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_刘继顺_新浪博客

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

来源:《中国矿床发现史(广西卷),1996年》

 

该矿区位于大新县城西直距51公里,属下雷镇管辖,面积16平方公里;由下雷南部和下雷北、中部两个大型锰矿床及靖西新兴中型锰矿床组成。矿区有公路经县城与湘桂铁 路崇左火车站相接,行程117公里,交通尚属方便。

 

矿区地处右江再生地槽下雷一灵马坳陷,由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泥盆统榴江组和五指山组以及下石炭统岩关阶构成的向斜构造上,构造轴向东偏北,并朝东北方向倾伏,两翼北缓南陡,局部倒转,纵向断裂较发育,偶见出露基性岩岩脉。矿床属海相沉积型碳酸锰矿床,产出于上泥盆统五指山组扁豆状、条带状灰岩和硅质灰岩、泥质硅质岩、硅质岩中;地表和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为由碳酸锰矿氧化而成的锰帽型矿床、堆积型矿床;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围绕翼部分布。

 

19587月间,大新县人民政府在下雷召开金县大炼钢铁干部动员大会,逐更村干部赵承祥于赴会途中(即下雷矿区南部47线附近,位于大新县城西直距51公里),对遍地皆是的黑石头颇感兴趣,并随手拣拾几块带交会议;当时误认为是铁矿石,会后便组织群众开采冶炼,几经努力却炼不出铁来。同年l0月,大新县地质队得知此情况后以地质旬报上报南宁专署地质局。该局技术负责人梁厚德派颜锦生到现场检查,发现该黑石头是锰矿石,并初步了解该矿石分布范围,认为值得进行找矿工作。同年11月该局组成衣云山、陆世琛、唐文宜、覃茂炳、岑鸣等人开展以找铁为主,兼顾找锰,并核查下雷锰矿的普查分队。分队进入下雷矿区后,首先在矿区南部16线以东地表用山地工程进行浅部揭露,测制1:5000地质草图,至12月底,初步确定矿区含锰层位属中泥盆统(实为上泥盆统),发现堆积氧化锰矿分布长2000米,宽50米,厚3米以上,矿石令含锰55%60%;层状氧化锰矿有三层,分别厚2.32.5米,11.5米,57.5米,含量达工业要求,地表出露长4000;并发现原生碳酸锰矿,认为矿区有进一步勘查价值。从此,拉开了该矿区地质普查、勘探的序幕。

 

1959年初,该分队改名为九O三地质队,从事锰矿普查勘探工作。同年324日,自治区地质局根据南宁专署地质局普查分队年初提交的资料,要求该队转入初步勘探,当年工作任务提交富锰矿石储量600万吨,对矿区作出远景评价。经一年的工作,初步查明矿区为大致东西向不完整的向斜构造,面积18平方公里,矿体主要出露在南翼,西翼和北翼也有断续分布,估算储量可达大型矿床规模。1960218日自治区地质局为缩短勘查时间,要求该队编写设计,直接转入详细勘探,于年底前探明新增储量1500万吨,并对北部地表矿体作出评价。于是该队选择矿区南部716线,浅部以400200X50米网度系统进行浅井揭露,深部在15线施工钻孔,并开展1:5000地质测量和采集可选性试验样等项工作。1961自治区地质局认为该矿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不符合"三按"精神,于同年6月通知该队,中止下雷矿区的勘探工作。旋即转入资料整理、储量计算和报告编写,于I962年元月由该队许剑雄、陆世琛、阎维维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下雷锰矿区地质勘探报告书》,探明氧化锰矿石储量904.05万吨和估算碳酸锰矿石地质储量5283.27万吨,该队还初步确定矿区外围靖西县的茶屯、巡屯、湖润、峒巴等地段找矿远景较大,有进一步工作价值,随即队伍撤销。该报告于当年10月,经自治区地质局技术委员会审查,肯定勘探工作对确定矿床远景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勘探工作中途下马,尚有大量的设计工作量末实施,地质研究程度不够,对地层时代、构造形态等认识与客观实际尚有一定距离,确定该报告为中间性勘探报告,所探得的储量未获批准。时隔半年,自治区地质局根据南宁专署地质局九O三地质队提供的大新县下雷锰矿床及其外围富锰矿石分布特点,认为有必要在桂西南开展锰矿普查勘探工作,寻找富锰矿矿山基地。于19611211日、18日、196223日,曾3次指示桂南地质综合大队(此时南宁专署地质局及下属的九O三地质队等均已撤销),在今后3年内对桂西南大新、天等、靖西等县境的锰矿作出远景评价,探明矿石储量1000万吨,并于一年内对下雷锰矿作出全面普查评价。该队于19623月派韦灵敦带组进入矿区,4月充实力量组成五分队,技术负责人张学寿,8月自治区地质局因压缩投资,施工力量不足等原因,设计工作量末能全面实施,只开展部分浅部地质工作,又一次推延了矿床的评价时间。

 

1963年,该矿区普查勘探工作被国家列为重点工作对象。自治区地质局在原桂南综合地质大队五分队建制上,加强领导,充实技术人员,强化施工管理等,组建成广西四二四地质队,原桂南综合地质大队主要领导转到该队任职,技术负责人先后为张学寿、王新建,选择在矿区南部4线以西、西南部乌龟背以东的氧化锰矿为主的普查勘探方案,在浅部重新布置工程施工或清理原有山地工程。深部施工4、9、15.30等四条勘探线,接200米间距施工钻孔,于1966年2月结束矿区浅部矿层的普查评价和对南翼、西翼1.63平方公里范围内氧化锰矿、碳酸锰矿勘探工作。在自治区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刘元镇等的具体指导下,基本查清矿区地质构造形态,纠正以往对含矿地层时代及矿区构造的错误认识;查明矿区氧化锰矿矿石较好,原矿达高炉冶炼要求,经选矿试验处理,可获电池锰等高品级矿石,但对矿区碳酸锰矿矿石的选冶性能的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未能作出肯定评价。至1968年,由广西第二地质队 (前身是广西四二四地质队)王新建、韦棍昌、龚景秋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下雷锰矿地质勘探报告书》,探明锰矿石储量7853万吨,其中工业储量4968万吨,估算深部地质储量4028万吨。1971年8月,自治区地质局邀请自治区冶金局,长沙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自治区冶金设计院、桂南锰矿等单位组成 "三结合"审查组对该报告进行审查,以决议书的形式批准该报告。至此,一个大型的锰矿床,几经周折,终于被探明,正式提供矿山开发利用。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家钢铁工业发展对锰矿的急需,扩大对大新下雷锰矿的开采规模,l972年9月至1977年8月,广西第二地质队根据冶金工业部、自治区建委的要求,考虑到本矿区主要矿段矿体形态及矿层产状变化较大的特点,派二分队进入矿区,技术负责人沈锡大,选择探明储量较多的矿区南部2一7a线东部露采地段和铲区西南部28一39线西部露采地段的氧化锰矿和340米标高以上的碳酸锰矿,采用坑探作为矿山基建性的补充地质勘探,并对新布洼地中泥盆统东南岭组石灰岩含水层作群孔抽水试验,先后于1976年12月由该队沈锡大、杨家谦、张鳞、王凤贵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补充地质勘探报告》和1977年10月由该队陆福根、王德华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下雷锰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况补勘结果,虽矿石储量增加不多,但地质研究程度和储量级别相对提高,并证实中泥盆统东南岭组石灰岩洼地含水层水量不大,且无深部地下水补给,给矿山开采提供可靠资料。

为了全面提高矿区南部碳酸锰矿的地质研究和勘探程度,进一步查明矿床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伴,以满足矿山设计部门对南部碳酸锰旷开采设计的迫切需要,l978年国家地质总局指示自治区地质局根据 "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对下雷碳酸锰矿的选矿试验,初步认为精矿可达Ⅲ级品,冶金部已决定利用这种矿石,冶金部规划院、长沙黑色矿山设计研究院计划在0、8、15.24线打4个竖井,分3个采区开采70米标高以上的碳酸锰矿,要求补做部分地质工作",将该矿区再次列为1979年地质工作重点项目。于是自治区地质局安排广西第二地质队二分队和广西第四地质队四分队同时进入矿区工作。次年5月,两个分队合并组成广西第四地质队四分队,技术负责人谈开甲,对矿区南部0一28线深部碳酸锰矿加密勘探工程,进一步查明矿区深部地质构造形态,矿层厚度,质量变化及水文地质条件,并在15线布康洼地对上泥盆统榴江组石灰岩含水层作一组大型双主孔群孔井流抽水试验。广西地质局要求于1981年底以前提交碳酸锰矿补充地质勘探报告,供设计、生产部1门使用;同时对矿区中部、西北部、北部进行深部普查,扩大矿区储量。同年自治区地质局在下达南部矿段补充勘探任务的同时,要求该队对 "下雷锰矿区中部、西北部 (乌龟背以北)及北翼也进行深部普查,扩大矿区储量,基本查明矿区构造形态、矿层厚度、矿石质量、工业矿体分布范围和矿床规模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据此,同年11月该队进入南部矿床补充勘探。1979年,该区勘探再次列为局重点,选择以钻探为主要勘探手段,在0--37线230一350米标高以上,按100X50米网度进行控制;其余地段150米标高以上接200X100米网度,以下按400X200米网度控制。至l98l年底结束补勘工作,完成钻探2976l米,坑探1储米,井探566米,槽探3891立方米,取样钻探765米,取样化验1722个。查明有矿三层,主矿层长3500米,宽400一600米,厚1.77米,平均含锰22.91%,全铁5.30%,磷0.111%,二氧化硅20.26%,锰铁比4.32。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zd0}涌水量22761立方米/日,地下开采,部分需支护。1982年底,由该队王新建、谈开甲、杨家谦、韦棍昌、龚景秋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区南部(矿床)碳酸锰矿详细勘探地质报告》送审稿;经大队、地质矿产局组织审查,修改补充后,于1985年6月提交该报告的修改稿;同年7月,经自治区矿产储量委员会复审批准,是年11月正式提交该勘探报告,探明碳酸锰矿石储量4959万吨,其中工业储量3061万吨。1981年底,矿区南部矿床补勘工程施工结束后,即投入矿区中部北部矿床普查孔的施工,深部工程密度基本达到800X400一600米网度。其中中部矿段的中段和西段加密到400X400米网度,局部为200X100网度,1983年6月结束野外工作。完成钻探24602米,坑探l148米,井探275米,槽探3469立方米,取样钻探149米,取样化验1022个。查明矿层有三层,主矿层长46l5米,宽1780米,厚 1.38一1.63米,埋深20一840米,平均含锰22.890%,全铁6.150%,磷0.113%,二氧化硅24.15%,锰铁比3.72。未做选矿试验。1983年I1月,由该队王新建、寇秀根、韦焜昌、龚景秋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区北、中部矿床碳酸锰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碳酸锰矿石储量6544万吨,其中工业储量996万吨。1984年5月,经该队组织审查批准。

 

1987年3月,该队四分队在靖西县新兴一带开展氧化锰矿普查,共圈出16个堆积锰矿体。1988年7月,对布新、福利、念通等地的堆积锰矿砖入详查。同年8月,在弄梅一福利后山一带发现锰帽型氧化锰矿,其矿石特征、矿层赋存层位等均与下雷锰矿区相同。经 查证,该矿床实属下雷锰矿区勘查时遗漏的地段。同年11月该队编写详查设计报局。1989 年4月,自治区地质局为落实"七五"朔间锰矿储量任务,与该队签定新兴锰矿床勘查储量承包合同,于1990年12月提交锰矿储量160万吨详查任务。该队开展详查时,将矿床分为南北两个矿段,深部采用钻探,对南矿段按200一100X100一50米网度,北矿段按400 X100米网度进行系统控制,地表采用轻、重型山地工作,统一按100米间距进行揭露。完成l:1万地质测量27平方公里,1: 2000地质测量4.88平方公里,1:1万水文地质测量 30平方公里,钻探5211米,坑探1102米,井探2954米,槽探8351立方米,取洋化验957个。查明锰帽型锰矿有两层,主矿层长l800米,宽60一230米,厚1.08米,平均含锰 31.94%,全铁9.40%,磷0.128%,二氧化硅25.92%,锰铁比3•34;堆积型锰矿有矿体9个,主矿体面积205000平方米,厚4.89米,含矿率37.27%,平均含锰30.89%,全铁 9.67%,磷0.114%,二氧化硅22.54%,锰铁比3.l9。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一中等的裂隙充水矿床,矿坑涌水量1080立方米/日,堆积矿和部分锰帽可露天开采,其余需地下开采,要支护。1990年9月,由该队陈康、杨家谦、黄尊廷、韦胜光等编写提交了《广西靖西县新兴锰矿区详查地质报告》(获1992年地质矿产部地质找矿三等奖)。探明氧化锰矿石储量260万吨,其中工业储量42万吨。同年11月,经地质矿产部直属单位管理局评审验收。

至此,下雷锰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已全部结束,探明下雷矿区锰矿石总储量l.3378亿吨,其中放电锰矿石储量556万吨,氧化锰矿石储量1210万吨,碳酸锰矿石储量1.1612亿吨,是国内目前规模{zd0}的沉积锰矿区。由于本矿区找矿效果十分显著,1980年广西第二地质队被地质部授于功勋地质队光荣称号,1985年广西第四地质队荣获地质矿产部找矿成果一等奖。

下雷锰矿矿山,从1959年开始开发利用至1990年末,矿山已先后有露天采场、锰粉洗选车间等,拥有职工总数1499人。年生产能力:采洗矿10万吨,放电锰选矿3万吨,锰粉加工1.5万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6001万元,开采矿石157.17万吨,生产冶金锰99.03万吨,放电锰21.15万吨,放电锰粉17.71万吨,实现利润5350.68万元。如今,下雷峡谷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已是一座颇有名气的"锰城"。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广西大新县下雷锰矿_刘继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