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2 宋时的青瓷- 书香门第- y3h3h31358 - 和讯博客
20100412 宋时的青瓷 [原创 2010-04-12 21:16:49]   
 

到了北宋,龙泉青瓷已经进入了发展时期。从此,瓷业生产延续不断,瓷窑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瓷窑的分布面越来越广。在北宋早期,瓷业集中在龙泉市金村和庆元县上洋交界处溪流两旁的山坡上,共发现生产淡青釉瓷器的瓷窑入处;到了北宋中晚期,在龙泉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县上洋、丽水市石牛等地发现窑址二三十处,瓷窑数量显著增加,分布范围广阔,为南宋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一首诗形容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诗人当时写越窑青瓷的诗,灵感所至,{dy}次把青瓷釉色比喻为“千峰翠色”。毋庸置疑,这是对青瓷的一种极高极雅的审美意境了。不过,真正“千峰翠色”般向我们涌来的,还是南宋时的龙泉青瓷。

南宋是龙泉青瓷的鼎盛时期,在工艺、器形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光釉色,就有粉青、梅子青、翠青、豆青、葱青、果绿等品种,其中尤以粉青、梅子青最为人们所称道,同时也代表了青瓷釉色的{zg}境界。

南宋早期以前到北宋的青瓷为厚胎薄釉,南宋中晚期的青瓷为薄胎厚釉,南宋的薄胎薄到“胎薄如纸”,厚釉厚到“釉厚如玉”,这足见当时的工艺水平是如何的高超了。

在产品方面,北宋的器形有碗、盘、壶、瓶、罐、炉、碟、印盒、盅等,多数为饮食器皿,造型古朴大方,属于价廉实用的大众产品。而到了南宋,品种就明显增多了,同样是碗、瓶、炉,碗就有直口斜腹碗、莲花碗、斗笠碗、夹层碗和盖碗,瓶有多管瓶、梅瓶、胆瓶、长颈瓶和盖瓶,炉更有鼎式炉、樽式炉、八卦炉等。如此,实用也罢,欣赏也罢,供消费者选择余地就大多了。

区别北宋和南宋的青瓷,还有装饰的不同。北宋的装饰手法,多盛行双面刻花,花纹题材以团花、卷草、折扇、莲瓣等为主。而南宋早期则盛行单面刻花,花纹有莲花、荷叶、水波纹、如意纹等,有明显的北宋遗风。到了南宋中后期,刻画花就很少用了,以素面为主,有刻花也只是寥寥几笔,简洁明快,既符合薄胎厚釉的艺术要求,又能把纹饰玲珑突出,与釉色相得益彰,从而取得薄胎厚釉与纹饰之间的矛盾统一。

另外,浮雕与堆贴花,也是南宋龙泉青瓷最常用的纹饰。如凤耳瓶、鱼耳瓶等耳部设计,根据题材塑成半立体形象,模印下来附加在瓶肩上,它即属于整体造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再如在盘里贴一对首尾相顾的双鱼,在莲叶碗中贴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龟等,会显得格外别致有趣。这类贴花透过丰富的釉层,使题材掩映于绿波之中,显得特别清新生动。这种浮雕和堆贴装饰,制作简便,利于大量生产,因此为后来元明龙泉青瓷所继承,并受到群众的喜爱。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的装饰手法,以简练为旨,明朗、大方、精致、端巧,一切以服从工艺制作为主,有些器物甚至xx以釉色和造型取胜,如有的粉青、梅子青{jp},不加任何纹饰,显得特别纯净、雅致和温润,体现出了玉质般的艺术魅力。以造型和釉色取胜,是南宋青瓷的主流,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宋时的龙泉窑的生产工艺已经很成熟了。首先是选瓷土,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经粉碎后,就是胎料的配比了。配料完成后,进行淘洗压磨,压磨过后再经过陈腐,{zh1}炼成拉坯的瓷泥。

关于拉坯,明朝浙江右参政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载:“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型,俟泥干,则蘸油(釉)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条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色绝而后启。”陆容这里所说的“钧运成器”,就是制坯时首先将泥坯置于辘轳上,用脚推动辘轳上的圆轮,使之旋转,转过后再用手贴压泥坯拉坯,制成碗、盘等粗坯的过程。粗坯经晾晒或烘成半干后,再修坯、挖足和补水,使胎壁厚薄适当,表面光滑。如此,整个拉坯阶段算完成了。器体较大、腹壁曲折的器物,须分段拉坯,再镶接成器。
郑重声明:资讯 【20100412 宋时的青瓷- 书香门第- y3h3h31358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