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郢:《手的力量——黄莉的故事》创作札记| 中国影客博客网站——潘桦工作室

一.关于黄莉其人
每一次拍摄对于在电影创作方面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我来说都像一场洗礼。因为在我有限的人生经历中,拍摄总是让我得以体验和平常的生活轨迹难以发生任何交集的事情。这一次的拍摄,尤其不同。谨以此文,纪念这次难忘的经历。
其实一开始在看各地选送的力量人物的文字资料时,黄莉这个名字并没有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震后身体残疾的人有很多,震后残疾了却还在帮助别人的人也有不少,为什么中国力量人物就一定要选黄莉?真正对黄莉有了直观的{dy}印象,是在一个忙碌却充满期待的夜晚。那天晚上我匆匆赶到潘老师家,大家正在讨论{dy}集片子我们拍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两个人物身上。一个是大男孩儿,震后虽然截肢了,但却坚强的学起游泳,并在残疾人游泳比赛中获得好名次。我们觉得这个男孩儿很阳光,如果拍摄游泳的场景在视觉上富于表现力。另一个是震后妈妈,她比普通地震伤员的经历要复杂曲折得多,她承受了这个世界上你可以想象的{zd0}的打击,我们认为她的事迹最能打动人心。刚从前方采访回来的同学带回了这两个人物的视频资料,他告诉我们他还顺便采访了一个叫黄莉的人物。
后来,大男孩被北京电影学院选中成了他们{dy}集的拍摄对象,我们选择了黄莉。黄莉思维敏捷,口齿清晰,有天生的讲故事的能力。这些条件很适合电视拍摄,但除此之外,她身上还有一种吸引我们的东西,我们也说不大清楚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说来简单。那股在暗中怂恿我们选择她的不可名状的力量叫乐观、叫豁达。不是人人都可以在大灾难后活得这么明白、这么积极的。
尽管如此,在摄制组抵达成都之前,我们对于黄莉还是有些担心。虽然我们对残疾人并不陌生,但毕竟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dy}次。一方面我们稍微有些担心她接待的媒体很多了,自然有了一套对媒体的说辞,我们能否抓住她真实的情感,另一方面,我们担心她行动不便,我们的剧本黄莉能否顺利演出,我们高强度的拍摄她的身体能否支撑得住。
诸多顾虑在见到强大的黄莉后被打消了。说她强大,一点儿也不夸张。她虽然只能借助轮椅才能行动,但她的内心是如此坚定,坚定到她的气场可以罩住她的丈夫,她们残疾人爱心服务站的员工,来采访她的记者们,甚至她身边的所有人。
黄莉原本是个幸福指数高到令人羡慕的女人。地震前她是妇产科的护士,和老公邓哥在四川黑水开了一家火锅店。用黄莉自己的话说,她们家火锅味道之好,另她们盖起了一座五楼一底的楼房。算不上有多富裕,但至少也是小康。而地震后她的四肢只剩下了一只右手。意味着什么?从前所有的一切,就像美国那部xx的小说一样《随风而去》。或许在大家眼里黄莉是不幸的,而在我看来正是她的不幸成就了她现在的这份幸福。地震损坏了她的身体,却磨砺了她的意志。爱情方面,丈夫对她的患难真情在她截肢后得到了{zh0}了证明。有了邓哥这份真情,黄姐今生不管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她都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她变得更加大度,更加宽容。一般人要是残疾了可能连别人称呼他们残疾人都不大乐意,可黄莉敢用自己的残肢打趣,却是一种生死挣扎之后、痛彻心扉之后霍然开朗的、底气十足的打趣。事业方面,非常有经济头脑的她在震后组织起了残疾人爱心服务站,帮助解决了一批震后伤员的就业问题。她的公益活动越搞越多,越搞越大,她逐渐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公众人物。记得拍摄期间的一个中午,黄姐和邓哥去吃午饭,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晚了一小时左右才回到拍摄现场。她两都很不好意思跟我们连连道歉,一番解释我们才知道原来就是利用中午休息这一点时间黄姐还去接待了一个到灾区探望的荷兰大使。
这就是之前我们的担心。因为我此前一次拍摄记录片的经历告诉我,我们的担心不是xx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当时我们拍摄的那位老太太已然媒体红人,她特别知道镜头需要拍什么,面对镜头她该讲什么,但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们却很难从她口中得知。去见黄莉之前我都把各式各样的情景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了,但等我们一行人在板房区见到黄莉,坦率的讲{dy}次采访并不深入我们就匆匆离开了。这也难怪,{dy}次采访时摄制组五六个大汉挤在黄莉家狭小的空间里,又是{dy}次见面,很难在那样的场合里把谈话变得深入。于是便有了后来我独自一人去见黄莉。
我厚着脸皮在黄莉家家呆了一整天,看他们做手工艺品,听他们互相开玩笑,和她们AA制一起吃饭,实实在在地捕捉到了一些东西。比如黄姐的心启程残疾人爱心服务站办起来的过程其实非常曲折,等办起来了又有人对服务站有了别的想法;比如黄姐的母亲人老了反倒有了小孩子脾气,把邓哥堵得说不出话;甚至包括片中提到的有朋友想跟黄姐和邓哥介绍一个小妹一起生活的事情,也是那次聊天的内容。这些事情有些在片中提到了,有些我们觉得跟片子的主题关系不那么紧就删去了。我看着黄姐说起xxx时不情愿的急切的样子,心里踏实了:黄姐活得那么真切,她的生活爱恨情仇五味俱全,并没有像我们疑虑的被塑造成了一个过于xx的“媒体人”抑或是一个超脱于世间情感的圣人。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让我们对黄莉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我们的片子提供了素材,也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明白了一点人世之情。
截肢后连起床对她来说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找不到重心,没有支撑点等问题都是个巨大的障碍。而拍摄她一个人起床的动作时,因为镜头需要分切,我们只有一台摄像机,不得不麻烦她多做几回动作。每一次她都很艰难,但看得出她在力求快点翻起身,而每一次她好不容易撑起来,我却要说“非常好黄姐,但我们还需要再来一次”我觉得对她特别残忍。我问她是否需要休息,她喘着气却毫不上心的说:没得事,那就再来一回……
还有一件事情令我刻骨铭心。为了避免分成几天拍摄而造成的一场戏的光线不接的情况,我们决定尽可能在{yt}内拍完天台的戏。而黄姐的下半身已没什么知觉,大小便很难控制,所以医生规定她每几个小时就必须排一次便,她也一直在使用成人尿不湿。结果大家都想着抢时间、抢进度,就把黄姐上厕所的事给忘了。那天黄姐的镜头拍完可以休息一会儿了,我正在跟摄影商量下一个镜头,却听见邓哥招呼我。跑过去一看,是黄姐要上厕所,邓哥只能背着黄姐,还需要一个人帮黄姐换一下尿布。我二话没说答应了。等我的手触到黄姐因长时间没有排便而被尿水浸湿的裤子,我的心头一酸:黄姐为了配合我们拍摄一直没有排便,是我们粗心大意忽略了她的特殊情况。我虽从未跟人提起过这件事,但至今想起心里一方面充满了内疚,一方面也充满了敬意。
和黄姐相比,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面对?
二、关于拍摄
这次拍摄作为导演,我有特别多的地方值得总结。我力图把它们都记下来,希望对今后的拍摄能有所警醒:导演要“三毒”。
{dy}点导演眼睛要“毒”。两层意思。一层是指看人要准,摄制组谁适合干什么,谁干不了什么一定要了然于心。一层是指现场得会捕捉东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潘老师在现场看了黄莉起身的过程,马上提醒我们抓拍一组她的手部特写。事实证明在后期制作时我就是通过这一组手部特写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从而赋予了影片结尾以力量。
第二点导演嘴巴要“毒”。其实作为一个导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会“犟嘴”(这点我超缺)。因为导演在现场是需要威信的,而且这种威信是{jd1}毋庸置疑的。你说服不了别人,那就是别人说服你。而别人是不需要为影片的好坏买单的。不管在现场你的任何不太明智的决定是否源于别人的建议,最终承担责任的就是导演你自己。所以我觉得不如为自己决定买单,好与坏你都会刻骨铭心。
另一个意思是,导演一定要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一针见血表达自己的想法(嗯这个我也超缺)。我这个人有些笨嘴笨舌,感觉到了,说得却不是很明白,这个我要检讨。但这次的现场有个问题,什么人都说能说一句,其实不好。现场只能听一个人的,就是导演的,其它人都该闭嘴。
第三点导演心要“毒”。所谓心“毒”意思是一个好导演一定是个会坚持的导演,一定是一个果断的导演。心慈手软在生活中是善良,而在拍摄中必将铸成大错(这点我超超超缺)。
关于剧本,令人满意的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我们拿出了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结构。电视观众面对的可能是手里拿着遥控器,同时看着民生新闻、韩剧和xx剂广告三个频道的老太太,人一边吃着饭看完了新闻还能回来告诉你刚才的韩剧发生了什么。没有故事,如何锁定观众?但剧本的不足之处在于,我们对纪实部分的估计不够充分。这一点在后来由传媒大学承担的几部片子里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回想起整个拍摄过程,可能我今生难忘的就要算开机前的那几个夜晚。由于剧本还存在好多问题,我和向璐舜两人挤在狭窄的宾馆双人间的过道里,单膝跪地,四只手捧着一个电话机听筒,两个脑袋凑在一块儿聆听潘老师劈头盖脸一顿痛骂。屋漏偏逢连夜雨,宾馆那个电话机接触不良,音量还特别小,关键听筒的绳子还特别短,稍不注意就听不到潘老师在电话那头说的是啥。我两人本来就胖,挤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汗都出到向璐舜身上去了。在保持那个姿势半小时之久后,制片韩越姐终于等不及我们先出去办事儿了。等韩越姐办完事情再次回到那个房间,不禁失声大笑,我和向璐舜依然保留着那个单膝跪地的姿势。此时已是一个半小时以后……
后期剪辑,啊~,那是一个十分磨人,十分艰辛过程。如果不是有潘老师和陈老师在我身旁的“通宵陪护”,我坚信我剪辑时的心态不会那么平和。我都可以想象自己一边大口吞茶,一边骂骂咧咧的样子。当然没有潘老师和陈老师在,我到了后半夜就不转的脑子也一定不可能把片子剪得像现在这么顺畅,我也彻底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剪辑台上的重新创作”。想起来真的很佩服潘老师,她也是年近五十的人了,像她这个年纪的人多半闲置在家享清福了,可潘老师、陈老师还跟我一起通宵、一起战斗……哎,人生难得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怀念后半夜脑子不灵光时和潘老师一起聊各种八卦的美好时光哇哈哈。
还有四川电视台的曹副台长,我们开机头{yt}深夜还打来电话跟我们一页一页的改剧本,一句一句的斟酌人物的台词怎么写更妥帖。曹台每日公务繁忙,手上同时管理着好几个项目,却抽出空来这么细致的帮我们看剧本,我们也很感激。
那些不堪回首的夜晚啊,不知为何现在会如此留念。不管片子怎样,这次拍摄让我明白了很多,人大概就是这样一点点成长起来吧。这一次,我要牢牢记住,记住拍摄时的欢声笑语,记住烦恼时的那些真切的苦痛哀愁,记住与大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to post a comment.

郑重声明:资讯 【王郢:《手的力量——黄莉的故事》创作札记| 中国影客博客网站——潘桦工作室】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