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大事年表

化学大事年表

2010-04-09 12:36:11 阅读5 评论0 字号:

 

引用


 

引用


公元前 ~ 公元元年


  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7000一前6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期已有陶窑及手制、模制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为铜,石并用时代,铜器由xx红铜锤锻而成。

  约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人已会酿酒。

  公元前4000一前3000年,埃及人已熟悉酒、醋的制法,冶金术、陶器制造及颜料染色等。

  公元前约3000年,埃及人已用金银作饰物。

  公元前约2500年,埃及人已用砂和苏打制取玻璃。

  据《尚书·洪范篇》,中国夏朝已有五行学说。

    
公元元年 ~ 公元1000年


  一世纪,《博物学》共37卷问世,末5卷讲述了当时的化学(罗马 普利尼)。

  二世纪时,中国东汉末已掌握制瓷的技术,品种主要是青瓷。

  二世纪,中国西汉以后已采用热处理法变白口铸铁为可锻铸铁,解决了铁器脆硬易折的问题。

  据《东规汉记》,二世纪,中国东汉时期,已用树皮、破布、渔网等物来造纸(如蔡伦等)。造纸开始成为独立的行业。

  二世纪,东汉末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著作,涉及汞、铅、金、硫等的化学变化及性质,并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比例的重要性(中国 魏伯阳)。

  三世纪,出现“点金术”,蒸馏、挥发,溶解等已成为熟悉的操作(古希腊 佐西马斯)。

  三、四世纪,中国东汉三国时张揖著《广雅》一书中有鋈即白铜(铜锌镍的合金)的记载。

  三,四世纪,晋朝的《抱朴子·内外篇》在“金丹”、“仙药”,“黄白”三卷中涉及xx几十种。发现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以及金属的取代作用,并掌握了如升华等操作技术(中国葛洪)。

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的炼丹士,已用炉甘石即碳酸锌矿石及铜炼得黄铜。

  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发明冶炼灌钢的方法,这是一种半液体状态的炼钢方法和热处理技术,到六世纪,被綦毋怀文推广使用。

  六,七世纪,中国隋唐时代出现了以高温度烧成的真瓷,质坚、细致、半透明,和近代瓷器相似,是我国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八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

  八世纪,点金术获得发展,认为金属皆由硫及汞两元素组成,以两元素论作为点金术的理论基础(阿拉伯 格伯)。

  八世纪,学会制硫酸、硝酸、王水、碱和氯化铵等,为溶解贵金属提供了溶剂(阿拉伯格伯)。

  八世纪,酒精已获应用。

  据《道藏,真元妙道要略》,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的炼丹士发现火药,这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化学史上三大发明之一。

  九世纪,中国瓷器传入埃及。

  十世纪左右,中国宋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胆水(胆矾溶液)浸铜法,并用于生产铜。这是水法冶金技术的起源。


   
 公元1000年 ~ 1700年


  1086—1093年,宋代《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当时的化学工艺,{dy}次使用石油这一名称(中国 沈括)。

  十一世纪,中国宋初曾公亮等编《武经总要》一书中,有火药用作武器的最早确实记载。

  十二世纪,阿拉伯和希腊出现“智者石”之说,认为“智者石”可使贱金属变为贵金属。

  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火药传入伊斯兰教国家。

  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瓷器传入欧洲。

  十三世纪,认识到空气为燃烧所必需的物质(英国 罗杰·培根)。

  1250年,以雄黄和皂制出化学元素砷(德国马格纳斯)。

  中国明代已大量生产金属锌(当时称倭铅),早于西方四个世纪。

  1450年,发现化学元素锑(德国 索尔德)。

  十五世纪,提出金属的“三原素”说,认为金属是由硫、汞、盐三原素所组成,而硫指颜色,硬度,亲和力,可燃性;汞指光泽,蒸发性,熔解性,延展性,盐指凝固性,耐火性等(德国 瓦伦泰恩)。

十六世纪,化学从金丹时期逐步进入制药时期,中国以明代(1596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标志,西方以瑞士的帕拉塞尔苏斯为代表,毒剂已用作xx。

  十六世纪,辨认出胃汁中有酸,胆汁中有碱,水玻璃中有矽石,发现碳酸气不助燃,认识到火是极热气体之外形等(其著作于1648年出版)(比利时 范。赫尔蒙脱)。

  1556年,发表《冶金学》一书,细载冶炼金、银、铜、汞、钢等方法(德国 阿格里科拉)。

  十六世纪,汞齐冶金法在墨西哥获得使用。

  十六世纪下半期,掌握将磁釉固着于陶器上的技术(法国 帕利西)。

  十六世纪,靛蓝、胭脂虫等染料从东印度输入欧洲。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莱墨瑞)。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

  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

  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

  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

  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

  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

  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xx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布莱克)。

  1760年,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 兰伯特)。

  1766年,发现化学元素氢,通过氢、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通过氧、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 卡文迪许)。

  1770年,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制成含砷杀虫剂、颜料“席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 席勒)。

  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 丹·卢瑟福)。

  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盐的定义,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并进而区分酸式、碱式和中性盐(法国 鲁埃尔)。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 席勒)。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xx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拉瓦锡)。

  1781年,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 埃尔米)。

  1782年,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 赖欣斯坦)。

  1782—1787年,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 拉瓦锡等)。

  1783年,用碳还原法{zx0}得到金属钨(西班牙 德尔休埃尔兄弟)。

  1783年,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 拉瓦锡)。

  1783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拉瓦锡)。

  1774—1784年,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解理等现象,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 豪伊)。

  1785年,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 (法国 雅·查理)。

  1785年,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 伯叟莱)。

  1788年,发明石炭法制碱,碱、硫酸、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 路布兰)。

  1789年,发现化学元素锌、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 克拉普罗兹)。

  1789年,《化学的元素》出版,对元素进行分类,分为气、酸、金、土四大类,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 拉瓦锡)。

  1790年左右,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作用象单个元素,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 拉瓦锡)。

  1791年,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 格累高尔)。

  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 约·李希特)。

  1792年,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 伏打)。

  1794年,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 福克林)。

  1798年,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 福克林)。

  1799年,实现氨、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 福克林)。

  1799年,通过铁和水蒸汽、酸,碱等反应的研究,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 伯叟莱)。

  1800年左右,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 李特)。

  1800年,发明{dy}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发现电解盐时,一极析出酸,一极析出碱。也实现了酸、碱的电解(英国 威·尼科尔逊)。

 
公元1801年 ~ 1818年


  1801年 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 哈契脱)。

  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戴维)。

  1802年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 爱克伯格)。

  发现在O摄氏度时,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273(法国 盖·吕萨克)。

  1803年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 克拉普罗兹,瑞典 希辛格、柏齐力阿斯)。 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 武拉斯顿)。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 威·亨利)。

  1804年 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 坦能脱)。

  1805年 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直至两电极,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 格罗杜斯)。

  1806年 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普鲁斯脱)。

  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07年 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 戴维)。

  发现倍比定律,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 道尔顿)。

  提出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 道尔顿)。

  180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钙、锶、钡、镁(英国 戴维等)。 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 戴维,法国 盖·吕萨克、泰那尔德)。

  1808—1810年,通过磷和氯的作用,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盐酸中不含氧,xx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 戴维)。

  1808—1827年,《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 盖·吕萨克,德国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 哈尔)。

1810—1818年,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以氧作标准,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1年 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 库尔特瓦)。

  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 阿伏伽德罗)。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

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 柏齐力阿斯)。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

  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18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

  1818年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9年~1839年


  1819年 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

  1820年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

(法国 佩恩)。

  1823年 {zx0}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

  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dy}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吕萨克)。

  1825年 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

  1826年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182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jd1}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

  1829年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吕萨克)。

  183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1831年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菲利普斯)。

  1833年 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

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1834年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1835年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柏齐力阿斯)。

  xx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铜锌电池,这是{dy}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 丹尼尔)。

  1837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劳伦脱)。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 李比希)。

  1839年 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即为米勒指数(英国 沃·米勒)。

  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为橡胶工业奠定技术基<美国 古德伊尔)。

  发现化学元素镧(瑞典 莫桑得尔)。

  提出有机结构的余基学说,余基指分子在反应时保持不变的部分(法国 热拉尔)。

  发现光照稀酸液中金属极板之一,能改变电池电动势(法国 埃·贝克勒尔)。

     
1840年~1862年


  1840年提出有机结构的类型学说。认为化合物的化学类型决定物质的性质,类型说中包含有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对位置的初步结构观念,并从而认为二元说用于有机化合物xx失败(法国 杜马)。

  提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定定律,不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生成热总和不变(俄国 盖斯)。

  在电解时,发现臭氧(瑞士籍德国人 桑拜恩)。

  1841年 提得纯铀(德国 佩利戈特)。

  开始使用锌—碳电池(德国 本生)。

  1842年 从苯制得苯胺,后即用作染料(俄国 齐宁)。

  1843年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学当量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它们的定义(法国 劳伦脱)。

  发现化学元素铒和铽(瑞典 莫桑得尔)。

  认识到含碳长链同系物因链长变化而引起物理性质渐变的规律(德国 柯普)。

  1844年 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 克劳斯)。

  1846年 从化学当量与气体密度的测定,证实氧、氮、氢分子必定由两个原子组成(法国 劳伦特等)。

  1847年 发明烈性xx硝化甘油(意大利 索勃莱洛)。

  1848年 提出晶体结构的十四种空间点阵的理论(法国 布雷维斯)。

  1848—1855年,首次将外消旋的酒石酸分离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开始用机械的、生物学的、化学的三种方法来分离葡萄酸中的两种异性体。初步认识到物质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引起的(法国 巴斯德)。

  1848—1849年,发现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质类似于氨,并从而证明氨的最简化学式。(法国 沃尔茨,德国 奥·霍夫曼)。

  1849年 制得{dy}个金属有机化合物(锌乙基化合物),是后来提出原子价概念的实验基础之一(英国 弗兰克兰特)。

  1850年 用旋光计研究了糖在不同浓度、温度和酸催化下的转化,得出转化速度的数学表示式,并指出其他同类型反应的方程形似也相同,开始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法国 威尔汉密)。

  制得醚,认为醚、醇、酯、酸都属于水的类型,提出复合类型论,从而证明水的最简化学式。开始用“中间物”的概念来解释硫酸在从醇制醚过程中的作用,它是研究反应机理的一个重要观念(英国 威廉逊)。

  1850—1852年,提出元素分类的公差说,从有机同系物的思想出发,认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在化合量上具有近于确定的公差(德国 佩坦柯费,法国 杜马)。

  1851年 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油脂,发现酵母可转化醣为醇(法国 拜特洛)。

  1852年 证明朗伯特光吸收定律也适用于溶液,并指出光吸收与浓度的关系,为比色分析法奠定基础(德国 比尔)。

  1853年 发展有机结构的类型论,它属于一种机械的分类法(法国 热拉尔)。

  从锑、砷、磷、氮仅能结合确定数量的有机基团出发,认识到一个元素原子能和另一个元素原子化合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这是初步的原子价概念,是经典价键理论的开端(英国 弗兰克兰特)。

  发现电解时,不同离子的移迁速度是不同的,否定了格罗杜斯各种离子等速移动的看法,并称为离子的迁移数(德国 希托夫)。

  1854年 研究了氢加氯形成氯化氢的光化反应,发现氯化氢的生成正比于光强与曝光的时间,以及被吸收的光正比于化学变化的光化吸收定律,并注意到光化学的诱导效应。提出碘量分析法(德国 本生)。

  1856年 从煤焦油中获得{dy}个人造染料——苯胺紫,从此煤焦油工业逐步形成(英国 珀金)。

  1857年 用分子和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的观点来解释电解质的导电现象(德国 克劳修斯)。

  提出混合状式说,证明沼气是甲烷(德国 凯库勒)。

  1858年 确定碳原子为四价,并提出碳—碳可以自行相连成碳链,碳链学说成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开端。开始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英国 古柏,德国 凯库勒)。

  提出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准确测定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分子学说(意大利 坎尼柴罗)。

  1859年 提出每一化学元素具有特征光谱线,为元素发射光谱分析奠定基础,并用以研究太阳的化学成分,证实太阳上有许多地球上常见的元素,说明天体、地球在化学组成上的同一性(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

  1861年 提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肯定分子结构的可知性,解释了同分异构现象,从分子的结构来说明分子的性质,并预示合成的途径(俄国 布特列洛夫)。

  1859—1861年,利用分光镜发现化学元素铷和铯(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

  发现化学元素铊(英国 克鲁克斯)。

  提出制造纯碱的氨碱法(比利时 索尔维)。

  1862年 进行液体扩散的研究,提出胶体概念,区别了溶液和胶体之间的不同。开始了胶体化学的研究(英国 格累姆)。

     
1863年~1885年


  1863年发现化学元素铟(德国 赖赫、希·李希特)。

  制得{dy}个偶氮染料(德国 格里斯)。

  提出元素的螺旋图形分类法,图中按原子量排列,相似性质的元素能有规则地重现(法国 坎柯图)。

  1864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八音律分类法。指出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第八个元素重复{dy}个元素的性质(英国 纽兰兹)。

  1865年 人工合成{dy}个热塑性塑料赛璐珞(德国 派克儿)。

  1866年 设计了本生灯,利用灯焰的不同部分来检定许多矿物的组分(德国 本生)。

  1867年 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及摇摆式的假说(德国 凯库勒)。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同反应物浓度成正比的质量作用定律以及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等概念(挪威 古德贝克、伐格)。

  发明安全的烈性xx——三硝基甘油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瑞典 诺贝尔)。

  1868年 从煤焦油中首次人工合成香料——香豆素(英国 珀金)。

  1869年 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指明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有周期性的变化,并预见了周期表中空位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周期律成为物质结构科学的重要基础(俄国 门捷列夫)。

  从煤焦油人工合成{dy}个xx染料——茜素(德国 格雷贝、利伯曼)。

  从原子体积和原子量的关系说明化学元素的物理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德国 尤·迈耶尔)。

  用燃烧弹卡计广泛研究了有机物的燃烧,证实化学热效应恒定定律。并提出用反应热来测量化学亲和力的假说。对气体爆炸反应的传播速度进行了研究(法国 拜特洛)。

  应用卡诺原理建立{zd0}功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首次把热力学用于化学(德国 霍斯特曼)。

  1870年 从乙炔、乙醇、乙酸等简单物质通过热管首次制得苯、苯酚、萘等,在实验室人工合成这类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法国拜特洛)。

  1871年 提出一种气体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了许多有机物的分子量,在高温条件下测定了许多无机物的气体密度,证明汞、镉气体是单原子,卤素在高温下也是单原子等(德国 威·迈耶尔)。

  发现转化酶,转化蔗糖为两个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发现卵磷脂(德国 霍普·赛勒)。

  开始生产使用照相底片(英国 斯万)。

  1872年 从石炭酸和甲醛合成{dy}个热固性塑料—酚醛树脂(美籍比利时人 巴克兰特)。

  1874年 提出碳原子价键的空间结构学说,由于碳的四个价键上取代基不同,导致了光学异构体,并预计了异构体的数目,也指出双键的存在将引起顺反异构,这是立体化学的开端(荷兰 范霍夫,法国 勒贝尔)。

  1875年 发现化学元素镓(法国 布瓦斯培德朗)。

  用铂石棉催化制造硫酸,为硫酸接触法的工业化奠定技术基础(德国 文克勒)。

  发现有机反应中烯烃和含氢化合物的加成定向法则(俄国 马尔柯夫尼可夫)。

  1876年 提出染色物质的生色基团理论,指出不饱和原子团是生色基,而有些基团如羟基则是辅色基(德国 威特)。

  引入热力学位(即化学位)的概念。热力开始广泛应用于化学,为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化学平衡提供了根据(美国 吉布斯)。

  提出盐溶液的电导可以从加和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活动性来推算(德国 柯劳许)。

  1877年 发现异双丁烯具有两种结构形式的反应,开始认识到互变异构现象的存在(俄国 布特列洛夫)。

  发现在强酸性金属卤化物催化下脂肪烃、芳香烃的烷基化反应,也可制备芳香酮(法国费莱德尔,美国 克雷夫兹)。

  1878年 提出确定多相体系平衡条件的相律(美国 吉布斯)。

  发现化学元素镱(瑞士 马利纳克)。

  1879年 发现化学元素钐(法国 布瓦培德朗)。

  发现化学元素钪(瑞典 拉·尼尔逊)。

  发现化学元素铥和钬(瑞典 克利夫)。

  提出毛细电渗现象是由液体界面形成双电层引起的假说 (德国 赫尔姆霍茨)。

  188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钆(瑞士 马利纳克)。

  1881年 提出实在气体的状态方程式(荷兰 范德瓦尔)。

  1882年 首次人工合成靛蓝(德国 约·拜耳)。

  提出稀溶液的冰点下降、沸点升高定律,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引起的冰点下降反比于它们的分子量,提供了测定不挥发、可溶性物质分子量的新方法(法国 拉乌尔)。

  1883年 制得锰钢,经淬火变得超硬,用于粉碎岩石、金属切削及钢轨,正式引入“合金钢”一词(英国 哈德费尔德)。

  1884年 提出压力、温度对化学反应影响的平衡变动原理(法国 勒夏忒列)。

  1885年 发现化学元素钕和镨。利用氧化钍、氧化铈制得白热灯罩芯(奥地利 威斯巴克)。

  1885—1886年,提出稀溶液理论,将稀溶液中溶质分子和理想气体的分子相对应,解释了稀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并推得用电极电位来求化学平衡的公式(荷兰 范霍夫)。

  1885—1890年,完成晶体构造的几何理论,奠定了经典结晶化学的基础(俄国 弗德洛夫)。

  发现电位与汞的表面张力成正比,得出迅速的滴汞与电解质不显示电位差,后被用作滴汞电位计(德国 赫姆霍尔茨)。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化学大事年表】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