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低碳”几乎修饰着所有名词,家电、股票、房地产甚至瓜果蔬菜,都能贴上这个标签。然而,“低碳”一词是否准确表达了其所承载的含义?全国委员、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袁汉民对此提出质疑。
“低碳”说法严谨么
在2009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40%至45%的目标。会后,“低碳”一词便活跃在媒体上。
“‘低碳’的表象含义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其实质是强调通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达到节能减排效果,所以‘低二氧化碳排放’比‘低碳’更能科学严谨地表达其内涵。”近日,袁汉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真推敲着这两个词,“‘低碳’英文是low carbon″,其中碳的化学符号是‘C’;而‘低二氧化碳’的英文是low carbon dioxide“,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是CO2无论从符号、分子式还是表述上,两者都不能等同,‘低二氧化碳’也不能被简称为‘低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达华世纪低碳研究院副秘书长渠时远对“低碳”一词的理解不尽相同,“全世界都在讲节能减碳,减碳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排放,温室气体的减排都要转换为碳当量进行计算,所以,减碳就表示要减少碳当量(主要是二氧化碳产生的)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减少碳当量的排放。”渠时远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致辞中指出,我们的碳嗜好不仅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还破坏了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宝贵资源,进而使气候变化更为严重。
“渠时远先生提出以碳原子当量计算CO2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因为我所见到的英文减排文献和国际会议资料均未这样计算过。”袁汉民说,“人类和动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人类和动物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汽等;植物也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是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它吸入二氧化碳。如果不加区分地笼统讲‘低碳’,是不严谨的。”袁汉民认为,虽然“低碳”已经成为中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代名词,但是从科学层面看,“低碳”不能全面、严谨地表述其内涵。“难怪一些外国减排专家常对‘low carbon’的称谓摇头。”让袁汉民忧虑的是,“如果不对其含义作出科学界定,势必导致盲目跟风”。
泛滥了难免离谱
随着“低碳经济”的流行,低碳旅游、低碳饮食……接踵而至。“低碳”已经成为商家的卖点。
“在这股低碳热潮中,想不跟风都难。”全国人大代表黄鸣在其博客中写道:在建世界太阳能地标性建筑——“日月坛·微排”大厦时,原本提出的是“微排”概念,但是人们更接受“低碳”理念,于是很无奈地也跟着“低碳”了——太阳谷是低碳社区,低碳制造,低碳科技,低碳商务等等。不跟着跑,恐怕就被边缘化了。
“黄鸣代表所遭遇的正是‘低碳’泛滥的结果。全民倡导低碳生活的初衷是积极的,但是,如果一股脑地都往低碳经济上靠,难免会离谱。”渠时远指的是某专家建议政府向市民征收呼吸税的提法。
“搭着低碳经济的快车,‘低碳城市’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袁汉民发现,有些城市在概念不清、思路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就提出建设低碳城市。“并不是说建起太阳能大楼,就建成了低碳城市;有些地方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大规模上马新能源项目,岂不知目前光伏产业中所使用的光电材料——单晶硅的生产耗能就颇高;一些地方盲目上马风力发电厂,不但风力发电机制造本身高耗能,而且因为可利用发电的风力资源不可持续获取,造成‘大风车’老不转。这些盲目跟风的做法,其实是在搞形式主义。”在这一点上,袁汉民和渠时远看法相同,并发出呼吁:“‘低碳’不是一个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实现“低碳”须量化
“少开车多走路、少吃肉多吃素,外出自备环保袋、不用一次性筷子……”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市民对“低碳”的理解多是这些层面。其中,也有市民反问记者:“有车不开,有电不用,低碳生活是不是意味着生活水平的降低?”
对市民的质疑,渠时远解释说:“我国对世界的承诺,是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40%至45%。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及企业需要在中央的政策方针下制定低碳指标,并有计划地推进实施,一定时期内,我国的碳基能源消耗有可能还会增加,所以,并不是无限度地强调‘低碳’。更加清洁、高效地利用能源,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对更多的老百姓来说,‘低碳’目前还是一个概念。究竟少开几天车就是低碳了,每天或每月节约多少度电就做到了低碳,都缺少量化。”袁汉民认为,“在减排方面,政府和老百姓都要自觉贯彻落实和践行,而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量化标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环保机构“自然之友”的张赫赫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把“低碳”这个抽象的概念解构为生活中的细节,通过量化,引导人们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