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标:世界四大收藏之一,与火花、邮票、酒标齐名。对于收藏者来说,烟标的设计、、制作水平和风格,价值远远高过香烟本身。1880年,奥匈帝国的卷烟商在卷烟制品上贴上标志,即“尼尔牌”,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烟标。 早期的烟标,只标烟名、包装支数、生产厂家、图案及富有时代特征的用语,有些则更简单。现代的烟标,一般标明烟名、注册商标、生产厂家、焦油含量、支数、条码、警句、烟的长度、品型并配以图案和文字说明。某些专用品还印有纪念性的文字。烟标的有纸质、塑料和铁制品。包装的数量可分2支、5支、10支、20支和50支装。 严伟有一堆传家宝。既非金银,亦非细软,花花绿绿的不过是一堆烟盒子。但凡遇到没有见过的烟盒子,总免不了听他说上这么一句:烟你拿走,烟盒留下。 烟盒子,圈内称作“烟标”。在成都收藏圈内,像严伟这样专门收藏烟标的发烧友是个另类的群体:仅凭那些花花绿绿的烟标纸片,就能让他们爱不释手。 藏家故事 烟标成了“传家宝” 昨日中午,清江东路8号新1号,整洁的办公室里,办公桌下一个纸箱显得有些凌乱,“这都是最近几年收集的烟标,很多还没有来得及整理。”55岁的严伟是这箱烟标的主人。同事笑着说道:你又在翻自己的传家宝了。故事,还得从他的老岳母讲起。 严伟的岳母名叫邢蕴微,她从上世纪50年xx始了烟标收集。当时,邢蕴微在食品局下设的烟草科工作,各式各样的香烟包装让她动了收集的念头。到上世纪80年代退休时,她将数年收集的烟标以历史、植物等分类进行了整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严伟开始接触到邢蕴微的烟标收藏。从那时起,严伟就开始帮助她收集烟标。“每次见面,都是先掏出几个烟标。”严伟说,一直持续到岳母邢蕴微去世前。1993年前后,邢蕴微去世前夕,老人将10多本装订成册的烟标交给了严伟。在她自己撰写的前言上,邢蕴微提到,这样的烟标有两本,一本留给了单位,一本则传给严伟。后来,朋友和同事常常笑称,严伟接过了“传家宝”。 街头捡烟盒 “保护面子”有良方 “如果每天能有两三个新的烟标到手,这{yt}都会很开心和舒坦。”接过传家宝的严伟没有停止烟标收集,渐渐地,“收藏成了一种享受”。 令人诧异的是,收藏烟标的严伟竟不抽烟。“烟盒拿走,烟标留下。”严伟的同事常常刚掏出一包新烟,还未来得及拆封,就被严伟要了过去。在换个包装后,一根不少的香烟重新回到他们的手中。在严伟的感染下,朋友、同事甚至家人都加入到烟标的收集中来。一有新的烟标,就送给严伟。 如今,严伟在成都市烟草公司工作,因此烟标收藏相对容易。但严伟却仍不减“见新就收”的劲头。即使是出国的时候,只要见到被人丢弃的陌生烟盒,严伟也会当着众人的面捡起来。“最开始有些不好意思,担心别人当自己是收破烂的。”但到后来,严伟也总结出了一套“保护面子”的技巧:看到烟盒,俯身拾起,上下翻转端详一番,仔细折压后,再收入囊中。“动作要做得像个搞收藏的。”最“夸张”的一次,严伟到外地参加一个烟企新烟上市征集意见的会议,面对满桌的新烟烟标,严伟找到了会议主持人……会后,主持人对全场说,请大家把烟盒留给这位爱好者。 10万烟标 “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还算不上一个收藏者,顶多就是个爱好者。”严伟说,因为工作忙,他至今还未来得及将手头的烟标整理归类。家中的4个纸箱已装满,办公室角落里的纸箱也快装满了。粗算一下,他手头的烟标约有10万个。 总结自己的收藏之路,严伟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严伟长年在烟草行业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烟标,特别是一些新出或者待出的产品包装。收集箱里那些标着“评吸”的未上市产品就是明证,这些“打样标”多为正式烟标上市之前供筛选所用,一般的藏家很难接触到这些新品。另一方面,长年的坚持收集,让收集烟标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享受。利用工作闲暇,在朋友、同事的帮助之下,不吸烟却要收集烟标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果我平时吸烟,很多时候就不好开口找人要烟标了。” 严伟有一个心愿,希望退休之后能够将这些烟标整理成册,像老岳母邢蕴微那样,考证各个烟标背后的故事,并附上一段前言,也算是留下一些时代的印记。 藏家圈子 “孤独”的烟标友 其实,民间收集烟标的爱好者不在少数。但在成都的收藏圈里,严伟的烟标收藏却是“孤独”的。在成都,严伟所接触到的烟标友,很多只是凭一时爱好,难以长年坚持。有两个烟标友让严伟印象深刻。其中一人是来自新疆的烟标收藏者,因其将烟叶和包装均按照原包装保存的方式令严伟印象深刻。不过,这种方式在四川潮湿的气候下难以实现。另外一人是他已经失去联系的忘年之交,原眉山烟草公司的烟标收藏者郗放六。“他的藏品时间跨度更大,范围也更广。” 目前,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烟标火花专委会是川内{wy}一个专业烟标收藏组织。据该专委会主任李铭介绍,四川烟标收藏爱好者的组织参与度并不高,该专委会活跃成员人数不过20人左右。相比于江浙、东北一带,四川的烟标收藏热度偏低。国内最早收藏烟标的是东北地区,而当下江浙一带的烟标收藏更为红火,1985年,国内{dy}个烟标收藏协会就成立于南京。不过,四川民间仍有不少爱好者进行烟标个人收藏。“藏品数量达到10万枚左右的就算得上比较多的了。” 烟标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成都”:成都烟标的珍品 “每一个烟标都有它独特的时代印记。”这是烟标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烟草工业推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烟标,其中一些以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题材的烟标,真实地记录了新中国前进的足迹,以河南省郑州烟厂出品的“新时代”、长春卷烟厂出品的“新吉林”牌烟标为代表。成都卷烟厂也推出了“新成都”烟标。省收藏家协会烟标火花专委会主任李铭就收藏了一张“新成都”烟标。一个“新”字,加上烟标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字样,时至今日已特别珍贵。画面上成渝线通车后成都火车站的图案十分具有代表意义。据了解,成都本地出产的烟标,以新中国成立早期几种突出红色文化的烟标名气较大。 上世纪60年代: 老成都的三档烟 当时,成都市场上香烟的品种并不多。“红花”、“红芙蓉”和“成都”成了成都烟民的主力烟型。其中,“红芙蓉”是这一时期最为畅销的大众品牌。“红花”和“成都”则分别是便宜烟和礼品烟的代表。 在严伟的藏品里,这三种烟标都是没有包装过的印刷品,纸张平整完好,仍可闻到陈年老标的味道。彼时2角6分钱一包的红芙蓉,画面淡雅、简洁,浅黄图案下的纸品稍显粗糙,出产单位写的是“成都卷烟厂”。而9分钱一包的“红花”则更朴素,标明“国营成都卷烟厂”的包装上,中文大写的“二十支装”字样至今已十分罕见。“中国成都卷烟厂出品”的“成都”则要大气得多。大红的底色,经典的成都图案及字样,辅以更为讲究的纸品,难怪价格要高得多。 此外,当时成都也曾流行过河南烟,严伟的烟标收藏揭开了这段故事。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成都香烟市场充斥着许多河南烟。以“黄金叶”为代表的河南烟,在当时凭票购烟的环境下,一度成为主要供给品种。标红的底色上,一片金黄色的叶子,成为这一时期的一xx标记忆。 上世纪80年代: 烟标收藏的黄金时期 在严伟的烟标收藏过程中,上世纪80年代可被称作其收藏的“黄金岁月”,这与当时国内烟草行业大发展、品牌层出不穷的背景有关。 严伟介绍,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烟草企业纷纷新出品牌,加之当时烟草行业管理较松,最多时市场上有1000多个品牌共存。相比当下不过100余个流行品牌,藏品增加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从当时的每天两三个,到如今的一周两三个,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严伟很怀念当时的“盛况”。不过,“物以稀为贵”,这一时期的烟标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烟标,价值也大相径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