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伯患2型糖尿病多年,血糖一直居高不下。为此,他感到十分苦恼。{yt}在翻阅报箱里拿来的宣传资料中,王大伯突然眼前一亮:上面刊登着一种“一吃就灵”的“药品”,可以代办邮购业务。将信将疑的王大伯汇了款,10天以后,王大伯果然收到了对方寄来的“药品”。接着,王大伯按照说明书服用,过了几天到医院检查,血糖真的降了下去。于是,他又向对方汇款,要求继续邮寄“药品”。然而,服用一段时间这种“药品”后,王大伯出现了心悸、乏力、神志不清的现象。家人马上把他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是低血糖。医生说,低血糖有时候比高血糖还要危险,因为血糖过低会造成突然昏迷,有可能威胁到人的生命。当医生询问最近一段时间服药情况时,家人拿出了王大伯服用的药品。医生看到邮寄“药品”后指出,王大伯血糖过低的“元凶”就是它。原来,这种打着药品旗号的降糖药其实是一种掺有较大剂量化学xx的保健食品。
添加药品属违法
保健食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批文进行生产,其配方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保健食品中添加任何药品都属于非法行为。但有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却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有“卖点”,突出所谓的“疗效”,在保健食品中添加了化学药品。目前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类:在降糖食品中添加格列本脲、二甲双胍;在调节睡眠的保健食品中添加xx安眠xx;在促进生长发育类产品中添加生长xx;在抗疲劳类产品中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在xx类产品中添加芬氟拉明、xxx等等。保健食品添加化学药品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因为在保健食品中添加的化学xx,未经任何试验验证和国家相关部门审评批准,本身质量难以控制,而且所添加xx的量往往随机而定,可多可少,导致药品成分含量不稳定,甚至严重超标,安全性无法保证。
如王大伯服用的添加化学药品的降糖食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血糖的作用,但是起作用的不是保健食品本身,而是其中的西药成分。而格列本脲等降糖类xx本身就有一定的副作用,某些糖尿病人不能服用,但不法厂家在保健食品中偷偷添加这些成分,患者并不知情,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另外,xx类保健食品如果加入大量的芬氟拉明和xxx,则会损害使用者的心脏瓣膜,使人产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悸等症状;xx类保健品中加入xx剂,可以通过促进排尿降低体重,但长期服用有口干、心律不齐、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所谓的“增高”类保健食品中添加xx和钙剂,长期服用xx会使人体代谢改变,甚至导致儿童性早熟。
擦亮眼睛防上当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保健食品生产发展迅猛。截至2009年底,我国约有1600余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保健食品年产值1000多亿元。保健食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健康的需求,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加之保健食品法律法规不健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行为缺少法律依据,非法添加违禁物品情况时有发生。
有关专家认为,添加化学药品的保健食品颇具诱惑性和迷惑性,因为多数添加化学药品的保健食品都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把自己的产品“包装”得如同包治疾病的“神药”,而此类产品多属于“食字”类、“食健字”类产品,一些商家在外包装上模仿药品图案、风格,标示
“药”、“纯中药”、“民族药”等字样,再加上促销人员的胡乱吹嘘,难免会有人上当。
因此,在购买产品时,要认清是保健食品还是药品,最简便的方法是直接看包装内的说明书,因为药品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号,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卫食健字”号或者“国食健字”号。药品有适应证的说明,而保健食品不能宣传疗效,只有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的说明。不要轻易相信促销人员或者宣传海报上的保健食品什么有效率、xx率的宣传,因为这类产品很有可能就是添加化学药品的保健食品,也就是“伪药品”。由于“伪药品”经常以媒体宣传、义诊、先赠后卖等形式出现,消费者很容易上当,因此,有病{zh0}到医院xx,即使要到药店买药,也应该在医师或者药师的指导下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