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想:教育的目的首在“身心和谐”_果子_新浪博客

边读边想:教育的目的首在“身心和谐”

                                                    戴果丰

 

    陆续读到了下面转发的三五篇小文章,小处着眼,似乎“卑之无甚高论”。然而,这些小文所写,却是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面目,有着“常识”的朴素的思想光芒。

    所以辑录在此,转发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并建议:边读边想,细读之,深思之。

 

 

一个钟表匠的断言
(
摘自2005722日《中国石化报》    作者:刘燕敏)

 

  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dy}个作出这种判断的,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便作出了这种断言。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通过查阅布克的有关资料,发现布克是从钟表的制造,得知那个结果的。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就被安置做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其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对金字塔的建设者,他之所以能得出自由人的推论,就是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那种认识。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像,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根刀片都插不进去。
  在过分指导和过严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zj0}水平。

 

【感想】

    做事能否出精品的决定性因素,根本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工作者当时所拥有的心情——情绪状态。

    可惜,此刻我们的教育,如此急功近利,如此日复一日、时复一时地紧张地催逼学生,学生哪能有“身心和谐”“愉悦洒脱”“自由自在”的心境!

    要谨记这句话:“在过分指导和过严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zj0}水平。”,并对反其道而行的教育教学现状保持高度的警惕。

 

 

 

 

美国班主任首先关注什么
(摘自 210日《广州日报》    作者:刘付玲)

 

美国大多数的中小学,每学年都有{yt}是专门留给家长和老师会面的。这{yt}学生不用上课,老师与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家长单独面谈。面谈时间约为三十分钟。其中,与女儿五年级的班主任第威夫人的一次面谈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威夫人在大大地赞扬了女儿一番后把话题一转,说:对于克莉斯蒂(女儿的英文名)这样优秀的学生,我{wy}的担心是如果有{yt}她的成绩报告单上不是那么漂亮了,有了一个甚至几个B,她会怎样去处理这个事情呢?我和先生对看了一眼,很有些被一语惊醒的梦中人的样子。接着,她给我们讲了她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她的女儿曾经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门门功课拿A。可是上了高中后,由于功课越来越难和一些其它原因,成绩单上也有几个B了。女孩子无法承受自己在学习上不再是{zyx}的事实,便想方设法寻找能让自己最出色的方面。{zh1},她终于找到了——那就是节食。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小姑娘差点连命都丢掉了。幸亏父母发现得早,xxxx加上心理xx,千辛万苦地总算把她给救过来了。第威夫人说: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你们,是希望它不要重演。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你们的孩子。我{zd0}的希望就是她能身心健康成长。这是一个教育者的{zd0}心愿。她给我们讲解了她的打算,并说在实行这个计划之前需要得到我们的允许:她准备有意给克莉斯蒂增加学习和考题难度,让她的成绩单上至少有一两个B。她要观察她的反应。她认为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一样的重要。老师这样的尽心尽责,真是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醒悟。说实话,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更别说认识到它的严重了,倒是常常为女儿的好成绩喜形于色呢。

  第威夫人有一段话让我们深受触动。她说:时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品德,和他们的成绩单如何则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曾几何时我们利令智昏地把这直白浅显的人生道理给忘掉了呢?

 

【感想】

    美国一位普通的五年级班主任,她抱定的教育之{dy}宗旨是什么呢?如她所言:“我{zd0}的希望就是孩子能身心健康成长。这是一个教育者的{zd0}心愿。”为此,她根本不为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成就”究竟几何而作太多思量,而是早早地着眼于孩子心理和性格发展的将来,为孩子未来走得更顺早作谋划,并付出切实的行动。而为此,她本人作为教师所得到的“施教成果”却因此而缩水了——这才是真正无私、纯正的“师爱”境界啊!

    反观现时代我们的教师呢?有多少人是在拿孩子{wy}的成绩(分数)作为表现自己“教育教学业绩”的垫背石啊!汗颜!!正如文末的小结,这不是教师良心上的一种腐败又是什么呢?“利令智昏”,说得一点没错。而这利令智昏的背后,有着南辕北辙的反科学的教育体制之弊作为这“恶之花”的推手。

 

 

 

 

美国的中学教些什么

(摘自2004年第2期《南风窗》  作者:田 )

 

  美国的初一历史,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在哪一年发生了哪些事。他们通过埃及胡夫金字塔发掘历程的讲述,告诉学生考古学家是怎样去从事考古挖掘的,包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应该如何进行现场发掘屺录?他们还通过古罗马历史学家菲利尼对公元 79年所发生的维苏咸水山爆发的描写以及1785年画家奥古利克根据菲利尼的描述而创作的油画的比较,让学生们去理解什么是历史的{dy}手资料,什么又是第二手资料。并要求学生对于自己所接触到的历史资料,都问上一声:谁是作者?这属于哪一类的资料?这个资料形成的过程以及时间?{zh1},他们还根据复活节岛上的史前巨石遗迹的考古新发现告诉学生,人类又是如何不断地修正对历史的认识的。
  美国的初中,并不设置物理、化学、生物这类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门名叫科学的课程。在讲述什么是科学这样纯理论的内容时,不是简单教条地让孩子们去掌握所谓科学的定义,而是通过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即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经过信息的收取而形成一种假说,然后围绕着假说,提出实验设计,并进行相关的实验,{zh1}在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在这里,科学不再高高在上,它已经衍化成为一种方法和态度,从而更容易为孩子们所接受。
  说起美国的学校教育,还有一点必须要提到是它的宗教课程。鉴于美国并没有国内的那种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因此,虽然这门课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必须肯定的是,这门课程的确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道德启示。说真的,正是透过这种宗教课程的教育,已经13岁的孩子才生平{dy}次地坐下来,与我们一起讨论什么是妒忌、什么是自我中心、什么是犯罪;以及如何道歉、如何避免妒忌、如何避免自我中心、如何避免犯罪等这些平素很难沟通的敏感话题。

 

 

【感想】

    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其实往往经不起终级价值的追问的。所教的内容,或许有明显的一时一地之用,却不一定有“终生价值”的指向。

    其实,“时代弄人”的作用是太大了,许多的“知识”,往往敌不过时代浪潮对人的命运的淘洗和冲击。比如那个xx的顺口溜《80后的遗憾》,便指出: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花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当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想工作是分配的。

当我们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的差事。

当我们还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大多是分得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 想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看人家炒股的时候,连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股市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没到恋爱的时候,人们讲只要心好就行。

当我们想找对象成家的时候,人们讲的是钱。

还有许多当我们”……

总之,现在“80所面临的,是数不尽的遗憾和无奈。

    你看,对于80后这一代人整体而言,基本的命运轨迹就有这样曲折艰辛。问题是:在80后正接受基础教育的年轻之时,我们的教育,究竟又给了他们多少“应对将来的生存”的真实本领呢?——美国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相对做得更好。

    那么,我们应该明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就应当是给孩子们一些“终生不败”的“学会生存”的素养,而不是别的一些死板的固化的东西。

 

 

 

 

一个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

 

——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

(摘自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一位署名安妮.奥斯本的美国中学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中国与美国的中学教育进行了对比,可能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我是美国私立小学教育和公立中学教育的产物,因此我习惯于非常喧闹的教室。如果教师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不维持纪律而上完45分钟课,就被认为有本事。与此相比,北京一家中学的课堂气氛在我看来是沉闷的,那里也根本没有不守纪律的问题。
  不过,让我真正惊讶的是,尽管我在波士顿拉丁学校上课时,学生们不受管束,闹闹哄哄,但是,我感觉从拉丁语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好像比在北京这所中学学到的多得多。
  中国的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的书面练习,或者齐声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首先是中考,然后是高考)出现的东西。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公立中学和大学的招生xx看分数。在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里,进入{dj1}学校所要面对的竞争让一个发誓要上哈佛的美国学生感到相形见绌。
  中国学生功课的严格程度超过所有美国学生,这种状况在大城市和富足的郊区以及县城尤其严重。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绝大多数美国学生的想象。
  不仅如此,对于习惯于在历史和英语课上自由辩论和在数学课上自由讨论不同解题方法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的功课看起来空洞和过于受约束。中国学校每个班平均约有45名学生(波士顿学校班级的规模限制在28人,至多超出3名至4名学生),这严重限制了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关注度。
  中国学校的课程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数学题只有一个好的解题方法,计算机课只有一个编程方法,完成家庭作业只有一个好方法。每个班的家庭作业——薄薄的卷子——都是一样的,很少要求写论文。课上不讲小说,老师鼓励课外阅读历史类书籍,而不是小说。课上讲的{wy}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还有古诗。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xx是为入xxx做准备。
  学生缺少讨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少有人在课外参与政治讨论。在被美国人看作是教育组成部分的决策和审慎思考方面,中国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中国的学校有许多长处,可是它们不培养哲学家。

  

【感想】

    对镜自照,中国式的“基于应试的教育”表现得多么荒谬啊!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边读边想:教育的目的首在“身心和谐”_果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