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动仪测试新闻评论的阅读

      我们学院从国外进口了一台眼动仪,请工程师对感兴趣的教师集中、分批培训。前天是我参加的第二次培训。眼动仪这种忠实记录被试者“目光”(或者说“视线”)运动轨迹和持续时间的仪器,在科研,特别是实用性研究中已经运用得很广泛。

  比如,范例显示:面对一幅手表广告,被试者的目光会(首先)集中在男女模特儿的双眼,而不是他们戴着手表。——这个测试显示了这则广告的失败。对男被试者的测试,还可能显示目光会集中在女模特儿姣好的面部和袒露的胸部,而不是她佩戴的饰物——眼动仪不会说谎。而一项对儿童智力发育的测试显示:被试儿童口中念着Yellow(黄颜色),而眼中注意的则是别的颜色。

  它可以对超市货架的布置提出良好的建议,因为它可以显示在不同的商品放置方案中,被试者的目光会最早或更多地集中在哪个地方。

眼动仪已尼被引入刑事侦查,xx让犯罪嫌疑人看犯罪“现场”——这与测试仪的原理差不多。

  对于新闻研究来说,它可记录面对一张报纸的版面,被试者的目光会比哪开开始,又被那些因素吸引,沿着什么路径移动。对于网页设计来说,也是同样。

  而我,作为一名新闻评论的教员,则想通过眼动仪测试读者阅读新闻评论的规律,以及不同语言特点的评论在读者那里的不同效果,以此作为新闻评论教学的实证依据。

  眼动仪的原理和试制,在西方已经有几个世纪了。它的样式曾经庞大复杂。而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眼动仪,就像是一个普通的电脑显示屏。

   {dy}次培训,是大拨教师参加的基础知识的。本周四中午我到学院第二次参加眼动仪的培训,就是两三个人参加具体培训。我事先准备了四段不同的评论作品,用来作为让被试阅读的材料。我想要分别测试的因素为:抽象的表达、生动的表达、有学术术语的语篇、较短/较长的句子和划分较细的段落。其中一段作品,取自我的研究生牛娟娟写关于新闻评论阅读的实证研究的学位论文时“改写”的作品——她故意把那篇文章改写得特别抽象和枯燥无味,并且在教室对一些同学进行了阅读测试。

  我把我的意图对培训工程师肖老师说了,得到他的认可。但测试的结果并不明显。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被试的对象不太合适。参加培训的只有我、丁汉青、于东东老师三人。我请丁老师作我的被试,她阅读那段由经济学者易宪容写的评论时,就没有被测出学术术语的造成的阅读障碍,因为,对于她这样一个媒介经济学的学者,“外部性”、“公民品”等概念不足以形成障碍。但我感觉到,她在读那篇比较抽象评论时,眼球移动的节奏明显比较密集;而在阅读那篇写得比较生动的评论时,眼球跳动的间隔明显比较大。

    为了显示测试的更多信息,于东东老师还在他的电脑上把我的四段文字的WORD文档转换成了PDF文档——这样,不仅可以显示眼球移动的动态视频,还可以显示出眼睛注视的热点图,动态地展示眼睛移动的次序、线路,并且可以把眼睛停留在具体词语上的时间和次数等信息统计出来。

  虽然这一次培训经历虽然没有明显验证我的最初设想。但我仍然觉得,用眼动仪测试和发现人们对评论作品的阅读规律是可行的。因为人的眼睛不会说谎。而记录人眼运动的眼动仪也不会说谎。

  肖老师和于老师安慰我:真正要测试出评论阅读的一些规模,恐怕要有较大的测试量,还要配合以测试之后的问卷调查。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后来,培训工程师小肖老师给我作被试,他在眼动态的测试屏幕上阅读我提供的《这栋楼,倒在了一个错误的时间和地点》的过程中忽有所感,便与我聊了起来。他问:“这是不是上海的那栋楼?……”后来测试结果出来了(下图),显示他的目光较集中地注视过评论的开头部分,而评论的中间部分则几乎没有目光的记录。

     他解释说:“我当时看到开头时,脑子已经联想到我过去的记忆了,与你说话的时候,目光实际上并没有在屏幕上移动。“。丁老师问:“为什么中间是空的呢?”我说:“哈哈,中间他根本没看!”所以,你看,眼睛是骗不了人的吧?

  关键是我们如何设计研究样本,把我们要得到的阅读规律让眼动仪揭示出来。

     用眼动仪对阅读的测试早已经有了。比如,在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大学联合研究的一个项目中,就发现,有声阅读与无声阅读的眼光运动轨迹是不同的。还有国外案例显示,:一个女孩读自己的母语的时候目光有较大的“回跳”;而读英语时有较小的回跳。

     新闻评论的阅读肯定会有相应的规律。这种规律的揭示,既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新闻评论,提出相应地测试问题,也需要我们更多地、更熟练地掌握眼动仪的使用方法。

 

(这是上面那一幅测试图的另一种显示——目光的持续的程度)

 

(这是那一段故意改写的比较抽象枯燥的文字的注视路径图Gazeplot,它始终没有测试出什么阅读特点来。图中较大的圆——显示目光停留时间较长——对照文字来看,也没有什么意义。)

 

   (在{zh1}这幅显示目光持续留驻的“热点图”中,开头的“嘟——谢谢”,以及在文中出现的“您”吸引了被试者肖老师较多的留意。前者可能是因为这个象声词在开头出现,让他有一点不明所以;后者,则可能是因为第二人称代词会使任何人增强注意——这是一个交流性的语言标记。)

郑重声明:资讯 【用眼动仪测试新闻评论的阅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