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笔记_clean626_新浪博客
转载自经济笔记
 

xxx教导我们
经济笔记 @ 2010-4-10 3:29 阅读(1569) 评论(6) 推荐值(52)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写于美国时间本周三,北京时间本周四,捂了两天,今天决定发了。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支持,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

 

这句话,其实是很多人的思维模式,未必是因为真的听xxx的话的缘故。但,你大概首先得分清谁是敌人,如果真是敌人,你大概还得搞清楚敌人支持反对的都是些什么。

 

我们就假设美国是中国的敌人吧。历史的看,美国即便算是中国的敌人,大概也是敌人中相对温和的一个:美国人没有像英国人那样卖给中国人xx,烧了圆明园;没有像俄国日本那样直接侵占中国的领土;抗战时期美国人给了中国比其它所有国家都多得多的支持,包括苏联老大哥;美国人是拿了庚子赔款,但{zh1}还是拿出了不少还给中国人,这件事情最xx的遗产当然就是今日的清华大学;中国和美国大大出手朝鲜可以算一个,越南可以算三分之一个,但那恐怕更多的是冷战的产物而不是直接针对中国的;你可以说美国在很多方面遏制中国,这大概是事实,但你纵观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是对内改革,开放说白了不就是向西方开放,这中间最主要的就是美国。对于开放,中国这个三十多年来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美国总的说来并没有遏制,而是相当支持的。你可以怀疑美国人的动机,但从结果上看,在大的方面美国人没有遏制中国的发展,相反,中国在很多方面还受益于美国――从技术,到管理,到出口的市场。

 

我还是要说美国是敌人,为了论述方便。说了上面这么些,只是想说,美国是不是中国的敌人,远不是一件黑白十分分明的事情。

 

那这个敌人支持的事情,我们真的一定就要反对吗?

 

《独立宣言》里说: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人生而平等,所有人都被造物主赋予了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我们对这些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难道真的是美国人支持这些,所以我们就一定要反对吗?真的得要有惊人的想象力,大概才能给出一点奇怪的理由论证这些是不适用于中国,有害于中国的,所以必须要反对的。

 

好吧,上面这些太虚,说点实的。中国加入世贸,{zd0}的障碍是美国,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美国要求中国在更大程度上开放自己的市场,而中国觉得这样会不利于中国的民族产业,甚至会危急经济安全。美国的行为xx是自利的,xx是为了本国公司的利益。所以中国就应该不入这个套,坚决xx美国人的无理要求吗?事情的结果当然现在已经很清楚,中国人很努力的在谈判中为中国的民族工业争取了一点时间,但在大的框架上还是同意向美国人开放市场,很多是立即的,有些是逐步的。中国加入世贸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便是和敌人的博弈,也未必是零和博弈,特别是在经济上的,很多时候其实是双赢,所以敌人支持的,我们也应该支持。中国损失了市场份额了吗?是的,有些国内市场确实被美国公司占据了不少分额,但中国的公司同样打入了很多原先无法进入的市场,中国的公司占领海外市场份额的速度,要远比外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的速度快,外国商业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甚至越来越小。说一个今天崭新滚烫的例子,我中午吃饭的时候碰到一个刚从某南太平洋岛国出差归来的同事,他跟我说,他那几句三脚猫的中文帮了大忙了,因为那个岛国上,从卖的东西到卖东西的人很多都是来自中国的。

 

中国双边关系中的另一个热点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美国人有强烈的动机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原因很简单,美国人现在真正生产的东西已经很少了,美国出口的东西主要是含有知识产权的东西-从软件,到电影到各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技术的部分(生产已经都是亚洲人在干了)。不保护知识产权,这些东西就一点价钱都买不出了。因为美国人压我们保护知识产权,所以我们就要反对这件事情吗?不保护知识产权,搭美国人的便车看起来似乎很有吸引力,但不要忘记,这也是一个十分短视的做法。不保护知识产权,也很难真正激发本土的创新。中国如果真的要走向自主创新之路,没有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恐怕是不行的。

 

美国财长今天在访印回美国的途中,临时安排到北京见xxx,国内有的媒体又是一片美国来华对汇率施压的报道,甚至连美国财长的印度之行也被描述成“联合印度一起施压”。其实,盖特纳在印度几乎没提人民币汇率的事情,偶然被问道,口气也非常软。印度人更直接,人民币汇率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事情,和我们没什么关系。关于汇率的问题,我觉得不管认为升值利大于弊的,还是升值弊大于利的(双方都有合理的理由),至少都应该抛开一种心态,就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支持,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否则讨论根本就变得毫无意义。

 

更何况,从历史记录上看,美国在经济领域对中国施压的事情,最终受益{zd0}的,往往未必只是美国。



 汇率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经济笔记 @ 2010-4-8 23:41 阅读(1458) 评论(5) 推荐值(28)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这篇文章写于10天前,发于本周的《瞭望东方》。看这个博客的人应该能够发现,我上一篇博客,只是把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东西展开一点讲,我至少还有一篇后续的博客会继续谈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东西。我这篇东西讲的事情很简单:汇率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有两个含义:1. 美国人{zh0}应该闭嘴,管好自己的事情,他们的问题不是中国人导致的;2.我们应该更多的从国内的条件和老百姓福利的角度来决定汇率政策,而不能让汇率政策绑架我们的其它经济政策,更不应该让和美国人一争高下的心态来决定我们的汇率政策。至于我倾向于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的看法,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我不认为我一定是对的。

 

200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博斯特弗尔德和哈佛大学的罗格夫两位教授发表了,那时被当作是杞人忧天,如今已成经典的《重新审视不可持续的美国经常项逆差》一文。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是主流经济学界为数不多的在这场危机之前对美国的经济提出预警的学者。所以命名为“重新审视”,是因为两位教授早在2000年就著文预言,美国的经常项逆差正处于一个不可持续的轨道上。

 

2000年美国的经常项逆差为4200亿美元,2004年扩大到6300亿美元,而中国在那两年的顺差仅为区区205亿和687亿美元,不到美国逆差的5%和11%。早在中国开始出现巨额顺差之前,美国就已经走上了“不可持续”的道路。说中国的汇率政策导致了美国的问题,是不顾基本的历史事实。但中国成为美国人的靶子,也并不奇怪:中国不仅在这几年对美国拥有巨大的贸易盈余,且是主要盈余国中为数不多不是美国盟国的国家——沙特的汇率也钉住美元且有巨大对美顺差,日本和德国同样也有巨大盈余,但很少听美国政客们攻击这些盟国。一个“中国人偷了我们的工作”的解释是能让不少人觉得更容易接受的。

 

美国的问题不是人民币汇率导致的,也不可能通过人民币汇率来解决。这些政治上的噪音,最终是服务于美国国内政治的。骄傲的美国政客们不可能公开地承认——我们需要管好美国自己的事情,而人民币汇率则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

 

但事实就是,汇率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管美国人如何错误地指责我们,我们也不应该固执地坚持“只要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思维模式。难道升值真的就会破坏中国的发展?难道维持一个固定汇率真的就有利于中国的利益?难道我们真的相信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的水平?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升值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就是中国出口的产品会变得更贵,而进口的产品会变得更便宜。没错,出口产品变贵会影响出口量,从而影响就业。但别忘了,出口的数量少了,未必意味着出口的收入变低,因为商品的价格也上去了。而且,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远比很多人想象的灵活,2009年出口下滑这么严重,就业状况并没有像不少人担心的那样差。

 

看得稍微长远一点,升值的汇率会给市场一个正确的信号,别再往那些低端行业里钻了,要往那些附加值更高的行业投资,长远看是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没有正确的信号,纯粹靠行政手段来引导投资的方向,往往是功亏一篑的。而从进口的方面讲,就拿油说吧,每升值10%,老百姓在加油站付的油费就会下降10%,升值能给中国企业和居民节省的成本,是以百亿千亿计的。

 

让人民币脱离目前钉住美元的状态,可以把人民银行彻底解脱出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几乎已经xx被汇率政策绑架。如果有比美国人来制定我们的汇率政策更坏的事情,那恐怕就是由美联储来决定中国货币的调子。中国的固定汇率已经越来越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和谐,人民银行虽然仍有空间腾挪,但越来越有成为美联储和财政部出纳机构的倾向。过去这几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买进美元,卖出央票,维持汇率。

 

人民币的升值更是长期力量和短期波动的共同指向。纵向地看历史,或是横向地看世界,一个强势经济拥有强势货币是大势所趋。伴随着日渐强大的中国,人民币的逐步升值本是情理中之事。短期而言,人民币的适度升值有利于减轻总需求的压力,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从而缓解近期通货膨胀的风险。

 

我们需要把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从和美国人辩论的心态中调整出来。大多数认为人民币不应该升值的观点其实只是在论证为什么美国人给的理由是错的,但却从来没有仔细地讨论过人民币升值究竟是好是坏。人民币升值不会解决美国人的问题,所以不要去理睬他们怎么说。但在真正地把人民币汇率当作一件我们自己的事情之后,我们真的能确定,不升值是我们{zh0}的选择吗?


 看不见的手
经济笔记 @ 2010-4-6 9:59 阅读(762) 评论(7) 推荐值(10)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大概是七年前,我{dy}次见到了我后来的导师之一。我们谈起了人民币汇率的事情。在2003年的时候,人民币的汇率远不是一个什么热门话题,中美的贸易不平衡也远没有后来发展的那么巨大。我记得自己2004年的时候见到一个中国驻美使馆的官员,他问我在关注什么问题,我说国际收支不平衡,比如说中美之间的不平衡。那位官员很不隐藏他的鄙视的说道:这也算问题吗?这为什么是个问题?事过境迁,我猜测现在的中国驻美使馆里大概有不少人在为这件事情头疼,连xxx能不能顺利访美,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和这件事情相关。

 

我那时那刻是反对人民币升值的,我给了两个理由:1.升值会导致失业;2.升值的益处并不能在人群中平均的分配,消耗进口商品的高收入人群收益多,而低收入的民工群体反而会受损害,因为原因1。现在很多反对人民币升值的论断中,其实说的也就是上面两点,其中第1点的比较多,第2点我也见过。另外一个比较多提起的观点是:升值会导致中国的泡沫破裂,让中国走日本的老路。我其实不太理解这个观点。如果你承认中国有泡沫,我实在是不知道继续维持这个泡沫更好(不升值),还是早点捅破更好(升值)。保持不升值从而不让泡沫破裂的做法,很像所谓的“掩耳盗铃”。有人也许会说,中国没有日本那样的泡沫。如果中国没有日本那样的泡沫,担心中国发生日本那样的泡沫破裂又从何谈起呢?我这里不想对中国有没有泡沫做评论,这不是这篇东西想关注的,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把中国和日本类比的说法是十分牵强的。

 

想起汇率的事情,是因为看到最近盛传的所谓“压力测试”的结果—升值3%会导致中国不少出口企业的利润减半。这个结果显然是被用来支撑不能升值的观点的,最终的理由估计还是上面提到的原因1,企业不盈利,就不能维持就业,从而……

 

压力测试的结果也许是合理的,也许是不合理的,我不知道。但由升值3%会导致中国不少出口企业的利润减半推倒出人民币不能升值,这本身是缺乏逻辑的。

 

让我这么说吧,我相信,同样的压力测试可以得出大概下面这些结果:如果民工工资上涨10%,很多企业会无利可图;如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支付合理的耗能,排放成本,中国的很多企业就会变得无利可图;如果不把农民的土地抢过来,低价的卖给企业,很多企业就会无利可图;如果人民银行把xx利率调高几个百分点,很多企业就会因为承重的利息成本变得无利可图。根据前面的逻辑,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中国的就业,因此,民工工资{jd1}不能涨,{jd1}不能增减高耗能和排污的成本,一定要继续掠夺农民的土地还是就是打死也不能加息。

 

如果我是一个现有畸形经济结构中的既得利益者,上面这些就是我会给出的反对任何改变现状政策的理由,谁让既得利益的意思就是{zh0}什么都别改?谁让我创造了很多就业呢(而且,我摧毁的就业是永远无法直接衡量的)?谁让我看起来很关心劳苦大众(实际上只是关心自己的钱袋呢)?

 

要素价格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经济中一些“过度”的东西,就是要毁灭一些旧的东西,并引导新的东西出现。如果你用一种静态的眼光看问题,那所有的改革都不应该进行,改革难道不就是破旧立新吗?

 

中国需要改善经济结构,由政府出重手来决定哪些行业该发展,哪些行业不该发展是一种模式(请看“产能过剩”一文来围观一下发改委的历史记录)。调整相对价格,让市场来引导产业的发展是另一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不动相对价格的政府治理往往都是徒劳的,中国的企业都是高度逐利的,哪怕只要有一点空子都会钻。最终的解决方法,还是要依赖于基于市场的价格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

 

我一样很担心升值对中国短期就业的影响,就像我7年前的担心一样。但2009年的危机给了我一点信心。2009年中国的出口可以用崩溃来形容,但中国的就业,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并没有崩溃,事实上,除了年初的几个月,农民工的群体并没有出现很多人担心的大范围失业。中国经济展现了足够的灵活度,农民工展现了足够的灵活度,可以在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继续吸收农民工的就业(相反,中国相对缺乏灵活度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无论出口好坏,就业形势一直都很紧张)。没有理由太担心,在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的出口增长已经出现大幅同比增长,而且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民工荒的条件下,一点升值就能把中国的经济拖入深渊,特别是就业。

 

我经常跟人说,哭着喊着说民工荒和哭着喊着说不能升值的是同一群人--那些继续想使用廉价成本,出口廉价产品的人。

 何不加息?
经济笔记 @ 2010-3-26 12:00 阅读(1565) 评论(0) 推荐值(45)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我的桌面上躺着很多只有标题的博客,其中一个就是这篇“何不加息”,我去年12月的一个晚上,想到了这件事情,于是写下了题目,然后就丢在一边忙别的去了。今天捡起来继续写。

 

中国的央行今年面对极度复杂的挑战:货币政策得足够紧,保证通胀不会来;货币政策得足够松,保证不会扼杀来之不易的复苏;货币政策还要盯着资产价格,保证资产价格不会过度上涨;货币政策还要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让xx都流到国企和大企业,而不是更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人民银行手上基本上说有三个工具:利率,货币数量和汇率。汇率已经成了一个政治问题,人民银行的空间十分有限,况且争论也很大,主张升值和不升值的人都有值得尊重的理由,所以这里假设人民银行不太可能通过汇率来实现自己的货币政策意图,于是就剩下两个工具—利率或者货币数量。

 

仅仅通过货币数量来调节货币政策,让实现上面说的那一系列目标,看起来十分困难。到底多少货币才算太紧,多少才算太松,很难说清。限制了总的信贷规模,你也不能保证信贷不流入楼市股市。如果真的很大一部分进入了资本市场,进一步收缩总量吧,可能会勒死真实经济,不收缩吧又可能会有泡沫。历史的经验表明,一旦信贷的规模被控制,{zx0}拿不到xx的一定是中小企业,控制货币数量的影响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紧,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松。

 

加息也有自己的问题。但在说问题之前,让我说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更重视的工具。首先,加息增加投机成本,对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会有直接的影响,说得极端一点,要是储蓄利率升到10%,买股炒楼人定会少很多。其次,加息不会挤出中小企业。给定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用更昂贵的方式融资(比如说通过民间金融)或者根本xx无法融资,加息是不会阻止中小企业的融资意愿的。相反,那些大型的企业,资金不太稀缺的企业,有机会通过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的企业,反而可能会在加息后降低对银行xx的需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加息是有利于xx向中小企业流动的。至于加息加多少合适,也很难说,但有一个事情是很简单的,你至少得保持真实利率为正吧?另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加息能够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银行存款,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储存财富的方式。中国的居民存款有20万亿的存款(另有20万亿是企业存款,但总的来说,企业是净负债方,也就是说,企业的负债超过存款)。存款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20万亿存款就能多带来一年2000亿的利息收入。与之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会上升,加息相当于间接的把财富从企业向家庭转移。

 

加息的问题是什么?一个就是加息的幅度也很难说,特别是给定中国银行体系的现状,加一点息可能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加太多了可能又不可行(很多借了钱的企业和房奴们就要嚷嚷了)。二是在给定汇率不能动的前提下,加息,至少在理论上,是有可能吸引更多热钱的。虽然,很难说流入中国的热钱真的都是为了那点利息(事实上,大多数可能都不是)。但是加息之后,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和各种债券的利率都会随之上扬,并不能排除这些固定收益的产品会成为热钱追逐的目标。到头来,人民银行的对冲操作全部变成了补贴热钱,那就划不来了(现在的对冲操作也是在补贴,不过很大一部分都是补贴国外消费者就是了。保持低汇率,一个原因就是希望保持出口价格低,保持出口价格低,自然就是在补贴买东西的人,也就是国外的消费者。当然,另一方的观点是,这样做是保证出口,维持就业必要的代价。从中国的具体实践上看,可能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占优)。

 

人民银行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情形,加息和直接调控货币数量都不xx。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加息是一个比直接控制货币数量副作用更小的调控方式。加息,恐怕应该在人民银行的政策组合中得到更多的运用。


 汇率几则(2)
经济笔记 @ 2010-3-22 8:45 阅读(927) 评论(1) 推荐值(34)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如果有人对你说:一个人要活着就必须得呼吸空气,所以,只要呼吸空气,人就能活着。你大概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你有没有逻辑?汇率的讨论,和这件事情有点类似。我相信,很多严肃的学者会同意下面这样一个观点:实现中国贸易顺差和美国贸易逆差的可持续下降(而不是暂时的下降)的一个结果会是,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但这件事情,到了政客嘴里就变成了,要解决中美的不平衡问题,要做的就是人民币升值(相对的,也就是美元贬值)。这些人当然一点逻辑都没有,不过政客们什么时候讲过逻辑?

如果有人对你说:黄金周期间所有旅游线路都涨价,但还是人满为患。而旅游淡季十一月所有线路都打折,但还是稀稀拉拉没什么人,所以价格高未必导致需求减少,而价格低未必导致需求增加,或者说(即使不是吉芬商品)需求曲线未必向下倾斜。对这件事情可以有好多不同的回应,比如说这是在比较两条不同的需求曲线,但总而言之,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上面的那个说法有很强的狡辩成分,或者是没把事情想清楚。同样,关于汇率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你看从2005年7月21日到2008年6月中旬,人民币累计对美元升值20%多,但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加大。你看从2008年6月中旬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几乎没动,实际有效汇率贬了不少,但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减小。所以,汇率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几乎没有,甚至是反过来的。这个观点,和前面关于旅游的事情,存在一样的漏洞。

如果有人对你说,要赚大钱,最重要的是把东西卖得很便宜,走量,所谓薄利多销。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个说法是不一定的。比如说,这取决你卖得是什么,你的竞争者多有竞争力还有你面对的客户是什么样的。在很多时候,把东西卖得更贵一点,反而赚得更多。经济学里有严格的数学定义,这取决于你面对的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是大于1还是小于1。在国际贸易/金融领域里,有一个xx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满足这个条件,贬值会导致你出口赚得更多(升值导致赚得更少),但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贬值反而会导致你赚得更少(升值导致赚得更多),也就是xx的J曲线。那种持升值定然伤害中国出口{jd1}观点的,恐怕忘记了一个多世纪前,就有人捉摸过这件事情是未必的了。从出口收入的角度,这是xx未必的。中国的出口品在整体上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吗?我不知道(这个东西未必容易通过数据验证,你要是草草的看,中国升值的时候顺差加大,贬值的时候顺差降低,然后得出中国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结论,那这个结论显然是有问题,参见上一段)。

如果有人说,你的体重比正常的胖了50斤,所以你明天就应该割掉50斤肉。你的回答可以很简单:你xxx。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所以人民币立刻就应该大幅升值,不顾一切升值的人犯的是一样的错误。

如果有人说,你的体重比正常的胖了50斤,但你活得一样挺滋润,除了活动不太方便,血压有点高以外,所以肥胖不是问题,不用xx。你的回答也应该是:你xxx。认为中国现在一切都挺好,除了外汇储备增长太快,太依赖出口以外,没别的问题,因此不用动汇率的人,犯得也是一样错误。

我上面说的这些,只是中美双方常常提到的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论点中的一小部分

 狼来了
经济笔记 @ 2010-3-19 10:44 阅读(1986) 评论(3) 推荐值(62)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我最早开始严肃的关注一个经济政策问题是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能对中国金融业产生的冲击,这件事情说说已经有10年了。那个时候自己对任何东西的知识都极度有限,{wy}能做的就是阅读,看别人怎么说。那个时候对加入WTO的相当占有优势的看法,不仅是对金融业,对制造业,农业和其它服务业也是如此,都是狼要来了,中国的羊要入狼群了。中国的各类企业,那个时候看起来,要技术没技术,要资金没资金,要管理没管理,要人才没人才,要经验没经验,总之和那些巨大的跨国公司相比,看起来毫无竞争优势。尽管对那个时候的政治因素不甚了解,但我怀疑,如果没有朱镕基的强势推动,加入世贸这件事情很可能会被各种利益集团扼杀。加入世贸之后的情况,大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狼是出现了,但不光是那些跨国企业,中国的不少本土企业也一样凶猛。加入世贸,并没有导致中国市场的全面沦陷,相反,中国的企业还攻陷了大量的海外市场。我想现在大概没有太多的人会反对这样一个说法:加入世贸,中国收获远远超过损失。事实上,现在国际上,狼来了的声音很响,都是指中国的。

 

这只是中国的改革进程中,诸多“这个暂时还不能做,还不成熟,做了会出乱子”的例子之一。国有企业改革当然是另一个例子。现在的80后90后大概已经记不得中国的国企不但不会赚钱,反而必须要靠财政补贴和银行xx活命的时期了。90年代中期,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仍然承担着巨量就业的大多数国企,都处于入不敷出甚至资不抵债的状况。虽然很多人同意国企改革势在必行,但又有多少人其实在嘀咕:国企承担的那么多就业,改革不能走得太远,否则会出乱子。但国企的改革还是大刀阔斧的做了,还是在朱镕基的主导下。那次改革是有很多痛苦的,特别是大量的国企职工下岗,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瓦解,很多人的生活陷入困难。但事后证明,那些痛苦也是暂时的。中国花了几年时间,清理了经济中最不具竞争力的部分,暂时失业的上升很快也就被更有活力的经济吸收了。

 

还有就是银行改革。我七八年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银行改革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们很隐晦的说道:中国的四大国有处于“技术性破产”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所最熟悉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在本世纪初期,都是资不抵债的。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个人对中国的银行改革是有点悲观的,更确切的说是十分悲观的。首先这些东西太大了,然后是成本太高,银行的坏债可以轻松的吃掉20%的GDP,然后是阻力太大――国企,地方政府还有银行自己,都有阻碍改革的动力。{zh1}是改革的风险很大,就是做砸了的可能性是不可忽略的。但是银行改革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始于朱镕基,开花结果于温家宝的任上。你可以对银行改革的效果有自己的看法,但我觉得有一点是必须得肯定的――今日的工农中建远比十年前的四大国有强多了,从公司治理,到盈利能力甚至到风险控制都是如此。工商银行在这场危机之后,已经一不小心成了世界上{zd0}的银行。

写了这么多,是想说,做改革就是有风险的。但中国事实上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时刻。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有既得利益者,反对改革者喊 “狼来了”。但中国恰巧是一个极有弹性的国家,远比那些觉得这个也不能动,那个也不能动,动了会出乱子的人想象的要更有弹性。谨慎是永远没有错的,但谨慎不应该成为不做为的理由。

 

我的一个同事最喜欢说一句话:什么都不做,也是一个政策选择,但往往是最坏的政策选择。


 汇率几则
经济笔记 @ 2010-3-17 11:37 阅读(1330) 评论(2) 推荐值(19)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温总理前两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强硬表态,一下子引起了全球各方面的关注和猜测。《xxxx》昨天发了一篇报道,大意是说,中国人在钻全球贸易和货币体系的漏洞,一方面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利用国际货币基金无法对操纵汇率的国家进行硬性惩罚的现实继续操纵汇率。那是一篇相当糟糕的报道,事实和立场都很扭曲。当然,xx的左翼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同学也没有落后,直接要求美国财政部给中国贴“汇率操纵国”的标签,群起而攻之的还有130名议员。

这里想谈几个关于汇率的事情,和人民币的汇率是否低估没有直接联系,有任何读出了“低估”或者“没有低估”的,都是误读。

事情一:汇率高估是相对容易判断的,而汇率低估不是。想判断一个国家的汇率是不是高估了,是相对简单的。方法一是你去这个国家转一圈,看看银行是不是按照官方的牌价相对自由兑换外币,然后再看看有没有黑市。汇率高估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有外汇供应限制和黑市,然后黑市的外币价格要比官方的牌价高不少。人民币当年和美元3:1或者5:1的时候,中国也有很多黄牛炒汇,黑市的价格8:1甚至10:1。现在的黄牛也有,但已经不重要且黑市的价格就是官价了。方法二是你看这个国家外汇储备。汇率高估的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一般都比较大。但汇率低估的情况则很不相同,一个汇率低估的国家很可能没有黑市,但没有黑市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汇率就低估了。一个汇率低估的国家很可能会大量的积累外汇储备,但大量的积累外汇储备也并不代表汇率就一定低估(想想日本和德国)。

事情二:高估的汇率是很难无限期的维持下去的,低估的汇率是相对容易可以被无限期的维持下去。前面说了,高估的汇率通常会表现为对外汇供应的管制,黑市和外汇储备的压力。外汇储备的物理下限是0,这个东西是有边界的。你储备没了,你就得贬了。低估的汇率不一样,积累储备可以没有上限,积累20万亿亿美元储备,虽说未必是件好事,但你要是真的走到那一步,也没问题。低估汇率的{zd0}危害可能会是通胀,但如果一个国家愿意忍受一点点通胀,而不想去动名义汇率,那是xx可行的。反过来的操作则要痛苦的多,也就是一个高估的国家,不想动名义汇率,而是通过制造通缩来实现调整――从拉脱维亚到希腊,都可以看到这件事情有多困难。

事情三:汇率是可能高估或者低估的,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被高估或者低估。有人说,名义汇率可以被锁住,但真实汇率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调整,主要是价格调整。而高估和低估最终针对的都是真实汇率。在理论上,低估的国家会有通胀,高估的国家会有通缩,价格粘性通常也就粘几个月到一年,因此锁住了名义汇率的国家最终会通过价格的调整来实现向均衡汇率的回归。但这是理论。实际上,真实汇率是很粘的,因为还没有被xx理解的原因。说这个,是想说,不能因为中国没有发生高通胀,或者希腊没有发生高通缩,就得出结论中国没有低估或者希腊没有高估的结论。但同样,根据前面说的,不能因为中国没有黑市和大量积累外汇储备,就得出结论中国就一定低估了。

事情四:汇率影响经济结构,特别对中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家阳台朝东,阳台上放了一盆大叶植物,常年享受东边来的阳光,使得整个植物都朝东偏。你站在边上看,觉得很难看,因为整个植物是歪的。不过这没有大问题,因为太阳永远从东边升起,这个长歪的植物可以充分的享受阳光。因为首先阳光是偏的,所以植物才是歪的。中国的经济有一样的问题,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中国的汇率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如果中国的汇率水平再降低一点,中国的出口部门可能会更大,因为原先一些不能盈利的外贸企业现在可以盈利了。相反,如果中国的汇率水平上升一点,中国的出口部门可能会缩小,因为一些企业可能会变得不能盈利了。长远的看(而不是只看短期),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究竟是想增加出口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还是降低。你当然可以通过其它手段来影响产业结构,就像我每隔几个星期就要把花盆转一下。但汇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像阳光一样,是一个极度重要的价格信号。如果我能把阳光放到花的头顶,我就不用费劲老是转花盆了,汇率的道理也是一样。

就说这些,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有自己看法的人,欢迎对号入座。


 早午饭
经济笔记 @ 2010-3-15 6:20 阅读(924) 评论(4) 推荐值(0)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天气渐渐的暖了,让我和谷主又有了在xx吃早午饭(Brunch)的想法。春天的xx,可以睡得稍微晚一点,这样早饭和午饭就可以放在一起吃。暖和的天气也允许在街边或者天台上边晒着太阳,边吃东西,有一种说不出的自由和悠闲。我们的这个习惯是还在剑桥的时候养成的,后来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在华盛顿,也都没有放下。

最近这两个xx,我和谷主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一顿(美式的)早午饭,出去吃过那么多次了,很多东西都有现成的卖,有的东西做起来看起来也不复杂。所以,我们就做了。

谷主比较喜欢吃Waffle(似乎翻译成松饼,直译是华夫,但并不是国内的华夫饼干),我比较喜欢吃Omelet(煎蛋卷),我们都喜欢烟熏三文鱼片,然后再加点水果,果汁还有咖啡,就是一顿不算复杂但依然丰盛的早午饭了。

烟熏三文鱼片当然没法自己做,所以直接买现成的,水果和果汁都也都是现成的,果汁我们其实也试着自己轧过,总是效果不甚好。Waffle我们是从面粉做起的(加糖啊,油啊,鸡蛋什么的,搅拌,然后放到专门的Waffle机里烤几分钟就成),waffle上抹的新鲜奶油也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主要的工作是搅拌,原料很简单,就几样,好在我们有一个电动的搅拌机,不算很麻烦)。Omelet主要的原料是鸡蛋,我们最近不太吃肉,所以里面加的东西也都是素的,芦笋,蘑菇和菜椒,放点橄榄油,加点盐,煎一下就行。咖啡,过去都是直接用咖啡机做的,很简单。但最近觉得这样做出来的咖啡味道不够好,所以谷主专门去买了那种比较传统的意大利咖啡壶,自己做Espresso,然后再加打得起沫的热奶,假装是从星巴克买的拿铁。这些东西单个都不复杂,特别是如果工具和原料都齐备的话,但放在一起做,我和谷主还是颇忙碌了半个多小时,只是整件事情的乐趣就是忙碌的过程,要不然也不用在家里折腾了。

说了这么多,是因为,当谷主往三文鱼片上加了一种我没见过的调味品之后,我很好奇的看了看标签,那个玩意产自土耳其。我的兴趣一下被勾了起来,我很好奇的想知道,我们这顿早饭到底用了多少个地方的东西。我于是把标签一个一个的看过去,除了刚才土耳其的调味品外,三文鱼片是来自智利的,橄榄油是希腊的,芦笋是墨西哥的,咖啡是哥伦比亚的,咖啡壶是意大利的,香蕉几乎必然是来自中美州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橙汁是佛罗里达的,做早饭用的小电器几乎全部是中国制造,其它的蔬菜,面粉,水果,鸡蛋还有奶制品和调料的产地不祥,可能大部分都是美国本地的。

看到这些,你除了不得不感叹美国这个地方多么依赖于进口外,你更得感叹全球化可以让产于全球各地的东西,如此方便和便宜的就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我跟谷主说,这顿饭{zd0}的成本是人工。如果你相信机会成本的概念,这顿饭的人工成本就是我和谷主半个小时里可以挣的工资,比起所有上面提到的那一切要多出不少。当然,拿我和谷主挣得去衡量人工成本恐怕并不合适,但即便在饭馆里,我估计准备这一顿饭{zd0}的成本也会是人工,而不是那来自于七八个国家,不远万里运来的各种东西。

于是,我的思维很快的跳跃到,从纯粹经济的角度,这个世界在xx了货物和资金的跨国壁垒之后,最应该做的恐怕就是xx人员流动的壁垒。虽然这是一件在政治上很难想象的事情,也会带来无法预见的社会后果,但从纯粹经济的角度,这种想法是合理的。没有理由,一顿早饭{zh1}半个小时的简单人工,比这之前生产,运输,包装和销售所有的原料的成本(注意,这里面不仅是人工成本)加在一起还多,这很可能说明了在人力资源的分配上,这个世界远远还没有达到{zy}。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所谓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区分会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没有意义,如果允许人员自由流动的话。简单的国际贸易理论就会告诉你,可贸易的部分越大,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福利就会越高。

不管如何,我和谷主享受了一顿好吃而且便宜的早午饭,还有一个悠闲的xx,我们自己的福利已经够高了。



郑重声明:资讯 【经济笔记_clean626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