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柘荣农业经济_励志博客_新浪博客

论柘荣农业经济

 

创新“三农”工作机制     跳出农业抓农业

 

跳出农业抓农业,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向“三农”。近年来,柘荣县推行机关扶持帮扶农村共建机制,全县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挂一个乡,联系一个村,116个县直单位各挂一个村,一定三年,重点帮扶,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得到了“人民网”肯定,接着又推出新机制---―农业xxxx领跑新农村,引导各类农业xxxx在农村建立基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农村建基地,由公司统一经营,村民们通过提供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参与管理,实现了互利双赢。

跳出农业抓农业,要把重点放在加工和流通环节上。从农产品到商品,要经历三个过程:种植-加工-流通。柘荣十亿人口,7亿是农民,不缺农民,缺少的是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的人才。只要解决了农产品卖的问题,农产品就有出路了,从另一方面讲农产品,只有通过加工,才能提高附加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跳出农业抓农业”,也就是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
  跳出农业抓农业,政府要引导,而不是下行政命令。现在是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我们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给农民下任务,下指标,政府要做好服务文章,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要做好科技文章,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农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品种退化等问题,无法自行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去做。  

合适的才是{zh0}的

 

柘荣县耕地面积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35万亩,森林覆盖率69%,人均耕田不足1亩,但是60%都是梯田,被新华社记者称为靠挂在山壁上“裤带田”。“这个县的山里人在四五十度的陡坡上修梯田,从山下修到山上有六七十层,这样的梯田有的窄得连牛都回不了头,40%的耕地只好靠人力耕种,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这是新华社记者80年代对柘荣的印象。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柘荣县试验种植成功的农业新品种很多,但经过政府的扶持,长期的市场洗礼,除水稻、甘薯、马铃薯、大小麦等传统作物外,油菜、豆类、花生、烟叶、席草、蔬菜、芝麻、蘑菇、香菇、木耳等也进行较大规模的种植。此外在柘荣试验成功的品种还有:据1990年6月19日《福建报》报道:由省福联纺织实业有限公司组织引进的33只内蒙古绒毛山羊的柘荣县安家,这是我县首次进行的“北方羊南调”的课题研究,旨在推进我省绒山羊生产。日前,这批绒山羊山峰长势良好。据1990年8月9日《闽东报》报道:1987年4月,柘荣县引进的25头四川麻羊现已繁殖120多头,为我区全面推广饲养四川麻羊奠定了基础。据1996年10月7日《闽东日报》报道:柘荣从河南引种试种的扇形巨丰大豆获得成功,在全县局部推广。据1996年7月15日《闽东日报》报道:1994年柘荣在城郊乡仙山村种植板栗200多亩。据1993年1月9日《闽东报》报道:金线莲人工栽培在柘荣取得成功,已有8000多株长势喜人。柘荣有无果之乡之称,1992年一位地委副专员曾带领专家到柘荣考察,出良方,认为无花果、杨梅、板栗等适合柘荣发展。1990东源乡种植草莓达1000多亩,也有了深加工企业三星饮料食品公司,开发出了草莓汁、草莓酱等系列产品。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今东源的草莓仍然走不出提篮小卖的时代,却成了宁德七都的农业主导产业。曾经给柘荣的农民带来希望的还有前山的人参果,下村的雷竹,绿兴食品罐头厂发动农民种植的甜玉米。在柘荣试验种植成功并得到部分推广的农业品种还有很多,但没有市场优势,就难以成规模,成产业。只有药材、茶叶、早季节蘑菇等才最适合柘荣发展,并最终形成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要做成强势产业

 

 “山高水冷”是柘荣的劣势,但用得好了,就是优势,“山高”怎么办,最适合种植太子参,“水冷”怎么办,柘荣的狮山矿泉水曾经是全国{dy}流的。对此,柘荣县提出了“立足高山小气候优势,做好大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把药材和茶叶两大主导产业做好、做强、做大,才能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取得一定的地位。围绕药、茶两大优势产业扩大开发,招商引资,做强龙头,把优势产业做成强势产业。如果没有优势,凭简单的行政手段,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淘汰。柘荣县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太子参之乡、全省茶叶重要产区、全省早季节蘑菇的生产基地。


有优势才有出路

 

90年代,柘荣县曾经采取政府政策配套扶持、干部出钱出技术、农民出地出劳力的“三股合一”投入新机制,大力发展花菇产业,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但由于没有市场优势,出现菇贱伤农的忧人景象。而福鼎前岐菇农林朝全在柘荣鸳鸯头海拔960米的湖里村发展早季蘑菇,由于效益好,受到了农民的自发跟风,大获成功。同样的菇,为何有不同的命运呢?这一正一反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柘荣的早季蘑菇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柘荣的海拨高,蘑菇生产突出一个“早季”,比别的地方出菇早20多天,从而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产业优势。由此可见,发展农业一定要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各种自然条件,才有出路。

 

有特色才有前景

 

县域经济是一种特色经济,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这是所有县城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离开了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就谈不上县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专长,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人专我精。柘荣发展白术、太子参、早季蘑菇的成功实践就是深入研究本县的自然条件和自身优势,审视自已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培育支柱产业。

 

有规模才有市场

 

   专家认为要形成产业一要有优势,如太子参品质就比别的地方好,价格买得高。茶叶就是没有农残。早季蘑菇就是比别的地方出菇早20多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就是优势。二要有规模,形成规模才能形成产业化,没有规模,难以加工,只能提篮小卖,经济效益就低。由于柘荣县小,耕地面积有限,我们不宜提倡“一村一品”,而应该提倡“一县一品”。农业产业不能“满天星”,而应“半县药材半县茶”。有限的农业资金不能“撒胡椒面”,而应该“集中财力办大事,扶持重点产业”。优势与规模这两者之间恰好又是相辅相成的,有优势了,就会在市场卖个高价钱,卖了高价钱,群众就愿意去种,于是就有了规模。有了规模就会有人想到深加工,或如何打开营销,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产供销xxx,就形成了产业。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论柘荣农业经济_励志博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