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简称滇、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省会是昆明市。 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316万(2008年),占全国人口3.36%,人口排名为第13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本省南部横穿而过。
云南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香料之乡”、“xx花园”等美誉。高等植物有18000多种,其中热带亚热带高等植物约10000种。全省森林面积1.43亿亩,木材总蓄积量9.88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盛产烟叶、三七、天麻、杜仲、砂仁、胡椒等药材和热带、亚热带水果。烤烟、卷烟产量位居全国{dy}。烟的财政收入约占省财政的三分之二。拥有丰富xx香料和油料植物,动物资源较多,鸟、兽类均居全国之首。矿产资源全省有155种,有色金属品种齐全,尤以铅、锌、锡、镍为最,磷矿储量很大,是我国重要的磷矿产地。流经横断山区的金沙江、、怒江都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
云南独特的边疆风貌,高原湖泊、岩溶奇观、热带雨林、雪山峡谷,加上为数众的历史文化遗迹,多种多样的气候,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融汇成为乐丰富的旅游资源。
中国的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中国云南旅游业同样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于是在云南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必然经历一个由市场初级阶段向市场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虽然整个旅游行业的营销意识普遍不强,营销能力不高,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旅游营销意识,有些地方因为政府行为因素造成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利益问题大于营销问题等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的运作也随着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进入了中国,这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将被有识之士通过与中国特色的有效“对接”,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市场实践当中,从而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云南旅游资源{dy}国,又拥有着世界{zd0}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zd0}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中国的业前景辉煌。
1、 云南旅游消费需求总量迅速增大。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者为7.8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522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数将达到19.82亿人次,大致相当于每个国民一年出游1.5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0436.6亿元,相当于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7%左右,仅国内 的贡献就足以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2、国民的非工作时间更长,休闲的机会更多。我国的“十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在“十五”期间将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3-4周,这就意味着国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130-140天,闲暇时间的增多势必为国民创造更多的出游机会。20年后,工薪阶层一年出游2—3次将成为寻常之事。
3、国民出游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出境旅游将成为国民的重要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随着消费出境旅游将从目前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的出境旅游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游转变,由目前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4、消费渐趋理性化、个性化。“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出游方式也将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
跨入新世纪,云南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一个财智新时代。传统云南旅游时代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营销、知识、智力、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市场竞争的胜负。因而云南旅游业也被形象地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有效推广和旅游产业高效率的运营都离不开市场营销,显然,旅游市场营销,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进程当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生产总值4741.31亿人民币(2008年),占全国生产总值2.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50元人民币,居全国第19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第29位(仅高于甘肃和贵州)。1994年,该省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有700万,10年后降至286万。73个县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云南扶持的四大产业是烟草、生物、采矿和旅游。
2005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完成3472.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2005年{dy}产业增加值656.18亿元,增长6.3%,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449.71亿元,增长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66.45亿元,增长10.8%,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dy}、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9.3∶41.6∶39.1调整为18.9:41.7:39.4。2005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出口完成26.42亿美元,增长18.0%;进口完成20.97亿美元,增长39.4%。2005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53个,合同外资4.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4%,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合同132份,合同金额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0%;完成营业额3.9亿美元,增长15.2%。
2005年全省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多方筹集资金,认真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48.4万人,比上年净减少13.9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89.4万人,比上年净减少26万人。
2006年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0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增速创1995年以来的{zg}纪录,比2001年增长61.1%,5年平均增长10.0%。全省人均GDP2001年达到5015元(606美元);2004年达到7012元(848美元),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800美元的{dy}阶段战略目标;2006年人均GDP达到8970元(1149美元),又跃上人均1000美元的新台阶;2001年~2006年全省人均GDP年平均增长8.4%。
2007年云南生产总值预计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创13年来{zg}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增幅创10年来{zg}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8%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4.18%;人口自然增长率6.86‰。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171亿元,新增1041亿元。
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70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其中{dy}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94亿元,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51.09亿元,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056.95亿元,增长12.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94.1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8.07亿元,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2587元,比上年增长10.3%。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活力增强,创造增加值2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