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课间我会情不自禁的看看自己在白板上的板书,很奇怪的是原本的礼仪课堂上,板书却通篇都是心理学的标题和内容,“希波克拉底”“意识与服务”“共情”“应激障碍”“社交剥夺和感觉剥夺”“私人空间拥有权”...这类原本出现在心理学范畴的名词却没有一次不在我的礼仪课堂上出现。
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虽然无形,但是却无处不在——拥挤的电梯中,每到一层都会出去一些人,但是电梯里的乘客仍然要不自觉的去调整自己和他人的距离关系,——银行的一米线,其实是在提醒,超出一米的范围实际上是你主动放弃了自己本该拥有的权利,而不仅仅是触碰了他人的隐私(1平米的拥有权在人体的前方而不是后方,因为人体感官都是向前的)——私人空间拥有权是保障交往双方彼此私属权利的关键,有他人权利的地方就请一定要尊重,一平米是每一个人的心理底线,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是否都可以真正拥有,但是每个人心底拥有这份渴望,没有了空间距离的约束就失去了人类对(心理)私属的保护,一切都似乎存在于他人的监控,工作效率和交往意愿就会大大的降低。更重要的是超过了这个范围,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近,心灵的距离就越会成反比的背道而驰。
其实,在强调尊重对方权利的同时,我们也拥有同样的需要他人尊重的权利,但仍然要提醒自己,所有在你拥有权利的地方,都同时存在着你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你面前的拥有权里出现的一切的不合规律的事情,你都有义务将它复原,以一种公平/自然/常态/合理的状况让它存在——掉在办公区地上的碎屑、烟头;客户离开没有及时复原的桌椅和陈设;公共卫生间中的正常维护和使用——原因只有一个,这是你的权利所属下必须由你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只想取巧享有权利而尽量由别人去承担结果和责任的人,最终失去的将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
人流量密集(拥挤)的岗位似乎提升服务质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很多公交集团的乘务人员会在课程中抱怨和怀疑,她们中的一些人似乎认为自己有可能得了什么样的怪病,只要看到乘客密集。烦躁、焦虑、易激惹,伴随着“无为”的抑郁情绪总是在这时困扰她们,消极的情感使她们进入恶性的循环状态。在用“私人空间拥有权”的分析和讲座进行干预时会发现他们逐渐在这种情感下xx,逐渐正确看待拥挤和长期失去私属权利后的焦虑状态。人文的关怀不光是只倡导面对消费群体,有了健康的服务者才会有健康的服务和健康的社会。愿心理学给我们更多服务和交往中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