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工程案例(3)_女娲亚太基金会(健康/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 ...

来源:社会资源研究所 作者:曹瑛
“从小,我就会绣花,因为老人说,心灵手巧才能嫁个好婆家……”
“嫁人了,孩子是我的希望,我想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为了挣钱,男人们都出去打 工,留下我们照顾老人和孩子……”
“平日里,闲来没事就绣绣鞋垫,打发时间,也想过怎么能够赚点钱补贴家用,不过……”

推开中国贫困农村的任何一户,迎面而来的通常是一位女性,也许她曾经离开过家乡,去县城去省会去东南沿海,但是在拥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她选择了回来,心甘情愿的成为妻子、母亲、家庭的留守者和守护者。由于农村社区缺乏提供直接现金收入的工作,家庭收入转为单一倚靠外出务工的男性,女性在家庭和社区中的社会地位再次转向从属关系。

社会问题
面对中国贫困农村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大量的国际、国内NGO和基金会展开了针对妇女的生计项目,以期提高她们的经济收入,改善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由于市场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生计项目的推动方不得不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同时导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相关信息。基于大多数大型机构目前仍然将此类项目作为传统慈善项目来运作,其产品在面对市场挑战时常常表现出“底气不足”。

运作模式

幸福绣出来——从“惠贫行动”到“幸福花”
“惠贫行动”也被称为“Pro-poor Action”,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根据以往项目操作的经验,在为贫困地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户能力建设的方案,帮助农户开拓市场渠道,普惠农户,xx贫困。2005年,在英国壳牌基金会的支持下正式注册成立的北京中扶利民经贸有限公司,更是将目标受益人群界定在贫困农村妇女,以商业运作效率为基础,以帮助农村妇女发展为宗旨,组织妇女们开展手工艺品制作,以统一品牌“幸福花”向市场销售。此公司的所有股权属于中国扶贫基金会所有,所获经济利润用于项目区的扩大生产。

从传统模式转向“一切以市场为导向”
中扶利民在成立初始已经明确了自身的扶贫策略,即组织贫困农村妇女生产手工艺品,提供产品销售渠道,进而改善妇女的收入水平,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但是,公司运营的最初两年间进展并不顺利,他们和大多数NGO一样选择在最贫困地区展开妇女能力培训和产品开发,之后也面临着与大多数NGO同样的困境——产品没有市场。经过两年的惨淡经营,公司内部进行了反思和策略调整。用现任总经理王静艳的话来说:“作为一个社会企业,中扶利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明确这一点之后,中扶利民团队做的{dy}件事是进行市场研究。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种类繁多,其中一部分已经登峰造极而不具备在普通农村社区复制的可能性,如漆器、玉器、苏绣;另一部分则长期扎根在妇女日常生活中而缺乏特殊性,如前面提到的手绣鞋垫。究竟什么样的工艺具有开发价值呢?王静艳和她的团队最终决定在中等开发的手工技艺(如苗绣)中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完成产品从传统到时尚,从观赏性到实用性的转变。

完成市场研究后,公司开始涉足产品开发。此时,中扶利民一反传统NGO以理念和信仰为号召的志愿设计师合作模式,建立起自己的设计团队。虽然迄今为止公司只有一名专职设计师,但她不仅了解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位、目标人群,更了解农村妇女的实际情况,能够在市场需求和妇女能力之间构建起顺畅的链接方式。

在市场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基础上,中扶利民确定了新基地的选址——河北省怀安县。这是一个令大多数人有疑惑的决定,虽然怀安也是{gjj}贫困县,人均年收入1296元,但是怀安的妇女手绣没有特色可言。对于这些疑问,王静艳是这样回应的:“选择怀安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这里(是所有{gjj}贫困县中)离北京最近。虽然这里的妇女没有特别出彩的手绣,但可以通过培训来加强她们的能力,也可以将此地演变为产品深加工基地。对于后者而言,无论是物流还是管理成本,怀安都是{zd1}的。”

市场开拓
随着产品线的日渐丰富,王静艳和她的团队开始着手营销。从{dy}个手工名片夹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员工的日常用品上渐渐都有了“幸福花”的标记;在2008年,由中扶利民独立研发的“绣片证书”更是登上了“中国xx贫困奖”表彰大会。由此,“幸福花”打开了企业商务礼品团购的大门。

商务礼品几乎是一个过饱和市场,“幸福花”的优势在哪里呢?“首先,我们的产品是全手工制作的,每一件都{dywe}。其次,与普通商务礼品厂家相比较,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小规模订单,并在此基础上把订单分解成按月供货或者按季度供货;结合我们手工制作的优势,不同供货期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对礼品进行不同的设计;这既保证了礼品的多样性,又解决了企业的库存问题。另外,‘幸福花’品牌可以保证企业进行的是‘良心采购’,从而满足他们以负责任的采购方式来实现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

中扶利民针对零售市场的开拓显得相对薄弱一些,一部分原因是公司目前尚未形成专业营销团队。现有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与网站和实体店合作,以前者为例,中扶利民的{dy}家网络商店“爱的礼物——幸福花农村妇女手工制品店”已经在2009年3月正式登陆淘宝网。

中扶利民的创新性
与传统NGO的生计项目比较,中扶利民始终强调自己的“(社会)企业”身份,坚持市场为{wy}导向。“大多数NGO项目的切入点是针对目标人群的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完成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但这样的设计常常面临‘产品没有销路’的问题。而我们的切入点是市场,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结合生产地的手工艺技艺完成产品开发,再返回生产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销售链条。”另一方面,如何在不追求利润{zd0}化的情况下实现公司的盈利,中扶利民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企业化管理”。王静艳和她的团队认为,中扶利民不需要通过涨价或者降低妇女报酬来实现盈利,相反应该通过整体成本控制来实现,简单的说,现阶段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优化整合降低物流成本。

相对于一般的礼品供货商,中扶利民坚持社区发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当地合作伙伴中不是没有提出过为我们提供免费的集中工作场所的,没有被采纳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始终坚信妇女不仅仅是劳动力更是社区构成的一部分。妇女们之所以选择留守在家乡是因为她们有照料家庭的需要,我们推动的生产模式不能打破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明知道流水线操作将会大规模降低管理成本的情况下,中扶利民仍然选择了分散生产模式;令他们骄傲的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分散模式下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方案。目前,为妇女提供的培训中同时包含标准化生产管理和手工艺技术。

谈到融资策略时,王静艳这样说:“中扶利民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英国壳牌基金会的赠款,但之后就xx按照商业模式自负盈亏了。”中扶利民为了应对资金流问题,首先不在北京办公室储备生产原料。“我们鼓励妇女向我们购买原料,这样原料库存就被打散贮存于社区内部了。”而这里面牵涉到的启动资金,公司鼓励当地妇女自行筹资或者用小额信贷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减xx女对中扶利民的依赖,另一方面是为了推动妇女进行生产成本核算和自我管理。其次,当中扶利民北京办公室遇到资金周转问题时,王静艳和她的团队{sx}的解决方式也是小额信贷,“我们的宗旨是不向基金会申请资金,一方面是我们坚定的要做一家纯粹以商业模式来运营的社会企业,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确实没有时间去申请等待审批。”

现状和挑战
2009年,中扶利民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仅来自内部也来自全球经济的影响;从三年的实际操作经验出发,公司将主要策略集中在:对已有项目区内加强管理控制;验证现有模式的可复制性;市场开拓和树立品牌形象。

目前中扶利民的规模并不大,其下属三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河北、贵州和四川;惠及当地妇女50多名,平均每人每月增加现金收入300元。“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dy}个手工艺品品牌”,王静艳这样表示,“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历史悠久,但是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很少再使用纯手工技艺。最近几年在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元素,大多是西方设计师将传统中国元素与现在设计的结合。这样的产品通过不同渠道以高价格进入市场,而最了解中国元素的中国(农村)却并未从中获得技术的传承和经济收入的改善。中扶利民的愿景是以手工艺品生产推动贫困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同时促进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中国的实现,促使手工艺产品向xx市场发展。”

来源:作者惠寄 作者:WTO经济导刊崔征 时间:2009-6-3
简介:
六盘水民艺苑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盘水公司”)成立于2005年,位于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依托境内少数民族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而成立的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民族服饰、民族民间文化手工艺品和旅游商品的挖掘、研发、设计、制作和销售。
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传统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淡化、消失、甚至濒临失传,急需对中华瑰宝加以抢救和传承,怎样才能传承、保护逐渐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呢?
解决方案:
定期培训
贵州省六盘水市是多民族居住地区,境内有少数民族37个,世居少数民族7个。少数民族人口7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7%。有50个民族自治乡(镇),占全市乡镇办总数的50.5%。民族乡区域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65%。六盘水公司在注重民族文化挖掘、开发、传承、保护和利用的同时,选择建立了六盘水民族文化研究示范基地,2006年与钟山区民宗局等一道发起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乡村校园为基地,对特色民族文化进行承前启后的挖掘和传承,保护民族民间濒临失传的工艺和技能。本着培养一批承前启后、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实施抢救、保护、挖掘、传承、开发和利用的接班人,以钟山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全面推进积累经验为宗旨,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为主,寓教于乐、共同参与为辅的教学方式,义务在马坝村对村民进行音乐、舞蹈、美术、蜡染、刺绣等民族民间文化培训。
培训班定额学员150名,年龄最小的4岁,{zd0}的54岁,结合学员文化结构和年龄层次的不同,培训班分为音乐、舞蹈、美术、蜡染四个班,从最基础的内容进行培训。培训班开班后,蜡染班学员杨兴栎、杨凤春、杨廷秀的蜡染作品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和能工巧匠大赛钟山区海选,并代表六盘水市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并屡次获得省、市嘉奖;苗族舞蹈更是多次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和能工巧匠大赛颁奖演出,被市、区专家的一致好评,称之为“穿越时空的艺术”。
长期培训
06年初步实行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然而,时间和地地域的制约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民族文化的挖掘,只有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时尚的理念加以融合和弘扬,才是对它们{zh0}的保护和传承。六盘水公司经多方了解和勘察,于2007年3月在钟山区月照乡马坝村建立了“六盘水民艺苑马坝村民族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基地的主要职能是:面向本村、本乡及全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蜡染、刺绣、歌舞等理论和技术培训;对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及其工艺品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打造六盘水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搭建民族旅游商品市场平台
六盘水公司建立民族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和民族旅游商品专营市场,通过与政府引导, 企业领办的原则,公司将采用积极引导、市场管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公司采用与房开商合作,向业主租用门面,免费向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制作者提供经营场地一年以上,以迅速达到社会各界对民族旅游商品的关注。以实现少数民族自己的生产的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专营市场总投资500万元,租用门面200个,专营民族服饰、蜡染制品、刺绣、手工艺品、木雕、竹雕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让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商品快速、直接进入市场,以达到商铺和企业的双赢!
成效:
1、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民族旅游商品的认知和重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直都是我们坚持的服务宗旨,把大山深处的艺术珍宝展现给大家面前,让更多人和有关部门认可和关注,以提升它的社会认知度,使之成为六盘水地区另一张城市名片;
2、让更多人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状况,参与扶贫
六盘水除了市区钟山区以外,其他三个行政区六枝、盘县、水城都是xxxx扶贫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尤其是贫困乡村的少数民族人群通过接受培训、从事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发挥自身优势增加收入,这也是民艺苑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参与社区扶贫的主旨。在过去一年中,公司在马坝、双嘎、玉舍等地,先后投入20万元左右的资金对150多户农户近1200人进行培训,民艺苑提供布料、染料和工具给他们,挖掘和培训他们的蜡染、刺绣技能。只要愿意学习的农户都是公司的培训对象,而培训的初步要求就是拿到设计稿件能够看得懂。由于技术水平不一,他们上交的成品到目前为止基本没有大量销售出去,公司主要目的在于培育农户对自己提高技能和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的信心。
3、让少数民族手工艺从业者找到一条致富道路
民艺苑积极推动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推广,以提升民族旅游商品的集散地市场的实际可行性和操作性,为少数民族从业者和民族、民间从业者,特别是贫困地区手工艺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可行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为他们找到一自己经营致富的道路。
4、为进一步拓展民艺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艺苑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不断努力,协助少数民族地区同胞进行发展生产,在带动他们的同时,更是在吸引优秀人才,宣传民艺苑,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展望:
企业的产品特征和业务的快速发展决定企业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朋友,而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目前仍然较低。与他们沟通,并让他们在与企业合作中受益不仅是是公司最重要的责任,同时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是民艺苑持续发展、稳健成长至关重要的条件。六盘水公司继续在此方面做出贡献。

来源:社会资源研究所 作者:银石

地点:海淀区西北xx间新工人食堂
访问对象:周周,李大君,小强
访谈人:银石,吴晨
案例撰写:银石

人间新工人食堂开在北京西北旺一个即将拆迁的村子里。在村间小路兜转许久后,人间新工人食堂的招牌突显在一片砖墙瓦楞中。它像许多朴实的村间小饭馆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正在逐步成为建筑工人的家。
他们关注什么
北京每天几乎都有从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他们在一个地方往往要工作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生活在底层,住所从一个工棚迁到另一个工棚,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遭受到歧视,缺少归属感和让他们感觉自在温暖的休闲活动场所。新工人食堂的创建者们将服务对象锁定在社区打工群体,尤其是建筑工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像家一般感觉的休闲交流活动场所。
他们的解决方法
在村子的建筑工人聚集区附近,开办人间新工人食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让大工地上兄弟们,来到“人间”,就像回家一样,他们可以进行交流,可以倾诉,可以获得知识和法律咨询,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关怀,和作为劳动者的尊严。
为了让这样的一个社区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他们努力让食堂营利,希望餐馆的盈余可以用来支持文化活动中心的房租水电,从而形成餐馆+活动中心的捆绑运作模式。
他们的团队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

团队成员-那些乐观的年轻人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很80后的年轻人,是一群从未做过生意的人,是一群对社会目标的追求远大于对赚钱的兴趣的人。他们是:
李大君(男):新工人食堂前负责人。曾经出任食堂老板,服务员,采购员,财务总监等多种角色;现为人间新工人文化中心外展工作负责人。
刘静(女):人间新工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
周周(女):人间新工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兼职负责新工人食堂财务总监
素素(女):人间新工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
小强(男):原来为西北旺某建筑工地的工人,现为人间团队一员,新工人食堂店长,负责新工人食堂的日常运行管理。
厨师(男)1名,来自四川灾区,曾在某建筑公司里做厨师。
杂工(女)1名,丈夫为附近工地的建筑工人。
收银员兼服务员(男)1名,也是一名外来打工者,曾自己做过烤串摊。
还有来自北大、北科大、中华女子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林大等学校的志愿者们,他们为活动中心的联谊晚会贡献节目,也参与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行。
食堂每周召开例会,由食堂的工作人员共同讨论决定讨论经营相关的事项,重大事项可以拿到活动中心的例会讨论。每次例会,店长要公开一周的经营状况,大家共同想办法来改善食堂的经营。

工作环境-“世外桃源”
活动中心的一个20多平米的单间被他们用作办公室,这里还兼作会议室。冬天,这里没有暖气,我们穿着厚棉袄裹着围巾,在电暖气的热风中,进行访谈。
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他们的午饭时间。6个人,一大盆热腾腾的白菜肉炖豆腐,还有一小盆精致的西红柿炒鸡蛋。我们也凑了份子,很香。我看到墙上贴着的工作人员每日就餐记录,每个工作人员每人每餐5元钱,志愿者免费。由于餐馆的工作性质,他们时常需要在节假日加班。但餐馆已保证按照劳动法给工作人员发放加班费,所以餐馆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周围餐馆相比普遍高出20%~30%。
他们的居所租住在距离餐馆几里路外的半山腰上,位于一片桃林边的乡村四合院,像个世外桃源。这里有独立的厨房,洗澡间和厕所,每个人的房间都收拾的干净整洁。

注册-法律之外的黑户
由于人间新工人食堂所在的村子即将拆迁,所以这里的饭馆都无法进行工商注册,新工人食堂也不例外地当着黑户。但即便是黑户,卫生费、治安费、工商管理费等税费一样也不少,不同的是,这里的税费由全部由当地村委会征收。餐馆的财务总监周周说,没有注册也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他们也在为当地的经济做出贡献。在这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中,村委会还是将新工人食堂在内的非注册饭馆纳入到了普查对象。
即使如此,他们还是一直不断努力地办理注册的事情,期望可以找一个进行工商注册的办公场地,获得工商注册。
他们的故事
源起
开办餐厅的念头源于一次建筑工地调研。2007年和他们北京大学一起做一个关于建筑工人的调查时,在一家工地附近的餐馆吃饭,很多工人聚集在这里吃饭喝酒,互相交流,他们对工人的访谈也得以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开展。这场景让他们生出这样的期许:“我们,在北方寒冷的冬日傍晚,把炉火烧旺,等待他们归来。热腾腾的汤面,几瓣生大蒜,一碟花生米,一瓶老村长,裹着露棉絮的油黑军大衣的工地兄弟们;他们一屁股坐下,就像坐定家里热乎乎的炕头,几杯酒下肚,驱走身上的寒气,一张张脸黝黑的笑脸开始亮堂起来,我们会凑过去,坐在他们旁边,听他们神侃,走进他们的杯酒人生。”
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后,新工人食堂选址在建筑工人聚集的村子里。餐厅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带,距离建筑工地步行约半小时。食堂前面有一片空场,用于举行联欢会等活动。食堂约40平米,里面摆放了8张4人桌。活动中心的一大间房分为读书看报区、电视区和活动区,还另有一个10 平米左右的乒乓球室。
2008年3月26日,人间新工人食堂开始正式运营。同时,在食堂的后院,新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也开放了。

角色体验积累经营经验
台子搭起来了,但是唱戏的人对于如何经营餐馆都没有经验。他们希望通过餐馆和活动中心的实践来完成其预设的社会目标,并认为“只要降低对餐馆利润的{zd0}化追求,餐馆是可以满足它的社会性功能的。然而,市场化的竞争逼迫我们不得不将更大的精力放在经济运营上。对于一个餐馆,地址、服务对象、厨师、服务态度、餐馆的布置、经营的种类、成本效益控制、餐馆的人事管理等等,这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对餐馆的营业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实现目标,这些零经验者通过角色体验来恶补经验。
在餐厅运营的最初几个月里,当时的CEO大君先后承担了采购、财务、服务员、管理者的多种角色。国庆的一次活动中,我随大君去了一趟菜市场,他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和砍价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专业的境界,而这些经验都是在最初几个月积累的。也正是这段时期的角色体验和不断改进,为餐馆今日步入正常运行轨道积累了宝贵经验。最初,由于厨师的厨艺问题,餐馆的菜不好吃,品种也很单一,对顾客的吸引力比较低,另外,由于沟通不畅,导致发生做错菜的情况,这些都影响到餐馆的运营。后来,餐厅聘请了新的厨师,菜品和种类都有了很大改观,并寻找到一名热心又勤快的帮杂工,后厨安稳了。不久前,大君也从服务员的岗位上退休了,新招聘的服务员原来也是建筑工人,他还兼任了采购工作。尽管小伙子的砍价水平尚有提高的余地,但餐馆已经可以开始自运行,大君也得以从日常运行的琐碎中解脱出来,思索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

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应对现状

餐馆最初开放的时候,将目标锁定在了建筑工人群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工友来参加,活动中心举办了很丰富的活动。每周一在食堂前的空场上播放一部露天电影,其余几天工人们可以在活动中心打乒乓球、读书看报、看电视等。基本上每周都会有文艺小组、权益小组等。这些工作主要由志愿者主持完成。五一、十一分别举办了联谊晚会。邀请附近工地的工人来观看并参与其中,有来自北科大等学校的志愿者自编自演了各种节目,和工人展开互动。

联谊晚会上一展才艺的电工
但奥运会来了,外地来京务工人员进京受限,村里流动人口比07年减少了近一半;金融危机又来了,下半年建筑工地开工不足,建筑工人数量又少了;天气冷了,工人们更愿意呆在工棚内,走30分钟到新工人食堂变得越来越困难。目标客户在减少,餐馆的运营自然受到影响,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也人气不在。
面对以上困境,他们开始调整经营策略。一方面,餐馆的目标受众除单一的社区打工人群外,拓宽到本地居民群体。另一方面,工人活动中心也由将工友集中到活动中心的被动方式改变为由志愿者或工作人员到工地走访的主动出击。他们到工地开展文艺活动,流动电影放映,流动图书室以及对打工人群工作和生活状况等进行调查。当天访谈结束的时候,我们随周周他们一起到附近的建筑工地,那天要放映一部露天电影—《天狗》,讲述的是农村护林员李天狗的故事。
运作模式-餐馆和活动中心的互动关系

共同学习劳动合同法

新工人食堂正式开业至今,由上半年的亏损逐步地努力走向可以自负盈亏。餐馆承担了新工人活动中心的房租、电费和其他经济支出。而新工人活动中心也为餐厅带来了人气,照顾了餐厅的生意。四川地震期间,有很多四川籍工人每天守在食堂和活动中心看新闻,餐馆CEO大君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啤酒和花生米,活动中心搜集地震信息发给他们。这群工人离开工地回家前,特意在拿到工钱之后来餐馆点了一大桌子的菜。很多工人开始明白,免费的活动中心是靠工人的消费撑起来的,他们不仅仅是食堂的顾客,更是整个“人间”的主人。在附近工厂打工租房住的工人,也是食堂{zd0}消费群体之一,他们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了解一些新的劳动合同法的知识。在这一捆绑模式里,新工人食堂和活动中心的互动关系为彼此的成长提供了支撑。
让工人参与管理
新工人食堂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养,鼓励他们多参与运营,一方面他们更了解自身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期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逐渐了解社会企业的理念,有公益之心。我们的访谈对象之一是个长着娃娃脸的20岁小伙子。他叫小强,原来是这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后来成了活动骨干,再后来成了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工友中开展文体活动。小强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人间新工人食堂店长,负责餐厅的日常运营。小强对建筑工人很熟悉,对于如何让工人们觉得像在家中般放松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现在,厨师也变成了活动中心的志愿者,每天在活动中心要出去外展的时候,早早地到活动室帮忙把音响等设备搬出来。

作为从NGO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社区型社会企业,人间新工人食堂的资金来源,资金分配或许与同一类型的社会企业存在或多或少的共性。

钱从哪儿来
餐馆和活动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以xx的形式,需要在三年之后偿还,一部分则以捐助的方式。
餐馆运营至今的日常销售收入中,各有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本地村民、建筑工人、还有附近军工厂的农民工。

表1:各项收入比例[1]
钱去了哪儿
钱来的不容易,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又实在太多。占{zd0}比重的日常支出主要包括餐馆原材料的采购,以及活动中心所需物资的采购,日常运作的经营性成本很高。

表2各项支出比例[2]
亏损算谁的
新工人食堂从运营至今,是入不敷出的。下表中的支出项目,仅指日常支出和投入底金,不包括固定资产、人力、房租等支出。这个刚刚起步的餐馆目前的日常营业收入还远不足以负担包括活动中心在内的日常支出,但尽管如此,餐馆依旧承担了新工人活动中心的房租、电费和其他经济支出。
根据新工人食堂的借款合同,食堂的亏损将由借款人李大君负担。有朝一日,食堂营利,偿清xx后,所余部分将用于食堂+活动中心今后的发展,或资助其它社会企业。

表3:收入支出比较[3]
面临的挑战
客户少
由于奥运会、金融危机、天气冷、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周期性等因素导致目标受众-建筑工人数量减少。

社会服务如何借助经营手段实现
工人食堂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要实现社会目标首先要生存下去。项目人员的社会目标清晰,但由于缺乏经营经验,经营过程可谓是摸索中曲折前进。

人员激励
经营情况不景气,如何留住人,留下的人又如何更好的激励都是困难的事情。
如何可持续发展
曾经有很多人问他们:“你们在的这个村子是要被拆迁的,拆了之后,你们怎么办?”他们说,“只要我们有人在,有经验,我们就是要流动的,工人走到哪里,人间新工人食堂就开到哪里!”
经过半年多的摸索,新工人食堂的日常运营管理已经步入正轨。餐馆负责赚钱,支撑活动中心的运营,两者形成互相支持的互动关系,这一捆绑运作模式可以随着服务对象而流动起来,这让新工人食堂具有了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让你服务的对象参与经营
一方面,作为服务对象,他们更了解这个群体的需求,也更能够接近他们。另一方面,在参与经营的过程中,服务对象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如对社会企业和公益的理念逐渐了解。

选个好位置
开饭馆,地段很重要。由于考虑到租金,还有活动中心需要大点的场地这两个因素,餐馆的地址选在了远离工地的村子中央,距离最近的建筑工地步行需30分钟。这是影响餐馆人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他们已着手准备在另一片距离工地较近的地方再开一家餐馆。
第三方视角
这是一群从NGO土壤走出的社会企业从业者,他们的优势在于社会目标清晰,劣势在于商业经营经验不足。我记得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投资者更愿意投资给一个管理为A创意为C的团队,而不愿意投资给一个管理为C创意为A的团队。”对于这类社会企业如何走下去,大君曾经在一次社会企业论坛中谈到关于NGO企业化和企业的NGO化的困惑。把NGO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或许是一条出路。由具有社会理想和明确社会目标的人掌舵,而日常的运作和管理则留给这类经验丰富的人。
他们的期望是“做一个有公益心,有良知的社会企业。它不仅要营利,不仅要增加这个社会的经济的总合,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整个社会‘善’的总合”。
说易做难,路漫漫其修远,我们只有不断摸索共同努力。



郑重声明:资讯 【社会企业工程案例(3)_女娲亚太基金会(健康/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