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篇好文章 共享一下_小鬼头_新浪博客
全球EMS商业的年收入将从2005年1310亿美元升至2006年的1880亿美元,2007年将达2030亿美元。

人们一般把EMS只理解为简单的加工厂,其实EMS是包括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从采购、生产、测试、质量控制到服务一应俱全。同时EMS还要肩负起为其客户开发新产品,并承担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其它业务,如物流、订购、售后服务的重任。因此,EMS仅靠规模制造带来的成本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相当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及更多地承担采购任务。

全球前五大EMS厂商---伟创力、旭电、天泓、四海及捷普,都在进行加速扩厂。EMS市场空间仍然很大,一批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就是在这一市场诞生的。2004年,前10名EMS企业的收入全部超过10亿美元,其中前4名更是超过了100亿美元。

EMS世界巨头

伟创力(Flextromcs)公司名列2005年度世界财富500强第375位,总部在新加坡,现已是世界{zd0}的EMS供应商,并在NASDAQ上市。伟创力旗下的工厂分布在全球5个洲29个国家,目前约有11万员工。主要客户有:微软、戴尔、爱立信、富士通、西门子、惠普、摩托罗拉、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惠普、卡西欧等。伟创力在全球共建立了87个地区性制造中心,12个设计和工程中心及8个工业园区。如今伟创力的年销售收入高达161亿美元,10年成长145倍。伟创力投资建造伟创力(上海)工业园和伟创力(斗门)工业园,提供全套的PCB、PCBA、金属冲压、注塑、模具制造服务。

加拿大天泓(Celestica)是IBM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股票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分公司遍布全球19个国家,拥有4.6万名员工。2004年6月,天泓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百家IT公司之首”,是全球{lx1}的创新EMS服务商,业务分布亚洲、欧洲与美洲,为{lx1}的OEM厂商提供全面整合的服务与方案。用户有Avaya、EMC、惠普、IBM、NEC、宝利通等。天泓2004年的销售收款110亿美元,2003年为87亿美元,在东莞设有中国制造基地,

台湾富士康(Foxconn)是世界信息科技10强企业,在美国《商业周刊》2005年全球百大IT厂排名第二,“2005年中国慈善企业排行榜” 以9600万元的捐赠排名第二;2004年美国《商业周刊》“全球IT百强”排名第四,2004年世界500强第478名;2005年跃居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全球500强企业第371名。2005年2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富士康先后建立昆山、北京、深圳、太原、杭州和上海等基地,已成为全球{zd0}的电脑准系统制造和系统组装生产基地,也是国内{zd0}的电脑游戏机、服务器、主机板、网络配件、光通讯组件、液晶显示器、精密模具的综合生产基地。2002--2004年中国大陆出口200强{dy}名。

与福瑞祥有着加工业务配套关联的斯比泰(Speedy-Tech)公司,已连续6年在“50家杰出企业奖”榜上有名。斯比泰总部在新加坡,于1988年到深圳设厂。拥有的41条表面贴片技术生产线,其中38条是在中国。斯必泰在深圳和嘉兴分别设有两家和一家工厂,员工共3200人。EMS业务是印刷电路板制造及成品组装活动,功率电子服务则包括设计、开发和制造电器电源产品及电力变换器等。

香港伟易达(Vtech)是许多四川人所熟悉的企业,成立于1993年,在香港上市(代码0303.HK),主要为电讯、专业音响、系统开关电源和医疗设备领域提供电子制造全套承包服务。在香港及东莞市聘用2000名员工。在日本、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设立了三个办事处,向客户提供广泛的资源和服务。专业音响设备占运作体系总收入的30.5%,电源产品占总收入的26.1%,无线产品占13.4%。2004年度销售收款10.2亿美元,净利润5690万美元;2003年为9.152亿美元;净利润为4630万美元。

EMS市场状况

据IDC统计,2005年全球EMS市场规模达1310亿美元,预计2006年为1880亿美元。全球电子制造业20%的业务现在都外包给像伟创力、富士康这样的EMS企业。2004年,全球EMS市场规模已达1090亿美元,而诸如旭电、伟创力、捷普等排名前五位的厂商约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0%。全球EMS的生产规模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EMS已成为电子制造业的主力。

预计在2006-2008年间,中国电子制造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将保持在20%以上,在2008年奥运会前实现生产总值翻番。在国内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子制造业中,EMS不像国际电脑、通信和消费电子厂商那样以大量的美元来打开市场,而是在国内建立一座座制造工厂,为国内外OEM商生产了大量的产品。

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xxxx的营业收入达5919亿元人民币,而全球五大EMS厂商的营业收入总和基本上和这个数字相当。加强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在产业链上进行垂直整合,从而追求更高的利润和更大的规模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EMS业规模已经名列全球第三。“全球制造”、“中国制造”正一浪高过一浪,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和热点市场,引来国际资本的投资热潮和制造业的大转移。中国品牌也在利用海外企业为自己代工生产,或者作为OEM品牌厂商,或者作为替OEM代工的合约制造商CEM,并进而从事电子制造服务EMS,或者同时集两者于一身……海尔、联想等概莫能外。OEM/EMS正成为中国电子制造业新的生产方式。

当前中国的EMS产业呈现三大群落:一是国际xxEMS厂商如旭电、伟创力、森米纳、四海、捷普、天泓等进入中国,利用中国廉价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优惠政策设计加工各种电子产品;二是台湾、香港EMS厂商已在大陆各处布点,不仅带来新的产业协作模式,也为中国本土制造业尤其是OEM厂商和配套的元器件供应商带来了新的机会;三是国内EMS企业群落量大面广,大多还处在贴牌生产的水平上,离成熟的EMS形态、离跨国制造巨头还相距遥远,但都处在积极的成长之中。如何利用好自身制造能力,提升制造水平和全球化运作水平,打造中国的电子制造服务巨鳄,学习借鉴国际EMS产业的运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伟创力、旭电、四海、捷普、天泓等全球5大EMS服务商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共设立了35间制造工厂,通过运用全球布局的资源协调运作等手段,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目前世界前5大EMS在中国的年营业收入总额已超300亿元。从EMS近年在中国的投资布局来看,长三角地区已成为继珠三角之后的又一个EMS厂商聚集地。

中国EMS机会与威胁

中国至今还没有像旭电、伟创力、森米纳--四海、天泓、捷普这样的世界{dj0}EMS企业。中国主要的EMS厂商目前规模都非常小,供应链管理还很落后,产品的附加值低,尚无增值服务的意识等等。某些厂商的观念上,还有“做EMS不能成为主营业务”的思想,这些都阻碍了中国EMS行业的发展。

(1)中国EMS面临的威胁

一是面临的威胁来自EMS行业自身。EMS商不仅要制造出高性能、低成本的产品,还要提供物流等供应链服务、参与前端设计和负责采购。OEM正逐渐将其职能和组织机构移向了EMS,这对EMS的战略、组织和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挑战。相比之下,中国的供应链管理都还停留在最基本的采购层面。

二是在应用领域和客户域方面中国EMS的发展空间正在被侵蚀。全球主要的EMS提供商都在进行战略转移。如捷普这样的EMS巨头一方面继续保持在电信、计算机的统治地位,一方面向汽车、工业控制、医疗和消费电子领域扩张,并且都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

三是EMS企业面临来自原设计制造商(ODM)的挑战。EMS只提供生产服务,即外壳制作、PCB组装、返修以及供应链管理等。这些公司xx根据它们和OEM客户的订单来生产现成的产品。而ODM则不同,除了能提供EMS的所有服务外,还能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为客户设计新产品,从而使自己的服务涵盖了生产的整个过程。

(2)中国EMS的机会

一是来自于行业本身。EMS是电子制造业{zj1}潜力的行业之一。EMS市场将会从1999年的58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310亿美元。美国《财富》杂志“2004年度财富500强中,森米纳、捷普、旭电、四海这些{dj0}的EMS提供商的排名全线上升,EMS不仅首次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出现。

二是EMS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对中国厂商也是颇为有利的。大型EMS提供商现在正忙于并购资产的整合;而很多OEM在小批量、要求快速反应的定单中更青睐中小型EMS;明显的地理优势和成本优势也会给国内中小型EMS商带来更大空间。

三是中国现在正是电子业发展的好时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则大大促进了中低端产品的合同制造,特别是对于原材料便宜而需要很多手工装配的产品制造,中国正向世界{zd0}的合同制造基地方向发展。

中国EMS企业的应对措施

目前中国制造企业的优势,还是在那些劳动力成本占比重较大的产品上。EMS行业是一种低端的行业,销售额很大,但单批利润不高。提高利润只有在工程设计、物料采购、降低成本方面下工夫。EMS是一个长期投资、慢收益的行业。但是国内很多欲从事EMS的企业没有这个耐心,往往乘兴而来,铩羽而归;四是规模问题。尽管现在中国本土一些厂商也在想学做EMS,但短期内很难达到如伟创力这样的高度,主要是在规模上不容易与之竞争,而且在成本上也很难占有优势。本土厂商在工业设计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及拥有的客户资源方面的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所以:

一是要继续向技术方向发展,支持现在的高增长率,制造能力需要提升到质量价值链上,摆脱电子加工厂的形象。中国的EMS已经开始认识到产品质量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妥协的问题,出色的产品质量将最终协助中国具备控制产品定价的能力。

质量的规则、标准以及过程等都是由原始设备制造商世界的少数xxxx决定的,如英特尔、惠普、戴尔、诺基亚和西门子等。随着设计和开发知识技能的不断增强,以及逐步具备了供应链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准,中国本土的OEM厂商已认识到要争夺世界市场。

二是提高对客户的快速响应。通过积极与上游客户合作,预测新的技术挑战,来开发下一代测试与检验解决方案。这种上游协同合作不仅能使EMS帮助它的OEM客户达到设计与试产的生产力{zd0}化,同时它还能为下游厂家提供帮助,压低成本以增加利润。通过对OEM到EMS的垂直整体客户供应链的管理,可以更快地响应客户的需求,保证按照当地需求所提供的定制服务的连续性。本土EMS商向具备{sjj}制造能力的企业发展的同时,创造新的制造技术、工艺和技能,并最终使其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是一种长期的智力投资。

三是注重管理。管理是EMS的核心,特别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EMS工厂的车间墙壁上的生产过程流程图,让每个工人都十分明确知道自己的操作流程。EMS生产中物料的网络化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必须准确地分析不良品和机器掉件的状况,把握库存的合理水平,这样才能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合理地放置部件,保证生产流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过程管理及员工培训是另一重要的管理内容。

加工型企业要转向EMS型类规模型企业,不但是观念的转变,还需要社会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本、时间资源的整合,更需要决策者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找到一篇好文章 共享一下_小鬼头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