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牛问咱,化学反应中,到底催化剂是如何作用的?老道恰好学过,就说说吧。
催化剂,最早接触是在初中化学的制备氧气,使用氯酸钾时,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氧气速度加快,这个时候,二氧化锰就是催化剂。催化剂(catalyst)的定义就是“能改变(大部分时候是加速)反应,而在反应过程中不消耗的物质”。
顾名思义,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增快,也可以减慢,大部分时候是为了增快。举个例子,比如煤气,CO和H2O在空气中反应很缓慢,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转变成CO2和H2,而如果有了催化剂参与,这个过程就会大大缩短。
化学反应,反应物必须通过旧键断裂,然后发生重组,然后才形成产物。反应分子所必须具备的{zd1}能量,也是化学反应中,把反应分子“激发”到“活化状态”所需要的能量,就是活化能。催化剂的作用,大方面来说,就是能够降低从热动力学上讲有可能发生的反应的活化能,因此也叫做触媒。如果两个反应物,要想反应,就要首先消耗活化能E1来克服能障,{zh1}反应能量为△E=E2-E1。而催化剂的存在,就让这个E1发生了变化,使得反应更容易进行。催化剂与反应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不需要太高的活化能,就能够形成一种(或多种)过渡络合物,而这种(或多种)过渡络合物,又能够继续以较低的活化能与其他反应物(或者同样是过渡络合物)反应生成最终产物,并还原催化剂。这样,反应速率就会大大加快。再通俗的说,比如硫酸制备工艺,就相当于SO2和O2他俩谈恋爱,但是,都是有那么点妞妞捏捏(E1比较大),都不好意思,然后出了个做媒的,就是V2O5,他们立刻就情投意合变成SO3了。很多人理解认为,催化剂不参与反应,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大妥当,催化剂在许多情况下,参与并改变了反应路径。还是那个SO2和O2,其中,就有V2O5+SO2=V2O4+SO3和2V2O4+O2=2V2O5,催化剂在过程中,参与了反应,但随后被重生了,因此前后的量不变。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如果多个反应同时进行,那么不同的催化剂,也能够改变反应的选择性。还是谈恋爱的例子,如某人可能对A有好感,但同时对B也有好感,而不同的媒婆,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侧重撮合其中的A或者B。催化剂被称为“触媒”,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催化剂{jd1}不可能改变热力学平衡(催化剂是无法改变△E的数值的)。比如,热动力学上不可能发生的反应,任何催化剂都是无效的。就像两人没感情,你怎么把他们往一块拉,都是不可能的。
催化反应分为均相和非均相,工业上为了能够让反应物生成物与催化剂容易分离,一般采用非均相。大部分时候,工业生产也确实为此。
催化剂的制备,被称为“黑色艺术”(black art),也就是说,它的制备,是任何生产厂家,都要保密的内容。你不可能从厂家中获得,只能够推测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别看都是铁,但是这个怎么制备才能够具有活性,是需要费脑筋的。因为催化剂只有活性中心(active site,活泼的,有利于电子传输)的那一部分才真正的起作用。一般的,把催化剂中,主要催化作用的物质部分称为主剂(active component),而协助活性中心有更佳能量结构的,是助剂(promoter),对整个催化剂起稳定作用的,则为载体。当然,实际反应中,这三者的区分不是xx{jd1}的。
催化剂作用的催化反应,主要为物理吸附(依赖于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和化学吸附(chemisorption),特别是后者,是关键的。
以最简单的反应为例:
A+σ→Aσ(A与催化剂上活性中心作用,得到吸附态的A)
Aσ→Bσ(吸附态的A生成吸附态的B)
Bσ→B+σ(吸附态的B释放出B)
其他反应也差不多。表面的化学吸附的存在,使得催化剂表面产生化学反应的中间络合物,基本是吸附、反应、脱附等。具体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比如朗格缪尔模型等。
具体,就是参考一些书了,比如《化学反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