人,的确非常多。钱在哪里?它不是掉在地上让你捡,而是一角一分积累起来的。现在的市场空间很大,政策也很宽松,正是创业的好时机。然而,大家普遍感觉现在生意难做,压力大,这也是事实。知难而上也好,激流勇退也罢,都是你的一种选择。

  

   据统计,现在患近视眼的人,多得令人咋舌。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近视行为,只顾眼前,没看长远,一步不慎,就可能推倒重来。很多决策上的失误,也是由短视引起的。盲目跟风,也是一种短视,几年前,全国有许多冰箱厂、空调厂、vcd厂,争先恐后地上马,接二连三地倒闭,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一个项目,可能暂时不赚钱,或者暂时没打开局面,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前途,这正如种树一样,刚种下去,怎么可能就结果子?好的猎手,总是极有耐性,才能捕获别人捕捉不到的猎物。

  

   我们不能改变宏观的生活,在现实的磨练中,我们会磨掉一些棱角,但也不能削足适履,有些特质,是会顽强保留下来的,比如坚强,比如忍耐,比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我们习惯了安于现状,对改变有点忧心忡忡;同时,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勇敢地适应和开拓。循规蹈矩的人,可以守业,而不宜创业。有位朋友说:“老老实实做生意,不会赚大钱的。”也许说得没错,但我们不能为了赚大钱,而放弃一些原则。巧取豪夺、歪门邪道,那不是我们要做的。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开店十年:我的创业经历[小说07_武明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