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透笼家具名噪全国沙发街一个市场的背影_全友家私_南宁家装信息网






30年前透笼家具名噪全国 沙发街一个市场的背影



编者按

? 在省城的众多街路中,透笼街,既不算长,也不算宽,但它在这座城市的商业发展史上却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30年前,这条街上先后开办了透笼农贸、家具、轻工三家专业市场,成为全市最火的商圈。特别是家具市场,名噪全国。

? 1981年6月2日,《人民日报》以《一座不要国家投资的工厂》为题,对哈尔滨市的“沙发街”进行了专题报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对此文批示:“转劳动总局,注意研究和推广”、“不要国家投资的事有的是,只要我们的同志高抬贵手就行了。当然,有的事也要加以扶持。”

? 30年过去了,岁月的风雨几乎洗净了当年的“沙发街”的痕迹。但是一提起它,许多亲历者仍饱含深情。

? 它是改革初期的一块拓荒田,让那些萌动中的市场意识得到了施展的空间;它是一块靠勤劳致富的示范田,坚定了人们走向市场的信念;它更好像是一块育种田,正是从这条不算宽敞的胡同里,走出了许许多多的商界英豪,至今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呼风唤雨,xx风骚。 今天,我们回顾那段风云岁月,不仅是怀念,更想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感悟。

? 起步于“八杂市”

据老人们讲,最早的“沙发街”并不在透笼街上,而是在它毗邻的兆麟街、如今的哈尔滨话剧院门前。

道里区透笼街、兆麟街交叉口这一片,属于哈尔滨的传统商业中心区,老百姓称之为“八杂市”。“八杂市”是俄语市场“базал”的谐音,民间翻译得很“信、达、雅”。

xx期间,取消了摊贩,关闭了自由市场,街头商业活动一度绝迹。拨乱反正之后,依托原来老市场积累的人气,街面上的商贩悄悄地多起来,主要是清晨的早市。开始的时候,都是卖些米面菜蛋等农贸产品的,后来,不知是谁带头把自制的桌椅板凳等家具拿来卖,家具经营活动有了雏形。

当年在透笼工商所任管理员的王振华回忆说,一些卖小家具的人自发聚拢在透笼街与兆麟街口处经营,越来越多,覆盖了大半条街面。一般都是早早赶来,都是自制的,像什么小木桌、“一头沉”(一种老式家具)、简易沙发。卖货的都与木材加工企业或多或少有点联系,有的是在厂里上班,有的是工厂子弟,他们有技术,也能搞到原材料。

王振华说:“一开始还有打击投击倒把的说法,每次执法的一出现,这些人把货扔上推车就跑掉,相当麻溜了。后来政策允许了,我们就开始规范管理。”

返乡青年王立财,就是那个时候“入市”的。他回城后无所事事,就跟朋友学会了做简易沙发的手艺。

“晚上在家做,用手推车或自行车推到早市上来,交两块钱管理费,管市场的在沙发腿上盖个大红戳,你就可以卖了。”王立财说,“一件沙发卖百元左右,能赚二三十。那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随着交易的商贩越来越多,经营的品种日渐丰富,像什么五斗橱、梳妆台、大立柜,当然了,沙发还是主营产品。而马路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张,也严重阻碍了交通。

1979年9月,政府对这一带的商业活动进行了规范,这些经营者被集中至透笼街中段,建成了透笼家具市场。经过不断的扩建和完善,由一个简易的露天摊位市场发展成为全市{zd0}的专业化封闭家具市场。 “北京人都来这儿买家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透笼家具市场风光无限。随着经营条件的改善,经营规模、产品种类、服务水平也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王振华介绍,整个市场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设摊位400余个,分家具、沙发、日用五金、手工业制品及修配补5个交易区,150余个品种,日成交额近10万元。

沙发款式不断推陈出新,最开始满市场卖的都是带简易扶手的“火箭式”,后来又流行一阵儿“捷克式”。家具的风格也在变化,组合式家具的出现,替代了老三件,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家住在市场附近的张文勇老人说,当年他常去透笼家具市场逛,各种沙发、家具堆积如山,人们在其间争相选购,红火劲儿就不用说了。他儿子结婚时在那里买了一套布沙发一套组合柜,一共花了八百多。在当时,到透笼买家具可是相当时髦的消费。

这时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产销分开,从生产者那里接货,成了专门的经销商,有的前店后厂。1988年,市民张忠海开办了一个家具厂,制造出的家具由他的两个弟弟拉到透笼市场卖。

“那时市场就是好,赶着做赶着卖,不愁销!”由透笼起步张忠海积累了资金、经验,如今他在哈西地区经营着一家“全友家具”商场,代理国内几十个知名家具品牌。

除了畅销省内各地,北京、吉林、辽宁、河北等外省市也有大量用户前来选购,有自用的,有往回倒卖的。还有外地一些家具作坊,来透笼买配套小件和原材料半成品。

“那些年,哈尔滨透笼出产的家具已成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品牌,它的知名度,丝毫不亚于现在辽宁西柳的服装、山东寿光的蔬菜!”张文勇老人感叹道。

1991年,透笼家具市场被评为国家文明集贸市场。 退路进厅了,牌子倒了

分析透笼家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独领风骚的原因,王振华认为:一是行业发展较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起步了,抢得了先机,而当时外地家具行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二是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原材料丰富,加工技术相对成熟;三是哈市独特的家居文化,深受俄罗斯、犹太等文化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款式与风格,极具吸引力。

可以说,是天时地利,造就了透笼家具的这个红极一时的品牌,也带动了龙江家具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和壮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省伊春的“光明”、齐齐哈尔“华鹤”等家具生产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lx1}地位,与其他两家外省企业被誉为家具界的“三光一华”。

然而,1995年哈尔滨市马路市场实施退路进厅,透笼家具市场搬迁至曼哈顿商厦,自此结束了占道经营历史,一个积淀了十几年的xxxx也轰然倒地。

这年秋天,根据市政府的统一规划,透笼家具业户全部“退路进厅”,进入旁边新建成的曼哈顿商厦。对此,业主们抵触情绪很大,一是因为在外面经营惯了,不愿意离开这块福地,再就是认为进厅经营收费太高,一个月的费用相当于原来一年的费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业主们觉得新商厦是一个综合商场,在营销家具方面缺乏号召力。

透笼家具没了,变成了曼哈顿。其后的十余年中,许多人相继离开。如今,他们正在哈市红旗、新吉、名流等大型专业家具市场中继续打拼。“透笼家具的老户”,在这里成了一些业主引以为荣的资历。

王振华说,表面上看,是退路进厅,导致透笼没落,实际上,隐患早已埋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透笼家具渐显颓势。主要表现在市场硬件设施不完善,大棚子结构不保温、不防尘,影响经营;工艺方面守旧,仍满足于厚重、粗大的原木类家具,开裂、掉漆等现象突出,随着人造板的大量使用,龙江家具丧失优势;政策扶持不够,基本属于自发状态,在生产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缺少系统的产业扶持措施。

另外,退路进厅无可厚非,但有关方面没有重视多年积淀的“透笼家具”品牌价值与人气,并有效地保护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远见的业主开始出走,南下北京、陕西、河北等地,流失人数占总数的一成左右。

最耐人寻味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大量的南方家具开始北上,其中一些制造商就是当年透笼的出走者。

业内人士介绍,虽然近些年我省家具市场发展很快,但有影响力的龙江品牌却是凤毛麟角,目前市场上经销的家具中近90%是南方产品。

曾经在国内家具行业风光一时的“透笼时代”,如今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却是一个蹒跚远去的背影。 黑龙江家具逆势而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黑龙江省家具行业依旧保持着平稳、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黑龙江省家具协会会长赵国奇日前透露。

据黑龙江省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全省全行业完成家具产量161.4万件,同比增长25.8%。这主要源于国内市场需求比往年有所增长、出口呈上幅态势等原因。特别是,金属家具是出口产品中增幅较快的品类,黑龙江去年即出口金属家具0.7万件,增长28倍,从全国来看金属家具出口态势也属较快并呈上升趋势。

据了解,黑龙江省家具行业目前拥有规模以上家具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数8万人,家具产地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伊春、大庆、牡丹江、七台河等地区。黑龙江家具主要以生产实木家具为主,对于木材来说,黑龙江家具企业有着其自身的优势。自产和进口木材的便利让黑龙江省家具产品价格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从而使纯实木家具的产量不断增长。

?[1]?[2]?下一页



?一座不需要国家投资的“工厂”(节选)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西侧,有一条狭窄的小街。这条街由于待业青年从事沙发生产而闻名哈尔滨市,人们都称它为“沙发街”。街道两旁普通的庭院式平房居住着44户居民,有待业青年48人。这里是当地公安派出所xx注意的“重点”。有些青年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甚至发展到寻衅闹事,结伙斗殴。居住在这条街38号的退休女工王桂芝,耳闻目睹这种情景,十分担心刚刚走出校门在家待业的儿子走下坡路。{yt},她和丈夫、老工人于兴隆一起,把儿子于登发叫到眼前说:“现在政府提倡开两扇门安排就业,个人自谋职业是政策允许的。我们打算让你学点木工手艺,先做做沙发,你看好吗?”儿子答应了。于是,父亲领着儿子求师学艺,于登发很快掌握了做沙发的技术。一个月后,{dy}对沙发做成了,于登发拿到市场上,不到半天,就以120元的价格卖出去了。这对沙发原料成本为60元,扣除上交市场管理费3元,实际得到了57元的劳动报酬。

于登发做沙发挣钱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待业青年纷纷登门求教,一个个紧张地忙碌起来。有的购置工具,有的准备材料,有的拜师学艺,没到两个月,这条街上嘈杂的叫骂声再也听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各家各户传出来的锯木声和敲钉子的叮当声。44户居民,家家做起了沙发。

一个没有厂房、不需要国家投资、不设任何领导机构而秩序井然的“工厂”就这样出现了。

“工厂”有自己的门市部。这就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为了搞活经济,去年新建的一个大型家具贸易市场。“沙发街”的人们每天运到这里出售的沙发,适销对路,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门货”。“沙发街”现在每月可做四百八十多对沙发,每月销售额四万元以上,扣除成本,每个待业青年每月平均收入在150元以上。

薄利多销,这是“沙发街”的经营之道。一年多来,他们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从电影、画报、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沙发的新颖式样。同时,注意不断提高沙发的工艺水平。现在,他们已经能生产各式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色彩协调的简易沙发、全包单人沙发、双人沙发以及两用沙发。沙发的售价均低于国营家具商店的牌价,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人民日报》1981年6月2日

走出透笼街的人们

王老四

在曼哈顿商厦六楼的一间办公室里,王福民正与别人悠闲地下象棋。

找到他并不难。因为在这个商场里,一提“王老四”,业主们没有不知道的:“沙发大王嘛!”

这美誉,得自于二十多年前他在透笼街上卖沙发时。那几年他作为业主代表经常受表彰,到处作演讲。如今,他在曼哈顿商厦里还经营着两处摊位,一个卖海绵等材料,一个卖窗帘。不论规模还是档次都毫不显眼,已与当年的风光不可同日而语。

王福民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福民返城接班进了一家工厂。哥哥是木工,他也算得上个半拉子,业余时间就给别人做点木工活儿挣些外快。左邻右舍,主要是结婚的,给人包一个简易沙发,得15块钱的辛苦费。

后来他就把做好的沙发拉到兆麟街上的“八杂市”来卖。一个沙发卖70多,纯剩20,而当时他在工厂一月工资才50多。这样干了三四年,进大棚子时,他干脆办了停薪留职,专职卖起了沙发。

有了固定的摊位,晚上加工,白天守摊,{yt}的收入也增加到200多元。

“那时哪像现在?商品短缺,货出手很快,每天下午就揣着票子收摊了!”记得1986年的{yt},山东一位客商向王福民订购了300套沙发,10天内交货。他发动各方人力,加班加点赶制,最终如期交货。

王福民做沙发讲诚信,保修包换,头脑灵活,作为优秀个体户的典型,多次受到表彰,他积极参与个体劳协工作。“沙发大王”从那时叫响。

退路进厅时,王福民响应号召率先搬进曼哈顿,还与政府工作人员一道作其他业户的思想工作。

而如今,许多一起搬进来的透笼老业户都走了,去其他地方谋求更大的发展,但王福民仍坚守在这里。

老鲍家哥仨儿

从透笼街,走出了许多xxxx家。其中,鲍氏兄弟的创业故事,无疑更具xx色彩。

穷苦三兄弟,从在市场上给人看摊儿、干零活儿起步,凭着超人的胆识,创建了一个涉足多领域、规模可观的xx跨国企业。

老二鲍含仑说:干上这一行,我们不是最早的那批,而且还有些偶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还在蔬菜公司当工人的鲍家老二开始在透笼街给别人当售货员,卖家具,月薪300块,是工资的8倍。不到一年,头脑灵活的他就开始自己接货单干了。

“那年我25,在市场上已不算年轻了!”当时在透笼市场上卖家具的人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岁数都很小,二是文化都比较低,三是有前科劣迹的青年多。

鲍含仑回忆,当时他周围二三十户业主中,好像只有他一个人没进过拘留所。1986年,鲍含仑和大哥鲍含昆在顾乡开了一家工厂,加工生产家具,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巨大的利润,吸引了大批的生产者涌入这一领域。从1991年开始,他们三兄弟经营起装饰材料来,主要是刨花板等新型装饰材料,并率先走出透笼街,在道里区的繁华地段上开了一家商店。

这期间正值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大量的国外先进家具生产技术被引进来。三兄弟在牡丹江成立了昆仑木业公司,在国内率先引进德国专业生产线,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鲍氏家族经营范围也急剧扩张,包括人造板、五金、油漆等多个领域。1999年鲍氏运作上市未果,由于经营理念发生很大分歧,哥仨儿最终分家,各经营一摊儿。

如今,鲍氏的营销网络遍及全世界,他们的产品频频在国际家居展会上现身。有人说:老鲍家哥几个能有今天,全在于脑子活儿,看得远,转得快。不管事业做得多大,鲍氏兄弟对透笼的那段经历还是情有独钟。他们注册了“透笼牌”家具,至今仍在使用。

1999年,“鲍氏家具专修学院”成立,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年前就停办了。



郑重声明:资讯 【30年前透笼家具名噪全国沙发街一个市场的背影_全友家私_南宁家装信息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