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一纸通(文化生活)_竹歌尖庄园_百度空间

《文化生活》
{dy}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1个问题: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本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把握这一文化概念,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当人类从{dy}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
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其三,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我们观察所有文化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2个问题:文化的外延是什么,或者说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人们对文化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需求,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从文化形态上看,有古今地域之别;从文化性质上看,有先进与落后、健康有益与腐朽没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3个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当今时代日益显著。文化与经济相交融,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交融,主要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极力用自己推崇的文化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愈益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1个问题:文化影响的不同侧面。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文化的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等,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影响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按生产方式划分,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而社会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既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形成和更替之中,也存在于同一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之中。此外,文化通过影响投资环境、劳动者素质等途径,也影响着人们各自从事生产劳动的具体方式。
第2个问题:积极的文化生活对个体的影响是什么?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比如,课外阅读是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经典名著,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赏析经典名著,可以丰富人的思想。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长篇小说,就教育和鼓舞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又如,中国古诗蕴涵有培养人情感、志向的丰富营养,屈原、杜甫等xx诗人,皆有兼济天下,一心为民的志向;中国绘画的形象具有特殊象征意义,虽然是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其实也都是情感的寄托,人格的象征,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使人的情操得到陶冶。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鼓舞了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斗志,形成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激发人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阅读了司马迁、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朱彦夫、霍金等人的故事,赏析了不畏挫折的诗词格言,当我们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诗词、格言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就会激发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个过程不是彼此脱离的,而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3个问题: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在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从文化习俗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来看,文化的影响又是深远持久的。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有内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既是文化财富的来源,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来看,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都需要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弥补自身的缺陷。文化多样性,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都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在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2个问题: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在国际文化事务中,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努力寻求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唯有民族平等,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唯有文化多样,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3个问题: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信息、观念和感情,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们交往沟通的社会活动,就是文化传播。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贸活动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商人在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改造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确定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是选择人类文化的过程;组织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是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和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对文化传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现在,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zd0}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愈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1个问题: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如民间艺术文化的世代传递、语言文字的历代传递等。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又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 “浩然正气”,今天更强调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为什么人们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为什么华侨华人远在异国他乡,依然与全中国保持着血浓与水的骨肉亲情,是因为民族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心中。为什么台湾海峡会成为两岸同胞{zd0}的“乡愁”,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奔涌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
第2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精华与糟粕的区分,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民族性。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精华,在今天可能就不是精华了,甚至变成了糟粕。由于受政治态度、民族感情、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对精华与糟粕的判定大不一样。而且,精华与糟粕,往往并不是界限分明,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同一传统文化内容,可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面对这种状况,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取其精华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去其糟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抛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即糟粕,才能使民族文化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成为拖累社会进步的包袱。
第3个问题:如何理解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接收和享用传统文化,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地继承,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的。
第4个问题: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材从社会制度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文化发展的基本因素。这里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对选择、传递和创新文化中的特定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实践,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总之,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第2个问题: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都要经历这样的途径。文化借鉴,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文化融合,是在文化借鉴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相互借鉴、平等交流,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第3个问题:文化创新应注意的两种错误倾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加以克服。

第三单元:“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1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是{wy}没有中断的文明?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xx,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zz1}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文化开放的氛围浓郁,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了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综观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一个民族的文化越是经久不衰、丰富多彩,越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中华文化就是具有这样特质的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第2个问题: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凝聚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3个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发展中的磨难与转折?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wy}没有中断的文化,但在它的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逐渐衰微的过程。xxx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由衰而盛的转折点,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华文化正续写着更加壮丽的篇章。
第4个问题: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基本样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与史学典籍是{zh0}的见证。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史书典籍,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仅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又如,在古代,中国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的主题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第2个问题: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升华,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产物。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第3个问题: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时代精神,充分展现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风貌和昂扬斗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大众传媒与文化市场对人们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在使文化产品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的同时,又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这使文化市场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也给大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多种选择的新特点。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在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第2个问题:如何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会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资产阶级文化、xj“flg”、封建文化、殖民文化、yhsq文化等,属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xx,依法取缔。
在我国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是: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元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其次,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思维定式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xx退出历史舞台。{zh1},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第3个问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
学术界对大众文化有不同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的文化产品。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也就是商业消费文化,即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指通过现代工业手段大量复制的以娱乐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亦指适应大众文化生活需求、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并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生活中主要的和基本内容的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本教材中的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其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多风格的文化产品,如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然而,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xx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第4个问题:在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社会文化现象纷纭复杂,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xx腐朽文化。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先进文化”是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相对而言的。这种区分是根据我们对文化的现实功能所作的价值判断得出的,它取决于文化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说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是落后文化,那么,理性的、科学的、振作的、高尚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如果说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是腐朽文化,那么,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xxx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xxx主义的科学性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xxx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xxx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多元文化的并存采取放任的态度。在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只有坚持xxx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先进文化健康发展。
坚持xxx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xx的方针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xxx主义作指导思想。xxx思想、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xxx主义。坚持xxx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xxx列宁主义、xxx思想、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xxx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以,xxx主义是xx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xx褪色的旗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xxx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3个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dy},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程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第二,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精神文明的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发展先进文化,在本质上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当前实际不断进行创造的过程。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第2个问题:如何理解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文化知识、思想观念、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自我反思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会导致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第3个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4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方针,反映世界的、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创造人类文明的新成果。
第5个问题:如何处理日常的道德要求与树立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我们还在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才能切实增强识别和xx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为此,必须努力学习xxx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始终没有离开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

概括以上四个单元之间的关系:
{dy}单元“文化与社会”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它从静态的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揭示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继承性以及文化的创新性进行分析,揭示文化现象在时空中的传播与传承,探索文化创新的意义及创新的具体途径。目的在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文化,是怎样通过横向的传播和纵向的继承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进一步具体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揭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揭示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及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扬光大。所要解决的是“怎么看”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复杂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本单元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如何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当代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



郑重声明:资讯 【高中政治一纸通(文化生活)_竹歌尖庄园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