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添加剂化学(第二版)-希望书店
(图片仅供参考)

  
编    号: 305790
著 作 者: 辛忠
出 版 社:
书    号: 9787122069863
出版日期: 2010-1-1
市 场 价: ¥38 元
书 店 价: ¥36.1 元
立即节省: ¥1.9 元
人    气: 
   
咨询电话:400-609-8115
8000/8001/8002/8004/8005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在线咨询:

/
/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gjj}规划。
本书从的加工性能和应用功能出发,介绍适用其加工过程的各种添加剂的、化学性质及功能,阐述了添加剂的结构与材料性能及功能的作用关系和机理,以及已经化的品种。包括:高分子材料的添加剂、抗氧剂、稳定剂、促进剂、润滑剂、增塑剂、成核改性剂、抗冲改性剂、偶联剂、相容剂、发泡剂、着色剂、荧光增白剂、阻燃剂、抗静电剂、透明剂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轻化工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等人员参考。《合成材料添加剂化学》一书已经出版五年了,本次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gjj}规划教材再版修订。
随着科学的发展,添加剂行业也取得较大的进步,如助剂新结构开发,复合协同机理的研究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本次再版,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尤其是对第14、15章进行较大改动,对这两章的修改工作主要由孟鑫博士承担。
由于书中内容的变更和充实,一版书书名《合成材料添加剂化学》已不能全部涵盖所述的内容。因此,本次再版将书名更改为《材料添加剂化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疏漏之处仍会存在。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辛忠
年7月于华东理工大学

高分子合成材料品种繁多,发展迅速,但从用量和用途来看,最有代表性的仍是塑料、合成纤维和橡胶这三大类材料。本书以三大合成材料为背景,重点介绍了在此领域中应用的添加剂的结构、性能和作用机理。
合成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必须添加适当的添加剂,才能维持材料的功能及使用寿命。添加剂被誉为材料工业的“味精”,少量的添加剂,可以改变合成材料的命运。如xx橡胶在未使用促进剂之前,要在高温下进行长时间的硫化,其制品全部为黑色,效能低,物理性能差,使用促进剂后,可以大大缩短硫化时间,降低硫化温度,同时还能改善力学性能。再如聚氯乙烯(PVC),因其加工温度高于分解温度,以致在PVC开发出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应用,直到发明了合适的加工稳定剂后,才有了PVC今天的广泛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添加剂的运用,就不可能有现在合成材料的应用规模和范围。
伴随着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添加剂行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合成材料工业的进步带动了添加剂的发展,反过来,添加剂的创新又推动了材料工业的应用领域范围的扩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材料的添加剂品种繁多,涉及的应用领域及作用机理也十分复杂,根据化学结构和应用情况的不同,有各种分类方法。本教材将依据合成材料的添加剂在材料加工过程和最终制品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为5篇,共18章。要了解添加剂首先必须要了解添加剂的应用对象合成材料,所以在第1篇绪论中介绍三大合成材料的特点与用途(第1章)及添加剂的特点与作用、产业特征(第2章)。根据添加剂在合成材料中的作用阶段不同,将加工过程中应用的添加剂统编在材料加工添加剂部分,即本教材的第2篇。当然,改善加工过程添加剂,有的也可用在制品物性改善上,其作用不仅仅是改善加工过程。也能提高制品的最终应用性能。根据添加剂与合成材料作用机理的不同,将其分为物理改性剂(第3篇)和化学改性剂(第4篇)。而使材料最终应用功能改变或赋予新的功能的添加剂,在功能性添加剂一篇(第5篇)中加以介绍。当然,对添加剂的分类也还有其他方法,以上是作者根据自己研究的经验加以分类编撰。
本书作为轻化工、材料化工和应用化学的专业课教材,致力于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合成材料添加剂领域的全貌、作用原理及应用领域,认识添加剂对合成材料的加工及应用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奠定重要的。
本书是对迄今在添加剂领域所做工作的一个较全面综述,但由于添加剂涉及面太广,应用范围太大,还有许多疏漏之处。本书是在博士研究生的协助下完成的,具体参加编写人员有:辛忠(第1~9章、第12章、第13章、第17章),郑实(第14章、第15章),张跃飞(第18章),孟鑫(第10章、第11章),公维光(第16章部分内容)等,由辛忠统编定稿。
本书是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轻化工专业两年的使用过程中经多次修改编写而成,但限于作者的水平,错误或不妥之处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辛忠
年3月于华东理工大学第1篇绪论
第1章高分子合成材料1
11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1
12合成材料在国民中的作用2
13合成材料的种类3
14合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态5
15合成材料的加工7
参考文献7
第2章添加剂8
21添加剂在合成材料加工中的地位8
22添加剂的类别9
221稳定化的添加剂9
222物理改性添加剂9
223化学改性剂10
224功能性添加剂11
23添加剂发展概况11
24添加剂工业特点13
25添加剂工业的经济特点14
26添加剂工业的商业特点14
参考文献14
第2篇材料加工添加剂
第3章抗氧剂15
31抗氧剂的作用机理16
311聚合物的热氧降解机理16
312抗氧剂的作用机理17
32抗氧剂的结构与性能21
321胺类抗氧剂22
322酚类抗氧剂27
323辅助抗氧剂31
33金属离子钝化剂34
34抗氧剂的选用原则36
35抗氧剂的研究进展36
351协同效应的研究37
352均协同作用38
353非均协同作用39
354分子内复合的自协同作用42
355新型抗氧剂的发展趋势43
参考文献45
第4章稳定剂46
41热稳定剂46
411原理46
412热稳定剂的种类、结构与性能48
413典型应用实例及制备方法51
414热稳定剂的发展方向54
42光稳定剂57
421光稳定剂原理58
422常用光稳定剂的种类、性能及用途62
423典型应用实例及制备方法73
424光稳定剂的发展方向78
参考文献80
第5章促进剂81
51橡胶的硫化81
511硫化中的特性变化和正硫化81
512硫化的过程82
52硫化促进剂83
521促进剂的分类83
522促进剂的作用机理85
523促进剂的功能和选择85
524工业上常用的硫化促进剂86
525促进剂的选择91
526促进剂的发展91
53促进剂的发展92
531催化氧化工艺92
532造粒93
533表面处理技术和微胶囊化技术94
534预分散体94
535对人类安全的促进剂94
536多功能促进剂98
参考文献98
第6章润滑剂100
61高分子材料加工用润滑剂作用机理100
611塑化机理100
612界面润滑机理101
613涂布隔离机理101
62材料加工用润滑剂101
621烃类润滑剂101
622脂肪酸酰胺类润滑剂102
623脂肪酸酯类润滑剂102
624脂肪酸及其金属皂103
625脂肪醇103
626有机硅氧烷103
627聚四氟乙烯104
63润滑剂发展趋势104
参考文献105
第3篇物理改性剂
第7章增塑剂106
71增塑机理106
711增塑作用的表观理论106
712增塑作用的微观机理107
713反增塑109
72增塑剂的结构与增塑性能的关系110
721结构与相容性的关系110
722结构与增塑效率的关系110
723结构与耐寒性的关系110
724结构与耐老化性的关系111
725结构与耐久性的关系111
726结构与毒性的关系112
73增塑剂的种类、合成及性质112
731增塑剂的种类112
732有机酸酯类113
733磷酸酯116
734聚酯117
735环氧化物117
736其他类型的增塑剂117
74增塑剂的应用118
741增塑剂的性能要求及选用118
742PVC中增塑剂的选用118
743其他热塑性塑料中增塑剂的选用119
75增塑剂的发展趋势120
参考文献121
第8章成核改性剂122
81聚合物成核结晶机理122
811聚合物成核结晶机理122
812异相成核结晶学123
82聚丙烯用成核剂的种类及性能124
821α晶型成核剂125
822α晶型成核剂对聚丙烯宏观性能的影响128
823α晶型成核剂对聚丙烯微观形态的影响130
824β晶型成核剂131
83聚酯用成核剂133
84聚甲醛用成核剂134
85聚酰胺(尼龙)用成核剂135
86聚烯烃用成核剂发展方向135
参考文献136
第9章抗冲改性剂137
91抗冲改性剂的抗冲机理137
92抗冲改性剂的类型与特征139
93影响抗冲改性剂增韧性能的因素140
931基体树脂特性的影响140
932橡胶相的影响141
933橡胶相与基体树脂之间黏合力的影响142
94抗冲改性剂实例143
941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143
942氯化聚乙烯146
943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148
944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150
945丙烯酸酯聚合物152
946其他抗冲改性剂153
95抗冲改性剂的应用154
951抗冲改性剂改性聚氯乙烯154
952抗冲改性剂改性聚丙烯159
参考文献160
第4篇化学改性剂
第10章交联剂161
101交联剂作用机理162
1011有机交联剂的作用机理162
1012无机交联剂的交联机理164
1013光交联及辐射交联机理165
102交联剂的合成及特性167
1021过氧化物交联剂167
1022胺类交联剂170
1023有机硫化物交联剂175
1024树脂类交联剂178
1025醌及对醌二肟类交联剂181
参考文献182
第11章偶联剂183
111偶联剂的作用机理及性能表征183
1111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183
1112钛酸酯偶联剂的作用机理184
1113偶联效果的表征184
112偶联剂主要品种及应用185
1121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品种及其具体应用185
1122钛酸酯偶联剂的主要品种及其应用特点189
1123其他偶联剂的应用191
113偶联剂的合成192
1131硅烷偶联剂的合成192
1132钛酸酯偶联剂的合成195
114偶联剂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196
参考文献197
第12章相容剂198
121相容作用机理198
1211酸酐、羧基200
1212环氧基201
1213唑啉基201
122相容剂的分类202
1221按结构分类202
1222按反应性和非反应性分类203
123相容剂的合成204
1231大分子单体法204
1232过氧化物单体法204
1233就地形成法205
124增容效果的表征205
1241玻璃化温度(Tg)测定的方法205
1242显微镜观察205
125工业上常用相容剂品种及性能206
1251反应性相容剂206
1252非反应性相容剂209
126相容剂的发展与展望210
参考文献211
第13章发泡剂212
131发泡原理212
132发泡剂的结构及其特点213
1321主要分类及其性能特点213
1322发泡剂性能评价以及选用原则214
133常用化学发泡剂215
1331无机化学发泡剂215
1332有机化学发泡剂217
1333发泡助剂221
134发泡剂的发展趋势222
参考文献222
第5篇功能性添加剂
第14章着色剂223
141着色剂作用机理223
142着色剂的分类及典型实例224
1421无机颜料224
1422有机颜料228
1423染料231
1424色母粒231
143着色剂的应用性能232
144着色剂的选择233
145材料着色方法234
参考文献235
第15章荧光增白剂236
151荧光增白剂增白机理236
152荧光增白剂的分类及典型实例237
1521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237
1522香豆素型荧光增白剂240
1523苯并唑型荧光增白剂241
1524萘酰亚胺型荧光增白剂241
1525吡唑啉类荧光增白剂242
153荧光增白剂在塑料中的应用242
参考文献243
第16章阻燃剂244
161材料的燃烧和阻燃剂的作用机理244
1611燃烧机理244
1612合成材料燃烧性标准245
1613阻燃机理246
162阻燃的种类及合成249
1621阻燃剂的分类249
1622添加型阻燃剂249
1623反应型阻燃剂255
163阻燃剂的应用257
1631阻燃剂的用量及使用要求257
1632阻燃剂在塑料中的应用258
1633阻燃剂在纤维中的应用259
164阻燃剂的发展趋势260
1641无机阻燃剂的超细化260
1642有机阻燃剂的高分子量化260
1643阻燃剂的无卤化260
1644新型复合增效体系261
1645反应性261
参考文献261
第17章抗静电剂262
171抗静电作用机理262
1711静电的产生与积累262
1712静电的逸散264
1713抗静电剂的作用原理264
172抗静电剂的类型与合成265
1721阳离子型抗静电剂266
1722阴离子型抗静电剂269
1723非离子型抗静电剂270
1724两性离子型抗静电剂272
1725高分子型抗静电剂274
173抗静电剂在塑料及纤维中的应用275
1731抗静电剂在塑料中的应用275
1732抗静电剂在纤维中的应用278
174抗静电剂的发展趋势280
1741含抗静电剂的浓缩母粒280
1742开发抗静电剂新品种280
1743复配型抗静电剂281
1744{yj}性抗静电剂281
参考文献282
第18章透明剂284
181透明剂增透机理284
182透明剂的种类及代表性产品285
1821二亚苄基山梨醇类透明剂285
1822有机磷酸酯盐类透明剂287
1823松香脂类透明剂288
183透明剂浓度对聚丙烯透明性能的影响288
184透明剂对聚丙烯其他性能的影响288
参考文献289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轻化工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等人员参考。



郑重声明:资讯 【材料添加剂化学(第二版)-希望书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