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盒变毒_董金狮_新浪博客


餐盒变毒 
来源:北京科技报  时间:2010-04-12 记者:蔡虹 杨璇(实习)
  

也许纸质餐盒、可降解餐盒、可食用餐盒等这类替代品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被明令淘汰的泡沫餐盒反而是最能满足现代人使用要求的产品。
 
 
 
 
“中国每年生产150亿只‘一次性餐盒’,合格率只有50%……而80%的餐馆所使用的是有毒餐盒……”
    董金狮的开场白就来了个“下马威”。2010年3月中旬,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将北京两家xxx饭店“老边饺子”和“东来顺涮羊肉”告上法庭。他在两家饭店消费、打包之后,将餐盒送往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餐盒的正己烷蒸发残渣超过国家标准20倍,而乙酸蒸发残渣则超标了近150倍。如果长时间用这种餐盒盛放含有油类或醋的食物,人们将会“吃掉1/3的餐盒”。
    在董金狮看来,大家吃进去的是“xxxx”。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一次性餐盒”,一半以上都是用废塑料加工出来的。董金狮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塑料盒,里面装满了暗棕色的浑浊颗粒,稍微靠近一些,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这就是废塑料,它的市场价格在每吨5000元。用废塑料制作的一次性餐盒,成本也就在1.5分钱,批发价则在3~4分钱。而合格的一次性餐盒通常会使用高纯度的聚丙烯塑料。”
  在另一个塑料盒中,记者看到一种透明亮白的圆形颗粒。“如果生产合格的餐盒,使用食品级的聚丙烯原料,每吨价格就要11000元,折算下来,劣质餐盒的成本能够节约一半,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大的盈利空间。”
  在一次性餐盒的制作过程中,人们会在聚丙烯中加入碳酸钙和滑石粉等“填充料”。董金狮拿出一包白色粉末状的东西,拎起来比较重。“它的前身是‘石头’,加入这种材料,一次性餐盒的颜色就会由透明变成白色。如果过量添加碳酸钙,一旦进入人体,将会引发肾结石和胆结石等疾病。”翻阅2009年6月实施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国家对于碳酸钙的添加规定仅仅给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字样,并没有明确数据。“这就给了很多厂家钻空子的机会。有些厂家原料中的碳酸钙含量超过一半,有的甚至超过80%。


  除了使用碳酸钙以外,工人们还会添加工业包装中的荧光增白剂,来漂白“餐盒”。“荧光增白剂通常用于报纸的制作。一旦进入人体,将会阻碍人体的凝血机制,影响细胞发育。举个例子,我们的手指划伤后,用掺入荧光增白剂的餐巾纸擦拭,会发现血流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流个不停。”
  然而,在加入几种工业包装原料后,仍不能解决餐盒的柔韧性和防水性。因此,工人们在餐盒制作中还会添加工业石蜡和废塑料作为补充。其中,石蜡是白色的像蜡烛一样的固体,在医学上被认定为“致癌物质”。而废塑料则是工厂生产的边角料和回收的旧塑料。这原本都是不允许用于食品行业的原料。
  董金狮告诉记者,除了记者眼前的原料,一次性餐盒中也会含有苯以及铅、镉等重金属。“首先,这些重金属会引发铅中毒、肝癌等疾病。而苯的使用,将会影响发育。尤其对于受孕的女性来说,长期接触这种物质,易使胎儿出现畸形、智力障碍等无法挽救的疾病。”
  据董金狮介绍,目前,“有毒餐盒”的生产窝点遍布全国,生产厂家已经达到200多家。“除了新疆、内蒙古、西藏等相对偏远的地区以外,各省市的郊区都有生产窝点。比如,西安的一次性餐盒生产厂家大多来自坝桥镇;浙江地区的餐盒生产厂家主要服务于上海市场。而北京地区的餐盒普遍来自河北廊坊刘家窑村,以及天津静海县。其中,‘老边饺子’所使用的餐盒来自河北廊坊刘家窑村的生产厂家,该厂家的生产许可证早已经被取消了;而提供给‘东来顺’的餐盒则来自天津静海县,该厂家根本没有生产许可证。”
  “这些生产厂家都是小作坊式运营。比如,河北廊坊的生产车间就是自家小院,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小院里堆满了各种原材料。由于这些原料裸露在外,也没有人清理,我们看到的场面就是苍蝇乱飞,耗子乱跑。尤其遇到刮风天,很多灰尘吹进原材料中。因此,在灯光下仔细观看餐盒的外观,经常能看到餐盒上附着很多黑色杂质。”
  董金狮告诉记者,有些厂家会在餐盒制作中,添加20%不合格的原材料,与80%的合格原料相溶,确保质量合格。也有很多厂家根本不会添加任何合格原料,直接用废塑料制作“毒餐盒”。
  早在十几年前,从事环境研究的董金狮就一门心思琢磨餐盒的安全性问题。他告诉记者,2001年以前,中国境内所使用的一次性餐盒都是“泡沫餐盒”。这种餐盒所采用的原材料是聚苯乙烯和发泡剂,其保温性和耐压性都比较好。当时,这种泡沫餐盒的正规原料成本在3分钱,批发价在6分钱。然而,他们发现泡沫餐盒在遇到80℃以上的高温加热后,易释放苯乙烯单体等毒性物质。比如,上海美容院女工在使用泡沫餐盒加热食物时,由于门窗密封,所释放的刺鼻气味使女工晕倒。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女工的晕厥既不是“食物中毒”,也不是“煤气中

毒”,而是“苯乙烯单体”中毒。
  此外,泡沫餐盒的使用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白色污染”。董金狮说:“从卫星上拍摄中国,除了长城的画面,还有铁路沿线的白色长城。更严重的是这种餐盒一旦进入土壤,需要在适当的阳光、温度下,才能达到降解,降解也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当时,只要不是发泡剂做的餐盒都是环保的。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些餐盒的安全性?北京翠微小学的学生曾在吃过可降解餐盒盛装的盒饭后,出现了眩晕中毒等现象。”
  其实在淘汰泡沫餐盒以后,国家发改委支持发展了几条生物分解餐盒的实验生产线,现在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原材料为纸浆、纸板类的餐盒,淀粉基塑料一次性餐盒,植物纤维模塑一次性餐盒,以及使用薄膜、片材等加工的一次性餐盒陆续问世。尤其是纸浆、纸板加工的餐盒,其降解时间在3个月到半年左右,有效解决了泡沫餐盒的降解难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夏青指出,由于成本的原因,这些产品多数都用来出口,很少出现在国内的市场,这也是现在伪劣产品占领市场的重要原因。
  在夏青看来,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个特殊的“矛盾”存在。1999年,对待餐盒问题的主要矛盾是“白色污染”。当时,由于我国没有对使用后的餐盒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处理,再加上泡沫塑料餐盒本身不能在自然条件下降解以及人为的随处丢弃,使“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最终被视为环保公害,以“污染严重”为由,被国家经贸委下令淘汰。目前,随着人们垃圾回收意识的提高,以及回收工业的进步,餐盒的安全卫生问题显然已经取代其污染问题,成为了主要矛盾。
  “也许纸质餐盒、可降解餐盒、可食用餐盒等这类替代品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被明令淘汰的泡沫餐盒反而是最能满足现代人使用要求的产品。”夏青告诉记者,从物理性能上来讲,泡沫餐盒符合各项食品包装的安全卫生要求,并且轻巧便利、不易变形、防水、防油、保温性好,同时价格低廉,更符合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如果做好回收工作,这些餐盒还可以经过熔融造粒,生产再生塑料,或者催化裂解炼油,生产燃料。这些优势都是现在这些替代品所不能比拟的。消费者只要不用这种餐盒装高温食品,就不会食入

有毒物质。据夏青透露,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将来有望重新放开泡沫餐盒的市场。
  有专家表示回收利用与降解技术两手抓是治理一次性快餐具产生的白色污染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国外,回收利用占整个治理环境污染量的90%,而降解技术占整个治理环境污染量的10%。采用降解技术生产的快餐具,成本高和降解速度无法控制成为现存的问题。
    在一大堆“有毒餐盒”面前,究竟什么样的餐盒才能放心使用?董金狮将一款透明的塑料餐盒摆在记者面前。记者看到,餐盒的底部标注有“QS”号码以及“质量安全”的字样。“这种餐盒就是用聚丙烯制作而成的。主要因为聚丙烯满足了人们微波炉加热食物的需求,抗高温极限在130℃,不易生毒。”随后,记者拿起一个市面上流通的白色可降解餐盒,盒盖部分标有“环保餐盒”的字样,盒底部只有“WD-1”的缩写。董金狮告诉记者,这是厂家的缩写,有些餐盒甚至连简单标注都没有。
    夏青认为,董金狮所打击的是那些打着“环保”旗号胡乱生产的劣质产品。他告诉记者,“一次性餐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才可以称为“环保餐盒”。{dy}是食品包装的卫生标准,比如蒸发残留。第二是关于环保餐具的一些指标,比如降解率要达到60%(即使用完的餐盒在3个月内有60%以上的材料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然而市场上实际存在的那些“环保餐盒”绝大多数都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以使用最广泛的淀粉基塑料一次性餐盒为例,根据《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规定其淀粉含量应该不小于40%,而市场上的产品

淀粉含量一般都在20%~30%,有些更劣质的产品甚至用碳酸钙代替淀粉添加到原料中,这必然会给产品的卫生和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包装工程系主任张钦发告诉记者,餐盒卫生造成的安全问题不同于“食物中毒”,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当消费者的健康真正出现问题时,一般也都不会归咎到餐盒上。由于生产厂家每一批产品的质量不太一样,也很难追究其责任。比如,餐盒中有些元素超标,重金属超标,但这不会引起中毒,而是会引起病变,也为消费者身体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在张钦发看来,“一次性餐盒”的卫生安全问题确实存在,不过是否像董金狮所描述的那么严重,以及会给消费者的身体带来哪些影响,至今还没有人做过具体研究,也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我只是经常跟学生说‘能不用就不用’。”
   在“有毒餐盒”泛滥的背后,各种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餐盒的生产企业通常是参照国家标准来制定企业标准。一般情况下,企业标准应该严于国家标准。然而,张钦发曾在广东审查时发现,有些企业早已经忽略了“国家标准”。“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控制检验的话,50%的合格率并不为过。以餐盒的生产原料为例,按照国家规定,‘一次性餐盒’以及所有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都应该是原生料,可原生料和再生料的价格相差30%~40%。由于饭店的餐盒通常采取免费提供的方式,所以价格必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这导致一些正规的大型企业

为了利益也很难保证全部采用原生料,而目前国内的餐盒生产企业一般都是小规模的,所以原料质量不言喻。”
   “现有法规的执行力薄弱,也无法根本剔除不法分子生产‘有毒餐盒’的恶习。”董金狮告诉记者,比如,2000年7月8日颁布的《产品质量法》中,对于质量存在问题的产品处罚通常都是警告性质的。就算抓到不法分子的窝点,充其量也就是没收产品,没收非法所得,并对其进行1~3倍的罚款。而餐盒的造价本身就几分钱,有些厂家被逮住以后,{zh1}计算出的罚款金额甚至只有几十元。而质监部门对于窝点内的产品数量大多也都是听商贩的“一面之词”,很多商贩油嘴滑舌,刻意隐瞒,使惩治变得异常艰难。
  直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开始对一次性餐盒的打击做出调整。董金狮说:“现在被逮住的不法商贩,五年内不允许从事这项职业,尤其是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不得被其他企业聘用。这就要求中国社会给生产人员建立起社会档案。但是目前我们的档案根本无法追踪记录,出现了各种断层。因此,不法商贩仍可以换个身份、换个地点继续xx。”
  “中国的法律一直就没‘硬’起来。”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说,所谓的断层也是执法追究不严的后果。“其实,刑法中有规定,假冒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0万元以上,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然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即使伪劣产品的数量以及数额上升到刑事追究的层面,也不会及时递交给公安机关处理,导致司法衔接出现断层。对于执法不严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执法监督责任制度’,调动执法人员的执法积极性。”
  在董正伟看来,中国根本不缺少法律。“对于xx问题的处理也可以依从其他法律法规。比如,《产品质量法》中指明,所有产品都需要标注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主要成分、如何使用,以及相关警告等详细说明。有了这些说明,老百姓在购买产品时,才可以更直观地获得安全性信息,从而降低不合格

产品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西方社会,餐饮业也都会储备‘一次性餐盒’。由于西方国家的人口少,收入水平高,以及其不同的饮食习惯,使餐盒没有被推广使用。董正伟告诉记者,西方国家本身就是法制社会,巨额的违法成本和公开透明的社会记录,使人们在法律面前都存在‘畏惧’心理。而强烈的维权意识使任何伤害自身利益的食品、用具都将被公民的监督所淘汰。”
  眼下,董金狮彻底成了“大忙人”。他一边忙活手里的官司,一边去各地进行讲座。他告诉记者,其实打官司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让生产者、营销者不要再昧着良心大量生产使用一次性的“有毒餐盒”了。


◎延伸阅读

一次性餐盒的前世今生
    一次性饭盒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它解决了人们就餐中的诸多不便,以其方便、快捷、干净、防止传播传染病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再加上其价格低廉,饭店、餐饮业都纷纷采用一次性饭盒,铺天盖地的一次性饭盒顿时成为都市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它是我国快餐业快速发展的产物。但是,同时带来的“白色污染”,开始让全世界头疼。
  1995年杭州市首先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餐具。其他省市相继颁布禁令,在2001年4月23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告〉〉,要求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
  目前作为泡沫餐盒的环保替代品,一次性餐盒共有7种,纸板型、淀粉型、纸浆模塑型、植物纤维型、可降解塑料餐盒、 生物全降解餐盒。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餐盒变毒_董金狮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