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_Coffeetony_新浪博客
我不知道这篇文字是否真的出于一个日本人之手,尽管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大部分客观存在,但是针对作者的观点,我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我有话要说。

    首先,我想说得的是,事实上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不愿意选择永远成为一个被称为简单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之所以中国当下的经济现状成为了一个聚集着“落后、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小、高耗能、效率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地”,不仅是中国的选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给予中国的契机。中国可能在相当的历史时期会成为世界工业产品的集散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先生的观点,我的看法是:

    一,关于“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

    先生,千万别用你们当今的劳动报酬制度来衡量当下中国民众的收入,理由有:

    1,中国的当代工业化起步进程比日本和欧洲整整要晚将近100年,不可同日而语;

    2,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是个世界公认的农业大国,现在农业人口依旧占总人口的80%,富余人口的劳动力出路是催生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的土壤;

    3,在中国对工业化进程的路子还知之甚少的时候,是谁首先把技术落后、淘汰生产线以及污染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大陆?恰恰首先是日本,几十年来,得益于中国大陆“人口红利期”的企业几乎让全球各经济体系受益,你们、他们在中国大陆挣的不是中国工人的“血汗钱”吗?

    4,无论世界承认与否中国的“xx市场经济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大陆也已经实实在在地推行与运转。市场经济的根本模式就是“资本经济”,资本经济原始积累的血腥程度在150多年前就已经被历史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诠释得淋漓尽致了;

    5,资本经济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必然地存在“劳动力剥削”的经济行为,看看论述如何利用资本在劳动与劳动力市场上运作、如何把劳动力转化为利润、转化为货币的资本主义经济专著《资本论》在哪里产生,利用资本经济“压榨、剥削劳动力”而获取高额利润不是中国人的xx也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6,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不得不在完善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框架”下进行脱胎换骨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改革和尝试,付出代价的首先是中国百姓,这个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必须付出的。指责当今中国工人的“高付出、低报酬”,表面上一付“伪善面孔”,以此激愤中国民众把矛头转向政府、制造民族矛盾的居心昭然若揭!!

    7,是的,我们承认先生说的“中国人是全球工资低的,比越南稍高一些,”不过为什么先生不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最富余的呢?城乡巨额差别不是当今政府的错误,首先是历史遗留给当今政府的负荷,苛责历史无益于改变现状,这位“日本人先生”,我要告诉你,对当下的许多中国人来说不是计算付出与收益是否成正比的时候,而是如何寻找一份就业机会安顿家人的时候!!

    8,先生在中国只有5、6年的时间,中国话都说得不利索,你自然无法体会中国百姓眼中的“中国的优越性”。中国百姓喜欢安居乐业、政治稳定、不会因为睡一觉起来就要重新认识自己国家的总理是谁而操心,也不会因为三头两天换首相而写那张用“钞票印刷出来的选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背后的“金钱金字塔”让中国人仰得脖子疼;

    二,关于“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先生说的“中国工人因为流动性大而带来的工人技术熟练程度低”的问题的确普遍存在。但是,其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应该看到:

    1,先生所列举的这些现象更多的存在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地的民营企业,而这些民营企业更多的是一些“所谓的外资、合资、外商独资企业”,还有一部分为国内私营企业,但是对于国家支柱产业和一些大型私营企业来说,这种现象是不多的;

    2,厂方频繁辞退工人、频繁招募,主要是基于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支出,让那些简单、粗糙、易于上手的工种的员工处于{zd1}工资待遇的办法之一就是更换学徒;其次,以民工身份升级出来的产业工人,根的意识在农村,所以稳定就业主观上没有意识强化,造成流动性大;其三,工作条件的发展前景不具备在工作所在地安置这些产业工人的未来也是这些产业工人抱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心理;其四,工业化进程中处于粗放性经济状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大陆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是后劲不足的,让大多数产业工人的保障程度接近西方水平是我们政府努力的方向,但是十几亿人口的吃饭、安居乐业对我们的政府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长的考量过程。

    3,一些规模小的企业里,不是没有岗位培训,因为专业的岗位培训支出昂贵,所以在这些中小企业里的岗位培训还处于一种相对传统的手把手的“传、帮、带”模式,这种模式的技术性演练具有相当的及时性,“师傅带徒弟”的状况直接导致技术熟练程度的不稳定性,不过它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个体的主观意识的发挥有了相应的空间,当然也直接导致了管理上的负担的加重和混乱。

    4,关于日本有“一支世界无可比拟的技术精湛的产业大军”这一点我个人不否认,相信这也是世界公认的。日本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有一套先进、完备、科学地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学习研究,你们能够培养出一大批的技术精良的产业工人一定有你们的优秀之处,不过,与一个事实上经济模式远远落后于你们、尚在探索、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世界国家比高低,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打击势态。

    三,关于“没有规模化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电话等低技术家用电器生产的正规企业和作坊式企业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从事服装、鞋帽、玩具的工厂更是满目皆是,同样也没有一家达到起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

    这一点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这一点不会因为世界的指责而消失,千万不要因为你们看到的这些我们就看不到,但是,我相信你们的指责不会成为我们恐惧这一现象存在的误导。中国不可能成为只有几个或者几十个品牌的生产大国,产品的品质、品牌结构一定是多元化、多层次的,至少在中国大陆,还有相当一部分低端市场的消费群落,为这些小规模企业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必要空间,此外,在世界发展极为不均很的各个地区,也同样为这些企业的存在提供了需求市场,这个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盲目地听信于你们的看似客观的归纳就有可能走入另一个极端:大而归一。目前,中国大陆还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条件!

    不难想象,一旦有{yt}中国像世界上的某些人士“预言”的那样仅仅成为一个“达标的规模化世界工厂”,而世界各国同时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情况下,被市场供求关系控制产品出路的中国,无疑是灭顶之灾!关于来至这一事实的威胁,2009年--2010年开初,整个中国出口企业都已经深切体会到了“扼腕之痛”。

    四、关于“以低技术为主体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享誉世界的企业基本都有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能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xxx,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zg}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的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品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以仿制为主,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

    这些事实中国正在致力于改变之中。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形下,发展的{dy}步首先就是模仿,然后是研究、开发、试制、投放市场、改进、然后才是不断更新。这些工作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家底”之后才能去完成。

    在中国进行改革、进入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世界给了中国一个“细如发丝、多如牛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则,从1979年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西方经济大国还不断地给这些所谓的“世界自由贸易规则”进行细化、层层加码,给中国的企业发展壮大设置更多的门槛,技术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反倾销”借口比比皆是,屈从于现状是大陆企业不得已的选择,这是其一;其二,国家为民众“脱贫、百姓安居,解决温饱问题”的确在产品的研发、技术更新方面投入偏少、财力不足;其三,欧美各国不断更新的产品标准要求细则让中国企业“疲于奔命”,这些有否世界经济圈遏制中国经济、误导中国业界本人不敢盲目结论,但是毫无疑问地让中国业界跟着世界经济巨头的“指挥棒”盲目转圈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让许多的中国企业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可喜的是,金融危机让中国人比过去看得更清楚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看清楚了自己的位置、契机,从这点来说,中国感谢世界,也感谢“金融危机”!中国业界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调整经济结构已在酝酿、实践中了。

    五、关于“效益低下的管理方式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这一点,以国企最为典型。国企管理效益低下我个人以为有一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体制:国企本身的机制问题造成了人浮于事的面,多头领导无人管事,直接造成“无效费用”的过大开支;

    2,技术引用本身:由于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掌握了解程度的缺陷,无法进行{zy}化的技术设备采购;

    3,先进设备的转让一方也存在技术贸易壁垒,给中国企业在应用、吸收、消化这些“先进技术”的同时,认为地制造了许多障碍,这是我们应该引起警觉的。

    4,关于文中提到的“企业生产越是进步,对管理的要求越是严格,这是中国最缺乏的。中国工厂总数比日本多无数倍,但能生产成套设备的工厂很少,大部分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有世界上任何地方无可比拟的最能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最多的工厂,但没有一家{sjj}规模的企业;能造成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并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

    我的个人看法是,成套设备的引进如果能加快中国经济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是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假设:如果开发一套先进设备需要20年的话,而吸收、消耗、升级、以致{zh1}衍生出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的技术需要十年的,那么,引进就是必然!中国发展、缩短与世界的距离、再一次避免国家、民族被“弱肉强食”的局面不仅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力量,更需要时间,目前,引进是走入这一捷径的{wy}出路、也是摆脱困境的{zh0}选择。

    不过我们有幸看到由“中国制造的核电站成套输配电设备”、“中国将向美国出口高铁成套技术”以及作为国内xx在海外提供成套一次设备的输配电企业,也是国内{zd0}的提供成套产品和服务出口商,中国西电已累计向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输配电成套设备,承揽了上百座变电站工程"走出国门,拓展海外。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努力、在进步。当然与世界盯着向中国”出口“的技术实力相比,我们依旧任重道远!

    后记: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并非企业界的专业认识,有说得不到的地方请见谅。看到先生的这篇文章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也愿意相信您罗列那先在中国大陆产业业界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恶意,如果一个真正想对中国人表示有好的外国友人,多提一些建议、多介绍一些有益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总比揪着现象本身谈现象要有诚意得多,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乐于接受。中国人是擅长于感恩善意的,也宽容恶意的指责,同时也学着辨析那些表面扛着“友善大旗”而实际虎视眈眈、挥舞着 “遏制大棒”的“图谋不轨者”。请相信中国人愿意了解世界,也希望世界能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现状、理解中国人中国政府在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面临解决的问题。记得2010年春节前,一些中国人到东南亚旅游入住酒店的时候,那里的服务生板着面孔问道:你们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在听到是“中国人”的回答之后,立刻笑眯眯地接待起来。

    如果您不知道的话,那么告诉您,中国人的口碑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会越来越好!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驳: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_Coffeetony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