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 « 新生

Post

In on 2010年04月13日 by caoweizhan 标签:

 

 

 

 

 

 

 

 

 

 

 

 

 

 

导演:熊井启

         代表作:《帝银事件 死囚犯》、《望乡》、《海与毒药》、《大海的见证》

演员:栗原小卷—— 女记者三谷圭子

         田中娟代——  老年阿崎婆

         高桥洋子——  年期时阿崎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过这种水准的电影了,原来是就着一睹栗原小卷的芳容才下载下来的电影,不过看完整部片子以后,感觉真要写那就得把电影中的那三位的名字都写上才行了。

话题很历史。影片反映的时代是从1907年到1974年。从幕府末年(1897)开始,直到昭和初年(1920),日本政府为了积累资金发展资本主义,曾把xxxx到海外作为谋取外汇的一个手段。一些贫苦人家的女儿,为了替家里还债,被迫去南洋卖身。她们为国家赚取了外汇,命运留给她们的却是精神和肉体上无法愈合的创伤。

其实在看整部片子的时候真是很佩服这几位演员,还有这位导演。这样的史实都可以真实得反应出来,真的很厉害。我觉得中国到现在为止都做不到这样。而日本人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做到了。

说到这个,就想起了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说是在上海还有什么媒体?上海的媒体都在做什么?上海的书报亭都在卖什么?真的关于那些可以思考的产品越来越少了,有一段时间我自己最要看的电视就是生活时尚频道,除了这个台我基本什么都不看。这个问题,我也是差不多最近一年,当我停止看那个台的节目以后才意识到的。上海的书报亭也是,最多数的是吃喝玩乐的杂志和画报、稍微xx点的那就是财经类、再稍微文化点的南方xx这类算得上有营养的了。至于那篇博文里面说到的《南都生活周刊》,我还真的压根就不知道,也怪不得我,我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没有这个口让我知道这些,即便知道了,我也买不到啊。

这个是题外话。只是想说,很多真实,一是需要人去表达出来,另外是需要很好的媒介或者载体去传载,{zh1}还需要有好的环境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少,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只是现在在中国,最基本的{dy}步要达成就是一件不小的难事了。

再说电影,其中有几个镜头是特别让我想说的:

1、阿崎年幼时只知道自己去国外挣钱,但是送她出去的母亲和哥哥都是知道她出国的实质就是卖身做xx的。10几年以后,阿崎回国,母亲已死,哥哥却对她万分冷漠,甚至说出来,虽然房子是用她卖身挣的钱盖起来的,但是早去登记过,她拿不走。

我不知道这位哥哥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当初妹妹走的时候,他痛苦到用镰刀砍残了自己的腿啊。在万般冷漠中,最令人难受的不是别人的闲言闲语,而是得不到亲人的爱和尊敬。

2、阿崎{zh1}接受了现实,她要靠自己的力量救自己。镜头对准她的脸,那种很坚定的眼神,是可以打动人的。她不顾别人一般只接白人或者日本人的潜规则,学习了吉隆坡的土话,当地人的生意也接,只为了快点达成自己的心愿:还债回家。

3、片中的女记者,也就是栗原小卷扮演的三谷。她确实适合当记者,为了得到自己要的素材,她什么事情都愿意干,虽然是带有目的性地去接近采访对象,但是她有真情。我想这应该也就是阿崎婆明明对她的来历有疑虑,也知道她的目的所在,但却依然愿意将事情告诉她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就像影片快结束时,阿崎婆说的那样:你大胆把这件事情写成书吧,只要是真实的,我们应该让别人知道这段历史。

4、那些当初去了南洋做xx,但是{zh1}没有选择回日本的那些女人,他们的墓地一律背向她们自己的祖国:日本。但是影片的名字是《望乡》。是不是反了?

她们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不敢。因为确实,以那样的身份回去以后,即便是家人也都不能接纳你,把你看成一个不干净的人。那索性留在国外,让自己的墓碑背着自己的国家。

可都会思念吧?虽然背对着,但是总还是会思念的。只是回不去了,回不到自己的国家,即便回去了,像阿崎那样,也回不到“家”的感觉中去了。

看完片子后,没有哭,虽然难受。但是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各种让人心脏可以破碎一百次一千次的事情,可以是为自己,也可以是为了别人的,那些自己不认识的人的苦难,甚至可以是为了一段历史,一群和自己毫无关联已经死了很久的人,他们所遭受的不幸而感到难受。只是,在慢慢长大,知道这样和那样的事情以后学会了放在心里面了,苦难和伤痛原来就是这个世界的很大一部分,知道它们的存在,才不至于总用放大镜来照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

有这样的演员和导演,不惜一切的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去拍出这样优秀的电影是值得人钦佩的。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段写导演熊井启的:

      熊井启导演是个硬骨头导演,从蔡澜谈他拍《望乡》的文章可以看到,他克服了多少困难才拍出此片,在《熊井启的电影》一书中,他对于电影的狂热、和病魔搏斗的强韧干劲,透过他的文字,一览无遗:

“我一秒一秒地和死神搏斗。……我和死神搏斗的武器就是锯木场水面上闪耀着太阳的反光、浅草寺的‘鬼灯市’的风铃的声音、北方雪国家家户户的灯光、初夜听到的雪橇的铃声、飞来飞去的数千只海鸥、闯进白雪皑皑的草原中的火车头等音响和影像。……达尔顿?特朗博导演……他的心灵高尚、温和而清高……对不合理现象的强烈的愤怒……想着想着,我竟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黑泽明《大海的见证》剧本中的一段,仿佛作为送别熊井启的结语:“人来了,人走了,大海涨潮了,带走了所有,宛如它的亘古守候,只为此时的救赎……”

 

一部真实的电影,让人有点悲恸,不过也知道要坚强和勇敢,不能把现实理想化,也不能把理想搞得和在菜场买菜那样的随便。

留下评论

郑重声明:资讯 【《望乡》 « 新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