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_`無痕之瞳._百度空间
--------------------------------------------------------------------------

    白灵菇,又名翅鲍菇,白阿魏蘑,是我国世纪末新开发,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一个珍贵菇品。 白灵菇原野生于新疆荒滩沙漠伞形科阿魏植物腐茎根上,因其营养丰富、药效神奇,民间称之为“西天白灵芝”,由此得名白灵菇。以它肉质肥厚、色泽雪白,脆嫩爽口,味如鲍鱼,享有“素鲍鱼”之美称,受到消费者青睐。2000年春节前后,在广州市场鲜菇每公斤40~50元,相当于鲜鲍鱼价格,且货源紧缺,价格坚挺。各地菇农闻风而动,一哄而起。当年春、夏季投入栽培,然而进入本该出菇的冬季,却长不出菇或少出菇、畸形菇。造成许多栽培者亏了本。新世纪春节前后,白灵菇在福建古田食用菌市场,每公斤鲜菇收购价12~20元,虽比上年同期降低40%,但栽培成功者仍获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使这一食用菌新秀今后栽培免走弯路,作者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正反两面经验教训。
    探索了白灵菇栽培失败的原因,并系统进行剖析如下。
   1、盲目生产,季节失误 白灵菇是一种中温发菌,低温出菇的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28℃,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13~18℃,从菌丝培养到出菇的温度是从高到低的斜度,才能出菇。因此栽培季节宜于秋季接种,冬季出菇。但由于栽培者一听菇价高昴,兴趣大起,不顾种性特征、不分季节对否,盲目引种于春季4~5月接种,甚至有的炎夏还在进行。违背了白灵菇生长发育对自然生态条件的要求。以致无法出菇,栽培失败。
   2、控温欠妥,菌丝解体 春季接后菌丝生长发育阶段正处于夏季高温聚增,而白灵菇菌丝{zd0}适高温的范围是不能超过35℃。而许多栽培户在这高温危及时,没采取应有降温措施,使菌丝受到严重挫伤,甚至出现“烧菌”菌丝解体死亡。
   3、基质偏衰,母体欠健 有的菇农对白灵菇培养基取料配方不合理。如杂木屑混杂、麦麸霉变,碳氮比例失调,使基质衰。加之春季4月或5月接种,需到12月冬季出菇,养菌时间拖长7~8个月,冬季虽然出菇温度适应,但菌袋养分耗尽,菌丝老化,失去生殖能力,无法出菇。
   4、奥秘未揭,菇蕾难现 白灵菇与其他菇种不同,菌丝生理成熟时,需要0~13℃的低温环境和昼夜温差8~10℃的刺激,才能逼使菌丝纽结原基,然后分化成菇蕾。但这个催蕾奥秘许多栽培者没掌握。由于室内栽培进入冬季出菇时,往往只顾关门保温控温,形成恒温培养,结果原基难现,菇蕾不见。
   5、过早催蕾,生殖困难 按正常菌丝经过40~50天发菌培养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必须由发菌室转移到出菇房(棚)内开口,并经3天的“养精蓄锐”或称“炼菌”,也就是菌丝从袋内到露空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然后再进行低温和变温刺激催蕾。可是有的栽培者菌袋一开口,就迫不及待进行催蕾。以致菌丝生理积累养分不足,抗逆力差,一经低温变高温,逼使原基过早分化,影响菇蕾正常形成,或长菇量少而小。
   6、菌种低劣,活力降解 由于一哄而起,菌种供不应求,菇农到处求种。有的制种户不顾制种要求规则,母种多次转管,一扩再扩,引起种性退化;甚至有的丧失职业道德,把栽培的菌袋作为原种。一翻再翻,致使菌种质量低劣,虽然秋季接种,栽培季节适时,但菌种萌发力极弱,活力下降,直接影响出菇率。
   7、管理不善,菇态变异 出菇阶段本当要有新鲜的空气和散射光照,子实体生长才正常,但有的栽培者为了保温,紧闭门窗不透风,使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聚增,超过0.1%,而且光照较弱,使菇柄抽长、菇盖伸展变异成为畸形。白灵菇子实体发育期间一般不直接喷水,但有的菇农采取过量增湿助长,直喷菇体,加上通风不好,结果引起烂菇。
   8、病虫危害,生殖失常 病虫害主要发生在接种养菌阶段,无菌操作不严,绿霉、链孢霉、青霉等杂菌侵袭袋内。虽然已作xx处理,但养分遭到破坏,菌丝在抗杂力中损失元气,生活力下降,以致无法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郑重声明:资讯 【菌类_`無痕之瞳.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