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解读龟兹壁画服饰之谜_赵立春_新浪博客

凤凰网华人佛教

在琳琅满目的龟兹石窟壁画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奇装异服”和人体饰件,明显不属同一民族的文化系统,但这些服饰绝非画师的主观臆造,而是佛教文化传统与现实有机结合的产物,探寻这些服饰的源流及演变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一)佛、菩萨及天人装

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藏库木吐拉045窟散花飞天

 

此类服装属于经典中的“神”衣,有经文的严格规范,因而变化余地很小,特征明显,容易识别。常见的佛装有三种,即袒右袈裟、通肩袈裟和双领下垂袈裟,前两种袈裟源于古印度,其中袒右袈裟最早见于印度中南部的秣菟罗造像艺术,这类袈裟质地轻薄,适应于当地炎热的气候佛坐像);通肩袈裟质地厚重,则流行于古印度西北相对寒冷键陀罗地区。双领下垂袈裟不是印度本土的服饰,而是佛教东传后“中国化”的产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佛教造像经历了由“秀骨清像”向“褒衣博带”的变化,由此而衍生的双领下垂式袈裟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龟兹石窟中的双领下垂式袈裟的出现或许与这个趋势有关。

早期龟兹风洞窟的菩萨和闻法天人的服饰特点也很鲜明,一般为头戴珠冠,着大耳环,袒裸上身,颈悬珠饰、肩披帛、胸佩璎珞,手臂上下戴鲜红的臂钏和腕镯,下身穿宽短的裙裤,跣足。此类人物从面容、体格、服饰等方面来看,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都承袭了古印度绘画与造像艺术传统。而晚期汉风窟中长衣飘摆、姿态婀袅的菩萨和天人服饰,则是中原佛教艺术在西域的流布。

(二)供养人装

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藏克孜尔205窟龟兹国王托提卡及王后像

 

壁画中的供养人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为蓝本绘制的,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应该是当时龟兹国人服饰的真实反映。龟兹壁画中的供养人可分为王族、高级贵族和普通供养人三类:国王身着宽袖长袍,腰束革带,手握短剑;王后穿束腰翻领短上衣,下着筒状花裙。高级贵族服饰基本一致,均为中分式短发,身着束腰长袍,上绣各种繁丽的花纹,衣领单翻或双翻,单翻的衣领常连有一条短带,可向后缠绕将翻领衣变成圆领衣,腰上常佩带长剑。普通供养人身穿翻领长袍,花纹简单,无佩剑,其身份可能是一些富有的商贾。另外,在晚期的库木土拉石窟中,还出现了汉僧和回鹘供养人形象,其团花圆领长袍的形式xx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三)武士装

新疆拜城克孜尔224窟八王分舍利

 

在八王分舍利的故事画面中,常有各类身着甲胄、手持兵器的武士形象,该故事讲的是佛入灭后,各国为了供奉佛骨舍利,不惜派出重兵前往拘尸那城争抢,{zh1}在一个名叫香姓的婆罗门的调解下,八个国王平分了舍利,各运回国起塔供养。这些武士形象源于何处,由于缺乏龟兹当地武士的图象资料作对比,所以目前尚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但从一些画面中武士头戴尖盔,身披横纹甲,衣领上翻的特点来看,不排除这类甲服其源于中亚地区的可能性。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集中反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循序渐进的变化性,作为类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分类与研究将对石窟壁画的分期与断代提供举足轻重的旁证,本篇短文只是作者粗浅的感觉,并未进行有效的考证,以上观点仅供有意者参考。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解读龟兹壁画服饰之谜_赵立春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