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峤注曰《大黄》_神农百草堂_百度空间

大黄(《本经》)

药用大黄药材习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草坡或林缘。喜寒凉气候,耐寒,忌高温,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zh0},粘重酸性土和低洼积水地区不宜生长。

   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热通肠、凉血xx、逐瘀通经。临床用名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醋大黄、大黄炭。

(一峤注曰:腾蛇者,大肠功用,泻实之方,以大黄为主。)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下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一峤注曰:味苦性寒,下瘀血闭,破寒热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号曰将军,为中药四维之一,药厨中岂可少之为用。将军之称,乃功劳卓著,功莫大焉,实如此也。)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带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候,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疥痈毒。(一峤曰:此处语,本经云四字可概括之,“推陈致新”也)。

《本草图经》:本经言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一峤曰:诚如是)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寒热而处置,非一切轻用也。染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言:大黄,乃是快药,{zz1}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言: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之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便谓此方神奇。其差误,则不言用药之失,可不戒哉?(一峤曰:本论可谓怯用大黄者说,用心良苦,大黄之功恒伟,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识透病机。)

《药类法象》:其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下大便,荡肠胃热,专治不大便。

《本草衍义补遗》:属水属火,苦寒而善泄。仲景用之以心气不足而吐衄者,名曰泻心汤,正是因少阴经不足,本经之阳亢甚无辅,以致血妄行飞越,故用大黄泄去亢甚之火,(一峤注曰:大肠泻通,则肺气旺,肝火受抑,肝为心母,母宁子安,自然火熄。)使之平和,则血归经而自安。夫心之阴气不足,非一日矣。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芩救肺、连救肝。故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肝肺之火既退,宜其阴血复其旧。《衍义》不明说,而曰邪热因不足而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开后人之妄聩也?

《本草经疏》:大黄禀地之阴气独厚得乎天之寒气亦深,故其味至苦,其气大寒而xx。入足阳明、太阴、厥阴,并入手阳明经。气味俱厚。味厚则发泄,故其性猛利,善下泄,推陈致新无所阻碍,所至荡平,有戡定祸乱之功,故号将军。味厚则入阴分,血者,阴也。故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通利水谷。其曰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者,概指脏腑积滞既去,则实邪散而中自调,脏自和也。《别录》又云: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热,女子因寒血凝闭而作胀,少xx因于血闭,及诸老血留结,皆由通利开导之力所致也。总之,此药乃除实热燥结,下有形积滞之要品。随经随证以为佐使,则奏功珠疾矣。

简误:

经曰:实则泻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逐,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实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第具峻利之性,猛烈之气,长驱直捣,一往不返,如武王伐纣,前徒倒戈,血流漂杵,虽应天顺人,救民水火,然亦不免于未尽善之仪矣。故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癥瘕由于脾虚胃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闭由于血少肠燥,由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xx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滞下初起即属胃虚,当以补养胃气,清消湿热为本,而不可以妄加推荡;疟病伤于暑气,而不由于山岚湿热;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铄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不由于血分实热;腰脚风气由于下元先虚,湿热下流,因兹致病,而不专由于风湿外侵;骨蒸积热本于阴精本足,而非实热所致;偏坠由于肾虚,湿邪秉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肝家气逆郁抑不舒,以致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本于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也。故伤寒家,调胃承气汤中用甘草以和之,正谓是也。轻发误投,多致危殆,戒之!戒之!

《药性解》:大黄,味苦,性大寒,xx,入脾、胃、大肠、心、肝经。性沉而不浮,用走而不守,夺土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曰将军。又主痈肿及目疾痢疾暴发,血瘀火闭,推陈致新。黄芩为使,无所畏。锦纹者佳。

按:大黄之入脾胃、大肠,人所解也;其入心与肝也,人多不究。昔仲景百劳丸、大黄 虫丸,都用大黄以理劳伤吐衄,意最深微。盖以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者,天地之道也;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者,人身之道也。蒸热日久,瘀血停于经络,必得大黄以豁之,则肝脾通畅,陈推而新致矣。今之治劳,多用滋阴,数服不效,坐而待毙,嗟乎,术岂止此耶。至痈肿目疾及痢疾,咸热瘀所致,故并治之。伤寒脉弱及风寒未解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入胃,(一峤曰:“入胃”语尚不确切,主入大肠为用更贴切些许。)下热攻滞。

《本经疏证》予以谓卢芷园行火用一语,实得火能生土之机括,何者?大黄色黄气香,固为脾药,然黄中通理,状如系文,质色深紫,非火之贯于土中耶?千金诸风门,仲景三黄汤,心近热者加大黄;肝脏门犀角地黄汤,喜忘如狂者,加大黄;解五石毒门人参汤,嗔盛者加大黄。以此见土必得火气贯入而后能行,火气必得土气之通而后能舒。火用不行,则积聚胀满瘕遂生,土气不行,则烦懊谵妄嗔恚并作,两相济而适相成,胥于此识之矣。或谓如是,则本经首推大黄通血,固不妄矣。乃仲景偏以为承气何哉?曰自金元人以顺释承,是理遂不可通尔。试以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之义参之,则承气者非血而何?夫气有余即是火,而火不徒燃,必著于物,是故津液精唾便溺涕留饮宿食及血,皆火之膏也。因火盛而膏耗,膏耗则火愈燃,火愈燃则膏更易竭,故必增膏以配火,斯火复而膏亦复。然其所著不一,故为病亦不一,治之者,黄芩知母门冬地黄,皆所以增膏靖火者也。其所著之物不一,则其所著之处亦不一,故黄芩主著肺与脾者,知母主著肺肾与胃者,门冬主著心肺与胃者。然诸味所治皆火仅著津液精唾,未必涉血,其同为著于血,又同归心与脾者,惟地黄与大黄为然。特地黄气薄味厚为阴中之阴,大黄气味并厚,为阴中之阳,故地黄所主是血虚火盛,大黄所主,是火盛著血。缘血虚而盛者,究系无根之火,故能著血,能著津液精唾,不能著留饮宿食。若夫火盛而能著血,则无处不可著矣。故著隧道则为血闭寒热,著横络则为癥瘕积聚,著肠胃则为留饮宿食。大黄通血闭,贯火用于土中,在隧道则隧道通,在横络则横络通,在肠胃则停滞下。本经著其功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讵有滥欤?乃或者以其推逐迅疾,斤斤然计较其不可用之处,累积连篇,殊不知执定缘火盛著物,非缘阴虚阳亢二语,又岂有他歧之误耶?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下瘀血者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鳖甲煎丸,除血闭寒热者也;大黄虫丸、大黄牡丹汤,破癥瘕积聚者也;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甘遂汤、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祛留饮者也;厚朴七物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推宿食者也。火有微盛,著有浅深,宜缓宜急,为汤为丸,审而处之,而后知用大黄之法也。血液津溺涕唾,人身已化之水气也;饮人身未化之水气也。火气著于血液津溺涕唾,则血液津溺涕唾结而不行,遂不能泄泽骨节,滑利诸窍,用大黄去著于血液津涕唾之火,使血液津溺涕唾得复其常可已,未化之饮,非血液津溺涕唾比也。火亦著之,仍可以大黄去其结耶?是则不然。盖大黄之用,惟在火结于人身实有之物,饮之为饮,虽已在人身,未与人身浃,则犹在虚处,未在实处也。未在实处之物,纵为火著,即以大黄去火,火去,饮能仍留为患,故大陷胸汤丸、已椒苈黄丸大黄甘遂汤,皆有藉乎甘遂葶苈,不全恃大黄已。然则湿热发黄者,亦用大黄,夫湿又非饮比,乃弥漫雾露之气也,又何能与火结。而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均不离大黄之峻且速耶?是又不然。盖发黄之湿,非外感之湿所谓弥漫雾露者也。考伤寒金匮所载疸证,一则曰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小利,则当发黄,再则曰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夫汗即津也,小便乃溺也。所谓湿乃缘津与溺,外不得越,下不得泄而生,则仍是人身实有之物,反非如饮之未化者矣。虽然,观所谓谷疸者,曰食饱则微烦,头眩,小便难;曰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曰食即头眩,心胸不安,是谷疸者兼有食而非徒湿矣。酒疸曰:小便不利,胸中热,足下热;曰腹满欲吐,鼻燥脉沉弦;曰心中懊,或热痛,是酒疸之热之盛,又非谷疸可比矣。于此见大黄之用火不盛者,必滞兼实滞,乃为得当也。或曰:柯韵伯云,厚朴倍大黄为大承气,大黄倍厚朴为小承气,是承气者在枳朴,应不在大黄矣。曰此说亦颇有理但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亦名承气则不可通耳。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惟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且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字,犹不可见承气不在枳朴乎。夫气者血之帅,故血随气行,亦随气滞,气滞血不随之滞者,是气之不足,非气之有余。惟气滞并波及于血,于是气以血为窟宅,血以气为御侮,遂连衡宿食,蒸逼津液,悉化为火。此时惟大黄能值捣其巢,倾其窟穴,气之结于血者散,则枳朴遂能效其通气之职,此大黄所以为承气也。不然,验其转矢气,何以反赘于小承气下,不责之倍用枳朴之大承气耶?

柯韵伯谓,凡药之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故大承气之用,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此言是也。夫缓则久留,锐则退速,故大陷胸汤,先煎大黄,后入他物;茵陈蒿汤,先煎茵陈后入大黄栀子。一以结胸热实,按之石硬,且脉沉紧,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是上下皆痹,虽用甘遂芒硝之锐,犹恐其暂通复闷,则反使大黄当善后之任,变峻剂为缓剂;一以湿热不越,瘀热于里,渴饮水浆,小便不利,是内外皆痹,究之一身面目悉黄,势必不能一下皆退,故为内急外缓,则大黄栀子当前茅,茵陈为后劲,峻者任其峻,缓者益其缓。一物而处以权,则其物应之而适当病情,更可知药之性,固所宜究,用药之巧,尤所宜参矣。惟伤寒论在泻心汤治心下痞,金匮要略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得实证,xxxx沸汤绞汁,吐血虚证,大黄与他药同煮,岂不以实非真实,故锐药锐用,能使其无所留恋,虚则真虚,故锐药缓用,能使其从容不迫耶?然究两证之源,似皆不得指为实热,而并用大黄者,其义何居?魏念庭曰:病本阴邪入里,何以反用寒药?盖关上脉浮,其阳勃欲动,是阳为阴格也,故名之曰气痞,气痞阳也。若以阳药济之,阳益浮于上,不上几成关格乎?惟急泻其阴阳,亦随之以降,阴邪凝结者去,真阳于是流布矣。此伤寒论之义也。卢芷园曰:泻心者,泻血分有余之邪,使之相平乎不足之气也。心有不足,血无所主,兼并旧畜之瘀,郁遏盛甚,而致暴焚,载血上行,仓皇存妄,非下有形,安克效哉?顾苦寒下法,似乎降火,不知火之成患,正在不得上炎,有形者去,火空斯发,心气无虞不足矣。故知心气不足之从来,实在坚凝闭密之寒,火得疏通,安问坚凝闭密者乎?则奚为治火,实是治寒,此金匮要略之义也。二者,一以气分虚痞,故取其气,不取其味,一以血分瘀结,故气味兼取,一方而气血虚实之转旋咸备,明乎此则用药遂无滞义矣。

仲景用大黄每谆谆致戒于攻下,而于虚实错杂之际,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鳖甲煎丸,风引汤、大黄 虫丸等方,反若率意者。今之人则不然,于攻坚破积,则投之不遗余力,而凡涉虚者,则畏之如砒鸩。殊不知病有因实成虚,及一证之中,有虚有实,虚者宜补,实者自宜攻伐,乃撤其一面,遗其一面,于是虚因实而难复,实以虚而益猖,可治之候,变为不治,无怪乎医理之元,今人不及古人还甚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风引汤,涩剂也。涩剂用大黄,似乎相背,不知仲景用药,必不浪施。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证暴,风引汤,为证缓。暴病既以柴桂解外,人参姜枣益中,龙蛎铅丹镇内,则大黄似可不用矣。然解外,可以已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益中镇内,可以已烦惊,胸满谵语,非大黄不为功,小便不利,非茯苓乌能通,是大黄茯苓,实一方之枢纽,必不因此碍龙蛎之涩矣。缓证既用桂甘龙蛎,又益之滑石石膏赤白石脂寒水石紫石英,于五脏间,似亦纲罗良备矣。然瘫痫而曰热,必其风聚热生,挟木侮土,故脾气不行,积液成痰,流注四末,如上诸物,上止及肺心肝肾,作病之本,最要在脾,舍脾何以xx四旁?故大黄者,所以荡涤脾家所聚,而干姜之守而不足,实以反佐大黄,使之当行者行,当止者止,是大黄干姜,又一方之枢,不阂夫涩者也。鳖甲煎丸、大黄 虫丸,攻剂也。攻剂用大黄,似乎适当其可,不知二证者,一由外感,一由内伤,然皆有所结,内伤者,自血以及气,故先有干血,而延及气,外感者,自气以及血,故寒热不止,而后为癥瘕,皆有所聚,又皆聚于血。故大黄率诸飞走灵动之物以攻坚则同,但自于气者穷其源,以人参干姜益之,自于血者探其本,以芍药地黄济之,亦非径情直行,孟浪以投之者也。大黄固将军,随所往而有所督率,乌得以卒伍卑贱视之哉?后之人鉴乎此,则知大黄实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不但以攻坚破积责之矣。

大黄之用,至赜而不可恶,于四方见之矣。他如六气之中,风引汤治风;大黄附子汤治寒;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治湿;调胃承气汤、麻仁丸,治燥;大陷胸汤丸、大黄甘遂汤,治水。六经之中,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丸,治太阳;大小承气汤、茵陈蒿汤、麻仁丸,治阳明;大柴胡汤,治少阳;桂枝加大黄汤,治太阴;大承气汤,治少阴。气血之中,大小承气汤、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治气;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鳖甲煎丸、大黄 虫丸、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治血,亦可谓至动而不可乱矣。虽然,于此中,犹当举一以反三焉。如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药味同而方名异;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均治黄而佐使殊,皆不可不辨其所以然,得其所以然,而用大黄之精意愈显矣。原夫三物成汤,其制方之意,岂不以大黄通其阴,枳朴通其阳乎?然就通阳之中,又有朴通上枳通下之别。小承气汤较之大承气汤,大黄之分数同,厚朴大承气四之一,枳实得二之一,厚朴三物汤,则与大承气同。在承气汤,则曰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在厚朴三物汤,则曰痛而闭。夫痛而闭,与腹大满不通,亦非大相迳庭,何以阳药之多,至于此极?盖阴主痛阳主满,言满不言痛,是阳病阴不病,言痛不言满,是阴病阳不病。病者为不足,不病者为有余。重泻其有余,以就不足,轻泄其不足,以配有余。观小承气之三物同煎,则欲大黄之有余力,厚朴三物汤之先煎枳朴,后纳大黄,是欲大黄之无余威,非特小承气用大黄多,厚朴三物用枳朴多,且可证惟其治血,乃为承气矣。若夫厚朴大黄汤之治是饮,饮在阴而阳亦滞,不能为之运动,与诸结胸证不殊,故大陷胸汤用大黄六两,大陷胸丸用大黄八两,此亦用六两,为非无因矣。明乎此方可知大黄分数之宜慎。栀子大黄汤之候,曰酒疸,心中懊,或热痛;茵陈蒿汤之候,曰谷疸,寒热不能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大黄硝石汤之候,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此表和里热,懊,大阳证也,故佐以栀豉。谷疸阳明经证也,故佐以茵陈。表和里实,阳明府证也,故佐以硝石黄柏。府证者倍大黄,阳明经证半之,太阳证又半之,明乎此,又可知大黄佐使之宜择斯二者,俱了然豁然,则大黄功能庶几无余蕴矣。

问金匮要略呕吐篇,既曰病人欲吐,与大黄甘草汤,不自相矛盾乎?按此盖当分别观之。夫欲吐者,其人意中欲吐,仍未得吐,不由食与不食,食已即吐,可见不食则不吐矣。王太仆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火也。食入反出,且为无火,何况欲吐,仍无所出耶?是其一有火,一无火,有火者实,无火者虚,实者宜下,虚者不可下,章章明矣。然则伤寒论之食入口即吐,本篇诸呕吐,谷不得下,与此正同,何以一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用小半夏汤,此独用大黄之峻重耶?然食入口即吐,食才入口,未尝及咽也;呕吐谷不得下,能入咽而不能下也;食已即吐,能及食竟则已下矣,而不能留也。三者一系寒热相格,内外交斗,故应机病发,不得留而反出焉。然此与反胃亦无以异,乃胃反呕吐诸条,何以仍不用下。盖胃反是脾不磨,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是胃气不纳,故食已即吐。夫胃能纳,脾不能连,其病犹缓,胃且不纳,定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所谓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者,讵不势迫且切,而急以大黄泻阳以救阴。大凡峻药多治急病,急病在人身,每伏于不可见知之处,如此证之用大黄,亦其一也。他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仅以胸满谵语而用;少阴大承气汤证,仅以口燥咽干而用;大黄 虫丸证,仅以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而用;芩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证,仅以面热如醉而用,皆其机甚微,其势甚猛,如卤莽草率,鲜不以为不急之务而忽之。

《本草思辨录》:邹氏以大黄黄中通理,状如锦纹,质色深紫,为火贯土中,极服卢芷园行火用一语。窃思卢氏论《素问》承制生化之义固精,但浅学不易领悟。夫大黄火贯土中,或当能扶脾阳矣,然此其质耳。味则大苦,气则大寒,且于黄色中贯赤纹,则于脾中血分锢土之火,自当之辄息,锢土之火息,而心君生土之火,岂有不因之而行其用,此所以行君令戡祸乱拓土地而有将军之号也。

大黄色黄臭香,性与土比,故用于脾胃病极合。其能行火用上下表里咸到,则人多忽之,然有一言可以蔽之者,曰荡实涤热而已。热与实兼者,如大小承气汤下燥屎,大陷胸汤丸治结胸,抵当汤丸下瘀血,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其但热不实者,如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治面热如醉,茵陈蒿汤治谷疸,泻心汤治心气不足;此二者之显有区别者。推是以求,则如鳖甲煎丸治癥瘕,大黄 虫丸治虚劳羸瘦,大黄牡丹汤治肠痈,大黄黄连泻心汤治气痞,非热实而同于热实,亦惟假荡涤之性功,扩神奇之妙用。而仲圣制剂之道,抑更有进者焉。已椒苈黄丸,曰肠间有水气。水者虚软之物,大黄能荡实不能捣虚,且泻水已有己椒葶苈,更益以大黄何为?或谓泄血闭而下热,或谓从大便而分消,皆意为揣摩,未足征信。独近人唐容川云:三焦者,决渎之宫,水道出焉。三焦即膈膜油网,水从胃中四面微窍渗入油网,从油网入膀胱。若水走肠间则为停水,水停而不行于三焦,则水不化气而津不生,是以口舌干燥。治法宜将未入肠间之水,引之走三焦故道;既停肠间之水,从肠间而下夺。此据西医油网之说,征以《内经》三焦,核之是证是方,无不吻合,实胜旧解。盖防己纹如车辐,内黄外白,有从脾膈斡旋三焦水道之能;椒目温肾以蒸发其脾阳,除腹满而利水,犹肾气丸之有附桂,如是而三焦之故道可复矣。肠间之水,将遂施大黄以下夺乎,抑未也?夫大肠者糟粕所居,大肠有水,下即与糟粕俱下,虽非燥屎,大黄固与有责;特其所司全在肠胃,力不及肺。肺合大肠,非肺出治节,不能使水食俱下,葶苈为从肺至脾之药(本邹氏《疏证》),利水道兼破积聚,故加之以辅大黄之不逮。且椒得大黄,庶寒温相济,而肠胃之疾,亦必火用行而后已。此大黄之治肠间水气,有如此曲折微义,不可不知者也。

夫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寒多,否则为大黄所误而大黄之被诬亦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论制方之法甚备。而其间缓急奇偶,复极之气味厚薄、制小、制大、数少、数多,参伍而错综之,实有无穷之用。仲圣则正本此旨以制方,而不容以一端测焉。大黄气味俱厚,本峻下之物,因其峻下而微变其性以用之,则如大承气、抵当汤之大黄酒洗酒浸,以兼除太阳余邪也;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大黄,以麻沸汤渍之而不煮,欲其留恋心下也;大黄附子汤大黄与附子并用,则变寒下为温下;茵陈蒿汤大黄与茵陈栀子并用,则不走大便而走小便;大黄用法之不同也如是。更以方剂言之,尤氏谓小承气无芒硝而但有枳朴,下趋之势缓,故曰小。不知小承气虽有枳朴无芒硝,而枳朴分两亦较大承气甚少,此制之大小,即承气大小所由名,岂在芒硝有无之别。且芒硝并不专取其下趋,调胃承气芒硝与甘草并用,则能调胃;大陷胸芒硝与甘遂并用,则能陷胸;大承气芒硝只三合,而调胃承气、大陷胸转用至半升一升;调胃、陷胸有芒硝,而抵当汤丸转无芒硝。芒硝之功,不专在泻下亦明矣。柯韵柏谓:药之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故大承气以芒硝专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邹氏韪之,其实似是而非也。芒硝之不取乎速下,上已言之。夫多煮者味厚,少煮者味薄;味厚则下之早,味薄则下之迟。枳朴先煮,欲其径下;硝黄则兼资以涤热,非故操之不可。故大黄后纳,芒硝只一两沸。小承气所以同煮者,枳朴既少,又无芒硝。且大承气以水一斗煮枳朴取一升二合,大黄虽与枳朴同煮,力亦不厚,何必再分先后。邹氏谓大陷胸汤用甘遂芒硝之锐,犹恐其暂通复闭,故大黄先煮,使当善后之任。置全配合之道不讲,而但于先后煮讨消息。不知芒硝甘遂,专治胸间热结水结,故芒硝只一两沸,甘遂纳末而不煮;大黄本肠胃药,用以为硝遂前驱,故先煮之。邹氏又谓茵陈蒿汤,大黄栀子为前茅,茵陈为后劲。不知茵陈发扬芳郁,禀太阳寒水之气,善解肌表之湿热,欲其驱邪由小便而去,必得多煮以厚其力。与桂枝利小便非多用不可,正复相同。大黄只二两而又后煮则与茵陈走肌表之气相浃,且能促之使下也。茵陈、栀子皆走小便,大黄自亦不走大便矣。此仲圣制方之意,与《素问》相印合者也。可执一说而不究其所以然哉!

  

【现代药理研究】

1. 大黄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 大黄有泻下作用,大黄蒽醌甙是其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以双蒽酮番泻甙作用最强,游离型蒽醌类泻下作用较弱。

2) 大黄有保肝利胆作用。对xxxx所至急性肝损伤,大黄注射液可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程度明显降低。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使胆汁中的胆汁酸、胆红素含量增加。

3) 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特别是对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相关的酶类,如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及胰脂肪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使胰淀粉酶活性降低,而对胃蛋白酶则影响不大。

4) 大黄及其提取物有显著的促进胰腺分泌作用

5) 大黄含的苦味质,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可促进胃液分泌,而起健胃、助消化作用。

6) 大黄有兴奋或抑制胃肠运动的作用。实验表明,大黄汤对小鼠胃肠道初期呈兴奋作用,后期呈抑制作用,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其双重作用的物质基础,前者是番泻甙,后者是鞣质类。

2. 大黄对血液系统有影响

1) 大黄有止血作用。其止血特点是:止血速度快、止血作用可靠、止血时其他症状如腹胀、纳差、发热等消失快。其止血的有效成分是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此两种成分能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

2) 大黄有xx作用。大黄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血分向血管内转移,以补充因大失血而丢失的血量,降低血液粘度,有利于解除微循环障碍。有些研究发现大黄对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认为此双向调节作用正是大黄发挥止血和xx作用的实验证据。

3) 大黄有降血脂作用。

4) 大黄有显著降低血尿素氮作用,其机制可能是:

大黄使肠道吸收氨基酸减少。

血中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增加。

ƒ大黄抑制体蛋白,特别是肌蛋白的分解。

大黄能促进尿素和肌酐排出体外。

大黄多糖可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血糖。

3. 大黄有抗感染作用

1) 大黄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对大黄较敏感的有xxx、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链球菌,其次是白喉、炭疽、伤寒和痢疾杆菌等。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敏感,{zd1}抑菌浓度为1.56mg/ml,大黄提取液对寄生于皮肤的毛癣菌、黄癣菌等也有xx作用。此外,大黄对某些xx、阿米巴原虫、xx滴虫和血吸虫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的有效成分是游离的甙元、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

2) 大黄有解热作用。

3) 大黄煎剂对多种炎症动物模型均表现有xx作用。对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和炎症后期的结缔组织增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 大黄不同成分对免疫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大黄蒽醌衍生物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呈明显抑制作用,表现有:免疫器官胸腺和脾重量减轻,溶血素含量降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受抑制,碳粒廓清指数降低,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转化受抑制,二硝基氯苯所至的迟发型过敏反应降低。但大黄多糖的反应则相反,可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溶血素生成,增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生成。

4. 大黄蒽鲲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均有明显的xx作用。

5. 大黄酸、大黄素有明显的xx作用,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作用较弱。

6. 大黄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大黄能使心脏MAP(单相动作电位)振幅提高,上升速率增快,心脏收缩力明显增强,其强心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膜上的Na+ -K+-ATP酶有关。此外,大黄对心率的减慢和MAP的延长作用提示,其可能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大黄浸剂、酊剂及大黄素皆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7. 大黄是一种有效的、多功能的活性氧、自由基xx剂,能xxO-2、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延缓衰老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8. 大黄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给实验性肾功能不全大鼠给予大黄提取液,可使肾小球滤过率有所改善。大黄对于利用5/6肾切除术建立慢性肾功能不全动物模型的实验动物氮质血症得到改善,能抑制残余肾单位的代谢性肥大,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纠正其脂代谢紊乱和减少蛋白尿。另外,大黄能抑制病变大鼠肾脏的炎症。

9. 大黄有祛痰作用。大黄总蒽醌甙元对小鼠有祛痰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M-胆碱受体被激动后促进了气管、支气管腺体分泌引起。

10. 大黄有抗肿瘤作用。

11. 大黄有影响尿酸形成的作用,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因而可影响尿酸的形成,为临床xx痛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大黄有保护肠粘膜的作用,其能促进肠粘膜内环状细胞大量增生,增加肠腔内粘液的分泌,并对肠道、肝脏及血浆中的氧自由基有明显xx作用。

(一峤总曰按之:今人西医药治“胃动力”差用多潘力酮,古人本经云推陈致新可知大黄为“肠动力”之性,而寒性适用,可学中药炮制,悟得大黄功用伟哉内涵者,可于此处,哈哈大笑。峤欣慰也。)



郑重声明:资讯 【一峤注曰《大黄》_神农百草堂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