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知识

  唐卡系藏语,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藏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一朵奇葩。

  唐卡是公元9世纪前后,在壁画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唐卡画派大致先出现门当和青孜的两个不同的派别,后来前藏、后藏和西康地区各有特点的画派也相继形成。此外,还有专门模仿内地和尼泊尔画风的汉风画派和尼风画派。这些不同风格的画派,促进了唐卡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

  唐卡大多是在布面、绢面和纸面上进行彩绘,先勾勒轮廓,再用各种对比色填充和晕染。在艺术上,画人物、佛像,笔精而有神韵,形象栩栩如生;画走兽花鸟,则精于勾勒,注意着色,姿态生动,配奇石山景,峰峦峭拔,气势雄伟;画宫殿楼阁,则多运用界尺,加以衬染,格调稳重,取景布置,视野广阔,运用鸟瞰全局和散点xx的手法,把远近景物组织在同一个画面里,而各组景物又都有它自己的xx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唐卡,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富有强烈的装饰性。

  唐卡的题材是多方面的,有取材于西藏历史和生活习俗的历史画和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法和藏医药科学的。但西藏唐卡主要内容则是反映宗教这一主题的。即使是描绘历史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唐卡,也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作为宗教文化的艺术精品,却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唐卡的分类

  藏族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又是藏族文化中xx的一种宗教(佛教密宗)艺术品。它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布面唐卡:是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塗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勾勒作画。

  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

  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楼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有的还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灿烂夺目。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印刷着色唐卡: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

  可以用丝绸制作唐卡画芯,装裱分:古朴(织锦缎)、中式卷轴、镜框三中风格所有唐卡均有夜光(嗡阿吽 )咒语装臧 (白天不显,有请佛、开光、避邪、吉祥之意)。

唐卡的艺术特点

  斑斓的藏文化艺术中,唐卡可当之无愧地称作一株奇丽的瑰葩。

  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诺文化遗址中,我们从简单的彩绘纹饰上,可以窥视到当今唐卡艺术的先河。那黑彩绘成的三角折线纹和三角图案,看似原始,却显得粗放豪迈,它与今日尤其是藏东地区的唐卡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们现今所见到的唐卡,也称之为布画,她滥觞于佛教传人西藏之后,伴随着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传,外来文化艺术渗透,唐卡艺术犹注人新鲜血液,她一方面发扬更新原有艺术特色,一方面吸取汉地或印度、尼泊尔等异域之艺术精华,久而久之,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

  唐卡,是以亚麻布或粗布作为底布,较为珍贵者是以丝绸作为底布,可见与汉地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年文成公主人藏时,带有纺织及绎丝等生产技术,这些底布从历史上来看,当是这些生产技术在西藏被应用而后推广各地。它的制作过程是艺术家首先作一木制木框,将底布四边缝在四条细木棍上,然后用绳穿上细木棍再张撑在木框上;用一种动物胶与滑石粉调合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底布上,目的是使底布均匀平滑无洞,光洁明亮,涂完后用一薄质工具将底布上的糊状物刮平,刮匀;待底布干后,用炭条起纹,绘制图像之轮廓,一般是先里后外,将中间主图像画成后再绘四周的附属部分,{zh1}上色。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颜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及牛胆汁。这种原料的配方科学,加之西藏高原气候于燥,所绘就的唐卡既使过上数百年之久,依然色泽鲜艳,犹如新绘制的艺术佳品。

  唐卡至此并不算完工,还有类似汉地的张裱之工序。画成后,底布四周镶以各色的绵缎,与图像色调合谐相配,上下两端贯以木轴,便于张挂;再在其上覆一与唐卡大小相同的丝绸,到此,一副装裱的卷轴画——唐卡才算完工。

  唐卡的内容,是一部社会史的风俗画,题材广泛,内容无所不包,尤以宗教题材冠首。它概括起来,可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经变画、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建筑布局等等,可谓一部西藏社会综合的历史文化大辞典,纵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各方面,无以计数的大小唐卡,为藏学研究的诸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唐卡从制作工艺上可分若干类,除绘画外,还有刺绣、贴花、织绵、绎丝、堆绣等各种艺术技巧,用这些方法制作的唐卡,富有立体感与质感,动感也强,将它悬挂于殿堂之内,微风拂来,画面上的佛像跃然布上,栩栩如生,在信徒的幻觉中,宛如置身于天界之内,禁不住飘飘然。

  现就有关宗教题材的唐卡,加以介绍。一般来讲,每幅唐卡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地与地下。此故然说明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说,只是变迁而已。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下部即为地界,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憎侣。但圣凡之界并不如此严格区分,常常有不依此制编排的唐卡。居于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称之为“顶严”。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

  绘于唐卡之上的各种图案,如诸佛菩萨的造型以所佩带的饰物项冠、璎珞、念珠等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义,不一的造型,并非艺术家随心所欲而制作,单就手的姿势与放置的部位,就有无数,或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或一手竖立置于跏跌座上,等等不一而足。

  唐卡的大小并不规则,大小相异,一般的为七人十厘米长宽,小者有如巴掌般大小,巨者长度达数10米。今天我们能见到的{zd0}的唐卡,为布达拉宫所珍藏的长达50余米的二幅巨型唐卡,外地的游人若有可能来到西藏,可在藏历年2月30日举行的赛宝法会上,目睹布达拉宫赛佛台上悬挂的稀世珍品唐卡,那壮观的场景将使你终生难忘却。



郑重声明:资讯 【唐卡知识】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