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与环评乱象、执法不严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环评一直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托,是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障,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加以坚守的“底线”甚至是“红线”。但是,现实中我们对于环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里,并没有很及时地将科学的环评方法纳入到各类重大项目的建设中,即便是建立环评法律法规后,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那么,我国环评工作该何去何从呢?
http://soulmate.cn.qiyeku.com介绍要改变我国环评工作现状,必须进行改革,理顺体制机制,从当前的“脱钩”工作基础上还原环评原本的核心功能,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1、环评改革要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个发展方向,由此,就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在各个层面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源头的思想高度,来重新思考环评和环保、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2、环评改革要服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彰显法治精神。与环境物理属性的科学研究不同,环评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澄清事实,随着现代国家治理方式的演进,环境与公众的关系愈加紧密,对此,我们必须更多地考虑公众的因素,即便是主观的因素,也有必要加以吸收,这要求环评本身不能有或好、或坏的先入为主判断,必须做到价值中立。也就是说,环评的“缺位”对环境保护固然是非常不利的,但仅强调环境自身客观性和重要性的环评则是一种“越位”,肯定也是不行的,矫枉过正的结果必然是再次扭曲市场机制和传递错误信号,令我们的环境保护走到生态文明发展的对立面上。
3、环评改革应该引入创新机制。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各类环保改革都将逐步进入深水区,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事物、新技术、新污染以及新利益,传统的、单一的环评工作方式显然是无法应付的,必须在引入环保第三方治理的基础上,对环评的整个服务产业链进行重构,打通从技术、人员、设备到调查服务等等各个环节。对此,一方面需要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和引导,只有这样,环评才能维持较长的生命力,才足以真正发挥其环保“定海神针”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