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2)_医网无忧_百度空间

糖尿病的分型(WHO,1999)

1. 1型糖尿病

1.1免疫介导

1.2特发性

2. 2型糖尿病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3.1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3.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3.3胰腺外分泌疾病

3.4内分泌疾病

3.5xx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3.6感染所致

3.7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4.妊娠糖尿病(GDM)

下列血糖状态应做OGTT

大多数筛查性计划均把空腹葡萄糖或随机血糖作为{dy}步检查。然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若使用目前的诊断标准,有相当数量的人可能仅有空腹血糖或负荷后血糖异常。若这部分人群不行OGTT检查,则可能会被误认为正常。

所以建议只要是空腹或随机血糖为正常值上限的人群,均应行OGTT检查,以降低糖尿病的漏诊率。

需要强调的是HbA1c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同样OGTT检查也不能用来监测血糖控制的好坏。

1型还是2型糖尿病?

单用血糖水平不能区分1型还是2型糖尿病。即使是被视为1型糖尿病典型特征的酮症酸中毒,有时在2型糖尿病也会出现。病人起始的分类有时的确很困难。

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尤为困难,因为1型、2型和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在青年人群中发病率相近。LADA开始起病时类似于2型糖尿病,但在数月或数年之内将会很快进展为胰岛素依赖性。尽管在欧洲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常在50岁以上,然而在太平洋岛屿的居民和其他一些高发族群,如南亚和东南亚人,20~30岁年龄组发病的人数逐渐增加,而且目前同样的情形也出现于青少年前期儿童。

因此如果对诊断有任何不确定时,可先做一个临时性分类,用于指导xx。然后依据对xx的初始反应再重新评估。

包括ASDIAB(Asia Diabetes Study Group)在内的许多研究结果提示,血清C肽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12]。

表4 1型糖尿病的特点

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近来在儿童和青少年、尤其在高发族群中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尽管1型糖尿病儿童多见,但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正在不断增加[13, 14]。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肥胖,有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极少数为急性起病,表现为多饮、多尿、酮症而需要暂时性胰岛素xx,ADA和美国儿科学会在联合声明中已加以论述,在临床上应作鉴别[16]。

表5 青少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15]

基本原则

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因此应给与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糖尿病xx的近期目标是控制糖尿病症状,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xxxx的个体化指导。

糖尿病教育和管理

每位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就应接受糖尿病教育,可以是糖尿病教育课堂或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后者的针对性更强。这样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的和随时随地进行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较差需要调整xx方案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胰岛素xx时,具体的教育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17-19]。

教育管理的形式

每个糖尿病xx单位{zh0}有一名受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定期开设教育课程。{zh0}的糖尿病管理是团队式管理,糖尿病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应包括:执业医师(基层医师和/或专科医师),糖尿病教育者(教育护士),营养师,患者。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眼科医生,心血管医生,肾病医生,血管外科医生,产科医生,足病医生和心理学医生。

应该建立呼叫和回呼系统,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进行咨询和得到及时的正确指导,这种系统也可以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

教育的内容

■ 疾病的自然进程

■ 糖尿病的症状

■ 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足部护理

■ 个体化的xx目标

■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 规律运动和运动xx

■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xx或其他xx之间的相互作用

■ 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

■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应如何应对

■ 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HbA1c(正常值4-6%),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更换xx的重要依据。在xx之初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xx目标可每六个月检查一次。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应以空腹和/或餐后静脉血浆血糖为准。如果没有实验室,则可以应用指尖xxxx血糖测定,但须定期校准;这样的中心应定期介绍患者到有条件的中心检查,或与上级中心实验室建立联系,转送标本。HbAlc 测定应采用可溯源到DCCT曾使用的方法进行。

血糖自我监测

血糖的自我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20]。指尖xxxx血糖检测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如条件所限不能查血糖,尿糖的检测也是可以接受的。

血糖自我监测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但对注射胰岛素和妊娠期的患者,为了达到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些患者必须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对于那些没有使用胰岛素xx的患者有一些证据显示自我血糖监测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但也有不支持的证据。

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取决于xx的目标和方式。

■ 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

■ 使用胰岛素xx者在xx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xx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

■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

血糖监测时间

■ 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xx目标者

■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 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xx已接近xx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

■ 剧烈运动前宜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的指导和质控

开始自我血糖监测前应由医生或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应检查1-2次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技术和校准血糖仪,尤其是自我检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

尿糖的自我监测

虽然自我血糖监测是最理想的血糖监测手段,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作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是尿糖监测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如在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

血糖控制目标

表6 血糖控制和目标值

xx目标和策略一定要个体化、对每个危险因素予以分别考虑。在临床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患者达到xx目标,将血糖控制分成三类(表7)。

表7 血糖控制状态分类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2)_医网无忧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