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文学论文,声明作废_中科大代写代发中心_新浪博客

就一般而言,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单方面地感受快乐或痛苦,而文学艺术就得塑造善恶并存的典型形象、营造悲喜交加的艺术效果,相应地使读者完整而生动地体验了生命的所有内容和人性的全部要素。这次大地震引发的文学创作集中展示自然灾难的突然降临而造成的生灵涂炭和血流成河,让读者感觉到死亡近在咫尺,恐惧如影随形。作家和读者之所以钟情于灾难的描叙和感受、死亡的传达和阅读,究其原因是人性深处的“恶”性使然。尽管数千年的文

明社会的历史演进使得人性变得日益优雅与高尚,但是人性结构中残忍和丑恶并没有彻底根绝,依然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如让其在文学艺术中表现,就不仅不会危害社会,而且能够教育大众,这就是文学艺术推崇悲剧的原因。在文学再现和读者感受灾难和死亡的悲剧中,如亚里斯多德“《诗学》第六章悲剧定义中{zh1}一句话是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这种“善”的愿望和“恶”的本意,都在地震文学直面灾难和死亡的艺术传达和审美欣赏中各得其所,专注痛苦和死亡的人性之“恶”得以宣泄,从而“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使得向往快乐和生机的人性之“善”得到弘扬,在返归人性真相的过程中,人类弃恶扬善,“痛并快乐着”。

    灾难文学特别是关于自然灾难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起到唤起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社会人文精神的形成,不仅仅指人自身人文修养的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还包括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重视。而灾难文学作品正是唤起这种认知的有效方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如上文提到的众多的地震文学作品,《惊天地·泣鬼神———5·12大地震诗抄》、《瓦砾上的诗: 5·12汶川大地震祭》(珠海出版社编,珠海出版社)、《珍藏感动:汶川·生命之诗》、《五月中国震颤之诗》等,以及地震相观的电影《惊天动地》和《唐山大地震》,这些作品更多的起到怀念逝者,珍惜眼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作用;对社会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却很难和自然环境联系到一起。因为灾难的发生和环境破坏和保护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既是相关的少量关联,由于读者和观众对这类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一般都比较肤浅,因此很难起到唤起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但是还有很多作品能够发挥很多的呼唤作用的,如电影超强台风》等。欣赏这类作品时,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引起这些灾难的原因,那就是环境破坏。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观众能够感受环境破坏后的严重后果,进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不过真正做到唤起人们对环境的重视,还需要在中国灾难文学作品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要增进人文精神的表达和宣传,另一方面要多创作一些反正自然灾害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随着中国灾难文学作品的发展,必将更加有利地唤起人们对环境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不断进行抗争的历史。而“文学”既然是“人学”,就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和生存前景,同时也要关注自然规律与生命伦理,并且尽可能地展现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屈抗争的感人细节与场景。事实证明,在灾难面前,文学从来都不缺席,它始终是一个在场者。只要打开我们的文学经典就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学的自觉,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学的必然。“灾难文学”作品,虽然都与各种灾难相关,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灾难和渲染灾难,而是透过灾难来努力张扬一种生命尊严与人类精神。

“灾难文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展现灾难真实,挖掘灾难背后xx的因素;二是展现命运压力之下,人们抗争的历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三是通过灾难探索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探索人性的真实。

与此相对应,“灾难文学”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用“寓言描写展现人性善恶斗争”;二是用“灾难场景演绎复杂人生况味”;三是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用“寓言描写展现人性善恶斗争”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这部小说以象征手法描述了上世纪40年代发生在阿尔及尔奥兰城的一场大62008年第9期假话空话套话,喂不了鱼虾喂养王八。———李青文本阅读沙龙鼠疫。其寓意为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后所进行的暴虐统治,法国民众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时一样,过着在劫难逃的“囚禁”生活。然而小说主人公里厄医生,在瘟疫面前却始终保持xx、老练和谦恭的态度,拒绝向瘟疫屈服,并且竭尽全力医治创伤人员。虽然瘟疫催生了人的丑恶与贪欲,但同时也澄明了人的良知与责任。也正是蕴含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的正义和勇气,最终使奥兰城战胜了鼠疫。小说的作者也因“以其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而荣获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除了《鼠疫》之外,“寓言描写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英国作家理查德·休斯的《牙买加飓风》,以及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等。用“灾难场景演绎复杂人生况味”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部小说现实的背景是: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致使昔日繁华美丽的城市,很快变得横尸遍地,惨不忍睹。为了以这场灾难警醒后人,薄伽丘写下了其传世名著《十日谈》。虽然书中密布着乌云般令人压抑的疫情,但作者仍让笔下的人物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并让心中有爱的年轻人彼得拉克去向心爱的人表达爱意与理想。《十日谈》努力传达了“越是面临死亡威胁,就越要珍惜美好生命”这样一个鲜明理念,同时还彰显了一种“可以被xx但决不可以被打败”的崭新人类精神。

除了《十日谈》之外,“灾难场景演绎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法国作家让·吉奥诺的《屋顶上的轻骑兵》,以及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等。用“科学幻想反思人类文明进程”的灾难文学,最典型的是美国作家詹姆斯·鲍里克的《海变》。这部小说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太平洋西北部海岸,有许多居民相继莫名其妙地死亡。前往调查死因的海洋微生物学家加纳,初步推测为海水中可能含有有毒微生物,随后在艾莉医生的大力协助下终于找到了xx真凶:真核双鞭甲藻。正是这冷战时期美国军方研制xx战武器的遗留物,在不慎流入海洋之后生成了危害人类的一种繁殖迅速的致命微生物。更为可怕的是,即将到来的超强风暴极有可能将致命微生物吹向更多的海岸线,而随风暴游移的毒气甚至会侵入美国内陆。于是,加纳被历史性地推到一场惊天动地的xx歼灭战的中心,去承担并最终完成了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

除了《海变》之外,“科学幻想反思式”的灾难文学重要作品还有英国科幻小说家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等。

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灾难不断抗争的历史,灾难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阻遏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时在战胜灾害的斗争中,又可以加快文明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讲,遭遇灾难也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及时地对灾难中表现出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反映灾难的应对措施与机制、研究灾难与国家政治、精神信仰、心理道德等等的关系,甚至包括个人对此次灾难及各种有关现象的反映,可以说是帮助人们战胜困难、总结经验不可缺少的环节。所有的这些,应该被看作一次灾难民族志的书写,人文学者不能缺席,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对灾难进行感知、思考,他们以自己的智慧、能力为灾区重建献计献策;人文社会学科不能缺席,学术同样可以救灾。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灾难文学论文,声明作废_中科大代写代发中心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