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行血溅美利坚——俄市政府大搂被炸
一、九五“4. 19”大爆炸 全城紧急抢救伤员
在俄克拉荷马,人们习惯了龙卷风。恶劣的风暴肆无忌惮地横穿平原, 扫荡城镇,将房屋、树木撕得七零八落。风暴过后,留下了坍塌的房屋和杂 乱的废物。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认为:自然界不是邪恶可怕的,只是变化莫测 而已。
尽管有龙卷风的袭击和破坏,但是,俄克拉荷马城仍不失为美国中西部 地区一座古老而宁静的小牛仔城,这里居住着 44 万喜爱宁静生活的市民。 可是,这座宁静的古城,不幸闯进了比龙卷风更凶猛的恶魔,他们在 1995
年 4 月 19 日制造了一起令美国朝野震惊和举国悲痛的爆炸事件。 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把这座古城所特有的、让美国其他城镇艳羡的宁
静而平和的气氛给彻底摧毁了。
4 月 19 日,天气晴朗,和风习习,处在春天里的俄克拉荷马城在鲜花和 绿叶的拥簇中显得既艳丽又古朴。人们精神爽朗,仿佛那些美丽动人的花草 都是为自己而开放。
上午 8 时许,正值上班的高峰期。俄克拉荷马市政府机构的 550 多位工
作人员,有的牵着、抱着小孩,有的挎着背包,有说有笑地走入位于市中心 的俄市政府办公大楼。
这座办公大楼外观雄伟华美,给人以庄严崇高感。里面装饰十分讲究,
在这里工作,令人赏心悦日。该楼共有 9 层,差不多占据了第五街的整整一 个街区。
在这座大楼办公的主要部门有: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社会保障总署、总
审计局、总务管理局、药品管理局、美国特工处等派出机构。 在这座办公大楼的第二层,总务管理局为方便和照顾一些带有小孩的工
作人员,特地设立了一个日托中心。该日托中心设施齐全,服务周到,所以,
有小孩的工作人员都很乐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该中心。这里每天大约能接纳
30 多位大到 6 岁、小到半岁的孩子。
9 点的钟声敲响不久,办公大楼正门前突然发生剧烈的大爆炸。顿时, 火焰冲天,浓烟滚滚,整座大楼猛烈地震动起来,象发生了大地震一般。临 街一边的墙壁、窗户全部炸塌,混凝土块、玻璃碎片像暴风雨似地四处横飞。 楼前停放的数十辆汽车被建筑物碎块砸坏,燃起熊熊大火。整个大楼被浓烟 和烈焰笼罩。
房屋的倒塌声,汽车的爆炸声,声嘶力竭的哭叫声,痛苦不堪的xx声, 汇集成巨大汹涌的激流,冲击着一向宁静的俄克拉荷马城。
整个俄克拉荷马城立即骚动起来。 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响着急促、刺耳的笛声,呼啸驶向被烈焰浓烟笼
罩的市府办公大楼。俄克拉荷马市的市民不约而同地奔往出事地点,参加救 援活动。
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整个大楼当街的一 面从一层到九层被“削”掉,削掉的部分大约占大楼的三分之一。乱麻般的 钢筋、房间的水泥框架、电缆等参差不齐地裸露在外,掉下的混凝土块掩埋 了大楼的{dy}、二层。停车场被炸出了一个大坑,地面散乱地布满血迹斑驳
的、不成形的儿童玩具,被炸断的胳膊和腿随处可见。 一些受伤者不时地从烟尘中跌跌撞撞地走出来,有的满身是血,有的缺
胳膊少腿,有的身上还燃烧着火焰,有的满头污垢、面目全非,有的衣服成 了碎片。哭喊声、呼救声不绝于耳。
48 岁的康迪,在社会保障总署工作,爆炸发生时,她刚刚停稳车,正准 备向大楼走去。“忽然,我被强大的、炽热的气流刮起,像喝醉了酒的人不 能支撑自己,我的脸撞到了小车上,”她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我的胳膊 和下巴被炸断,脸立即肿胀、青紫,我前面的一名男子正要穿越大门,只见 他的胳膊从他的身上飞了出去,但他被震迷糊了,竟浑然未觉,还继续往前 走。”
艾迪·史密斯是国内税务局的秘书,她的工作地点距爆炸现场有 5 个街 区,爆炸发生时她感到房屋有些震动,玻璃窗哗哗作响,“我当时打了个踉 跄。”她的两个孩子:3 岁的切西和 2 岁的科尔顿都在市府大楼的日托中心。 她以为是银行出了什么事,当得知是市府大楼发生爆炸时,“我差点晕了过 去,胸口一阵紧缩,头脑里一片空白,脸色煞白,我给吓坏了。我什么也没 来得及想,就驱车赶到现场。”她回忆道。面对断垣残壁,她凄厉地呼喊着 两个孩子的名字,没命地挤过人群往前冲,她俯下身子,仔细地察看每一张 血肉模糊的脸,却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切西和科尔顿。
“我的心都要碎了,像被炸毁的市府大楼一样。我流着眼泪,无力地坐
在一堆碎石上,等待着、期盼着、祈祷着孩子们平安无事。”
3 个小时后,艾迪的哥哥丹尼尔——俄克拉荷马城的一名警官在临时陈 尸所认出了科尔顿。不久,又在医疗中心找到了切西的尸体。当艾迪看到两 个肢体残缺不全的孩子时,她顿时晕了过去。
救护人员不遗余力地从被炸毁的楼层中寻找着遇难者,他们很快发现了
数十具尸体,其中包括一些孩童,这些孩童年龄{zd0}的 6、7 岁,最小的只有
6 个月,有的尸体被烧焦,面目难以辨认,有的扭曲成一团,还有的残缺不 全。救护人员抱着血肉模糊的孩子,忍不住放声大哭。
警官罗克说:“当我从瓦砾中抱出一个面目全非、四肢不全的小孩时,
我仿佛觉得我就是那孩子的父亲,情不自禁地,眼泪哗哗直流。” 受伤者立即被送到医院抢救。 专家们带来了遥感仪和警犬,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幸存者。 零乱的瓦砾中不时有呼救声和微弱的xx声传出来,救援人员不再搬运
尸体,他们从死尸上爬过去,背出那些受伤者。但是,有的受伤者只能闻其
声而不见其人,很难直接从乱石堆中把他们拉出来。有的受伤者看得见,却 救不出来,救援人员只好伸进手去,握住受伤音的手,给予安慰,给予鼓励。 搜寻工作在艰难地进行。晚上 10 点左右,出事现场的救援人员和从四面 八方来的志愿者费力地挥舞着铁撬和铲子,一厘米一厘米地往深处推进。突 然,从一片混乱中传来一位女孩急促的呼救声,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当救 援人员接近她时,只见 15 岁的布兰迪·丽古丝被压在一扇保险门下,她已呆
在那里整整 12 个小时了。 “你想象不出她呆的地方像什么样子。”外科大夫雷克·纳尔逊说,“她
xx被碎石盖住,幸亏有扇金属门挡住,使她还有些空间得以幸存下来,同 时扭曲的金属架和直径大约 2 英寸的电线缠着她。”
救援人员花了近 3 个小时才把她救出来。同时,纳尔逊大夫给她输氧并
与她小声交谈,使她振作起来。“我告诉她,她已被俄市{zh0}的外科大夫治 疗。小女孩很懂事,也很勇敢。”
在儿童医院特设的等候室里,挤满了陷入绝望的人们。特尔·罗格叶坐 在门厅的椅子上,前后摇摆。“我在诺曼上班,”40 岁的他泣不成声。
罗格叶在俄城以南 20 英里的一家制造空调机的公司上班,当朋友告知联 邦办公大楼被炸时,他惊呆了。他 5 岁的儿子克里斯托尔福,正在该楼的日 托中心。
“我不愿相信这是事实。当我赶到这一团糟的俄城街头时,我有种空荡 荡的感觉,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在哪儿.我的妻子在哪儿。”罗格叶擦擦挂在脸 颊上的泪水说道。
经过两小时的搜寻。他在儿童医院找到了他奄奄一息的儿子,医护人员 在进行精心抢救。他只能像其他人那样,等待着一线希望成真,同时接受着 人们的安慰。
“我经过战争,是的,我见过在越南战争中被杀害、被砍成两半的或四 肢不全的战士,但那是战争啊,残酷的战争。可是,这些是孩子。这不是一 场战争,这是一次犯罪!”
救护工作一直持续到深夜,据当天初步统计,停放在医院的尸体有 20 多具,其中 13 具是儿童,受伤者达 200 多人,有 58 人伤势严重,另有 300 多人下落不明。除政府办公大楼受损之外,附近还有 6 座楼房遭到不同程度 的破坏。
根据 5 月 5 日现场清理工作结束时的统计,这起爆炸案共造成 167 人丧
生,400 多人受伤。死难者中有 19 名是儿童,另有 2 人失踪。一位xx官员 说,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爆炸案。
二 、举国震惊总统发誓 重金悬赏缉拿凶犯
俄城爆炸案震惊了整个美国。 美国四大电视网和各地方电视台都对爆炸案作了及时、详尽的报道。举
国上下一片震怒,怒吼声响彻全美国。人们游行示威,声讨恐怖分子的残暴 行径,强烈要求政府尽快采取措施,及时破案,严厉惩办凶犯。
4 月 19 日,俄城爆炸案发生时,克林顿总统正在同来访的土耳其总理举 行会谈。整个会场洋溢着友善、轻松的气氛。
突然,白宫发言人麦柯里急急忙忙地走进来,神情十分紧张,面部肌肉 绷得紧紧的,他俯身对克林顿总统低声说道:“据 CNN 报道,俄克拉荷马联 邦大楼被炸,半边大楼被炸飞。”
克林顿总统当即中断了会谈,急冲冲地直奔椭圆形办公室,观看爆炸现 场的实况直播。当看到从瓦砾堆中拖出来的孩子们的画面时,他怒不可遏, 嘴里不停地骂着,手不停地挥舞。他后来告诉他的一位高级助手,他当时第 一个反应就是“挥拳砸烂电视机。”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克林顿总统说,这一爆炸案件“是对 无辜儿童和毫无防备的平民的无情攻击”,是“邪恶的懦夫”所为。他发誓, 绝不能容忍美国人民受到如此恐吓和威胁。他向公众保证,无论凶手跑到哪 里,美国政府都有决心将他们捉拿归案,并给予最严厉的制裁。
克林顿召集有关人员征求意见,是否应该关闭机场,以防作案者登机外
逃。克林顿同时还考虑是否请以色列出来帮忙。因为以色列总理拉宾已经打 来电话“请战”。然而,克林顿的高级顾问说,千万别请以色列加入,因为 这样看起来就会像是一场针对阿拉伯人的行动。他们认为克林顿总统目前最 好的办法就是千万冷静一些,让xx调查局全力以赴。
美国司法部长雷诺在 4 月 20 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警方将尽{zd0}
的努力及早破案。她说,警方目前已经掌握了与俄城爆炸案有关的数百条线 索。她宣布,对提供重要线索的举报人,政府将给予{zg}为 200 万美元的奖 赏。同时,她希望公众保持冷静,从惊慌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大力提供有关 信息。会上她还表示,只要抓住案犯,司法部门将浓法对他们判处美国最严 厉的刑罚。
这时,人们最关注的是,这起爆炸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凶手是谁?是
国外的恐怖分子,还是国内的恐怖分子所为?作案后的案犯又逃到哪里去 了?他们会不会在别的地方制造同样的惨案???
为了尽快破案,xx调查局在俄克拉荷马市成立了一个破案指挥所。各 种举报电话如潮水般打到破案指挥所和xx调查局总部。案发后,仅两天的 时间,就收到 2600 多个举报电话及其他信息。
破案的真正线索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侦破人员面对千头万绪的乱麻,有 茫然无措之感。
三、高级xx聚集俄域 蛛丝马迹查索案情
克林顿政府调重兵、遣强将,向俄克拉荷马城派出了大批xx政府的执 法人员、紧急管理人贝和xx。仅xx调查局就派了 200 多名xx,其中包 括侦破此类案件最富有经验的 5 名特工人员。此外,还有 4 个证据反应小组、 爆破器械小组也派去协助办案。
从爆炸现场来看,在市府办公大楼前面,有一个宽 20 英尺、深 8 英尺的 大坑。侦破人员经过分析,认为:这显然是停放在楼前的汽车xx爆炸引起 的,其xx估计有 1000—1200 磅。但是,这车xx是定时爆炸的?还是遥控 引爆的?或者是司机xx性爆炸的呢?这些问题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
xx调查局的调查人员经验丰富,办事一向干净利落。他们对现场及周 围进行了周密细致的检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这帮干练的调查人员有着 这样的信念:再高明的犯罪分子都不可能不在作案现场留下一点点他们的痕 迹。
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太愿意相信目击者的证词,特别是在经历过此类灾 难之后,处于紧张、惊吓状态下的目击者的证词。他们需要的是一些看得到 的“证词”,他们相信的是那些有板有眼的“铁证”。因此,他们在想尽一 切办法捕捉可靠信息,获取“铁证”。
调查人员很快就取得了关键性的“铁证”。一名沿街道寻找痕迹的xx
调查局特工终于在距爆炸地点不远的街面上发现了一些货车车轴的碎片,更 为重要的是,这些碎片上刻有机动车辆的识别号。调查人员如获至宝,立即 送到指挥所。经过技术鉴定,证实引起xx爆炸的是辆小货车,同时查明了 这辆小货车的车牌号码。指挥所立即将这一号码输入全国联网的机动车辆识 别电脑中心。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一盘录像带又提供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就在大
爆炸发生之前,办公大楼对面的一家银行取款机上的录像机录下了停放在大 楼门口的一辆莱德出租公司的小货车。机动车识别号码在电脑中心的查询结 果表明,那些车轴碎片就是从这辆货车上飞出来的。
调查人员依此层层追踪,很快便查清,这辆莱德出租车公司的货车是
1993 年的福特车,原属迈阿密的莱德出租车公司,后来这辆车又被分配给了 堪萨斯州章克申城的艾略特出租车公司,章克申城位于俄克拉荷马城北面
270 英里处。
xx调查局的调查人员此时的激动心情丝毫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按xx调查局的行后来说,他们找到的“铁证”是“栖息处”,意指嫌疑犯 曾经逗留过的地方。调查人员通过此线索,便可以迅速找到嫌疑犯留下的痕 迹,迅速弄清其特征,从而在短时间内抓获他们。
但是,这个艾略特出租车公司提供的却是假的线索,在爆炸事件发生的 前两天去那里租车的两名男子留下的证件和执照经查全是假的。兴高采烈的 调查人员一下陷进了失望和沮丧之中。
令人欣慰的是艾略特公司的经手人还能回忆起那两个租车人的模样。联 邦调查局的肖像专家根据经手人的描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出了那两个人 的画像。很快,冠之以“约翰·多伊{dy}”和“约翰·多伊第二”的两名男 子的画像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传遍整个美国。美国司法部长珍妮特·雷
诺 20 日在华盛顿宣布,悬赏 200 万元捉拿案犯。
租车人留下的xx件也不是没有任何用处,他们驾驶执照的颁发日期是
1993 年 4 月 19 日,这正是xx调查局扫荡韦科庄园,消灭邪教大卫派的日 子。因此,xx调查局的调查人员对爆炸事件的操纵者作了 3 种可能性分析。 首先,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国际恐怖组织所干的,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者,搞汽车xx乃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国际贩毒集团所为,这些xx杀手为了自己的利益,
经常对政府和执法机构进行毫不留情的报复。 第三种可能性则是上述xx件所提示的邪教大卫派的极端分子。韦科庄
园里的大卫教派及其头目考雷什是美国许多极右分子的偶像,而扫荡该邪教
的 4 月 19 日成了这些极端分子心目中的“耶稣受难日”。最近一段时间,这 些极端分子宣称要纪念韦科庄园事件,他们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和电台大肆宣 传他们的观点。
然而,可能仅仅是可能,推测也不过是推测,它们都无法代替事实。俄 城爆炸的作案者究竟是谁呢?调查人员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
在调查工作全面进行的同时,搜捕行动也迅速展开,甚至扩展到了国外。 xx调查局获悉,一名持美国护照的男子,在 19 日大爆炸发生后不久乘 飞机离开了俄克拉荷马城前往芝加哥,当晚这名男子又准备从芝加哥飞往罗 马,而他的最终目的地是约旦。芝加哥海关官员对他进行了仔细盘问,以至
耽误了他的航班。这名男子后来又改乘飞机经伦敦去罗马。
但是,在伦敦机场,他被英国移民局拘留,英方声称他可能是俄克拉荷 马城大爆炸的“嫌疑犯”。
20 日下午,英国当局武装护送这名男子飞回华盛顿。与此同时,应美国
政府的要求,罗马机场打开了这名男子直接运往罗马的行李箱,发现了一些 有可能用来制造xx的材料。美国xx调查局为了慎重起见,对外只宣称该 男子是一名重要证人,并拒绝透露他的姓名。
21 日中午,白宫官员再次向报界透露了俄城爆炸案有关侦破的进展情
况。这位官员说:“看来,这起爆炸案可能与中东的恐怖组织没有明确联系。” 俄城爆炸事件的第二天,星期四。距俄城 270 英里的章克申城。xx调 查局的特工人员布满了该城的大街小巷,他们的任务是根据两名嫌疑犯的画
像去该城的每家酒吧和旅店、饭馆核查这两个人。
在出城半英里的一家名叫“梦境”的汽车旅馆里,调查人员发现了重要 线索。
“梦境”旅馆的女老板稍微有些发胖,为人十分精明,名叫麦高恩,经
营该旅馆多年。因她经营有方,所以,生意一直兴旺。 当xx调查局向她出示两位案犯的画像时,她立刻便认出了“一号”通
缉犯。她说:“一号”是在 4 月 14 日住进来的。4 月 18 日,也就是俄城爆 炸的前{yt},他便退房走了。
女老板还告诉调查人员说,这小伙子长得眉清目秀,没什么特别之处, 只是有些孤僻,从举止神态上看不出有什么异样。{zh1},也就是最重要的, 这位精明心细的女老板还记得该小伙子的名字,他叫麦克维。
这线索太重要了!但是,这个名字会不会是假的呢? 在如潮般的举报电话中,一个举报电话使调查人员的疑问获得了解答。
这是“一号”通缉犯从前的一位同事在电视上认出了他的画像后打来的。他 说这人的确叫麦克维,还说麦克维是个“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的十分仇视政
府的退伍老兵。他对xx政府扫荡韦科庄园一事特别愤怒,他还曾经亲自参 加了在那里献身的信徒的凭吊仪式,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圣地。
有了麦克维这个千真万确的名字,xx调查局立即启动电脑系统,在巨 大的资料库里查寻麦克维的下落。警方从过去和现在的罪犯、嫌疑犯以及在 押人员的名单中查找麦克维其人。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 这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特大案犯此刻正在佩里镇的一个拘留所里。
四、一冒疑犯顷刻就擒 高科技织天罗地网
俄城爆炸案发生后仅仅 49 小时 20 分钟,凶犯麦克维就落入法网。案件 侦破何以如此神速?佩里镇的xx是怎样抓住麦克维的?细节展开,人们看 到,首先要归功于调查人员的丰富经验,归功于当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 也不能不提到难得的好运气,甚至可以说,在整个破案过程中,经验、科技 和运气相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该案的xx色彩。
4 月 19 日上午 10 时 20 分,大约离俄城大爆炸发生后不到 80 分钟,麦 克维驾驶一辆 1977 年出产的黄色奎斯车疾驰在距俄市60 公里处的 35号州际 公路上。他为自己这次成功的爆炸感到高兴,也暗自庆幸自己的“脱险”。 想到爆炸引起的“精彩”场面,他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 的快感,他那一向冷若冰霜的脸上绽出了难以察觉的笑容。
他驾驶的车似乎也同他一样兴奋起来了,超速行驶在 35 号州际公路上。 正在佩里镇附近 35 号州际公路上巡逻的女xx汉格,发现了麦克维驾驶 的这辆超速行驶而且没有车牌的车。汉格截住了这辆黄色的小汽车,当她走 近这辆车时,一眼看见坐在车内的驾驶者上衣口袋胀鼓鼓的,怀疑他可能携 带了枪支。汉格要驾驶者出示执照,当麦克维掏驾驶执照时,便证实了汉格 的怀疑是正确的。汉洛立即拔枪对准麦克维,命令他不准动,接着迅速从麦
克维身上搜出了一支半自动xx,随后拘捕了他。
汉格和其他xx对麦克维和他的车进行了检查。麦克维的枪是一支 9 厘 米的格劳克牌半自动xx,枪膛里压满了子弹,车后箱里藏有一些可以穿透 防弹背心的子弹和几把xx,没有发现别的可疑物件。
麦克维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问道:“这里出了什么事?”他还安慰汉格
等xx道:“不用怕!”他指望这样能让他尽快离开。 佩里镇的警官们当然想不到他们眼前这位身着牛仔衣裤、脚蹬xx皮靴
的文静小伙子就是正在被通缉的俄城爆炸案主犯。此时,xx调查局的调查
结果还没有传真过来,并且 19 日的调查档案里还未出现麦克维这个人。 xx当局根据麦克维违反交通规则和非法持有武器等轻微违法行为,将
他送到拘留所。根据法律有关规定,麦克维只要在第二天交纳 500 美元保释
金受审后,便可以释放。 在麦克维被关押的{yt}一夜里,他表现得xx像个老老实实的人,他整
天挂在嘴边的就是“是,长官”、“不,长官”,身子挺得笔直,像个训练
有素的美国大兵。 第二天一早,麦克维盼望着审理他的案子,以便早早地离开。 但麦克维的运气不佳。佩里镇只有{wy}的一名法官有审判权,而他正被
一件离婚案弄得焦头烂额,无法脱身。麦克维的审理只有拖到第三天,即 4
月 21 日才能进行。 身陷拘留所的麦克维此时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不时地问看守人
员为什么还不审理他的案子,还指责佩里xx当局违反美国法律。麦克维作 贼心虚,法庭延期开庭使他怀疑xx当局是否已经发现他是俄城爆炸案的元 凶。但是,他还是强装xx,佯作老实。
20 下午,xx调查局印发的两名嫌疑犯的画像传真到佩里镇。汉格发 现,画像中一名短头发、长脸形的嫌疑犯与她头{yt}因交通违章而拘留的一 名男子有些相似。但她不敢肯定被他拘留的人就是通缉犯。
21 日清早,佩里镇的法庭上,法官正襟危坐,xx把满脸惊慌的麦克维 带上了法庭的被告席。
法官对麦克维进行审理。 听了法官的提问,麦克维慢慢地缓过神来,这时他知道佩里警方还不知
道他与俄城爆炸案的关系。 记录员把法官的审理记录输入电脑,同一时刻,麦克维的姓名及其他材
料出现在xx调查局的电脑数据库系统里。电脑网络瞬间联结起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xx调查局在电脑屏幕上发现了“一号”通缉犯麦克维在佩里镇的一个
拘留所。一份传真电报马上传到佩里镇警方。电报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一句 话:我们找的那个家伙正在你们手中。
此时的佩里法庭,法官正准备宣判收取麦克维的 500 美元保释金后将其 释放。突然警方负责人匆忙闯入法庭,向法官出示了xx调查局的传真电报。 法官大吃一惊!好险啊!他几乎叫出声来。一个罪大恶极的凶手差一点
就从自己的手中被放走,那将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 警官随即把行将获释的麦克维押往狱中,并派出佩里镇{zyx}的警官严
加看守。 此时的麦克维已彻底绝望,他知道,等待他的结果将是什么。
当天上午,xx调查人员乘直升飞机抵达佩里镇。经过多方调查、审问
和鉴定,证实佩里镇所关押的这名男子就是真正的“约翰·多伊{dy}”麦克 维。
麦克维,纽约州人,现年 27 岁。1989—1992 年在陆军服役,是一名机
械工,参加过海湾战争。退役后,没有正式工作。他后来去过得克萨斯州, 到被烧毁的韦科邪教庄园“朝圣”,回来时“极为气愤”。
21 日晚上,在大批xx调查局特工的“护送”下,麦克维在一片“绞死
他”的怒吼声中被押上专门来接他的直升飞机。这个被xx调查局全球通缉 的“一号”疑犯在不到 3 天的时间里落入法网,创下了xx调查局缉拿案犯 的一个奇迹。
麦克维的落网让人感慨万千:如果麦克维没有违反交通规则,如果法官
没有被离婚案缠住而在规定的时间里审理麦克维违反交通案,如果xx调查 局的电脑系统稍晚输入麦克维的档案,如果??人们想象不出这一切是怎样 发生的,更不敢想象这些“如果”如果成立的话,一切又将是怎样。
“一号”通缉犯麦克维已落网,警方对其提出起诉。“二号”通缉犯此
时在什么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